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本文实验选用的材料为绒泡菌目绒泡菌科绒泡菌属全白绒泡菌(Physarum mellrum)。全白绒泡菌为典型的显型原质团,可以不断地变形和流动,爬行在基物的表面摄取食物,又可以像真菌一样转化为孢子而度过不良环境。全白绒泡菌采用2%琼脂为培养基,喂饲无菌水和燕麦粉,在20℃以上温度下生长状况良好。全白绒泡菌极易被霉菌和线虫所污染,故通过转盘培养净化污染物。全白绒泡菌不易形成菌核,但可以形成子实体。通过对不同时期原质团和子实体的阶段性取材,一般为每15分钟取材一次,观察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同时将成熟的孢子萌发,逐步观察各阶段原生质的显微及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全白绒泡菌具有大且厚的扇形网状结构,其边缘明确,是胶粘性的半流动体。实验通过活体染色和显微摄影等方法,得出全白绒泡菌内含物主要为石灰质和游离细胞核;菌脉则为有节律的往返原生质流。通过干燥和饥饿诱导全白绒泡菌很难形成菌核,原质团经聚缩后干燥致死:然而,全白绒泡菌却很容易被诱导形成子实体。在饥饿和光照及非光照两种情况下,原质团均形成子实体,并无明显的区别。全白绒泡菌具有白色的柄,子实体的颜色从白色逐渐过渡到黑色,最后变成灰色。孢囊有两种:一种是一个个分开的孢囊,另一种是两三个孢囊连接在一起的联囊体。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孢子,可以看出全白绒泡菌的孢子表面具有疣,内部原生质表面光滑,孢子间有孢丝,并具有特殊不确定的结构。将取自不同时期的原质团和子实体置于FAA中,应用石蜡切片技术和多种染色方法观察细胞显微结构变化。结果观察到从原质团的聚缩到形成子实体是孢子和孢囊的逐渐形成,内部也包含孢丝和内含物的形成。将成熟的孢子置于凹玻片中,滴加营养液,经过2-3天孢子开始萌发。经观察:萌发方式分为两种:“V”字形萌发和孔出萌发。前者为圆形的原生质,将孢子壁裂开“V”字形;后者转化为游动细胞或变形细胞。游动细胞呈肾形的,具鞭毛;粘变形体可伸出伪足摄食。在凹玻片里随着水分的多少逐渐由游动细胞转化为粘变形体。两个游动细胞或粘变形体结合形成合子,之后形成幼原质团,继续培养则成为显型原质团。将部分凹玻片火焰干燥处理,经品红溶液染色可观察原生质和粘变形体内的细胞核。本实验还包括吖啶橙荧光染色法。将新鲜原质团、细胞质骨架和菌脉微丝经吖啶橙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清晰地观察到绿色荧光的细胞核和菌脉微丝和红色荧光的细胞质骨架。本文从全白绒泡菌的生活史出发,应用体式显微镜、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荧光显微镜等,观察全白绒泡菌整个生活史中各阶段细胞显微及超微结构,以期为黏菌细胞生物学提供一些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