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链乙烯酮不饱和温度标度研究进展

长链乙烯酮不饱和温度标度研究进展

一、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RASHID Harunur[1](2022)在《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大量研究表明,长链烯酮不饱和度(UK37’指数)可用于重建过去的海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然而是否存在其他因素导致实际温度与重建的SST之间存在差异,以及重建的温度是代表年均SST还是季节性温度都仍有争议。除了反映温度,在受季节性海冰影响或SST较低的区域,长链烯酮C37:4在C37中的占比(%C37:4)还能为盐度变化提供重要信息,特别是在拉布拉多和格陵兰岛陆地边缘海域。在此总结了西北大西洋长链烯酮重建古海洋气候的研究进展,指出了在使用UK37’重建SST时,需要考虑营养盐、横向平流、成岩作用以及烯酮母源的生长季节性等因素,认为%C37:4有望用作重建过去海冰融水或海冰覆盖情况的替代指标,但季节性因素对烯酮重建古温的影响程度的评估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曦婕,倪天阳,刘隆,黄艳[2](2021)在《浅论环境检测过程中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针对环境演变及环境变化过程中单体同位素技术的应用进行综述。通过介绍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古环境研究和现阶段环境污染检测过程中的应用情况,得出该项技术随着检测手段的发展日益成熟,然而现有检测仪器的灵敏度是限制该技术发展的最大因素。因此,需要通过进一步提高检测仪器灵敏度来满足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在环境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邢磊,杨欣欣,肖睿[3](2019)在《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长链烯酮是一类组成丰富且受到广泛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已成功应用于古海洋环境重建工作。近来海洋和湖泊的沉积物、颗粒物以及相应的母源藻类培养实验的研究结果都显示,除U■和U■指示温度外,长链烯酮化合物还可用于指示其他生态环境因子的变化。长链烯酮类化合物已经从最初的C37-C39组分扩展至近年来发现的C35-C42的甲基烯酮或乙基烯酮。在此总结了除温度指标外,近年来在海洋和湖泊中发现的长链烯酮的几种组合特征,及其可能发展出的指示环境盐度(%C37:4,C36:2乙基烯酮)、母源种属(C37/C38烯酮比值,C38甲基烯酮)变化以及定量区分不同类型定鞭藻合成的长链烯酮(RIK37、RIK38Et)的潜在指标。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和潜在指标研究可为重建长时间尺度海洋和湖泊环境演变提供新的手段,也有助于揭示生态环境变化的机制。

张汀[4](2019)在《新西兰东岸中更世晚期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及其古环境意义》文中提出本文通过对新西兰东岸IODP317航次获得沉积样品中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期望运用多个生物标志物可以追踪中更世晚期新西兰东岸坎特伯雷盆地沉积物的来源,还恢复当地古环境,其中有些生物标志物的比值还可以用于重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研究中实际从IODP 317航次U1352B站位的MIS 78期样品中提取到的生物标志物包括正构烷烃和甾醇,利用前者得到的参数包括CPI、TAR、ΣT/ΣM、ACL、Paq、AI等,甾醇包括C27、C28、C29等。经过和其他古海洋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可知,CPI参数和ACL参数作为沉积物来源的指示参数,在冰期和间冰期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MIS 7d期和MIS 8期特征相似,说明这两个冷期的陆源有机质输入较暖期(MIS 7ac和MIS 7d期)的陆源输入少,这间接证明了CPI参数和ACL参数的可靠性。另外,TAR和ΣT/ΣM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在冰期/间冰期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通过对这三个参数的分析可知,在MIS 7ac,陆源输入较多,明显高于其他时期,表现出冰川融化,裹挟陆源物质流入海洋。Paq参数的变化说明,在MIS 7ac期陆源有机物含量多,且在MIS 7d期向MIS 7ac期过渡的时期沉积物中含有更多的浮水植物,从整体来看,在新西兰东南岸大陆坡区域大型植物始终较少。由AI指数可知在整个时期内除MIS7d初期以外,陆源有机物中草本植物含量始终高于木本植物。在整个旋回中的沉积物中的群落结构中,海生浮游动物始终是占优势的;而来自陆地的高等植物所占比例略低于浮游动物;占比最少的为海生浮游植物,对比MIS 7期和MIS 8期,浮游生物含量在冰期较低,间冰期较高,与间冰期/冰期环境变化特征有一定的一致性。

杨博,殷勇,高抒,贾培宏,夏真[5](2019)在《北部湾全新世U37K的古海水表面温度重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海洋沉积物有机温标U37K反演了北部湾地区一万年以来的海水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变化.结果表明,北部湾一万年以来的SST变化范围为22.0℃~28.0℃,平均25.4℃,整体呈现波动升高的趋势,其中1300年来的SST升高更为明显.此外,钻孔还记录到了八次具有区域意义的温度变化事件.北部湾一万年来的海表温度变化主要受到太阳总辐照度和东亚冬季风的控制,一些冷事件还受到高纬度融冰事件的影响,而暖事件可能受到赤道太平洋低纬度驱动的影响.

蔡泽[6](2018)在《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沉积物热裂解产物分析与近2000年古气候关系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古气候学家们使用各种方法从不同的地质载体中提取古环境、古气候演变信息,为预测未来环境、气候变化提供背景。我国内蒙古地区的封闭性内陆湖泊为研究高分辨率古气候演变提供了良好的载体。湖泊沉积物中的分子标记物能提供比较准确的记录生物质来源及变化的信息,且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保存时间较长,为研究古气候演变提供了有力的工具。常规的气相色谱只能分析用有机溶剂溶解的小分子化合物,通过热裂解技术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有机溶剂抽提后的样品,可以通过瞬时高温,将木质素、纤维素等天然大分子化合物裂解成适合分析的分子量较低的化合物,同时也释放了键合类脂化合物(bond lipids)。利用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分析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泊岩心沉积物(有机溶剂抽提后),裂解产物主要有正构烷烃、烯烃、酚类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吲哚、甲基酮等。本论文通过研究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中的沉积物样品,获得了正构烷烃、1-烯烃随时间及深度的分布特征,将所得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利用因子分析结果与前人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发现贡献最大的四个因子可以分别指示沙尘天气、植物输入、温度、干湿等气候要素。利用获得的指标重建了内蒙古地区近2000年气候变化。结合生物标志物的气候指示意义,重建了当地古气候:距今2000-1460年左右,降尘事件频次变化较大,但整体呈降低的趋势,温度整体变化不大,干湿变化剧烈,距今1950-1750年左右可能为冷干气候;距今1460-700年左右,降尘天气与暖湿气候基本趋于稳定,变化不大,温度在距今1460-1100年左右较低,在距今1100-700年左右较高;距今700-100年左右,降尘事件略有增加,但并不明显,温度较低,干冷-暖湿气候变化不大。该结果较好的对应了我国北方地区几次大的气候变化事件:Drak ages,中世纪暖期,明清小冰期。

胡建芳,彭平安[7](2017)在《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文中提出阐述了近五年有机地球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和未来有可能出现新突破的领域。在沉积有机质的性质和结构的认识上有重要进展,由于分子和分子同位素测试技术的进步,发现对有机质参与的地球化学全过程能够进行定性研究。阐述了与烃源岩发育相关的环境与控制因素,但具体形成机制的推断还没有得到沉积记录的验证。生物—有机地球化学在定量环境变化与古生态系统重建研究等方面作出了独特的贡献。未来关于过度型有机质和石油天然气成藏过程定量化重建研究将是有机地球化学有可能出现新突破的领域。新的成份与同位素测定新技术的引入将促进有机地球化学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凌媛[8](2017)在《青藏高原湖泊记录的典型时段古气候变化》文中研究指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貌特征和热力状况对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区域。高原上众多湖泊是研究古气候的良好载体。末次冰消期古气候经历了剧烈的波动,是研究渐变/突变过程的重要时段。本文以生物标志化合物为指标(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对当雄错盐湖阶地和扎布耶盐湖末次冰消期沉积物进行了研究。当雄错盐湖末次冰消期沉积物中长链烯酮含量丰富,长链烯酮分布特征以C37甲基酮(C37:Me)和C38烯酮为主,含少量的C39烯酮和微量C40烯酮。在20.212.0ka BP,长链烯酮母源可能属于格陵兰湖泊种属和/或G.oceanica;12.011.4 ka BP期间的母源可能属于C.lamellosa。根据长链烯酮不饱和度,定量重建了末次冰消期以来的古温度变化。末次冰盛期年平均温度约为0.2°C;博令-阿罗德(B?lling/Aller?d)时期温度快速上升,从0.8℃升至2.9°C;随后进入新仙女木期(Younger Dryas),新仙女木事件早期的年平均气温约为-0.9°C。结合正构烷烃的含量分析结果表明末次冰消期当雄错湖区经历了冷湿的末次冰消期早期,暖干的B?lling/Aller?d时期和冷干的新仙女木早期。根据扎布耶盐湖沉积物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其单体同位素的研究,发现不同链长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的古气候意义有一定的差异。中链正构烷烃单体δ13C值主要受控于湖水碳源和湖泊内生环境,可能主要反映了湖泊水生环境和湖水温度的变化;长链正构烷烃主要来自于湖泊周边的植被,其单体δ13C可能是区域气候温度与湿度的耦合,指示了区域有效湿度的变化。根据正构烷烃的分布特征及其单体碳同位素,重建了扎布耶湖区末次冰消期的藻类、菌类、水生植物、草本、木本植物的变化历史。末次冰消期湖泊沉积物中来自水生植物的比重高于周边植物。末次冰消期早期(距今23.116.8 ka BP),气候由冷湿转为冷干,藻类、菌类和水生大型植物繁盛,陆生来源中草本植物比例高于木本植物;B?lling/Aller?d时期(16.812.6 ka BP)气候变暖,木本植物逐渐繁盛;新仙女木早期(距今12.611.8ka BP)气候冷湿,藻类、菌类锐减,沉水和浮水植物繁盛,陆生植物中木本植物比例大于草本植物。末次冰消期时期,青藏高原当雄错盐湖和扎布耶盐湖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冷暖变化,与北大西洋的经典温度变化一致,可能反映了在温度变化方面亚洲季风区与北大西洋、高纬气候密切相关。在湿度变化上两个湖泊略有差异,其原因可能与样品分辨率、湖泊环境差异及指标的不确定性有关。过去两千年是古全球变化研究计划(PAGES)和亚洲两千年(PAGES-Asia 2K)的重点研究时段。本文运用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光谱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对托素盐湖岩芯进行了高分辨率古气候变化研究。根据主成分分析结果,将各元素的主要影响因素解译为:因子1(K、Ti等来自于岩石成因的元素)主要受控于降水和风成过程带来的碎屑;因子2(Ca、Sr)受蒸发-降水影响,与干旱度相关;因子3(Br)可能主要与生物相关,温度增加有利于生物生产率增加。高分辨率分析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该区气候为暖干,小冰期冷湿。另外,元素谱分析结果表明托素盐湖过去1100年来气候变化具有明显的周期性,这些准周期变化可能主要受控于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和太阳活动。

焦腾腾[9](2017)在《全新世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趋势:重建-模拟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四纪中最近的一次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期-全新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且掀开了地质历史上崭新的一页。全新世作为和现在环境变化相类似的“历史相似型”,具有很重要的研究价值和意义,因此,全新世时期气候变化的研究是过去全球变化研究的重点。北大西洋海域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是对全新世气候变化响应敏感的关键区域。众所周知,大洋环流系统及冰川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对北大西洋及其邻近区域产生剧烈的影响,同时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也是这些气候变化因子。因此把北大西洋地区作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源头之一。然而对北大西洋海面温度以及气候变化的研究是了解过去全球环境变化的关键所在。所以,研究全新世北大西洋的海温变化对理解全新世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利用Kiel Climate Model(KCM模式)对全新世气候的模拟结果及其与北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简称SST)重建记录的对比,探讨了全新世北大西洋SST的变化趋势。浮游植物的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显示低纬北大西洋SST在全新世期间有升高趋势,而在中纬和高纬地区表现为显着的下降趋势,尤其是在中纬北大西洋西部,最大降温幅度达到7.9°C/9.5ka。浮游有孔虫壳体的镁钙比值显示中纬北大西洋东部及高纬北大西洋有增温趋势,而在中纬北大西洋西部及低纬北大西洋则有降温趋势,但变化幅度均比较小,绝大部分在2°C/9.5ka以下。气候模拟结果显示全新世北大西洋SST变化呈现明显的“三核型”经向模态,在冬春季以增温为主,降温限于拉布拉多海东南部的北大西洋海域;在夏秋季以降温为主,增温限于低纬和高纬北大西洋海域。模拟结果与重建资料的对比显示,中纬和低纬北大西洋的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指标以及低纬西部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反映夏秋季海温,中纬北大西洋东部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反映冬春季海温,而中纬西部和高纬的镁钙比指标可能对4个季节的SST都有所反映。

赵京涛,李军,窦衍光,王利波,白凤龙,胡邦琦,邹亮[10](2016)在《海洋古温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冲绳海槽区的应用》文中指出表层海水古温度的重建是古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反演的表层洋流的演化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近年来,3种新兴的地球化学温度指标(Mg/Ca、Uk′37和TEX86)应用十分广泛,但也是各有利弊。在冲绳海槽地区,不同古温标的应用结果差异较大,机理有待进一步探讨。从全球角度总结了3种古温标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剖析了具体应用过程中不同古温标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重点综述了冲绳海槽区古温标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强调了区域性古温标适用性研究的重要性,提出了该区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温度演化机理研究面临的挑战。

二、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长链烯酮重建SST的概况
2 西北大西洋长链烯酮的研究
    2.1 烯酮指标的现代过程
    2.2 低温海域烯酮的应用
3 U3K 7'指数重建SST的影响因素
    3.1 营养盐对烯酮的影响
    3.2 横向平流和成岩作用对烯酮的影响
    3.3 烯酮合成的季节性
5 总结与展望

(2)浅论环境检测过程中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古环境研究与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1.1 古气候变化与单体同位素
    1.2 古海洋沉积物与单体同位素技术
    1.3 类脂化合物与单体同位素技术
2 现阶段环境有机污染物溯源与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
3 结论与展望

(3)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烯酮的分布特征和烯酮指标的指示意义
    1.1 C37∶4甲基烯酮(C37∶4Me, heptatriaconta-8E, 15E, 22E, 29E-tetraen-2-one)的指示意义
    1.2 C37-C38烯酮的组合特征和C37/C38比值
        1.2.1 C37-C38烯酮的分布特征
        1.2.2 C37/C38比值及其指示意义
    1.3 C38甲基烯酮(C38Me)的指示意义
    1.4 C36∶2乙基烯酮(C36∶2Et,hexatriaconta-16E,21E-dien-3-one)
        1.4.1 C36∶2乙基烯酮的发现
        1.4.2 C36∶2乙基烯酮的指示意义
    1.5 C37甲基烯酮和C38乙基烯酮的三双键位置同分异构体
        1.5.1 C37甲基烯酮和C38乙基烯酮的三双键位置同分异构体的检出
        1.5.2 C37甲基烯酮和C38乙基烯酮的三双键位置同分异构体的环境意义
2 结语

(4)新西兰东岸中更世晚期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及其古环境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生物标志物在沉积物中的应用
        1.1.1 正构烷烃及其在指示沉积物来源上的应用
        1.1.2 正构烷烃参数其他的指示意义
        1.1.3 长链烯酮及其在指示古水温指示上的应用
        1.1.4 甾醇及其在沉积物有机质来源中的应用
    1.2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1.3 研究区现代海洋学特征
    1.4 研究现状
    1.5 研究意义与目的
    1.6 主要工作量
2 研究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材料
    2.2 研究方法
        2.2.1 有机质萃取和测试分析
        2.2.2 有机碳氮比测试
3 IODP317-U1352B年代地层框架
4 生物标志物及有机碳氮比(C/N)研究结果分析
    4.1 正构烷烃组成
    4.2 正构烷烃各参数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4.2.1 CPI指数和ACL指数对沉积物来源的指示意义
        4.2.2 Paq指数对沉积物来源的指示意义
        4.2.3 AI指数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4.2.4 TAR和 ΣT/ΣM指数对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意义
        4.2.5 正构烷烃其他指标的指示意义
    4.3 有机碳氮比(C/N)对沉积物来源的指示意义
    4.4 甾醇对群落结构的指示意义
5 讨论
    5.1 MIS8 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5.2 MIS7d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5.3 MIS7a~c期各指标的变化情况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北部湾全新世U37K的古海水表面温度重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背景
    1.1 区域地质
    1.2 区域水文和气象
2 实验方法及材料
    2.1 AMS14C定年材料及采样
    2.2 UK3 7 采样
3 研究结果
    3.1 年代框架和沉积速率变化
    3.2 古海水表面温度分布
4 讨 论
    4.1 北部湾全新世以来SST的变化趋势
    4.2 北部湾全新世古海洋、古气候变化事件
        4.2.1 北部湾全新世SST反映的冷事件
        4.2.2 北部湾全新世SST反映的暖事件
5 结 论

(6)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沉积物热裂解产物分析与近2000年古气候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中国东部及内蒙古地区2000年来古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2.2 生物标志化合物在重建古气候中的应用
    1.3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实验流程与分析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前处理
        2.2.1 野外采样
        2.2.2 室内样品处理
    2.3 样品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3.1 年代学框架
    3.2 热裂解产物定性分析
        3.2.1 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湖泊沉积物热裂解产物
        3.2.2 热裂解产物中烷烃、1-烯烃定性
    3.3 正构烷烃、1-烯烃的分布特征
        3.3.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3.2 1 -烯烃分布特征
    3.4 热裂解烃类化合物的古气候意义
第四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7)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国际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1.1 海洋生态环境研究
        1.1.1 表层海水温度
        1.1.2 海洋初级生产力与碳循环
    1.2 陆地生态环境研究
        1.2.1 古湖泊环境
        1.2.2 C3/C4植被
    1.3 与烃源岩发育相关的环境与控制因素
2 我国有机地球化学研究的主要进展
    2.1 陆相地层的特征生物标志物
        2.1.1 4, 4-二甲基甾烷
        2.1.2 芳基类异戊二烯化合物
        2.1.3 其他化合物
    2.2 煤成烃、未成熟油和深部油气
    2.3 古生态、古环境重建
3 研究展望
    3.1 过渡型有机质
    3.2 成藏过程的定量化重建
    3.3 新的成份与同位素测定新技术
        3.3.1 傅里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质谱仪 (FT-ICR MS)
        3.3.2 全二维气相色谱 (GC×GC)
        3.3.3 放射性碳同位素 (14C) 测定技术
        3.3.4 簇同位素测定技术

(8)青藏高原湖泊记录的典型时段古气候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言
    1.1 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古气候变化
        1.2.2 扎布耶和当雄错盐湖古气候研究进展
        1.2.3 长链烯酮研究进展
        1.2.4 正构烷烃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1.6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分析方法与年代学框架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当雄错盐湖区概况
        2.1.2 扎布耶盐湖区概况
        2.1.3 托素盐湖区概况
    2.2 分析方法
        2.2.1 实验前准备工作
        2.2.2 当雄错样品实验流程
        2.2.3 扎布耶样品实验流程
        2.2.4 托素样品实验流程
    2.3 年代学框架
        2.3.1 当雄错盐湖年代学框架
        2.3.2 扎布耶盐湖年代学框架
        2.3.3 托素盐湖年代学框架
第三章 当雄错湖区基于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的古气候重建
    3.1 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3.2 长链烯酮和正构烷烃来源
    3.3 基于长链烯酮古温度重建
    3.4 基于正构烷烃古湿度重建
    3.5 当雄错地区末次冰消期古气候重建
第四章 扎布耶湖区基于正构烷烃的古气候重建
    4.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及来源
        4.1.1 正构烷烃分布特征
        4.1.2 正构烷烃来源
    4.2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析结果
    4.3 正构烷烃含量指标的古气候意义
    4.4 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古气候意义
    4.5 扎布耶地区末次冰消期古气候重建
    4.6 气候变化周期分析
第五章 托素湖1100年来高分辨率古气候重建
    5.1 沉积物特征
    5.2 主成分分析结果
    5.3 元素比值及其古气候意义
    5.4 托素湖近1100年来古气候重建
    5.5 气候变化周期分析
第六章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以来古环境变化
    6.1 青藏高原末次冰消期古环境变化
    6.2 当雄错、扎布耶、托素湖典型时段气候变化
第七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全新世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趋势:重建-模拟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现状
    1.2 全新世时期气候特征及其研究现状
        1.2.1 研究全新世时期气候的重要性
        1.2.2 全新世时期气候特征
    1.3 全新世北大西洋地区的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1.4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SST代用资料
    2.2 气候模拟资料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代用记录结果分析
    3.1 引言
    3.2 重建结果分析
        3.2.1 U_(37)~(k')重建的结果分析
        3.2.2 Mg/Ca重建的结果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拟结果及其与代用指标记录的比较分析
    4.1 数值模拟结果
    4.2 模拟与代用指标的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新世北大西洋海温变化的可能影响因子
    5.1 太阳辐射外强迫对北大西洋SST变化的影响
    5.2 气候系统内部反馈过程对北大西洋SST变化的可能影响
    5.3 早全新世的温室气体和北美残存冰盖对模拟结果的可能影响
    5.4 北大西洋高纬地区U_(37)~(k')记录的季节性问题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海洋古温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冲绳海槽区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三种古温标的特性及优缺点
    1.1 Mg/Ca
    1.2 U37k′
    1.3 TEX86
2 三种古温标应用的区域性和时间性差异
3 冲绳海槽区古温标的研究和应用
4 讨论和展望

四、长链烯酮不饱和度温标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链烯酮在西北大西洋重建全新世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J]. 王丹,RASHID Harunur. 海洋科学, 2022(01)
  • [2]浅论环境检测过程中单体同位素分析技术研究[J]. 王曦婕,倪天阳,刘隆,黄艳. 农业与技术, 2021(14)
  • [3]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J]. 邢磊,杨欣欣,肖睿.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10)
  • [4]新西兰东岸中更世晚期沉积物中生物标志物及其古环境意义[D]. 张汀.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5]北部湾全新世U37K的古海水表面温度重建研究[J]. 杨博,殷勇,高抒,贾培宏,夏真.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9(02)
  • [6]内蒙古伊和沙日乌苏湖沉积物热裂解产物分析与近2000年古气候关系研究[D]. 蔡泽.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8)
  • [7]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与展望[J]. 胡建芳,彭平安. 沉积学报, 2017(05)
  • [8]青藏高原湖泊记录的典型时段古气候变化[D]. 凌媛. 中国地质大学, 2017(12)
  • [9]全新世北大西洋海面温度变化趋势:重建-模拟对比研究[D]. 焦腾腾. 兰州大学, 2017(02)
  • [10]海洋古温标研究新进展及其在冲绳海槽区的应用[J]. 赵京涛,李军,窦衍光,王利波,白凤龙,胡邦琦,邹亮.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01)

标签:;  ;  ;  ;  ;  

长链乙烯酮不饱和温度标度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