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北洋政府时期(1912——1928)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期,社会动荡不安,政府更迭频繁。中国近代外交制度是在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下被迫建立起来的,也是在中西文化不断的冲突、融合中演变出来的。到北洋政府时期,已基本形成了符合国际惯例的中国外交制度,但其并未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性质。一战前,北洋政府奉行“维持外交”路线,客观上讲是北洋政府所面临的国内外局势所迫,但从本质上讲,是北洋政府的政权性质所决定的。一战后,中国作为战胜国,在民族主义高涨的情况下,北洋政府企图抓住有利的国际形势争取独立自主、平等的国际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国际平等主义思想。各派军阀为各自利益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通过对北洋政府外交权利模式、外交行政和外交人事制度的动态分析构建起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基本框架,并由具体案例对其进行分析验证。北洋政府外交制度总体来说是一种军阀外交体制,在这种体制下,西方民主制显得苍白无力。尽管如此,北洋政府时期外交组织机构的合理化程度在不断提高。外交组织机构和外交人才选拔机制也日益完善。外交行政效率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高。许多学者研究了北洋时期的历史,却很少涉及其外交制度。这篇论文根据国内已刊的一些历史资料,结合典型案例对当时的外交机构和外交政策进行了研究,得出北洋政府外交体制的基本构架。希望能通过对北洋政府外交体制的分析,建立更加客观的外交评价机制,并能进一步的完善中国近现代制度史的理论体系。本文着重用社会学和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希望能在外交权利模式和外交机构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并对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特征进行综合分析,如复杂性、灵活性等。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1.1 问题来源1.2 文献述评1.2.1 近年来学术界对北洋政府的研究1.2.2 建国前学术界对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1.2.3 近年来学术界对北洋政府外交制度的研究1.3 选题的意义1.3.1 理论意义1.3.2 现实意义1.4 研究设计1.4.1 研究范围1.4.2 研究内容1.4.3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1.4.4 创新点和预期目标1.5 结论2. 外交思想2.1 近代外交思想的演变2.2 维持外交2.2.1 维持外交之源起2.2.2 维持外交之实施2.3 平等的民族主义外交2.3.1 巴黎和会失败的效应2.3.2 华盛顿会议的指导思想:民族主义2.4 本章小结3. 外交权力模式3.1 近代外交权力的演变3.2 北洋政府的军阀外交体制3.2.1 三权分立下的外交权利互动模式3.2.2 袁记《新约法》下的外交权利失衡3.2.3 政权更迭中的外交权3.3 民意与外交3.3.1 舆论的勃兴及效用3.3.2 民意与政府外交的互动3.4 本章小结4. 外交行政4.1 外交部4.1.1 外交部组织结构4.1.2 吏制与国际惯例接轨4.1.3 外交部运作规则4.2 地方涉外交涉制度4.2.1 地方涉外交涉的管辖4.2.2 地方交涉组织结构4.3 驻外使领馆4.3.1 使领馆组织结构4.3.2 领事事务4.4 本章小结5. 外交人事制度5.1 外交官的分类、考试任用制度5.1.1 外交官的分类5.1.2 外交官选拔制度5.2 职业外交官群体的崛起5.2.1 职业外交家与外交现代化5.2.2 职业外交家的个人素养5.2.3 职业外交家与内政之互动5.3 本章小结6. 案例分析6.1 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6.1.1 日本提出“二十一条”的国内外背景6.1.2 关于二十一条的交涉策略6.1.3 中日外交互动6.2 山东悬案的解决6.2.1 巴黎和会上“挟美制日”的破产6.2.2 华盛顿会议上的“合纵连横”6.3 本章小结7. 结束语北洋政府外交制度动态分析参考文献附录: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与参与课题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北洋政府论文; 外交制度论文; 权力互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