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巍(辽宁省鞍山曙光医院药剂科辽宁鞍山114001)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07-0126-01
【摘要】目的通过应用替米沙坦治疗老年高血压,来观察长效降压效果,持续时间,安全性,耐受程度及副作用。方法观察对象为60到90岁老年高血压患者110名,采用口服替米沙坦进行临床观察分析,替米沙坦的降压作用能够有效地维持一昼夜,而且昼夜降压没有差异性变化,其生理节律变化也不受影响。结论替米沙坦是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最为有效的药物之一,其疗效确切,且作用持久、缓和,无论是对收缩压,还是对舒张压都有很明显的降低作用。
【关键词】替米沙坦老年高血压治疗
我国的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据估计全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超2亿人,这其中老年人又占多数,能达到70%左右。血压升高是诱发冠心病和脑卒中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有效、平稳地控制血压,就可减少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本文的目的是观察和分析服用替米沙坦后的降压疗效以及安全性。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本次病例选择对象为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间,在我院病房住院及门诊患者110例,年龄在60至90岁,男性为69例、女性为41例;所选择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其中老年高血压伴葡萄糖耐量异常患者17例,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13例,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5例,合并冠心病12例,急性心肌梗死者7例,心律失常者8例。
1.2治疗方法本次病例所观察分析对象均为经过雷米普利5mg口服药、硝苯地平、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2.5mg联合氢氯噻嗪片12.5mg口服药、利尿剂、钙离子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等降压药物治疗后,疗效欠佳或因药物副作用换为替米沙坦治疗。
纳入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高血压诊断标准: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
治疗前测患者右上臂坐位血压,测心率、心律,而且停用正在使用的其他降压药物及可能对血压造成影响的药物,替米沙坦片40mg口服1次/日,如果降压效果欠佳,第二周加量,80mg/日,早晚间隔12小时服药,服药后前3天每日早晚9时测血压1次,110例患者都用美国太空公司90217型动态血压仪监测,并于两周后再进行监测动态血压,监测用药前后的降压谷/峰(T/P)按关于谷/峰比值测定的建议[1]。做超声心电图、心脏三位片、心电图,查肝肾功能、血脂、血糖作为对照。
2结果
2.1降压疗效本次患者服药后3天内血压无明显下降,第一周血压达最低水平,至疗程结束时收缩压平均下降24.6mmHg,下降率为18.2%;舒张压平均下降15.8mmHg,下降率为17.8%;收缩压/舒张压的T/P值分别为68%和71.3%;且有效性能够维持24小时的降压作用,昼夜降压幅度没有明显变化,但不影响原有血压的昼夜生理变化。
2.2合并症疗效伴葡萄糖耐量异常患者17例,白昼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夜间平均收缩压与舒张压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且咳嗽的发生率仅为1%;老年高血压伴胰岛素抵抗(IR)患者13例,治疗后血压、真胰岛素、hsCRP及HOMAIR和HOMAislet指数明显下降;老年收缩期高血压患者15例,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合并冠心病12例,服药后发作症状均明显减轻,其中9例症状无发作;心律失常者8例,发作频率明显下降,4例恢复正常心律;心功能不全者改善Ⅰ级者5例,改善Ⅱ级者3例。部分心电图缺血程度有所改善。心脏B超显示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增强,心脏三位片示治疗后,心功能不全者肺淤血减轻7例。
2.3副作用本次病例中的患者服药后,出现8例咳嗽、头痛、头晕、恶心;2例出现腹痛、腹泻、疲劳。随着用药量增加副作用也有所增加,但都在患者耐受程度内,没发生耐药现象,随着用药的时间延长,副作用也明显减轻,绝大多数患者副作用消失。在治疗过程中没有了生心脑血管意外,心率变化不明显。肝功能、肾功能及血糖血脂等指标稍好于之前。
3讨论
高血压病患者需要长期的降压治疗,因此降压药物就需要作用持久、效果稳定、不引起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对肝功能,肾功能无损害,不增加心肌耗氧量。替米沙坦是非肽类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受体拮抗剂,能选择性、竞争性地与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ATI)受体结合而阻断其作用,从而发挥降压效应。基础实验证实。替米沙坦在降低血压、改善IR的同时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
清晨血压上升和这时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有关,替米沙坦每日1次降压效果能够保持24小时,特别是在夜间及清晨低血药浓度时降压效果仍能维持,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2]。替米沙坦降压安全、有效、平稳,服药方便,并发症少,不良反应轻微,是治疗老年高血压的最佳选择。
参考文献
[1]高血压病杂志编辑部.关于谷峰比测定的建议.高血压杂志,1997,5(2):82.
[2]柏瑾.替米沙坦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中华心血管杂志,2002,12:783-7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