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美国私人基金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策转移,跨国政策扩散,对外援助,私人基金会
美国私人基金会论文文献综述
霍淑红[1](2018)在《政策扩散视角下美国私人基金会的对外援助》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对外援助不仅使美国成功填补了殖民体系瓦解后留下的权力真空,而且造就了援助方和受援方之间的不平等的相互依存。更重要的是,它超越了物质利益的范畴,成为一种政策扩散的途径。美国私人基金会通过提供对外援助,让发展中国家深受现代化意识形态侵染。现代化理论深入了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分子和政策决策者的内心,也成为这些受援国指导本国发展的理论基础。迄今为止,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仍旧置身于现代化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中。(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霍淑红,张惠玲[2](2017)在《媒体援助、非政府组织与美国霸权的构建——对美国私人基金会媒体援助的实践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理论把霸权简化为通过军事和经济体现出来的物质力量时,忽视了话语权也是霸权的应有之义。媒体是美国赢得话语权、构建霸权的有效工具。而且,媒体与援助结合在一起生成媒体援助时,更有利于美国获得话语权。媒体援助具体实施者往往是非政府组织。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二战后就卷入了美国的媒体援助中,发挥了话语主体的功能,它们依靠媒体援助作为话语载体,深刻影响着话语对象。它们高质量的话语具体呈现为多样化的援助内容和不断创新的援助方式,获得了受援国民众的认同和接纳;它们资助受援国的媒体和独立媒体,并把所资助的独立媒体变成向受援方民众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工具;它们紧紧把握甚至是引领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发展"议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受援国政府对信息的掌控,增强了美国在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切都有助于美国霸权的扩展和延伸。(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2期)
联文[3](2016)在《美国私人基金会捐赠文化艺术成了传统》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有私人捐赠的传统,私人基金会对社会捐赠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20年代。最早成立的洛克菲勒和卡内基等私人基金会1913年就开创了公益捐赠的先河。私人基金会等从事社会慈善,远远早于美国政府主导开展的社会公益事业,社会影响和作用也远远大于政府。(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报》期刊2016-04-18)
王文玉[4](2016)在《冷战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的发展援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私人基金会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20世纪叁四十年代开始对外援助活动。冷战时期,美国私人基金会是在美苏争霸的国际环境下为美国争取战略优势的工具,私人基金会被打上了政治烙印。冷战结束后,国际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私人基金会的使命也发生了变化,更多关注的是世界发展问题。本文以美国私人基金会为研究对象,以对外援助理论作支撑,研究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文章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以及国内外关于私人基金会和发展援助的研究动态。第一章介绍美国私人基金会的有关概念和对外援助的相关理论,内容包括对私人基金会含义的界定,私人基金会兴起原因和发展现状;区分"发展援助"、"国际援助"、"对外援助"和"对外投资"等相关概念,阐述对外援助动因的叁大理论…现实主义援助理论、理想主义援助理论和结构主义援助理论;第二章介绍冷战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发展援助的方式和特点。对非洲的发展援助方式主要有直接的物资援助、成套的项目援助、人才和技术援助、紧急人道主义援助。援助特点主要有规模扩大,政治属性的隐蔽性,注重网络平台的构建,发展与非洲地区的合作关系等。第叁章分析了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发展援助的动因。结合相关援助理论,援助动机主要出于利己主义(经济目的、安全考虑,政治考量)和利他主义。第四章分析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发展援助的效果。发展援助对非洲和美国都存在积极影响和消极作用:对非洲,私人基金会的承诺落实不到位,附加的政治条件使经济失去独立性和自主性;对美国的不利影响则是"新殖民主义"损害了美国形象。最后结论部分概括全文,预测未来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发展援助的趋势。(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6-03-01)
杨文睿,王伟[5](2015)在《论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私人基金会形式上隶属于美国文化对外传播的非政府渠道,是美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一种独特的产物,也是美国参与国际政治进程的开路先锋,其触角伸展到全世界各个地区和国家,并触及诸多全球问题领域,成为国家关系层次和全球关系层中非政府行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对外传播作为一种文化外交形式,在外交领域中同政治外交、经济外交并列为叁大外交形式,能够有效地构建和提升一个国家的国际形象和软实力。客观上来说,美国是文化外交领域的成功者,其中私人基金会对国际文化交流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它们始终为美国的国家利益服务,因此难以避免地附带着文化霸权的倾向。(本文来源于《新闻传播》期刊2015年22期)
李志廷[6](2015)在《一场跨国慈善的“银川五日”》一文中研究指出22岁的孔令冬并不是先天聋哑人,10年前的一场车祸将他带入了无声世界。初中毕业后,小孔进入一家汽修厂边学技术边打工,但因无法听清老板和同事的话而备受嘲笑和欺负,最后只能回家待业。8月19日早晨,他被家对面的施工声吵醒了,这是他失聪以来第一次清晰地听到外界(本文来源于《宁夏日报》期刊2015-08-22)
金正昆,赵珈伊[7](2014)在《私人基金会:美国当代文化外交路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当代美国,私人基金会凭借自身优势,在文化外交深度和广度上独占鳌头,这在福特基金会中国项目上表现尤为明显。当前,文化外交在中国总体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必须充分发挥资源效应用以促进自身建设及现代化发展,同时清晰把握文化外交的实质,从自身文化安全的角度警惕文化外交伴随的"文化渗透"。(本文来源于《广西社会科学》期刊2014年11期)
霍淑红[8](2013)在《冷战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援助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冷战结束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的援助呈突发性增长,并逐渐形成了一条以培育公民价值和倡导公民参与为目标,以为非政府组织提供培训、项目和资金等支持方式的民主援助路径。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实施民主援助既离不开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民主的现实支持,也离不开全球化全面快速推进所提供的机遇。它们行动的理论依据为公民社会的成长是民主的基石。它们的民主援助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美国推行民主输出战略和推动中东欧国家的民主发展,但却不是使该地区民主得以巩固的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国际论坛》期刊2013年03期)
胡钦晓[9](2012)在《美国私人基金会支持大学科研的发展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私人基金会在大学科研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0世纪初,当政府和企业并不关注大学科研时,是私人基金会为大学科技研发提供了物质保障;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种族歧视等社会问题的影响下,私人基金会怀着治愈社会病患的信念,将资助目光投向社会科学研究;二战后,为应对"冷战"形势,私人基金会加大了国家战略研究的投入;伴随联邦政府对大学科学研究投入的经费剧增,私人基金会在政府所及之外,开辟出别有洞天的支持方略。美国私人基金会支持大学科研的发展特点,为我国大学科研发展提供了启示与借鉴。(本文来源于《现代大学教育》期刊2012年05期)
高盼望[10](2012)在《他山之石,可以攻“育”》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的众多基金会不但对其国内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还跨过大洋资助中国的教育事业。其中洛克菲勒基金会对北京协和医学院建设的参与和福特基金会对中国西部贫困大学生能力提高项目的主导是美国基金会在华行动的代表。他们诸如此类的努力引发了我国教育研究者和相关工作人员对政府、学校以及社会参与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在于:通过剖析美国两大基金会在中国资助高等教育的情况,总结其经验,以期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资金筹集、引入外界合作以及寻找新的生长点等工作有所启发,也期待能为我国基金会实现其自身的公益使命和担负教育责任提供些许助益。全文共分为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引言。阐明选题缘由、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等与本研究相关的基本内容。并重点对基金会参与教育的相关研究状况进行了分析。第二部分详细介绍美国基金会对教育的资助情况。首先阐述其在对本国基础教育、继续教育、高等教育以及教育培训等都给予关注的基础上,尤其在对高等教育的资金投入方面保持着极大的热情。然后转而介绍美国基金会对我国教育事业的支持和资助。第叁部分以洛克菲勒基金会和福特基金会在中国的教育项目为例进行重点剖析。洛克菲勒基金会尤为关注北京协和医学院的建设并进行了深度参与,他们移植美国当时最先进的约翰斯·霍普金斯医学院的教学计划和办学经验,以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医学人才为其办学宗旨,形成一整套属于北京协和医学院的独具特色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制度和方法。福特基金会在高等教育、高校贫困生的资助方面也大有作为。他们资助教育时强调捐出去的钱要用的恰当,集中精力于培养受资助者的能力,秉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做事,在保持稳妥务实的工作作风时,又不失作为社会精英的理想主义情怀,同样也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造”中国。第四部分是对美国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原因分析。研究发现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原因:美国基督教伦理的引导与济世情怀的影响;美国进步主义以及社会改良思想的推动;美国基金会研究中国及促进理解的努力;中国教育的现实不足与巨大需求的诱发。第五部分对基金会资助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审视并予以反思。笔者认为我们应在加强对基金会的认识与理解,重视基金会对教育发展的重要价值,了解基金会运作方式与基本情况的基础之上,更加有效地借助基金会的力量发展教育,为此,学校方面应主动寻求外来合作,政府方面则当积极立法加以引导。文章最后落脚于中国“社团”努力践行对教育的担当。一方面,中国的基金会等社团通过教育事业不断践行教育理想,为实现心目中的公民社会而不懈奋斗。另一方面,基金会作为一种非政府组织应该在政府和社会之间构筑起沟通的桥梁。(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2-06-19)
美国私人基金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国际关系中,现实主义理论把霸权简化为通过军事和经济体现出来的物质力量时,忽视了话语权也是霸权的应有之义。媒体是美国赢得话语权、构建霸权的有效工具。而且,媒体与援助结合在一起生成媒体援助时,更有利于美国获得话语权。媒体援助具体实施者往往是非政府组织。美国私人基金会在二战后就卷入了美国的媒体援助中,发挥了话语主体的功能,它们依靠媒体援助作为话语载体,深刻影响着话语对象。它们高质量的话语具体呈现为多样化的援助内容和不断创新的援助方式,获得了受援国民众的认同和接纳;它们资助受援国的媒体和独立媒体,并把所资助的独立媒体变成向受援方民众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工具;它们紧紧把握甚至是引领国际社会所关注的"发展"议程。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受援国政府对信息的掌控,增强了美国在国际信息传播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这一切都有助于美国霸权的扩展和延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美国私人基金会论文参考文献
[1].霍淑红.政策扩散视角下美国私人基金会的对外援助[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霍淑红,张惠玲.媒体援助、非政府组织与美国霸权的构建——对美国私人基金会媒体援助的实践考察[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
[3].联文.美国私人基金会捐赠文化艺术成了传统[N].中国文化报.2016
[4].王文玉.冷战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非洲的发展援助研究[D].山西大学.2016
[5].杨文睿,王伟.论美国私人基金会在美国文化对外传播中的作用[J].新闻传播.2015
[6].李志廷.一场跨国慈善的“银川五日”[N].宁夏日报.2015
[7].金正昆,赵珈伊.私人基金会:美国当代文化外交路径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4
[8].霍淑红.冷战后美国私人基金会对中东欧国家的民主援助解析[J].国际论坛.2013
[9].胡钦晓.美国私人基金会支持大学科研的发展特点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12
[10].高盼望.他山之石,可以攻“育”[D].山东师范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