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林江西省赣州安远濂江中学342100
摘要:艺术的手法总是相通的,“留白”原本是国画创作的重要艺术手法。在诗词创作中,诗人也擅用此法,创设意境,构筑“留白”。使诗词产生更多想象的审美空间,对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所创造的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这一直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在诗词的留白中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关键词:多媒体时空留白音韵留白情感留白哲理留白
对作品中的留白艺术所创造的意境进行感受、领悟、理解,这一直是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难点。笔者认为多媒体的应用能很好地突破这一难点,因为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声像文结合,能更好地启发学生在诗词的留白中去作丰富的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一、利用媒体切换,体会时空留白
以李商隐的《夜雨寄北》为例:“君问归期末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从时间上看,第一句里的“归期”属于未来;第二句是目前的即景;第三句是展望未来(诗人和妻子重聚之时,西窗之下,烛光之中,如何向她倾诉此刻他乡夜雨的心情);末句的却是指未来,但到了那时,“巴山夜雨”早已成为过去了,实际上成为“未来之过去”,两次“巴山夜雨”本质上起了蜕变,时间上有了纵深感,不再是平面顺序的结构。该诗的空间结构也颇多变化,首句在他乡山之北,指向家中;次句又拉回他乡;第三句回到家中;未句又拉回他乡,但这是回忆中的他乡,空间和时间都应用了留白的艺术,让人产生无尽的联想。
老师教学时即可抓住这些时空留白的匠心,提出疑问:“两处巴山夜雨”在时间上、地理上有无变化?它们是如何勾联的?是否重复?同学们自然会找时间上的不同。然后多媒体显示男主人公身处巴山,正夜雨绵绵,因思念而难眠的他面对窗外涨满的水池,脑海中却想象着日后的相见情景。通过画面的切换让学生有直观的感受,同学们能更快地领悟该诗在不同时间的回环勾联中形成了独到构思。
二、利用媒体朗读,感受音韵留白
教学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先让学生们听媒体朗读,并辅之以画面:一位年迈沧桑的老者走在回乡的路上,路边的行人都投之以陌生的眼光……此时,学生能很快把握诗作内容。然后让学生试着每句删去第六个字,叫他们朗读,他们会发现文意完全无损,却读之无味。原因是文章未变,节奏却变单调了,全是偶数组成,整齐而无变化,这虽符合人的审美心理节奏,但不符合审美心理要求。满足又会感到单调,于是需要变化来打破单调,使期待落空,产生悬念,然后峰回路转,再予以满足,于是完成。“少小离家—老回”与“少小离家——老大回”一字之差却从奇偶变化使之免于单调。再从押韵上看,第二句应了首句起了韵,是满足;第三句不押韵,使期待落空,到未句才予以满足,于是完成,使整首诗,跌宕生姿,韵味十足。明白了古典诗音韵上的这些留白艺术,然后让他们反复听录音朗读,这样让学生充分比较、品味,体会这些音韵上的空白;感受诗歌的音韵之美。
三、利用媒体交代背景,体味感情留白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举头望月,残月如钩。寂寞的实非梧桐深院,被锁的也不是“清秋”,都是作者自己。这种滋味很不好受,涌上心头又难以理清头绪,越想越烦,越理越乱,只好说“别是滋味”了。为何秋色在作者眼中如此清冷?词人的离愁为何“剪不断,理还乱”?因为词人孤独寂寞,愁肠百结,道出了“亡国之音哀以思”的真切体念。这其中,许多“留白”需要师生结合李煜的身世,利用媒体收集李煜的生平资料。同时,让学生拓展阅读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通过这些资料的补充,学生更能真切体会其痛苦的亡国之情。
四、利用媒体展示物象,领悟哲理留白
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全诗借景喻理,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的读书感受。实写的是明丽清新的一派田园风光。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意,“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这些物象可利用多媒体很好地组成一个灵动的画面,让学生有个直观的感受: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样澄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
学习古诗词是一个想象的过程。学习体会诗歌中的“留白”艺术,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个很好的途径。利用多媒体教学古诗词,可以方便的参考大量的资料,深入挖掘诗歌的底蕴,从而指导学生切实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学会品诗论诗,使学生具有诗性的审美情趣,乃至形成诗化的人格。
参考文献
(1)秦开晔《古诗词的留白艺术》.《语文教学研究》,2008年,第四期。
(2)姚飞《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浅议》.《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第三期。
(3)孙国萍黄厚江整合《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关键》.《中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