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地上的文学神话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研究

高地上的文学神话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研究

论文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西部小说代表了新时期三十年中国当代文学的创作水平。因此我们说,本课题将西部小说作为研究的窗口,其意义不仅表现在整合与深化西部小说研究的既有成果,而且表现在这其实也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整体动向与存在问题以独特的方式进行的观照。本课题在运作中所把握的关键词,如精神结构、文化基因、冲突模式,以及文学接受,都事关转型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乃至当代文化建设中的深刻矛盾与复杂纠葛,事关如何缓释世界潮流影响下本土性文学与文化诉求所形成的巨大张力。问题意识的存在与研究视野的择取,也表现出本课题研究者对中国文学当代境遇的深层焦虑、思考及探寻。本课题的最终研究成果体现为五章,分别是“绪论”、“精神结构论”、“文化基因论”、“冲突模式论”和“史评接受论”。“绪论”部分回顾了西部小说的研究历史及其研究现状,指出西部小说研究尚有较大的再研究空间,西部小说研究到了向深度开拓的转型时期。澄清了西部小说的概念、命名及其学理根据。追溯了西部小说发生的文化语境,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了西部小说的历史分期:1942年—1976年为“形成期”,1976年—1993年为“兴盛期”,1993年—2010年为“分化期”,并逐一梳理了西部小说在各个历史时段的表现特征。对最终研究成果的命名做了学理性的说明。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等。“精神结构论”旨在揭秘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创作精神和人格精神,及其演进的内在机制。精神高度是西部作家取得辉煌艺术成就的前提,在以往的西部小说的研究中,未能形成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研究的整体性,故我们在本课题研究中对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做整体观和整体性的描述,力图呈现出西部作家精神结构的整体形象。本章分为三节,分别是“重铸民族文学之魂: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为谁写作:西部作家的底层意识”和“转型时期的文学能指:新生代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历史境遇”。“文化基因论”重在探寻西部小说的本质规定性,也就是辨别使西部小说成为西部小说的内在要素,地理人文环境、地域文化和民间文化精神的多重影响与深度书写,是使西部小说形成“本土性”叙事特征的主要原因。除了做宏观性的观察与描述之外,很有必要对“地方性文学与文化精神”的关系研究做抽样调查,因此本章择取了两个视点——当代秦地作家和宁夏西海固作家,前者是从历史维度分析文化精神传统对当代秦地作家的影响,后者是从现实维度考察民间文化精神对西海固作家的规范。本章分为三节,它们是“在乡土、荒野及牧场之间:西部小说叙事与地理人文环境”、“缘自远古的心音: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和“从现实走向诗意:西海固作家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沿承与超越”。“冲突模式论”力图揭示西部小说反复呈现的主要冲突形态,并意欲对西部小说的研究由表象进入到深层,以求深度把握西部小说运作的本质规律。“冲突模式”是西部小说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尽管以往的研究或多或少对其有所涉及,但未能引起研究者的足够重视,故在这个环节的研究中我们将尽可能地凸显原创性。本章分为三节,分别是“西部小说叙事的可能深度:灵与肉的冲突”、“西部小说叙事的地域根性:人与自然的冲突”和“西部小说叙事的母题衍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史评接受论”从文学史评价和读者接受的复合视角探讨了西部小说的命运遭际。文学史评价反映的是史家对它的认可程度,读者接受状况则反映着它产生的社会价值意义。但史评与接受并不是总能达成一致,在西部作家身上这种矛盾有时表现得非常突出,因此对西部小说叙事从上述两种视角进行研究,其价值不仅是重新反思和透视西部作家的创作问题,从更宽泛的意义上讲,也是对整个当代文学史叙事的史学观念、价值立场、评价尺度,以及读者接受机制的整体性反思。在西部小说的研究史上,这个研究空间尚属盲区,所以,此命题的努力更具有探索性质。本章分为三节,分别为“《创业史》:当代文学史叙事反复言说与沉浮不定的经典”、“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再议当代文学的一桩公案”和“《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抑或西部小说”。本课题力图对西部小说研究有所突破,而所谓突破必然首先体现在文学及文化观念的更新上,因此,我们将近年来学术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和讨论的前沿问题,在有鉴别地吸收与整合的基础上,引入到了具体的研究中来,从而建构起了本课题展开研究的现实维度,这些问题诸如,底层问题、现代性问题、人文精神问题、文学史写作问题、文学精神问题、生态问题、“身体”问题、消费时代文学的命运问题等,所以在较大程度上激活与拓展了本课题可能的研究空间。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说,新的研究维度的引入与运作,也是为了敞亮与描述西部小说在急剧转型的消费时代的命运远景,释放与澄清西部作家所面临的写作焦虑与思想困惑,最终为西部小说创作的全面走向经典化提供坚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文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可能是“私有形态”的事情,它需要所有以之作为事业的人来共同推进,共同在“荒诞”的世俗人生之外,创构一种可能的精神家园,因为文学只有通过这种诗性的方式,才有可能成为人们最后的诗意栖居之地。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研究三十年
  • 1.2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的发生、时段划分及表现特征
  • 1.3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第2章 精神结构论
  • 2.1 重铸民族文学之魂:西部作家的文学精神
  • 2.1.1 苦难体验中民族自信力的艺术呈现
  • 2.1.2 弱势群体话语立场上的终极关怀
  • 2.1.3 自然生态与文明形态的审美描述
  • 2.2 为谁写作:西部作家的底层意识
  • 2.2.1 必要的概念梳理:底层、底层文学及底层意识
  • 2.2.2 作为美学主体的底层:革命话语主导下的底层表述
  • 2.2.3 底层是天使,抑或是庸众:当文化精英遭遇底层体验
  • 2.2.4 多元底层:现代性话语裹夹下底层表述的多向度拓展
  • 2.2.5 走向“底层文学”:消费时代的底层表述
  • 2.3 转型时期的文学能指:新生代西部作家的精神结构与历史境遇
  • 2.3.1 何谓“新生代西部作家”
  • 2.3.2 巨变时代的文学精神建构
  • 2.3.3 历史机遇及写作困境
  • 第3章 文化基因论
  • 3.1 在乡土、荒野及牧场之间:西部小说叙事与地理人文环境
  • 3.1.1 西部的地域文化特征概说
  • 3.1.2 西部作家眼中的自然景观
  • 3.1.3 西部人物和风情的集中展示
  • 3.2 缘自远古的心音:长安文化精神对当代秦地作家的深层影响
  • 3.2.1 乡土与农民:当代秦地作家的题材选择
  • 3.2.2 悲悯与进取:当代秦地作家的主题话语
  • 3.2.3 恢宏气象与史诗品格:当代秦地作家的风格追求
  • 3.2.4 宏大叙事与传奇演绎:当代秦地作家的叙述方略
  • 3.3 从现实走向诗意:西海固作家对地域文化精神的沿承与超越
  • 3.3.1 “西海固文学”的提出、概念演进及文学史意义
  • 3.3.2 苦难大地的诗意化呈现与西部人生的别一种书写
  • 3.3.3 坚守信念的边缘写作与消费时代的文学高地
  • 第4章 冲突模式论
  • 4.1 西部小说叙事的可能深度:灵与肉的冲突
  • 4.1.1 灵与肉的冲突:一个绕不开的叙事母题
  • 4.1.2《 创业史》:肉体的退场与灵体的走向“神性”
  • 4.1.3 《绿化树》:沉重或轻盈的灵魂与饥渴或累赘的肉身
  • 4.1.4 《白鹿原》:灵与肉的双重苦难及其隐喻
  • 4.2 西部小说叙事的地域根性:人与自然的冲突
  • 4.2.1 双向运动的复调:自然的“在场”与人性的擅变
  • 4.2.2 “绝域产生大美”:心灵的震颤根于对大自然的深层解读
  • 4.2.3 寻根的路还在继续:西部生态文学的崛起
  • 4.3 西部小说叙事的母题衍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 4.3.1 现代性问题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冲突模式
  • 4.3.2 现代性思潮中的西部小说叙事
  • 4.3.3 传统与现代的互动及融汇
  • 4.3.4 现代文明的贫困与重返民族传统的姿态
  • 第5章 史评接受论
  • 5.1 《创业史》:当代文学史反复言说与沉浮不定的经典
  • 5.1.1 文学史叙事与经典秩序的变更
  • 5.1.2当代文学史叙事中的“柳青《创业史》现象”
  • 5.1.3 重估柳青《创业史》的文学史意义
  • 5.2 “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再议当代文学的一桩公案
  • 5.2.1 路遥:被文学史一度“忘却”的作家
  • 5.2.2 《平凡的世界》:一个影响了当代人的叙事文本
  • 5.2.3 文学史到底要说什么:路遥《平凡的世界》现象的存在意义
  • 5.3 《白鹿原》:新历史小说,家族小说,抑或西部小说
  • 5.3.1 回归“西部小说”的漫漫之旅:《白鹿原》的研究史
  • 5.3.2 当代文学史叙事中的“《白鹿原》现象”
  • 5.3.3 西部小说能否被文学史叙述:从“《白鹿原》现象”谈起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高地上的文学神话 ——中国当代西部小说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