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剖宫产706例分析(摘要)(论文文献综述)
张华建[1](2021)在《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通过Meta分析初步探讨我国孕产妇合并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2.通过检索孕产妇DVT预防与管理有关的文献,以找寻孕产妇发生DVT的最佳证据,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通过德尔菲法对方案条目进行修订,最终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研究方法:1.在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EBSCO、Ovid、Wanfang、CNKI、CBM、VIP等数据库中检索。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5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探讨我国孕产妇DVT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和队列研究。再对文献进行筛选、资料提取及质量评价,采用RevMan5.3对最终纳入的研究进行Meta分析。2.在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Ovid、EBSCO、CNKI等数据库及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苏格兰临床网站(SIGN)、国际指南协作网(GIN)等循证指南网站中检索从建库至2020年6月发表的与孕产妇静脉血栓预防和管理有关的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按照已制定的纳排标准对指南及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筛选。使用指南研究与评价工具(AGREEⅡ)对指南进行评价,使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2016版)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方法对其他类型文献进行独立评价,包括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和原始文献。找寻孕产妇DVT护理预防的最佳证据,并参考Meta分析中的危险因素,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3.邀请20名专家对本研究初步构建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进行评价。第一轮专家函询后,经本课题研究小组讨论后对条目进行调整,确立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共经过两轮专家函询,进而完善方案内容。研究结果:1.共纳入12篇研究进行Meta分析,其中有10种危险因素纳入Meta分析。纳入的危险因素有:(1)双胎或多胎(P<0.001);(2)年龄≥35岁(P=0.13)(3)妊娠期高血压(P<0.001);(4)卧床时间≥3d(P<0.001);(5)妊娠期糖尿病(P<0.001);(6)血栓史(P<0.001);(7)产后出血(P<0.001);(8)剖宫产(P<0.001);(9)子痫(P<0.001);(10)BMI(P=0.005)。2.在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初步构建中共纳入73篇文献。其中Ⅰ级证据9篇,Ⅱ级证据29篇,Ⅲ级证据30篇,Ⅳ级证据5篇。最终初步构建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包括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59个三级条目。3.通过两轮专家函询后删除三级条目8条,修改三级条目8条,最终确立了三级共48个条目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第一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85%,提出建议比率为52.9%;第二轮专家函询问卷有效回收率100%,提出建议比率23.5%。第一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10~0.37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0,协调系数为0.25、0.22,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第二轮专家函询变异系数(CV)在0.09~0.36范围内,专家权威系数为0.838,协调系数为0.23、0.21,显着性检验结果为P值均<0.05。研究结论:1.我国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有双胎或多胎、妊娠期高血压、卧床时间≥3d、妊娠期糖尿病、血栓史、产后出血、剖宫产等;本研究Meta分析尚不能表明年龄≥35岁是我国孕产妇合并DVT的危险因素。2.本研究构建了基于我国国情并符合实际的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共包含4个一级条目,11个二级条目,48个三级条目。专家函询结果具有可靠性,对临床实践具有参考及指导作用。
孙艳美[2](2020)在《不同检测技术在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目的:1. 探讨脐静脉穿刺指征及染色体异常类型分布,分析孕中晚期脐静脉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意义;2.探讨胎儿超声软指标阳性遗传学检测方式的选择;3.分析性染色体嵌合型妊娠结局及预后;4.胎儿染色体多态性临床分析。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计3387例因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行脐静脉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的孕妇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产前诊断指征胎儿异常染色体核型分布及检出率,并对胎儿性染色体嵌合和染色体多态性的妊娠结局及预后进行随访。结果:1.不同产前诊断指征异常核型检出率及分布3387例脐带血中共检出182例异常核型,染色体异常率5.37%。在检出的182例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119例,占65.38%,以21-三体最常见;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最常见的是染色体倒位,占14.29%,以9号染色体臂间倒位为主;染色体嵌合型共19例,占10.44%,其中16例为性染色体嵌合型。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中胎儿超声软指标阳性最常见,占比73.16%,异常核型检出率仅为2.02%,胎儿结构异常组异常核型检出率11.17%,高龄孕妇组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9.3%,父母核型异常组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为33.33%,无创性产前DNA检测(noninvasive prenatal genetic testing,NIPT)阳性组胎儿异常核型检出率46.97%,羊水核型验证组异常核型检出率达44.23%。常染色体非整倍体最常见于NIPT阳性组和超声结构异常组,性染色体异常最常见于NIPT阳性组,嵌合型最常见于羊水核型验证组,染色体缺失、重复、add及衍生染色体最常见于超声结构异常组,染色体易位和倒位最常见于超声软指标阳性组。2. 性染色体嵌合型分布及妊娠结局16例性染色体嵌合型病例中,13例选择了终止妊娠,1胎儿核型为46,X,i(Y)(q10)[20]/45,X[6]引产后生殖器显示欠清,余未见明显异常。3例胎儿核型为低比例嵌合型孕妇选择继续妊娠,均足月分娩一女婴,随访至今智力及身体发育均未发现明显异常。3. 羊水异常核型验证52例因羊水核型异常行脐静脉穿刺-染色体核型分析,29例经脐带血细胞培养证明为正常核型,术后随访显示29名孕妇均继续妊娠,顺利分娩,新生儿未见明显发育异常。23例经脐带血验证为异常核型,其中包括嵌合型10例。4.染色体多态性及妊娠结局检出的80例染色体多态性病例中,失访13例,6例因为胎儿超声结构异常选择了终止妊娠,61例选择继续妊娠,其中1例新生儿出生后发生严重窒息,1例出生后发现轻度足内翻,1例死于新生儿肺炎合并脑炎。结论:1.不存在其他高危因素的胎儿超声软指标阳性的孕妇,NIPT可以作为一种选择,但需要交待其局限性及可能出现的假阴性结果;2.高龄孕妇,不推荐NIPT作为首选,建议直接行侵入性产前诊断,若有穿刺禁忌,可以将NIPT作为一种替代方式;3.超声提示结构异常者建议直接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有条件者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和微阵列分析;4. 羊水细胞培养中染色体核型为嵌合型时,需要行进一步的脐静脉穿刺确认,如果胎儿脐带血培养显示为正常的核型,则继续妊娠是相对安全的;5. 比例较低的性染色体嵌合胎儿,预后良好,不建议终止妊娠;6. 胎儿染色体核型为多态性时,需进一步行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第二部分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全基因组高分辨率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CMA)技术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并比较不同产前诊断指征CMA与传统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率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生殖遗传科,因不同产前诊断指征选择行超声引导下羊膜腔穿刺或者脐静脉穿刺,同时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的单胎妊娠孕妇706例,分析不同穿刺指征及胎儿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布及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s,CNV)检出率及差异性。结果:706例因不同产前诊断指征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检测的孕妇中,共检出81例异常核型,占比11.47%。在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中,胎儿超声软指标阳性最常见,占比36.54%。在检出的81例异常核型中,染色体数目异常46例,占56.79%,染色体结构异常35例,占43.21%。染色体数目异常以21-三体最常见,染色体结构异常中最常见的是染色体易位和倒位。706名孕妇中,共检出122例CNV,占比17.28%,较异常核型检出率高5.81%,不同产前诊断指征中CNV检出率较异常核型检出率的对比,我们发现除父母染色体异常组CNV检出率较异常核型率低以外,其他各组CNV检出率均高于或等于异常核型检出率。在622例染色体核型分析提示为正常核型病例中,检测到63例存在染色体微缺失或重复,占10.13%。核型分析提示为染色体多态性13例,通过CMA检测发现3例存在微小片段的缺失或重复,占23.08%。结论:CMA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MA联合应用可以提高染色体畸变的检出率。第三部分基因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探讨基因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采用二代测序对疑似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病例进行相关基因检测,筛查致病基因,分析遗传方式,明确临床诊断;孕妇行羊膜腔穿刺术,抽取羊水,提取胎儿DNA进行Sanger测序验证,同时抽取羊水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并进行术后随访。结果:二代测序结果提示患儿存在IBA57基因c.22C﹥T(p.R8X)和c.341G﹥C(p.G114A)杂合突变,IBA57基因c.341G﹥C(p.G114A)突变为母源,IBA57基因c.22C﹥T(p.R8X)突变为父源,其弟弟同时携带IBA57基因c.22C﹥T(p.R8X)和c.341G﹥C(p.G114A)位点,结合临床表型、遗传方式及基因测序结果,先证者所患疾病为痉挛性截瘫74型;两胎儿染色体核型正常,胎儿细胞Sanger测序一胎儿未发现致病基因突变位点,一胎儿携带IBA57基因c.341G﹥C(p.G114A)突变位点;孕34周分娩,随访2+年均未见异常。结论:IBA57基因突变是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的重要原因,基因测序在精准医疗和产前遗传学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吴卓熙[3](2019)在《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与目的剖宫产是一种独特的外科手术。产妇在漫长的孕期和分娩过程中会经历生理和情绪的双重变化。围术期医师在制定剖宫产产妇的围术期方案时,除了考虑产妇的自身身体条件和一般外科因素外,还应该重视她们的心理因素。困扰产妇最常见的围产期心理障碍是围产期抑郁,包括产前抑郁(Antenatal depression,AD)和产后抑郁(Postpartum depression,PD)。围产期抑郁影响产妇和婴儿结局,增加围产期不良事件。研究报道,患有AD的产妇在产后罹患PD的风险比没有AD者高7倍,并且AD会增加产妇接受剖宫产的机率。10项爱丁堡产后抑郁(10-item 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EPDS-10)量表常用于围产期抑郁的筛查,但尚未用于围术期术前AD评估并预测术后康复。因此,我们将首先通过回顾性研究探索EPDS-10评估与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之间的关系,为剖宫产围术期康复质量的预测和评估提供有关心理因素的证据支持。其次,由于缺乏实验室诊断方法,AD的诊断通常需要精神病学专家进行主观性的、专业的临床访谈来给出。可从外部进行测量的客观生物标志物是抑郁症个性化诊断和治疗的优良指导因素,代谢组学是寻找神经心理疾病生物标志物的一种可行并广泛使用的方法。然而,目前仍然缺乏基于代谢组学探讨产前抑郁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因此,我们还将通过代谢组学技术在剖宫产手术的妇女中寻找与AD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最后,由于剖宫产后产妇罹患PD的风险显着高于经阴道分娩者。如果不经干预,PD症状可能持续到产后2年,并且再次妊娠产妇的PD复发率达到40%。目前临床上对产后抑郁缺乏相应的干预手段,关于产后抑郁的干预研究也十分缺乏。本课题组的前期小样本研究发现,曲马多PCIA(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有改善产后抑郁的作用。曲马多PCIA是临床治疗术后疼痛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曲马多不仅是一种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还是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有潜力可以降低产妇罹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对于有镇痛和抗抑郁双重需求的剖宫产产妇,术后应用曲马多或许是理想的围术期策略之一。因此,我们将通过随机对照双盲试验探讨术后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第一部分,产前抑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影响的观察性研究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我们回顾了2017年9月-2018年1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300例剖宫产产妇。先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调查术前EPDS评分和术后恢复质量的关系。然后以术前EPDS评分是否≥10将受试者分为两组,根据影响术后恢复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倾向性匹配后,比较两组剖宫产术后恢复质量的差异。结果:本研究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PDS-10得分和QoR-15(恢复质量量表)呈负相关(b’=-0.258,P<0.001)。随着EPDS-10得分的增加、抑郁状态的加重,QoR-15得分降低、术后恢复质量下降。通过倾向性匹配得到58对数据后分析,结果显示术前EPDS≥10的受试者的术后QoR-15得分更低,即产前有罹患AD高风险的产妇,其剖宫产术后恢复质量将比没有AD高风险的产妇更差。结论:随着剖宫产产妇术前EPDS-10得分的增加(抑郁状态的加重),术后QoR-10的得分降低(术后恢复质量下降)。第二部分,剖宫产产妇产前抑郁生物标志物筛查:一项基于血浆脂质组学的匹配、观察性研究方法:筛选2018年5月至2018年8月期间,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计划接受择期剖宫产的单胎孕妇。根据受试者术前有无产前抑郁症,分为产前抑郁组和非产前抑郁组。然后,两组根据年龄(±1岁)和BMI(±1 kg/m2)进行1:1匹配,最终每组各纳入30例。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UPLC-MS)分析两组之间的差异脂质表达,寻找AD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结果:课题组总共筛选了484名孕妇,最后招募66名受试者,包括33名患有重度产前抑郁症者和33名没有重度产前抑郁症者。鉴定出35种差异表达的脂质代谢物(P<0.05)。其中,Cholesterol sulfate(C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3(95%CI:0.716-0.930),PC(18:2(2E,4E)/0:0)为0.778(95%CI:0.662-0.895)。随后的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也证实了CS(P=0.009)和PC(18:2(2E,4E)/0:0)(P=0.035)为产前抑郁症的有效预测风险因素,尤其是CS可能为AD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结论:血浆中CS和PC表达上调(尤其是CS),可能是预测产前抑郁有效的、特异性的生物标志物。第三部分,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方法:在2017年9月2019年6月期间,我们招募了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剖宫产产妇。考虑到产妇有产前抑郁和无产前抑郁的差别,根据术前EPDS≥10,我们采用分层区组随机。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双盲研究设计,按1:1:1随机分配合格受试者到曲马多PCIA(T组)、氢吗啡酮PCIA(H组)和罗哌卡因PCEA(R组)术后镇痛组中,比较三组在术后第4周和第3月的重度产后抑郁症(PD)的发生率。结果:从2017年9月27日到2019年9月5日期间,课题组总共纳入并随访了1230位剖宫产产妇。术后第4周重度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3%,虽然总体上T组发生率(6.6%)比H(10.2%)和R组(10.5%)低,但经过Bonferroni校正P值后,T组和H组(P=0.118)、T组和R组(P=0.092)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术前EPDS≥10的亚组人群中进行分析,T组的术后第4周重度PD发生率明显低于H组(16[16.5%]vs28[32.6%],OR 2.44;95%CI 1.214.93,P=0.011)和R组(16[16.5%]vs 29[30.9%],OR2.26;95%CI 1.134.51,P=0.019),Bonferroni校正P值后,差异仍然有统计学意义(P=0.022;P=0.038)。术后第3月重度PD的发生率为7.9%;总体和亚组分析中,三组间重度PD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此外,T组QoR-15得分(121.30±15.75)明显比H组(118.36±17.39;Bonferroni校正P=0.036)和R组(116.22±18.20;Bonferroni校正P<0.001)更高,即T组受试者的恢复质量更佳。T组术后当日、第2日睡眠质量和H组之间无差异(P=0.738;P=0.305);但显着优于R组(P=0.009;P=0.002)。H组术后当日睡眠质量显着优于R组(P=0.005),但两组在术后第2日无差异(P=0.073)。结论:术后48h内使用曲马多PCIA在发挥术后镇痛的同时,还能改善产前有高度抑郁风险的剖宫产产妇的重度产后抑郁发生率。并且,曲马多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和术后睡眠质量均有明显益处。
孙秋蕾[4](2018)在《剖宫产瘢痕妊娠风险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初探》文中指出背景剖宫产瘢痕妊娠(cesarean scar pregnancy CSP)是指妊娠囊种植于既往剖宫产瘢痕处,是剖宫产术后的一种严重的远期并发症。随着国内剖宫产率居高不下及二胎政策的放开,近几年CSP的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CSP终止妊娠时容易引起大出血、子宫破裂甚至子宫切除等严重并发症。目前CSP的诊断虽有一定的诊断标准和分型方法,但是对评价CSP严重程度的因素没有严格的细化标准。目前文献报道的CSP治疗方法繁多,但是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治疗方案。目的1.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找出能预测CSP治疗结局的超声和临床指标,建立超声量化预评分系统。2.通过前瞻性研究,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在总体风险中所占的权重,最终制定科学的CSP超声量化评分系统。利用该评分系统指导临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实现CSP的个体化治疗。资料与方法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治的395例CSP患者。根据所有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清宫术后的治疗结局,将病例分为有包块残留组和无包块残留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资料,找出影响治疗结局的指标,并据此建立预评分系统。2.对2016年6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收集的228例CSP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在预评分初步评估风险,并制定风险防范预案的情况下,对所有患者均采用直接清宫术的治疗方法,必要时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Uterin artery embolization UAE)或腹腔镜手术治疗做为补救治疗措施。根据最终成功治疗的方式将病例分为清宫组、子宫动脉栓塞组和腹腔镜组。分析比较三组病例间的临床指标及超声特点,确定真正影响CSP预后的临床及超声因素。3.利用统计学中最佳尺度回归方法及数学模型计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权重并对其赋值,建立评估CSP风险超声量化评分系统。4.用制定出的CSP量化评分系统重新计算本研究中每位患者的风险得分,预测其成功治疗的方式,将实际治疗方式与预测治疗方式相对比,初步验证该评分系统的效能。结果1.回顾性研究中,395例CSP患者经子宫动脉栓塞术联合超声引导下清宫治疗后一周复查超声发现有290例(73.4%)患者瘢痕区域无包块残留,105例(26.6%)患者瘢痕处有妊娠病灶残留包块形成。有包块组术中出血量、额外需要的补救治疗措施的病例数及术后包块消失时间、月经恢复时间、血清β-HCG(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恢复正常时间均明显高于无包块组。2.回顾性研究中,采用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统计学方法对可能对CSP治疗结局有影响的16个因素(包括年龄,孕次,产次、超声指标及实验室指标等)进行分析,得出妊娠囊最大径线、剩余肌层厚度、妊娠囊滋养血供分级、胎心搏动有无、妊娠囊类型5个因素对CSP治疗结局有显着影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这5个因素进行受试者特征曲线分析,其曲线下面积(AUC)均大于0.5。3.结合临床经验及文献资料将5个影响因素分别赋值,建立CSP超声量化预评分系统。预评分系统中将剩余肌层厚度,血流分级,妊娠囊分型分为三个等级,根据每个因素的等级对CSP严重程度的影响由轻到重分别赋值为0分,1分,2分,将妊娠囊最大径线及胎心搏动有无分为两个等级,根据每个等级对CSP严重程度的影响由轻到重分别赋值为0分,1分,评分系统最高得分为8分。4.前瞻性研究中,CSP患者临床及超声特征中的妊娠囊最大径线,妊娠囊类型,剩余肌层厚度,血流分级,胎心搏动及剖宫产次数6个变量在组间比较差异显着(P<0.001)。各影响因素对治疗结局的预测价值所占的权重分别为:血流分级所占比例最大(30.1%),其余依次为剩余肌层厚度(29.1%)、孕囊最大径线(21.0%)、胎心搏动(12.3%)、孕囊位置(5.2%)、剖宫产次数(2.3%)。据此建立量化评分系统,并转换为10分制。5.前瞻性研究中,144例(63.1%)CSP患者经直接清宫的治疗方式便得到治愈,73例(32%)患者需要UAE做为补救治疗措施,11例(4.9%)需要腹腔镜下妊娠病灶或子宫切除术才能彻底解决此次妊娠。实际治疗方式与预测治疗方式进行一致性检验,两者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系数为0.807,相依系数为0.724。结论CSP治疗结局的影响因素有妊娠囊最大径线,妊娠囊类型,剩余肌层厚度,血流分级,胎心搏动及剖宫产次数。根据上述影响因素在整体风险中的权重制定的量化评分系统可以预测CSP严重程度及需要选择的手术方案,为安全有效的个体化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张地[5](2017)在《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切除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影响凶险性前置胎盘(pernicious placenta previa,PPP)患者子宫切除的因素,探讨PPP患者最佳处理方式。[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之间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PPP合并植入的患者(50例),将行子宫切除患者(19例)归为研究组,未行子宫切除患者(31例)归为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受教育程度、孕产次及孕周;患者剖宫产史相关情况包括剖宫产次数、前置胎盘病史、前次剖宫产手术地点及前次剖宫产新生儿体重;本次妊娠是否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妊娠期高血压疾病(hypertension disorders complicating pergnancy,HDP)及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手术相关情况包括术前预置髂总动脉球囊、盆腔黏连情况及子宫切口选择;胎盘植入程度包括胎盘黏连(accreta)、胎盘植入肌层(increata)及胎盘穿透达浆膜层(percreta);同时对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及新生儿情况等进行对比。最后将以上所有因素作为自变量,子宫切除作为应变量,利用Logistic回归逐步向前法筛选影响因素。[结果]PPP伴植入患者子宫切除率占38.0%。(1)研究组患者年龄、BMI、受教育程度、孕产次及孕周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2)研究组剖宫产次数、前次剖宫产地点、前置胎盘剖宫产史发生率及前次剖宫产新生儿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3)研究组预置髂总动脉球囊率、术中子宫切口避开胎盘及腹腔内黏连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4)研究组本次妊娠胎盘植入程度为黏连的有1例,有9例胎盘植入肌层,9例胎盘穿透肌层达浆膜层,对照组胎盘植入程度为黏连的有16例,有15例胎盘植入肌层,0例胎盘穿透肌层达浆膜层,两组相比前者胎盘植入严重程度显着高于后者(P<0.05)。(5)研究组本次妊娠患有GDM、HDP及ICP者共10例(52.6%),对照组3例(9.7%),两组相比前者GDM、HDP及ICP患病率显着高于后者(P<0.05)。(6)研究组术中出血量、输血量及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新生儿出生体重、Apgar评分、转儿科率及脐动脉血气无统计学差异(P>0.05)。(8)用Logistic回归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胎盘植入程度对子宫切除影响最大(OR=32.706),其次为患有GDM、HDP及ICP(OR=17.004)。[结论]胎盘植入程度是影响子宫切除的重要因素,GDM、HDP及ICP增加了子宫切除的可能性,胎盘部分残留与子宫切除有一定的相关性。
曾子芸[6](2014)在《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本论文主要包含三部分内容,上篇为文献综述、中篇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下篇为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上篇主要是通过探讨中医下法的理论形成依据、张仲景对下法的运用、下法的禁忌、后世医家对三承气汤的运用与发展、笔者对三承气汤之见,在探讨中医八法中的“下法”。中篇是经由全面检索、收集、阅读、统计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个人经验)文献,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下篇则是对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在具有相同研究内容及目的基础进行分类,依据文献资料共分为11组。在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最后,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研究对象1发表于1949-2014年之间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以及以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的期刊文献。2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期刊文献。研究方法1文献检索:于CNKI、VIP、CBM等三大数据库中,分别设定检索词为:大承气汤、复方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加减;小承气汤、复方小承气汤、小承气汤加减;调胃承气汤、复方调胃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加减;针灸疗法治疗肠梗阻。2文献整理:基于本论文研究内容,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文献整理方法与步骤如下:2.1全面阅读整理所有检索获得的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的期刊文献,再分别归纳分类出三承气汤的临床研究文献与个案文献。2.2全面阅读整理出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针灸疗法用于治疗肠梗阻的随机对照试验临床研究文献。3文献录入: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依照疾病系统的分类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将符合每篇文献按Cochrane文献质量评价系统中7项检测逐一做记录后,删除偏倚风险过高文献,最终获得较高质量的文献资料。最后,将分类好的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研究,分别在Review Manager Meta-analysis中设定研究题目及录入建档。4数据处理: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运用EXCEL表格及基本统计学方法处理相关数据;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疗效对比,包含OR、RR、RD、SMD等四方面。研究内容1将调胃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承气汤期刊文献逐篇统计其治疗疾病病名,从中整理挖掘出三承气汤的运用轨迹。2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研究下列11组对肠梗阻的治疗方案中的疗效对比:2.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2.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2.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2.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2.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2.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2.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2.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2.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研究结果1由统计结果发现,小承气汤、大承气汤两方大量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其中,无论是在临床经验或个人经验记载,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分别均以运用于治疗肠梗阻比例最高。2遵循循证医学及使用Review Manager基础Meta-analysis(合并统计量)研究大承气汤、小承气汤、针灸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等中西医结合治疗肠梗阻,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其疗效:1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2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生长抑素;3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二联法;4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三联法;5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盐水灌肠;6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肥皂水灌肠;7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石蜡油灌胃;8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阿托品;9小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单纯西医基础疗法;10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11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西医基础疗法。由以上11组统计研究结果来看,中医学加上西医学治疗肠梗阻的治疗疗效优于单纯西医学的个种治疗方案。研究成果与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结论基于循证医学为每个疾病寻找出最佳治疗方案的精神与目的,笔者与导师陈明教授就此统计研究结果对肠梗阻设计出一套建议治疗方案,方案如下:1中药处方:大承气汤(大黄、芒硝、枳实、厚朴);2主要加减配伍:桃仁、炒莱菔子、赤芍;3兼证3.1兼瘀血重者加:桃仁、赤芍、丹参,以活血化瘀;3.2兼食积重者加:炒莱菔子、陈皮,以和胃消积;3.3兼腹胀痛重者加:木香、延胡索,以行气止痛;3.4兼气血虚重者加:黄芪、党参、当归,以益气补血;3.5兼湿热重者加:黄芩、金银花,以清热燥湿解毒。4针灸取穴:足三里、天枢、上巨墟、中脘、关元、下巨墟;5西医基础疗法:胃肠减压,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抗感染,其他治疗。
二、剖宫产706例分析(摘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剖宫产706例分析(摘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孕产妇合并DVT的流行病学特征 |
1.1.2 孕产妇合并DVT的发病原因 |
1.1.3 孕产妇合并DVT的诊断 |
1.1.4 孕产妇合并DVT的治疗方式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 |
1.3.2 循证护理学(Evidence-based nursing,EBN) |
1.3.3 德尔菲法 |
1.4 研究目的 |
第2章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Meta分析 |
2.1 资料与方法 |
2.1.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1.2 文献检索策略 |
2.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2.1.4 文献质量评价 |
2.1.5 统计学方法 |
2.2 结果 |
2.2.1 文献筛选流程及检索结果 |
2.2.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结果 |
2.2.3 异质性检验 |
2.2.4 Meta分析结果 |
2.2.5 敏感性分析 |
2.2.6 发表偏倚 |
2.3 孕产妇合并DVT危险因素讨论 |
2.4 Meta分析的局限性与展望 |
第3章 基于循证初步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3.1 循证指南检索步骤及策略 |
3.1.1 检索数据库 |
3.1.2 检索策略 |
3.1.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1.4 指南资料提取 |
3.1.5 指南质量评价 |
3.1.6 结果 |
3.1.7 结论及对下一步研究启示 |
3.2 原始文献及系统评价等的检索步骤及策略 |
3.2.1 检索数据库 |
3.2.2 检索策略 |
3.2.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3.2.4 文献筛选步骤 |
3.2.5 文献检索结果 |
3.2.6 文献质量评价 |
3.2.7 文献资料提取与分析 |
3.3 研究结果 |
3.3.1 文献的一般特征 |
3.3.2 文献证据整合结果 |
第4章 基于德尔菲法确立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1 研究目的 |
4.2 专家函询步骤 |
4.2.1 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
4.2.2 形成专家函询问卷 |
4.2.3 函询专家遴选 |
4.2.4 专家函询过程 |
4.2.5 条目修订原则 |
4.2.6 统计学分析 |
4.2.7 质量控制 |
4.3 研究结果 |
4.3.1 函询专家的基本情况 |
4.3.2 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 |
4.3.3 函询专家的权威程度 |
4.3.4 专家意见协调程度 |
4.3.5 第一轮函询情况 |
4.3.6 第二轮函询情况 |
4.3.7 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 |
4.4 讨论 |
4.4.1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 |
4.4.2 研究结果的可靠性 |
4.4.3 构建孕产妇DVT护理预防方案的意义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性 |
5.3 局限性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不同检测技术在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染色体核型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染色体微阵列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因测序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高龄孕妇染色体异常机制及产前诊断技术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第一章 |
前言 第二章 |
产前抑郁对剖宫产产妇术后恢复质量影响的观察性研究 3.1 |
材料与方法 3.2 |
结果 3.3 |
讨论 3.4 |
结论 第三章 |
剖宫产产妇产前抑郁的生物标志物筛查:一项基于血浆脂质组学的匹配、观察性研究 2.1 |
材料与方法 2.2 |
结果 2.3 |
讨论 2.4 |
局限性 2.5 |
结论 第四章 |
曲马多PCIA改善剖宫产产妇产后抑郁的作用:一项随机对照双盲研究 4.1 |
材料与方法 4.2 |
结果 4.3 |
讨论 4.4 |
结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
产后抑郁的临床筛查意义及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
(4)剖宫产瘢痕妊娠风险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英文摘要 |
中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剖宫产瘢痕妊娠经子宫动脉栓塞联合清宫术治疗结局的回顾性分析 |
1.资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剖宫产瘢痕妊娠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的建立 |
1.资料 |
2.方法 |
3.结果 |
4.讨论 |
小结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剖宫产瘢痕妊娠的诊治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切除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上篇 三承气汤理论研究 |
第一章 中医学下法的形成与发展 |
1 下法理论形成依据 |
2 探讨张仲景对下法的应用 |
2.1 《伤寒论》中的下法 |
2.1.1 攻逐瘀血法 |
2.1.1.1 桃核承气汤证 |
2.1.1.2 抵当汤证 |
2.1.1.3 抵当丸证 |
2.1.2 泻热逐水法 |
2.1.2.1 大陷胸丸证 |
2.1.2.2 大陷胸汤证 |
2.1.3 三物白散证 |
2.1.4 十枣汤证 |
2.1.5 苦寒泻下法 |
2.1.5.1 调胃承气汤证 |
2.1.5.2 小承气汤证 |
2.1.5.3 大承气汤证 |
2.1.6 麻子仁丸证 |
2.1.7 蜜煎导证 |
2.1.8 变治法 |
2.1.8.1 大柴胡汤证 |
2.1.8.2 柴胡加芒硝汤证 |
2.1.8.3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
2.1.8.4 桂枝加大黄汤证 |
2.1.9 急下存阴法 |
2.1.9.1 阳明三急下证 |
2.1.9.2 少阴三急下证 |
2.2 《金匮要略》中的下法 |
2.2.1 攻下泻热法 |
2.2.1.1 阳明实热痉病证治 |
2.2.1.2 实积下利证治 |
2.2.1.3 支饮证面热证证治 |
2.2.1.4 谷疸证证治 |
2.2.1.5 酒疸证证治 |
2.2.1.6 热盛里实黄疸证证治 |
2.2.1.7 热盛吐衄证证治 |
2.2.2 攻下行气法 |
2.2.2.1 表寒里实腹满证证治 |
2.2.2.2 里实胀重证证治 |
2.2.2.3 里实少阳心下满痛证证治 |
2.2.2.4 里实积胀俱重证证治 |
2.2.2.5 支饮腹满证证治 |
2.2.3 峻下去积法 |
2.2.4 攻下逐饮法 |
2.2.4.1 留饮欲去证证治 |
2.2.4.2 悬饮证证治 |
2.2.4.3 肠间饮聚成实证证治 |
2.2.4.4 水血并结血室证证治 |
2.2.5 攻下逐瘀法 |
2.2.5.1 虚劳干血证证治 |
2.2.5.2 急性肠痈未成脓证证治 |
2.2.5.3 瘀血内结证证治 |
2.2.5.4 瘀结成实证证治 |
2.2.6 泻热通便止呕法 |
2.2.7 缓下润燥法 |
2.2.8 温里攻下法 |
第二章 三承气汤论述 |
1 调胃承气汤论述 |
1.1 原文 |
1.2 主证 |
1.3 药物组成 |
1.4 煎服法 |
1.5 调胃承气汤证之见 |
1.5.1 不大便,心烦,躁动不安 |
1.5.2 蒸蒸发热 |
1.5.3 吐下腹胀满不痛 |
1.5.4 脉调和或阴脉微 |
1.6 调胃承气汤方之见 |
2 小承气汤论述 |
2.1 条文 |
2.2 主证 |
2.3 药物组成 |
2.4 煎服法 |
2.5 小承气汤证之见 |
2.5.1 脉滑而疾 |
2.5.2 腹大满不通 |
2.5.3 大便燥结、小便频数 |
2.6 小承气汤方之见 |
3 大承气汤论述 |
3.1 原文 |
3.2 主证 |
3.3 药物组成 |
3.4 煎服法 |
3.5 大承气汤证之见 |
3.5.1 当下而尚未攻下之大承气汤证 |
3.5.1.1 局部证候特点 |
3.5.1.1.1 腹胀满、大便不通、绕脐痛 |
3.5.1.1.2 热结旁流兼喘证 |
3.5.1.1.3 不能食 |
3.5.1.2 全身证候特点:潮热、手足濈然汗出 |
3.5.1.3 神志证候特点:心烦、心中懊憹、谵语 |
3.5.1.4 脉迟而实有力 |
3.5.2 急下存阴的阳明大承气汤证 |
3.5.2.1 目中不了了,睛不和 |
3.5.2.2 发热汗多 |
3.5.2.3 腹胀满疼痛、减不足言 |
3.6 大承气汤方之见 |
4 三承气汤总结 |
4.1 配伍为主治证候疗效的关键 |
4.2 煎服法为处方理法方药的特点 |
第三章 阳明病下法禁忌 |
1 阳明腑证未实不可下 |
2 阳明表未解不可下 |
3 阳明病兼少阳证不可下 |
4 阳明病兼太阳少阳证不可下 |
5 阳明经证不可下 |
6 阳明虚寒证不可下 |
7 阳明热在上不可下 |
第四章 承气类方的形成与发展 |
1 新加黄龙汤证 |
2 宣白承气汤证 |
3 导赤承气汤证 |
4 牛黄承气汤证 |
5 增液承气汤证 |
6 护胃承气汤证 |
7 承气合小陷胸汤证 |
8 桃仁承气汤证 |
中篇 三承气汤的应用轨迹研究 |
前言 |
1 大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1.1 大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1.2 大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1.3 大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2 小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2.1 小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统计表 |
2.2 小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2.3 小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3 调胃承气汤应用轨迹研究 |
3.1 调胃承气汤文献总篇数、临床应用篇数、个案篇数表 |
3.2 调胃承气汤临床应用研究现况 |
3.3 调胃承气汤个案应用现况 |
4 结论 |
下篇 循证医学与系统评价 |
第一章 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
1 系统评价概述 |
1.1 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2 Cochrane系统评价基本概念 |
1.3 Meta分析 |
1.4 文献综述 |
2 系统评价的方法与步骤概述 |
2.1 系统评价方法 |
2.2 系统评价步骤简易流程图 |
2.2.1 系统评价程序流程图 |
2.2.2 检索与课题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流程图 |
2.2.3 纳入文献资料可能的偏倚风险来源简易图 |
2.2.4 Cochrane偏倚风险评价规则 |
3 Meta分析概述 |
3.1 Meta分析基本概念 |
3.2 Meta分析的目的 |
3.2.1 增加统计学检验效能 |
3.2.2 定量估计研究效应 |
3.2.3 发现既往研究缺乏之处 |
4 Meta分析的方法与步骤 |
4.1 确立研究课题 |
4.2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检索 |
4.2.1 文献检索方法 |
4.2.1.1 检索词 |
4.2.1.2 文献检索方法 |
4.2.1.3 检索范围 |
4.2.2 文献检索步骤 |
4.3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资料的纳入与排除 |
4.3.1 课题研究设计的类型 |
4.3.2 文献发表年限、所使用语言 |
4.3.3 样本量和随访期限 |
4.3.4 结果测量指标 |
4.3.5 重复发表文献 |
4.3.6 信息完整性 |
4.4 相关课题研究文献质量评价 |
4.4.1 随机对照研究 |
4.4.1.1 CONSORT(Consolidated Standards Of Reporting Trials) |
4.4.1.2 CONSORT扩展版(ectensions of the CONSORT statment) |
4.4.1.3 STARD(Standards for the Reporting of Diagnostic accuracy studies) |
4.4.2 观察性研究 |
4.4.2.1 STROBE(Strengthening The Reporting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inEpidemiology) |
4.4.2.2 TREND(Transparent Reporting of Evaluations with NonrandomizedDesigns) |
4.4.3 系统评价(Meta分析) |
4.4.3.1 QUOROM(Quality of Reporting of Meta-analysis) |
4.4.3.2 RISMA(Preferred Reporting Items for Systematic Reviews andMeta-analysis) |
4.4.3.3 MOOSE(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Epidemiology) |
4.5 数据及相关信息提取 |
第二章 大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大承气汤+西医基础疗法VS西医基础疗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标准均数差SMD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腹痛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6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生长抑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三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二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Review Manager中连续性资料的Meta分析 |
5.1 肛门排气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2 肛门排便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3 腹胀缓解/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4 肠鸣音恢复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5 恶心、呕吐消失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5.6 治疗/住院时间SMD(标准均数差) |
研究四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三联法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五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盐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六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肥皂水灌肠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七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石蜡油灌胃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研究八 大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阿托品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三章 小承气汤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 小承气汤+西医基本治疗VS西医基本治疗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四章 针灸治疗肠梗阻随机对照试验之RevMan Meta分析评价 |
1 前言 |
2 研究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确立题目 |
3.2 检索文献资料方法 |
3.2.1 检索词 |
3.2.2 检索数据库 |
3.2.3 手工检索 |
3.3 文献资料纳入和排除标准 |
3.3.1 排除标准 |
3.3.2 纳入标准 |
3.3.2.1 随机分组 |
3.3.2.2 隐蔽分组 |
3.3.2.3 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 |
3.3.2.4 测量数据的完整性 |
3.3.2.5 结果数据的完整性 |
3.3.2.6 选择性的研究结果报告 |
3.3.2.7 其他偏倚 |
3.4 文献资料统计分析 |
3.4.1 统计软体采用 |
3.4.2 计数资料采用 |
3.4.2.1 二分类变量 |
3.4.2.2 连续性变量 |
3.4.3 可信赖区间设定 |
3.4.3.1 亚组合并效应量 |
3.4.3.2 总合并效应量 |
3.4.3.3 统计学意义 |
3.4.4 统计分析 |
研究一 针灸治疗与西医临床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5 典型医案 |
研究二 大承气汤+针灸+西医基础疗法治疗肠梗阻的Review Manager Meta系统评价分析 |
1 文献质量评价 |
2 比值比OR |
3 相对危险度RR |
4 率差RD |
第五章 肠梗阻疗法研究成果与建议治疗方案 |
1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 s中的方药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2 基于RevMan meta-analysis下针刺治疗肠梗阻取穴组方规律与经验分析 |
3 研究总结-肠梗阻建议治疗方案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参考书目 |
附篇 |
致谢 |
个人简介 |
四、剖宫产706例分析(摘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循证与德尔菲法构建孕产妇深静脉血栓形成护理预防方案的研究[D]. 张华建. 南昌大学, 2021(01)
- [2]不同检测技术在产前遗传学诊断中的应用[D]. 孙艳美.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1)
- [3]围产期抑郁对剖宫产产妇产后恢复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 吴卓熙.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
- [4]剖宫产瘢痕妊娠风险超声量化评分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初探[D]. 孙秋蕾.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8(03)
- [5]凶险性前置胎盘子宫切除影响因素分析[D]. 张地. 昆明医科大学, 2017(02)
- [6]基于数据挖掘的三承气汤证研究[D]. 曾子芸.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