少数民族社区论文-王平

少数民族社区论文-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少数民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民族工作,民族团结,模范集体,少数民族同胞,民族统战工作,民族之花,民族政策,周浦,民宗委,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社区论文文献综述

王平[1](2020)在《努力当好民族工作的“五大员”》一文中研究指出拿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铜牌的一刹那,戴忠民心中五味杂陈。几十年民族工作的点点滴滴在脑海中不断回映,有开斋节上载歌载舞的欢庆,也有拆迁屋旁苦口婆心的劝说,作为新区少数民族联合会周浦分会会长的他,亲历了周浦30多年民族统战工作从无到有、从点到面、从(本文来源于《东方城乡报》期刊2020-01-03)

王珏,孔秀丽[2](2019)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有利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繁荣。为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性,应以开拓创新的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自觉"思维激发社区成员的内生动力,以保障性措施提升民族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性,以整合式逻辑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本文来源于《教育探索》期刊2019年05期)

李小民,董坤[3](2019)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参与意愿客源差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人民为中心,研究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居民、游客的参与意愿与差异,有助于促进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等。同时深入研究了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旅游参与意愿与差异程度。以我国贵州肇兴侗寨为例,分别收集835份居民问卷和828份游客问卷展开实证研究,利用SPSS20.0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均值分析以及独立样本检验等。研究结果表明,首先,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居民与游客的民族旅游参与意愿可分为发展决策参与感知、行业工作参与感知以及开发规划参与感知3个因子;其次,我国居民与游客在民族旅游参与意愿方面存在显着差异,少数民族旅游社区游客的民族旅游参与意愿普遍高于居民的旅游参与意愿。据此,针对我国少数民族旅游社区提出相关旅游发展建议。(本文来源于《泰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解惠惠,霍玉文[4](2019)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摭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根基,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文明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赓续中少数民族社区教育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针对我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的集体性、自发性、民族性、实用性等特点,要更新和创造社区教育资源、打造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习品牌、加快师资培养、建立健全少数民族社区教育运行机制等,以期对促进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西江日报,赖小琴[5](2019)在《多举措共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州区城西街道正西社区是端州区少数民族居民最多的社区,有71户少数民族家庭约220人,包含了回、侗、壮、黎、满、蒙古、土家、朝鲜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家庭62户。正西社区在端州区委、城西街道的支持下,深入推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区,两次获评“广东省民(本文来源于《西江日报》期刊2019-09-17)

卢时秀,李吉和[6](2019)在《社区共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工介入——基于上海P区的实践》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工作介入是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社会化的重要实践形式。上海P区实践是全国先行试点,这一实践在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领域开创了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机制,形塑了"社会工作+"模式,科学提供了社会服务,有效营造了"民族共融"社区环境。同时囿于多种因素,在实践中也存在着项目资金来源碎片化、实施缺乏延续性、少数民族社会工作者专业性与自主性弱化、具有少数民族身份的社会工作者匮乏、社会工作者政策咨询与倡导功能缺位等困境。针对以上问题,统战、民宗部门需从行政驱动转向依法治理,建立健全城市民族工作领域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长效机制;多方联动,建立少数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与聘任制度;转变"大政府"观念,促使购买模式由岗位制向项目制转变;厚植"治理"理念,健全社会工作者参与政策倡导与决策的工作机制。(本文来源于《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赵博文[7](2019)在《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主导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也是我国文化多样性的基础和保障。但是,在现代性和社会变革的猛烈冲击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正面临极大的挑战,虽然各地都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但很多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陷入一种越保护越濒危的困境。非物质文化遗产运动本质上是让民间文化在民间焕发生机和活力,成为滋养地方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力量,因此,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坚持社区主导发展的理念,充分发挥少数民族社区自组织机制的优势,通过合理的文化赋权,促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中保护,在"俗"中发展,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原生态文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家》期刊2019年08期)

张孔生,王清荣,华蓉[8](2019)在《为服务少数民族居民架设“爱心桥”》一文中研究指出端午节即将到来,邗江区双桥街道卜桥社区的志愿者又开始忙碌起来,为社区少数民族老人包粽子、腌鸭蛋,再将粽子、咸鸭蛋送到辖区少数民族空巢老人手里。这一爱心活动在社区持续多年,成为卜桥社区关爱少数民族同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卜桥社区围绕“民族团结一家亲(本文来源于《扬州日报》期刊2019-06-04)

黎璐晗[9](2019)在《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正在以一种势不可挡的社会力量,不断推进少数民族社区的转型发展。与乡村少数民族社区相比,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在地缘结构、社区人口结构以及社区经济结构等方面更易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现代化转型发展过程中,城市回族社区存在近千年“寺坊一体”的空间格局正在被打破,“围寺而居”的“聚居”模式日益走向“离寺而居”的“散居”模式,原有的“同质社区”正在向“混居社区”发展。一系列的变化使得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独特性和民族性受到冲击,但地方性仍然是个人身份和社区名片的重要缔造者。地方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地方性日益成为揭示地方独特性和解读人-地关系的重要维度。通过对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研究,深入理解承载少数民族群众活动的空间,希望促进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传承与文化发展。本文选取开封善义堂回族社区为研究区域,在国内外学者地方性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具体到善义堂社区这一微观尺度,针对其独特性,尝试建构“结构-行动-经验”的研究框架,采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半结构化访谈、绘制意象图和时空路径图并重的研究方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是“文化景观”和特定主体“地方芭蕾-地方感-能动性”的动态表征过程,即地方性是动态的、变化的。地方性依据活动者地方芭蕾、地方感以及能动性展现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异。(2)文化景观是独特人-地关系投影到空间上的历史文化产物,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的人-地关系结构中处于中心地位。居民以文化遗存为中心的社区重大活动的地方展演是人-地关系在空间中功能的映射。居民的地方感呈现出代际间弱化的现象。行为主体通过管理制度以及地方展演完成身份的建构与表征。(3)结构主义机制和人本主义机制共同作用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与延续是外界结构性动力的结果。城市空间结构的更新改变了原有的人-地关系,空间格局的改变是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形成的空间基础;政府的政策支持助力了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文化的保留;资本的动因是早期地方性形成以及后期地方文化维系的物质基础;文化结构是空间生产的内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宗教信仰在文化结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文化景观以及宗教仪式影响地方性。另一方面,善义堂社区地方性的形成更是居民充分发挥主体性以及行动者引领的内生主体性机制驱动的结果。不同行为主体的地方性体验直接强化了居民对善义堂清真寺的地方感,寺管会作为行动者的积极引领与带动作用,是地方性延续的内在动力。由此可见,对于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地方性的表征以及形成机制的研究应置于结构主义与人本主义的共同视角下,既要关注人本主义视角下个人情感和经验,也要注重结构主义视角下社会群体建构的作用,将其看做是一个以“行动”为连接的“结构”与“社会”、“行为”与“个人”互动的过程。(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周文凤[10](2019)在《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地方认同的消解与重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现代城市空间生产过程中,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在城市规划更多的追求效益、整洁和现代化的过程中,以往脏乱差的城市少数民族历史社区常常面临地方改造、消解和重塑的过程,伴随这一过程的则是在这一空间内人地关系的变化以及居民地方认同消解的风险。人们通过日常生活的栖居或定居不断重复对地方的体验,在地方消解的情况下,居民栖居的模式改变,如何在新时期通过重构地方认同以维系少数民族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本文基于开封市善义堂回族社区的案例调查,综合采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开封陕迁回民寺坊在现代性的作用下地方改造、地方认同变化及其如何构建新时期的地方认同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发现,旧城改造常常会影响城市少数民族生活的地方,导致当地居民无法安置自己的归属感,基于栖居或定居的地方认同会发生重大改变。善义堂回族社区案例中,城市改造后仅存的清真寺建筑,成为维系当地居民地方认同的重要纽带。居民定居的形式由传统的围寺而居转变为远寺而居、散居或杂居,这一过程的转变一方面是现代性力量或城市改造改变了其原有的空间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居民基于这一特定地方的情感体验也伴随这一过程而发生变化,居民对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在这一过程中呈现动态变化和差异化的认同。城市少数民族社区改造之前,居民以定居的空间来作为地方与自我身份和自我认同的标准或坐标,而散居后他们的地方认同则具有多样性的特征。正是由于清真寺建筑遗存,当地居民才有机会重塑地方、重构地方文化符号、塑造记忆空间与建构地方想象,进而实现地方认同的重新建构。通过对善义堂清真寺地方认同的消解和重构探讨,得出以下结论:(1)现代性对地方认同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对地方本身的改造和对居民日常活动的影响上,尤其对老年人的地方体验和影响最大。相反,现代性在消解原来地方的同时又新塑了一个干净整洁充满现代化和商业气息的地方,基于地方文化遗存,老年人积极找寻对原来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年青一代更倾向认同现代化的新型社区。(2)基于地方的认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变迁、社会经济发展等外在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居民对某一地方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总是处于动态的变化过程中。地方意义和地方文化复杂性也使得地方内部充满认同的差异。(3)城市空间生产与再生产过程中虽然消解了地方认同的基础,但只要这个地方仍然留有文化遗存,地方就可以被赋予多种意义进行地方认同的重构,这对于城市少数民族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维系与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4)城市回族社区在经历由封闭到开放,由聚居到散居、杂居的变化过程。坊民的地方认同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虽然现代化的社区不分民族、信仰和职业,并在国家正确的民族政策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氛围中形成民族平等的新型睦邻关系,但是就开封来说清真寺分布的集中化和不均衡性给回民日常生活造成不便。因此在城市少数民族街区进行改造时,应考虑少数民族的民族习惯和生活习惯,如集中安置的回民小区,根据需要可规划修建新的清真寺和其他服务设施等。(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9-06-01)

少数民族社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有利于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加强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实现民族文化的代际传承,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有利于服务民族地区经济,促进社会的整体进步与繁荣。为了进一步增强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有效性,应以开拓创新的理念促进民族文化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以"文化自觉"思维激发社区成员的内生动力,以保障性措施提升民族文化活动管理的科学性,以整合式逻辑促进民族文化资源的共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少数民族社区论文参考文献

[1].王平.努力当好民族工作的“五大员”[N].东方城乡报.2020

[2].王珏,孔秀丽.少数民族社区教育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与路径[J].教育探索.2019

[3].李小民,董坤.以人民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旅游社区参与意愿客源差异研究[J].泰山学院学报.2019

[4].解惠惠,霍玉文.少数民族社区教育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路径摭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9

[5].西江日报,赖小琴.多举措共建民族团结和谐社区[N].西江日报.2019

[6].卢时秀,李吉和.社区共融: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社工介入——基于上海P区的实践[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7].赵博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主导发展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9

[8].张孔生,王清荣,华蓉.为服务少数民族居民架设“爱心桥”[N].扬州日报.2019

[9].黎璐晗.城市散居少数民族社区的地方性表征[D].河南大学.2019

[10].周文凤.城市少数民族社区地方认同的消解与重构[D].河南大学.2019

标签:;  ;  ;  ;  ;  ;  ;  ;  ;  ;  

少数民族社区论文-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