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论文摘要

社会适应和自我发展是个体人生历程的基本任务,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不仅是其自身发展所面临的重要任务,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身的意识和对自身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活动机能,是一个多层次心理功能系统。以往的很多研究大都对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等做单方面的研究,很少将自我意识的认知、情感、意志三个方面结合起来考察它们作为一个整体对个体行为和心理发展的影响。同时,尽管自我意识的功能性已经为众多研究者所认可,但是从自我意识的功能性出发编制测查工具还很少。本研究对从自我意识功能角度编制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2007)进行了修订,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青少年(广州地区)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形成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探讨,整个研究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和青少年自身发展特点出发介绍了本研究的问题背景和研究意义,综述了有关自我意识、社会适应行为理论和实证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和访谈,对《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2007)进行了修订,经过预测和修改,最后对579名青少年进行测量,采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方法对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基本维度和模型构成进行了分析和验证。结果表明,青少年自我意识由体貌评价、品德评价和(交往)能力评价、自尊感、焦虑感、满足感、自制力、监控性和自觉性等九个因子构成,它们可以归结为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大维度。研究表明《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第三部分使用本研究修订的《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和聂衍刚编制的《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量表》对478名青少年被试进行正式施测,分别探讨他们自我意识和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研究表明:(1)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总体发展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上得分较高,其中高一和高二学生得分略低于初一和初二学生得分。青少年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的得分都不高,在不同的维度上,都是高二学生的得分最高。(2)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上没有显著差异。(3)在社会适应行为上存在显著的学校差异,在良好社会适应行为上,重点学校学生得分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上,普通学校学生得分高于重点学校学生得分。只在社交适应维度和品行性不良行为维度上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在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总分、社会性不良行为、神经症行为维度上存在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4)青少年自我意识的总体发展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从初一到高一是逐渐下降的,高一处于最低点,从高一到高二又逐渐回升。(5)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6)不同学校类型、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以及写日记与不写日记的青少年在自我意识总分上存在显著的差异,重点学校学生得分显著高于普通学校学生得分,初一学生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学生得分,男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得分,写日记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不写日记的学生得分。在青少年自我意识总分上,存在学校和年级的交互作用,学校和是否写日记的交互作用,年级和性别的交互作用。第四部分采用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1)青少年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自尊感、社交评价、监控性、自觉性、品德评价五个因子与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总分及各维度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青少年自我意识总分以及自尊感、自制力、社交评价、监控性、自觉性、品德评价、满足感七个因子与不良社会适应行为总分及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2)不同的自我意识维度在不同年级的学生中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的预测力是不一样的。自觉性是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形成的比较稳定的正向预测因素,焦虑感是神症性行为的稳定正向预测因素,自制力是社会性不良行为的稳定负向预测因素。(3)不同自我意识维度在不同性别的学生中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和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各维度的预测力是不一样的。自觉性、品德评价、自制力是良好社会适应行为比较稳定的预测因素,在男生样本中,对不良社会适应行为起主要预测作用的是自制力:在女生样本中,对不良社会适应行为起主要预测作用的是自觉性和焦虑感。(4)在二阶因子中,自我控制是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强有力的预测因素,它能够解释良好社会适应行为25.1%的变异,不良社会适应行为11.9%的变异。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自我意识研究概述
  • 1.1.1 自我意识的结构
  • 1.1.2 自我的分化和整合研究
  • 1.1.3 自我意识的功能
  • 1.1.4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1.2 社会适应行为研究概述
  • 1.2.1 社会适应行为的界定
  • 1.2.2 社会适应行为形成的影响因素
  • 1.3 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研究
  • 1.3.1 自我概念与社会适应行为
  • 1.3.2 自尊、自我效能与社会适应行为
  • 1.3.3 自我控制与社会适应行为
  • 第二章 问题提出
  • 2.1 对以往研究的思考及本研究的设想
  • 2.1.1 青少年自我意识测查工具的编制
  • 2.1.2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2.2.1 研究目的
  • 2.2.2 研究意义
  • 2.3 研究实施程序
  • 第三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的修订
  • 3.1 对《青少年自我意识量表》(2007)进行修订的原因
  • 3.2 研究方法
  • 3.2.1 量表项目和维度的试测
  • 3.2.2 量表项目和维度正式确定
  • 3.3 研究结果
  • 3.3.1 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
  • 3.3.2 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3.3.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3.4 本章讨论
  • 3.4.1 关于青少年自我意识心理结构的构成因素
  • 3.4.2 青少年自我意识结构模型的验证性因素分析
  • 3.4.3 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4 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假设
  • 4.3 研究方法
  • 4.3.1 被试
  • 4.3.2 测量工具
  • 4.3.3 施测程序
  • 4.4 研究结果
  • 4.4.1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 4.4.2 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状况
  • 4.5 本章讨论
  • 4.5.1 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
  • 4.5.2 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
  • 4.6 本章小结
  • 4.6.1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特点
  • 4.6.2 青少年自我意识发展特点
  • 第五章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方法
  • 5.3.1 被试
  • 5.3.2 测量工具和施测程序
  • 5.4 研究结果
  • 5.4.1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自我意识各维度的相关
  • 5.4.2 青少年良好社会适应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多元回归分析
  • 5.4.3 青少年不良社会适应行为对自我意识的多元回归分析
  • 5.4.4 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对自我的认识、体验、控制的多元回归分析
  • 5.5 本章讨论
  • 5.5.1 自我意识对良好社会适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 5.5.2 自我意识对不良社会适应行为的预测作用分析
  • 5.5.3 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控制对社会适应行为预测力的比较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 6.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和贡献
  • 6.1.1 主要结论
  • 6.1.2 主要贡献
  • 6.2 本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展望
  • 6.2.1 研究局限
  • 6.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旱作农业区农户气候变化感知与适应行为的多样性[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04)
    • [2].聋生社会适应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教育[J]. 文教资料 2012(06)
    • [3].幼儿“恋物”知多少[J]. 家教世界 2017(10)
    • [4].初入小学儿童良好适应行为探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7(06)
    • [5].大学生社会适应行为:一项群体访谈研究[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01)
    • [6].大学生人生规划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12(02)
    • [7].青少年心理控制源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04)
    • [8].儿童智力测验与适应行为评定应用比较[J]. 中国妇幼保健 2010(12)
    • [9].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及其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9(02)
    • [10].学龄前儿童适应行为发展及相关因素分析[J]. 中国妇幼保健 2009(18)
    • [11].青少年生活经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 2009(05)
    • [12].3~12岁儿童适应行为调查[J]. 浙江预防医学 2008(01)
    • [13].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08(04)
    • [14].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的发展特点[J]. 心理学报 2008(09)
    • [15].听力智力双重障碍学生的社会适应行为调查研究[J]. 文教资料 2014(06)
    • [16].青少年元认知、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行为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1(02)
    • [17].典型工业发酵过程环境变化下的细胞自适应行为与系统优化[J]. 生物工程学报 2019(10)
    • [18].美国联邦政府促进特殊需要儿童社会适应行为发展的教育对策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4(06)
    • [19].城市化进程中本地居民和外来移民的语言适应行为研究——以合肥、南京和北京三地为例[J]. 语言文字应用 2012(01)
    • [20].辽宁省5市(县)居民应对空气污染的个体自适应行为的调查[J]. 环境与职业医学 2016(03)
    • [21].积极的心态与良好的社会适应关系探析——以青少年主观幸福感和社会适应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为例[J]. 文教资料 2013(13)
    • [22].外来工子女融入城市的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关系的实证研究[J]. 现代基础教育研究 2014(04)
    • [23].家庭因素与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0(01)
    • [24].高中生父亲在位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中介与调节作用分析[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7(06)
    • [25].南方稻农气候变化适应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苏皖两省364户稻农的调查数据[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12)
    • [26].广东省居民应对热浪的适应行为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 华南预防医学 2013(01)
    • [27].初中生核心自我评价与学习适应行为的关系[J].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3(02)
    • [28].农户灌溉适应行为及对单产的影响:华北平原应对严重干旱事件的实证研究[J]. 资源科学 2016(05)
    • [29].供应商适应行为影响因素的探索性因素分析[J]. 管理评论 2013(07)
    • [30].供应商适应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 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2(10)

    标签:;  ;  ;  ;  

    青少年自我意识与社会适应行为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