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6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黄尔丹,冯阳,黄常红[1](2020)在《经皮空心螺钉固定Volkmann骨块的临床观察(附22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研究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的疗效。方法基于术前螺旋CT三维重建设计Volkmann骨块的置钉路径,术中X线透视引导经皮空心螺钉固定Volkmann骨块,治疗22例后踝骨折,观察疗效。结果 22例患者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4.2个月。无伤口感染,未发生术后感染及皮肤坏死,无骨折不愈合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的AOFAS评分,优8例,良8例,一般6例,差0例;12个月的AOFAS评分,优14例,良7例,一般1例,差0例。结论经皮空心螺钉固定治疗Volkmann骨块疗效确切,手术操作简单,避免增加后外侧切口,手术创伤小,价格低廉,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杨捷[2](2020)在《基于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向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被动康复实际需求,本文以并联外固定器械为平台和载体,系统开展了被动康复方案整体设计,踝关节运动模型建立,并联外固定器械运动学逆解及康复过程有限元仿真等研究工作,全文主要成果如下:1.基于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整体设计。以并联外固定器械复位的踝关节骨折为研究场景,结合临床上持续被动运动(CPM)康复理念,提出了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的整体方案。方案以6-UPS并联外固定器械为康复的平台和载体;以NDI Optotrak Certus三维动态测量系统为正常踝关节运动捕捉设备;以康复轨迹映射外固定器械动平台运动,基于并联机构运动学逆解求出支链长度;利用有限元软件模拟被动康复过程,筛选并优化康复轨迹。2.正常踝关节运动模型建立与运动规律描述。通过运动测定实验的差异性分析,证明踝关节运动存在普适性规律。基于内外踝尖标记物的位置坐标,求出踝关节等效运动轴线的变化规律,即跖屈/背伸运动时为定轴线运动,自由运动等其他形式运动轴线呈“对顶圆锥”状分布;以踝关节中心为参照,求出踝关节运动角度范围,即跖屈/背伸为-31.4°~33.8°,内翻/外翻为-45.0°~30.6°,内收/外展为-25.0°~21.7°;以踝关节形心坐标为基础求出踝关节运动轨迹的边界,即正常踝关节形心的运动轨迹包含于边界包络而成的半椭球状曲面上。3.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生物力学分析。以踝关节运动规律为基础,选取跖屈/背伸和内翻/外翻运动曲线作为骨折被动康复轨迹,并进行曲线拟合与离散化处理。通过闭环矢量法求出并联外固定器械运动学逆解,计算在动平台不同位姿下外固定器械六根支链的长度。通过Mimics对患者CT扫描平片三维重建,获得内踝骨折状态ANSYS踝关节有限元模型。使踝关节有限元模型按照康复轨迹进行运动,模拟被动康复过程,并通过骨折断端应力阈值来判断康复轨迹的有效性。基于有限元仿真结果,筛出康复轨迹无效部分,并生成优化后的并联外固定器械支链调节参数。本文从踝关节运动测定入手,提出了正常踝关节运动的总体描述,并从中筛选出被动康复轨迹,进而实现了外固定器械的位姿映射以及康复过程的有限元仿真,可促进踝关节骨折患者尽早开展术后功能康复,为并联外固定器械骨折复位与康复的一体化提供研究思路与理论支持。
张琪[3](2020)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文中认为踝关节是人体的主要负重关节,也是日常生活中最容易受伤的关节之一,其骨折发生率约占全身性骨折的3.92%。踝关节需要良好的稳定性及灵活性以保证其承重功能和步行功能,距骨和踝穴的高度匹配是踝关节负重的基础。临床上,对于不稳定的踝关节骨折通常采用手术的方式来恢复踝关节的匹配关系,达到解剖结构的精确复位,手术的目的是稳定骨折断端,为早期进行功能康复锻炼提供条件,在临床上许多术后解剖关系恢复良好的踝关节骨折仍然存在功能障碍,其原因可能与术后康复的时机及不当的康复方法密切相关。超过10%的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由于各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导致踝关节功能障碍,其原因是由于骨折局部炎性物质的渗出及炎性反应引起局部肿胀、疼痛等问题,而且外科手术也是一种创伤性干预手段,加剧了软组织的破坏和局部的炎症反应,后期由于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瘢痕粘连,会导致关节的僵硬,影响患者的关节功能活动。中医认为,肢体功能障碍是由于局部经脉瘀阻、气血不畅导致病变局部气血瘀滞,筋脉失养,阴阳失衡。踝关节骨折术后,由于患者长期制动会导致肌肉、肌腱等局部软组织血液循环障碍,引起骨折局部肌肉变硬,张力增加,使关节活动的阻力增大,制动与废用可引起踝关节功能障碍。随着现代康复医学的发展,各种类型和功能的足踝支具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常见的踝关节矫形包括带踝关节的塑性矫形器、金属带状踝矫形器、软性踝矫形器等,都可以用于踝关节扭伤、踝部骨折的术后康复锻炼治疗等,它们均具有出色的生物力学性能和个性化设计,可以有效地固定和保护患肢,并纠正和预防踝关节的畸形。然而,传统的足踝支具刺激骨折端的作用力是不可调控的,如果作用力太大,可能会破坏成骨细胞增殖,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如果作用力太小,不能形成牵拉挛缩的肌腱、肌肉和韧带等软组织的作用力。踝关节骨折术后传统人工训练康复方案依赖人工手法耗时费力,借助仪器设备的康复训练投入较大且因仪器较笨重使用不方便,而且人工手法康复医疗资源明显不足。目前临床上康复的模式多为患者定期来医院就诊,每周固定时间段行康复锻炼,一旦患者离开医院后患者自主家庭康复缺乏专业的指导且家庭一般没有康复医疗的专业设备,患者脱离医院环境实现家庭自主康复有一定难度。基于此,为了精确调控作用于患肢康复锻炼的作用力,使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能够及时、安全地进行负重、行走、功能锻炼,应用一种机械动力牵拉法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值得临床研究探索。目的:比较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和单纯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康复的治疗效果,验证机械动力牵拉法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提供治疗方案。方法:选取在望京医院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68例,每组34个病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术后采用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照组单纯进行功能锻炼治疗,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内容包括疼痛VAS评分、踝关节肿胀、踝关节屈伸活动度评分、AOFAS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1: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获得6个月的随访,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患侧分布、手术方式、健侧周径及骨折分型上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进行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术前VAS疼痛评分通过t检验,P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在术后2周、1月踝关节骨折术后VAS疼痛评分通过t检验,P均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3月及6月踝关节骨折术后VAS疼痛评分比较,经t检验,P均小于0.05,表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2周、1月、3月及6月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P均小于0.05,表明治疗组能有效的改善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术后肿胀度,经t检验进行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2周、1月、3月及6月踝关节骨折术后肿胀度比较,经t检验进行分析,P均>0.05,表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两组患者在术后1月、3月及6月的评定标准的分项的得分方面,其中在疼痛、功能和自主活动、支撑情况、最大步行距离(街区)、地面步行、后足活动(内翻加外翻)、足部对线,经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中在异常步态、前后活动(屈/伸),经t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6月AOFAS评分优良情况,经秩和检验分析,治疗组优良率为94.11%;对照组优良率为61.76%,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第6月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00(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第6月症状体征评分总分方面有明显差别。结论: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早期功能锻炼可以有效缓解踝关节术后疼痛、肿胀,改善踝关节背伸和跖屈功能障碍,有效促进踝关节骨折后期的功能康复,且疗效优于单纯行早期功能康复锻炼,值得临床推广。
戚轩路[4](2020)在《应用行气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B3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对比行气活血汤和注射用七叶皂苷钠以及常规处理联合手术治疗B3型踝关节骨折的疗效。为临床治疗踝关节骨折提供一种更安全、合理、高效的治疗思路和方法并推广分享其治疗经验与体会。方法:选择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9月—2019年9月共收治的90例B3型踝关节骨折接受手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和空白组,三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联合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其中实验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行气活血汤,对照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注射用七叶皂苷钠,空白组只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全部病例获得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分别比较三组患者入院第0(入院当天)、2、5天和术后第1、4、7天的肿胀值,入院第0(入院当天)、2、5天和术后第1、4、7天的VAS疼痛评分值,入院后第1、4天和术后第1、4天的C反应蛋白值,手术等待时间和术后6个月AOFAS踝-后足评分,数据采用SPSS26.0统计学软件处理。结果:三组数据在年龄、性别、入院第0天和术后第1天肿胀值、VAS疼痛评分、入院第1天和术后第1天C反应蛋白值进行比较P值均>0.05,认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组数据之间具有可比性。(1)从肿胀值数据来看,组内比较三组病例入院后和术后各时间点数据比较,P值均<0.05,组间比较入院第2、5天和术后第4、7天三组数据,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从各组不同时间点的均值上看,入院后第2天各组肿胀值数据均数均增大,在入院第5天和术后第4、7天的肿胀值均下降趋势,结合两两比较(P<0.05)结果来看,实验组肿胀值均数均<对照组小于空白组,说明口服行气活血汤在改善B3型踝关节骨折早期肿胀疗效上有显着效果,且优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2)从VAS疼痛评分数据来看,组内比较三组病例入院后和术后各时间点数据,P值均<0.05,组间比较入院第2、5天和术后第4、7天三组数据,P值均<0.05,入院后和术后各组数据均数随时间的延长均降低,结合两两比较(P<0.05)结果来看,实验组VAS疼痛评分均数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大于空白组,说明口服行气活血汤在缓解B3型踝关节骨折早期疼痛疗效上有显着效果,且优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3)从C反应蛋白值结果来看,组内比较三组病例入院后和术后不同时间点数据的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P值均<0.05,组间比较入院第4天、术后第4天的三组数据,P值均<0.05,入院后和术后各组数据均值随时间延长降低,结合两两比较(P<0.05)结果来看,实验组C反应蛋白值均数小于对照组小于空白组,说明口服行气活血汤对B3型踝关节骨折早期抗炎疗效上有显着效果,且优于注射用七叶皂苷钠。(4)从手术等待时间结果上看,三组数据进行秩和检验P<0.05,且两两之间秩次差异对比结果P<0.05,且实验组手术等待时间小于对照组小于空白组,说明口服行气活血汤能缩短B3型踝关节骨折手术等待时间。(5)从术后6个月三组AOFAS踝-后足评分比较(P>0.05)表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B3型踝关节骨折早期应用行气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尤其在消肿、减轻疼痛、降低炎性指标以及缩短手术等待时间上,但对于术后6个月踝关节功能恢复影响不大。因此,应用行气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B3型踝关节骨折早期是目前比较理想的选择。
苏期波,刘远琼,马元俊,黄振华[5](2019)在《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三踝骨折内固定治疗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三踝骨折123例参与研究,全部患者均行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123例患者为优的有101例,良的有18例,可的3例,差的1例,优良率96%。结论三踝骨折切开复位解剖锁定钢板加空心拉力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三踝骨折根据骨折情况选择内固定治疗方案。
孙振辉,陈宇,张晖,李楠,张弢,马信龙,杨智[6](2019)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4月—2016年10月收治并符合选择标准的53例旋前型踝关节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均采用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男35例,女18例;年龄18~60岁,平均33.1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27例,摔伤5例,高处坠落伤4例,扭伤6例,运动伤4例,砸伤7例。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型Ⅳ度44例,旋前外展型Ⅲ度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10 d,平均7 d。术后参照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评价踝关节功能,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踝关节疼痛程度。摄双侧踝关节X线片和CT,测量内踝间隙(medial clear space,MCS)、下胫腓联合间隙(tibiofibular clear space,TFCS)、外踝尖至距骨外侧突距离(distal fibular tip to lateral process of talus,DFTL)以及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后间距和外踝扭转角,并进行比较。结果术中止血带应用时间为55~90 min,平均72.5 min;透视次数5~13次,平均8.9次。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5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8~48个月,平均36个月。术后健、患侧MCS、TFCS、DFTL、下胫腓联合前间距及后间距、外踝扭转角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无踝关节失稳发生,5例踝关节出现退变(Kellgren-LawrenceⅡ级)。AOFAS评分为85~95分,平均90.84分。踝关节活动度背伸15~25°,平均20.24°;跖屈30~50°,平均42.56°。疼痛VAS评分0~5分,平均1.23分。结论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治疗旋前型踝关节骨折能充分显露胫距关节和下胫腓联合、修复踝关节周围骨-韧带损伤,有助于下胫腓联合和胫距关节解剖复位,降低术后踝关节退变发生率。
陈浩龙[7](2019)在《影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影响踝关节骨折内固定术后关节疗效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防治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不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参考。方法:回顾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因踝关节骨折于广东省中医院骨科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且资料完整的患者311人。依据患者的病历、影像学及随访资料,收集可能影响踝关节骨折术后疗效的因素:年龄、性别、BMI指数、Danish-Weber分型、Broos&Bisschop分型、吸烟史、糖尿病史、致伤原因、开放性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腓骨骨折、下胫腓损伤、三角韧带损伤、内踝骨折、后踝骨折、关节镜的使用、手术用时、内固定拆除、伤口愈合。末次随访根据Mazur提出的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踝关节术后疗效评价,并将患者分为功能优良组(Mazur≥87分)和可差组(Mazur<87分),功能评价分组作为因变量。将各因素进行分类赋值,对各可能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以明确各单因素与关节功能评分的统计关系,再取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逐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确定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311人,获得13~49个月(平均29.6个月)随访;年龄范围为16至87岁,平均年龄46.6±17.4岁;男132人(42.4%),女179人(57.6%);左侧145人(46.6%),右侧165人(53.4%);BMI正常组167人,过重组108人,肥胖组36人;致伤原因中,生活扭伤200人(64.3%),运动伤24例(7.7%),交通伤67人(21.5%),坠落伤20人(6.4%);根据Broos&Bisschop分型,单踝43人,双踝141人,三踩127人;根据Danish-Weber分型,A型33人,B型203人,C型75人。末次随访采用Mazur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估:优组215人,良组68人,可组23人,差组5人,优良率91%;伤口愈合甲级愈合295人,乙级愈合为12人,丙级愈合为4人。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发现年龄、糖尿病史、Weber分型、内踝骨折、后踝骨折、伤口愈合对功能评价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对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行多因素逐步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1.061,P<0.01),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有年龄、Weber分型、后踝骨折、伤口愈合,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最终得出结果:年龄(β=0.921,P=0.009,OR=2.795,95%CI:1.301~6.006)、Weber分型(β=0.877,PP=0.045,OR=2.404,95%CI:1.018~5.677)、后踝骨折(骨折面积>25%关节面且固定)(β=1.764,P=0.027,OR=5.833,95%CI:1.225~27.772)、伤口愈合(β=1.894,P=0.002,OR=6.643,95%CI:2.024~21.801),常量(β=-9.082,P<0.01),诊断符合率:92.3%。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评价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Y=-9.082+0.921X2(年龄)+0.877X7(Weber分型)+1.764X15(骨折面积>25%关节面且固定)+1.894X19(伤口愈合)。结论:影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危险因素有年龄、Weber分型、后踝骨折(骨折面积>25%且固定)、伤口愈合。术前结合影像学明确诊断,辨清踝关节骨折的Weber分型,分析后踝骨折对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结合患者年龄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把握手术时机、术中精细操作和规律换药等重视伤口的愈合,有利于术后的关节功能康复。
李裕标,罗筱玮,郭乃铭,廖春来,彭俊,周海鹰,黄梦全[8](2019)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疗效。方法回顾32例三踝骨折患者,采用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对骨折愈合、关节功能等指标进行统计观察。结果本组32例骨折经治疗后全部获得3个月~2年随访,32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c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踝关节功能优21例,良7例,可4例,差0例,优良率87.5%。结论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效果良好,是治疗三踝骨折的理想方法之一。
徐震宇[9](2018)在《Mimics软件在三踝骨折术前计划中的初步应用》文中指出目的通过Mimics软件对20例三踝骨折的CT影像数据进行建模、复位及模拟手术,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术前计划,并应用于临床手术中,根据手术结果、术后X线片及AOFAS踝-后足评分优良率来探讨该软件在三踝骨折术前计划中的应用意义。方法选择20例由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提供的三踝骨折病例,通过Optima CT660 64排螺旋CT扫描踝关节骨折端获得DICOM数据,使用Mimics 17.0软件对DICOM数据进行处理,通过图像分割、选取阈值、三维区域增长技术等步骤建成三踝骨折三维模型,在建成的3D模型上进行骨折评估、骨折模拟复位及手术方案的个性化设计,最后在临床手术中根据术前计划执行手术操作,术后进行相应影像学、功能方面评估。结果1.利用Mimics软件重建了三踝骨折三维模型,并在计算机上成功获得清晰的三踝骨折三维图像。2.利用模拟手术模块及透明化功能,可在三维模型上进行不同方位的模拟复位及内固定置入等操作。3.利用Mimics软件制定的个性化术前计划可应用于临床手术中,为手术的实施提供便利。结论Mimics软件重建三踝骨折三维模型,有利于临床医师对三踝骨折进行更精确的分型及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好的术前评估。而根据该软件制定的个性化术前计划,可为临床手术的实施提供指导,初步显示了 Mimics软件重建三踝骨折模型在术前计划中的应用价值。
赖俊辉[10](2018)在《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关节镜辅助下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临床观察,探讨其疗效及安全性,明确其优势,为设计关节镜辅助下治疗踝关节骨折临床路径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收集我院骨科2017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踝关节三踝骨折患者,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试验组(关节镜辅助下处理内踝、后踝,传统切开处理外踝)与对照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三踝)各15例,记录患者基本信息并收集数据,入院后完善AOFAS踝-后足评分、VAS评分及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口长度;术后第2周、12周随访,行AOFAS踝-后足评分、VAS疼痛评分,记录12周复查X光片情况并完善“三怀标准”评定;数据使用SPSS V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处理并得出结论。结果:1.一般情况:分别比较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患肢(左、右),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出两组患者基线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2.手术情况: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通过统计学分析试验组手术时间(142.13±46.45min)比对照组(175.40±46.10min)短,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84>0.05);试验组术口长度(11.58±0.98cm)比对照组(15.83±1.61cm)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1);试验组(47.40±7.48ml)术中出血量比对照组(59.87±12.37ml)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5)。3.AOFAS踝-后足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组内术后第2周、第12周AOFAS踝-后足评分均较术前提高,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试验组AOFAS踝-后足(33.73±2.52)评分低于对照组(34.80±2.57),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第2周试验组AOFAS踝-后足评分(85.33±3.79)明显高于对照组(79.86±7.4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两组AOFAS踝-后足评分试验组评分(93.26±3.86)高于对照组(89.26±4.7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计算两组随访结束(12周)与治疗前AOFAS踝-后足评分差值并进行组间差值比较,试验组(59.53±4.52)改变大于对照组(54.46±6.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VAS评分: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第2周、第12周VAS评分均较术前下降,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结果提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多变量方差分析结果,提示术前试验组VAS评分(5.95±0.43)低于对照组(6.14±0.65),试验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VAS评分试验组(4.47±0.84)低于对照组(5.19±0.43)评分,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2周试验组VAS疼痛评分(2.56±0.64)低于对照组(2.78±0.59),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与治疗结束后(12周)VAS评分差值组间比较试验组(3.39±0.68)改善大于对照组(3.35±0.73),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总体疗效评价:术后第12周行疗效评价,试验组15例病例中优(12)、良(3)、可(0)、差(0);对照组12例病例中优(5)、良(10)、可(0)、差(0);试验组优秀率(80%)高于对照组(33.3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试验组早期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功能评分、优秀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关节镜辅助下治疗三踝骨折早期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能够更好的促进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提高生活质量。
二、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6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经皮空心螺钉固定Volkmann骨块的临床观察(附22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3 讨论 |
(2)基于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字母注释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踝关节骨折康复理念与方案 |
1.2.2 踝关节康复器械 |
1.2.3 踝关节运动学及生物力学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设计 |
2.1 引言 |
2.2 基于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被动康复方案 |
2.2.1 被动康复方案提出依据 |
2.2.2 被动康复方案组成 |
2.3 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可行性分析 |
2.4 正常踝关节运动测定实验 |
2.4.1 实验步骤设计 |
2.4.2 实验准备与设备调试 |
2.4.3 运动测定实验开展 |
2.5 小结 |
第三章 踝关节运动模型建立 |
3.1 引言 |
3.2 测定实验运动差异性分析 |
3.2.1 同一被测试者运动差异性 |
3.2.2 不同被测试者运动差异性 |
3.3 踝关节运动轴线 |
3.3.1 跖屈/背伸运动等效运动轴线 |
3.3.2 自由运动等效运动轴线 |
3.4 踝关节运动范围 |
3.4.1 踝关节中心定义 |
3.4.2 踝关节运动角度 |
3.5 踝关节运动轨迹建模 |
3.5.1 踝关节形心运动轨迹 |
3.5.2 踝关节运动滑移 |
3.6 踝关节运动模型描述 |
3.7 小结 |
第四章 踝关节被动康复生物力学分析 |
4.1 引言 |
4.2 被动康复轨迹制定 |
4.3 并联外固定器械运动学逆解 |
4.3.1 外固定器械运动学模型 |
4.3.2 动平台标记物标定 |
4.4 踝关节被动康复有限元仿真 |
4.4.1 踝关节受力分析 |
4.4.2 踝关节骨折有限元模型建立 |
4.4.3 被动康复过程仿真与验证 |
4.5 外固定器械调节方案生成 |
4.6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3)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文献综述 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进展 |
1 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的机制 |
2 踝关节背屈功能障碍的评定 |
3 踝关节骨折术后的康复治疗 |
3.1 主动功能康复锻炼 |
3.2 被动训练 |
3.3 关节松动术 |
3.4 物理因子治疗 |
3.5 传统康复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跺关节分型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临床研究方法 |
2.1 器械研究 |
2.2 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 |
2.2.1 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
2.2.2 闭合复位外固定架固定术 |
2.3 康复锻炼 |
3 主要观察指标 |
3.1 VAS卡疼痛指数评分 |
3.2 肿胀消退疗效评价 |
3.3 跺关节背伸和跖屈活动度 |
3.4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 |
4 统计学处理 |
5 结果与分析 |
5.1 一般资料比较 |
5.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5.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5.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5.1.4 两组患者患侧分布比较 |
5.1.5 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比较 |
5.1.6 两组患者健侧周径比较 |
5.1.7 两组患者骨折分型比较 |
5.2 临床观察指标比较 |
5.2.1 两组患者比较VAS疼痛评分比较 |
5.2.2 两组患者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比较 |
5.2.3 两组患者踝关节肿胀度比较 |
5.2.4 两组患者AOFAS踝与后足评分比较 |
6 讨论 |
6.1 早期活动锻炼对骨折术后功能活动的影响 |
6.1.1 促进患肢消肿 |
6.1.2 防止患侧肌肉萎缩 |
6.1.3 防止关节的僵硬 |
6.1.4 促使骨折的愈合 |
6.2 课题研究统计结果的分析 |
6.2.1 踝关节VAS疼痛评分 |
6.2.2 踝关节背伸角度和跖屈角度 |
6.2.3 踝关节肿胀度 |
6.2.4 AOFAS踝与后足评分 |
6.3 机械牵拉结合功能康复的作用探讨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应用行气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B3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诊断标准 |
1.3. 分型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术前治疗 |
2.3. 手术治疗 |
2.4. 术后处理 |
2.5. 观察指标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肿胀值 |
3.2. VAS疼痛评分 |
3.3. C反应蛋白 |
3.4. 手术等待时间 |
3.5. AOFAS踝-后足评分 |
讨论 |
1. 中医对骨折治疗的认识 |
2. 行气活血汤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
2.1. 立方依据 |
2.2. 方解 |
2.3. 单味药的现代药理研究 |
3. 研究结果分析 |
3.1. 肿胀值 |
3.2. VAS疼痛评分 |
3.3 C反应蛋白值 |
3.4. 手术等待时间 |
3.5. AOFAS踝-后足评分 |
3.6. 总结 |
4. 中西医结合治疗踝关节骨折的优势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中医药在骨折早期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5)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资料及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2 结果 |
3 体会 |
3.1 |
3.2 本手术缺点 |
3.3 注意事项 |
(7)影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1.1 踝关节骨折手术治疗研究进展 |
1.1.1 踝关节的解剖及稳定性 |
1.1.2 踝关节骨折的分型 |
1.1.3 踝关节骨折的治疗原则 |
1.1.4 手术时机 |
1.1.5 外踝骨折的处理 |
1.1.6 内踝骨折的处理 |
1.1.7 后踝骨折的处理 |
1.1.8 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处理 |
1.1.9 三角韧带损伤的处理 |
1.1.10 踝关节镜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
1.1.11 中医正骨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
1.1.12 小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病例资料 |
2.2 纳入标准 |
2.3 排除标准 |
2.4 数据采集及功能评估 |
2.5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病例基本信息 |
3.2 单因素分析情况 |
3.3 影响踝关节手术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年龄 |
4.2 Danis-Weber分型 |
4.3 伤口愈合 |
4.4 后踝骨折 |
4.5 外踝骨折 |
4.6 内踝骨折 |
4.7 下胫腓韧带 |
4.8 中医正骨手法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8)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手术方法 |
1.3 术后处理 |
1.4 术后随诊及疗效评价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3 讨论 |
(9)Mimics软件在三踝骨折术前计划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使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第三章 结果 |
3.1 Mimics软件的使用结果 |
3.2 临床手术验证结果 |
3.3 随访结果 |
3.4 典型病例 |
第四章 讨论 |
4.1 三踝骨折的术前评估 |
4.2 三踝骨折的手术治疗 |
4.3 数字医学与数字骨科学 |
4.4 数字骨科手术 |
4.5 Mimics软件 |
4.6 Mimics软件在踝关节骨折中的应用 |
4.7 问题与不足 |
4.8 展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三踝骨折的诊治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致谢 |
(10)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踝关节骨折分型 |
一、中医分型 |
二、西医分型 |
第二节 踝关节骨折中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治疗方案 |
第三节 踝关节骨折西医治疗现状 |
一、治疗原则 |
二、手术时机 |
三、手术切口选择 |
四、手术顺序 |
五、内固定选择 |
六、踝关节镜辅助运用 |
第四节 展望与总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
一、病例来源 |
二、研究方案 |
三、统计分析 |
四、研究质量与伦理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基本情况 |
二、手术情况 |
三、两组患者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 |
四、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五、两组患者总体优秀率比较 |
第三章 讨论 |
第一节 三踝骨折治疗方案 |
一、保守治疗 |
二、手术治疗 |
第二节 关节镜辅助治疗三踝骨折 |
一、踝关节镜下治疗内踝骨折 |
二、踝关节镜下治疗后踝骨折 |
三、踝关节镜的运用优势 |
第三节 研究结果分析 |
一、一般情况 |
二、手术情况 |
三、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 |
四、VAS疼痛评分 |
五、总体疗效比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附件 |
四、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踝骨折6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经皮空心螺钉固定Volkmann骨块的临床观察(附22例报告)[J]. 黄尔丹,冯阳,黄常红. 福建医药杂志, 2020(04)
- [2]基于并联外固定器械的踝关节骨折被动康复方案研究[D]. 杨捷. 天津大学, 2020(02)
- [3]机械动力牵拉法结合功能锻炼对踝关节骨折术后功能恢复的影响[D]. 张琪.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4]应用行气活血汤联合手术治疗B3型踝关节骨折的临床疗效研究[D]. 戚轩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三踝骨折(Cotton骨折)内固定治疗体会[J]. 苏期波,刘远琼,马元俊,黄振华.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80)
- [6]解剖路径骨-韧带修复技术在旋前型踝关节骨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孙振辉,陈宇,张晖,李楠,张弢,马信龙,杨智.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19(11)
- [7]影响踝关节骨折手术疗效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D]. 陈浩龙.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4)
- [8]空心拉力螺钉联合腓骨远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疗效观察[J]. 李裕标,罗筱玮,郭乃铭,廖春来,彭俊,周海鹰,黄梦全.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9(04)
- [9]Mimics软件在三踝骨折术前计划中的初步应用[D]. 徐震宇. 苏州大学, 2018(04)
- [10]关节镜辅助下与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早期疗效对比[D]. 赖俊辉.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