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廖晓萍,孙阮洋,方亮星,周宇峰,李林林,孙铭飞[1](2022)在《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明确广东地区鸭疫里默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的血清型、耐药状况及遗传进化关系。【方法】从规模化鸭场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通过玻片凝集试验鉴定血清型;利用试管两倍稀释法测试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分析药物的敏感性;采用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分析序列特征并构建核心基因组遗传进化树。【结果】共分离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168株,血清1、2、3、5、6、7、8、10型均有流行,血清1型的菌株高达54.17%(91/168),其次为2型,占27.97%(47/168)。48株代表性菌株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盐酸环丙沙星表现高度耐药,耐药率均超过80%;对土霉素、盐酸四环素、盐酸金霉素、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磺胺二甲嘧啶、磺胺对甲氧嘧啶的耐药率均在60%以上;对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和大观霉素的耐药率低于30%。受试菌株对5~12种药物耐药,共有44种耐药谱型。成功获得46株菌株全基因组序列,共检出6种耐药基因,其中,耐药基因erm(F)和tet(X)的检出率较高,分别为73.91%(34/46)和82.60%(38/46),同时携带2种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95.65%(44/46)。18株(39.13%,18/46)菌株ST分型成功,分属11个ST型。所有测序菌株与数据库中来自中国的菌株在遗传进化关系上最接近,主要存在于优势克隆群系Clade 1和Clade 3中。【结论】本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株的优势血清型为1型,耐药性严重,所携带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具有一定相关性,ST型呈多样性,与多位点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数据库中来自我国菌株的遗传背景相近。研究结果可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免疫预防与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掌握鸭疫里默氏杆菌遗传进化特征。
林彬彬,谢碧林,王秀祯,翁汉东,程龙飞,傅光华,刘荣昌,林志敏[2](2021)在《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及rpoB基因突变分析》文中指出【目的】了解福建省莆田市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及rpo B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无菌采集病死番鸭的脑、心脏、肝脏进行细菌分离纯化,提取分离株基因组DNA,利用16S r DNA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鉴定,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扩增并分析rpo B基因利福平耐药决定区序列。【结果】共分离到49株鸭疫里默氏杆菌,这些菌株均表现广谱耐药性,耐药谱介于11~21种药物,分离株对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复方新诺明、多黏菌素B和利福平等药物的耐药性高,对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和氟苯尼考等药物的敏感性高。44株利福平耐药菌的rpo B基因出现R494K(43/44)单点突变和R494K和V382I(1/44)的双点突变,R494K单点突变也在1株利福平敏感菌中发现。【结论】近期防治鸭传染性浆膜炎可首选四环素类、β-内酰胺类和氟苯尼考等药物,利福平耐药决定区氨基酸的R494K单点突变可能是鸭疫里默氏杆菌对利福平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梅世慧,陈国权,阎朝华,王娜,周碧君,程振涛,王开功,文明[3](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提出试验旨在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协同溶血素蛋白(cooperative hemolysin protein, CAMP)基因,并对其进行原核表达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以RA贵州血清2型分离株RA-SS-8基因组为模板扩增并克隆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构建pET-28a-CAMP重组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Rosetta(DE3)感受态细胞,重组菌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及纯化,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表达蛋白的特征,并运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CAMP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大小为1 026 bp,该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公布的10株RA参考菌株(如RA-LZ01(CP045564.1))CAMP基因的相似性达99.7%。经BamHⅠ和XhoⅠ双酶切鉴定后,获得大小约5 369和1 026 bp的基因片段,表明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构建成功。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分析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大小约为37 ku,以可溶形式进行表达,且能与His-tag单克隆抗体在37 ku处产生特异性反应,与预期结果相符。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CAMP蛋白分子式为C1670H2659N437O500S12,含341个氨基酸,理论等电点(pI)为5.62,不稳定系数为40.71,表明其为不稳定的弱酸性蛋白。疏水性预测结果显示,该蛋白属于亲水性蛋白。CAMP蛋白无跨膜结构域,无信号肽,有3个O-糖基化位点,无N-糖基化位点,存在34个磷酸化位点,共有17个抗原表位。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结果显示,CAMP蛋白以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为主。本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蛋白的功能及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的研发提供了参考。
任金瑞,李均同,赵效南,吴香菊,王曦,丛晓燕,戴美学,杜以军,刘玉庆,齐静[4](2021)在《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是禽类3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致病菌。为实现3种病原菌的快速检测,选择各自的保守基因ompA、phoA和fimW,建立并优化了同时鉴定3种病原菌的多重PCR方法。3个引物对的最佳终浓度分别为0.60、0.28、0.20μmol/L,最佳退火温度为57℃;该方法能从其他7种临床常见病原菌中特异性区分出鸭疫里默氏杆菌、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在DNA水平和菌水平的最低检测限分别达到1 pg/μL和104 cfu/mL。本试验建立的多重PCR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好,检测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禽类常见3种临床重要病原菌单一或混合感染的快速诊断及流行病学调查。
吴征卓,陈国权,姚碧琼,施大军,阎朝华,王娜,王开功,周碧君,程振涛,文明[5](2021)在《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的流行血清型、毒力和耐药情况,本试验从贵州省三穗县6个规模养鸭场临床疑似RA感染的病鸭体内分离出6株分离菌,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和耐药性分析。细菌分离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菌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长出表面光滑、圆形半透明的滴状菌落;革兰氏染色呈阴性短小杆菌,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分离菌均不具运动性,尿素、触酶和氧化酶试验均为阳性,符合RA生化特性,将6株分离菌分别命名为SS-RA1~SS-RA6;6株分离菌的16S rRNA基因序列与NCBI上RA参考菌株的基因序列相似性≥98%,说明6株分离菌均是RA;SS-RA1~SS-RA4为血清2型且含有8种毒力基因(OmpA、CAMP、wza、AS8704050、Fur、SIP、TbdR1和luxE基因),SS-RA5和SS-RA6为血清11型,缺失AS8704050基因,仅含有上述其余7种毒力基因;动物回归试验结果显示,攻毒组雏鸭均全部死亡,对照组雏鸭未表现明显临床症状,表明6株分离菌对雏鸭均有致病力;药敏试验结果显示,6株分离菌仅对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头孢他啶、头孢氨苄、头孢曲松、头孢拉定和头孢哌酮7种抗菌药物敏感,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为100%。本试验成功分离得到6株RA,为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疫苗选择和药物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黄宁[6](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是引起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一种短杆状革兰氏阴性菌,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健康发展。RA在我国养鸭地区均广泛分布,具有血清型多样、各血清型之间无交叉免疫保护的特点。由于养殖场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近年来RA的耐药性愈加严重,给我国养鸭业的稳定健康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本文就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血清型、检测方法和防治措施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为相关人员深入研究RA以及制定有效防治措施提供思路。
田大川[7](2021)在《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文中提出随着国内需求增加,近几年肉鸭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兖州及周边地区是传统肉鸭养殖基地,肉鸭年出栏5000多万只。但是在肉鸭养殖规模扩大的同时,常伴随许多疫病的流行,主要包括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圆环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等病毒病,并伴有鸭疫里默氏杆菌病严重流行。上述疫病的流行给当地肉鸭养殖业带来了巨大危害,严重阻碍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为进一步了解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的流行状况,为肉鸭疫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特开展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自2019年至2020年,从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养殖场临床病例中采集病料321份,据临床表现检测怀疑的相应疾病,采用病理剖检、病理组织学观察、PCR或RT-PCR等方法检测。鸭圆环病毒检出率为52.14%(61/117)、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检出率为27.02%(20/74)、鸭病毒性肝炎检出率为26.87%(36/134)、鸭坦布苏病毒病检出率为18.00%(25/139)、鸭腺病毒病检出率为33.33%(15/45)、鸭疫里默氏杆菌检出率为70.83%(51/72)。检测结果显示,兖州及周边地区鸭圆环病毒病、鸭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鸭坦布苏病毒病、鸭腺病毒病病等病毒病广为流行,鸭传染性浆膜炎普遍发生,并存在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肉鸭养殖前期主要发生病毒性肝炎、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和圆环病毒病,中期以坦布苏病毒、腺病毒感染为主,鸭传染性浆膜炎病主要发生于中后期,并存在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现象。经调查分析,上述疫病的发生主要与垂直感染、环境病原污染、生物安全不健全、饲养管理不当、免疫预防不科学、疫病防治有误有关。本研究进一步丰富了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疫病流行病学资料,为当地肉鸭疫病诊断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肉鸭养殖业的健康发展。
何晓花[8](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GL001858和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鸭疫里默氏杆菌感染,又称为鸭疫里默氏杆菌病。鸭、鹅、火鸡等多种禽类是主要的易感动物。因为该菌导致的高致病性、接触而大规模传染,使得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变成了眼下危害养鸭业的一种主要疾病,世界各地养鸭产业也因该病的爆发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1-8周龄的雏鸭最易感,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一个鸭场一旦发生此病,难以彻底根除。据研究报道,本菌主要的常见血清型至少有21个,但互相之间的交叉保护性对于各血清型菌株基本上很少或者无明显出现。目前国内已有商业化的油乳剂灭活疫苗,为本病的防控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油乳剂灭活疫苗的成本高、接种雏鸭的应激反应较大,更重要的是,接种的樱桃谷鸭和北京鸭等肉鸭到上市日龄时体内还可能有油乳剂疫苗感染残留,存在食品安全上的风险,而接种弱毒疫苗就不存在上述缺点和风险。研制安全有效的弱毒活疫苗,尤其是基因缺失活疫苗,是未来此病疫苗的发展方向。本实验室前期构建了鸭疫里默氏杆菌血清1型WJ4株17个带不同标签的Tn4351转座子随机突变库,利用STM技术筛选获得了101株对雏鸭致病性降低的转座子插入突变株,其中GL001858基因插入突变株WJ4(Tn::GL001858)对雏鸭的致病性显着减低,用此突变株免疫雏鸭2周后,攻毒保护率达100%。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其下游的GL001859基因的表达也受到影响。为了查明GL001858、GL001859基因在鸭疫里默氏杆菌WJ4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本研究分别构建了GL001858、GL001859基因缺失突变株,并评估这两个基因作为构建弱毒疫苗株缺失靶基因的可行性。先用PCR扩增GL001858基因左、右同源臂连入自杀质粒313,构建重组自杀质粒313-GL001858-LR,采用接合转导的方法,将重组自杀质粒313-GL001858-LR导入鸭疫里默氏杆菌WJ4中,通过抗性筛选、蔗糖筛选和PCR鉴定获得GL001858基因的缺失株WJ4ΔGL001858。然后用PCR扩增GL001858 ORF,基于E.coli-RA穿梭表达载体p RES2将扩增产物进行连入,再基于接合转导将互补质粒p RES2-GL001858送入缺失株WJ4ΔGL001858,经抗性筛选和PCR鉴定获得回复株c WJ4ΔGL001858。采用上述同样的方法构建获得了GL001859基因的缺失株WJ4ΔGL001859。生物学特性分析的结果表明,缺失株WJ4ΔGL001858和野生株WJ4在TSB中的生长曲线无显着性差异。Vero细胞的粘附和入侵结果表明缺失株WJ4ΔGL001858对Vero细胞的粘附和入侵能力与野生株相比,显着性降低;缺失株WJ4ΔGL001859对Vero细胞的粘附和入侵能力与野生株WJ4相比,也表现为显着性降低。蛋白酶水解试验结果表明,缺失株WJ4ΔGL001858的蛋白酶水解能力与野生株WJ4无明显差异。雏鸭的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缺失株WJ4ΔGL001858和WJ4ΔGL001859对雏鸭的半数致死量均大于1010CFU,且缺失株WJ4ΔGL001858感染雏鸭后其血液中细菌载量显着低于野生株,缺失株WJ4ΔGL001858和WJ4ΔGL001859感染肝、脑组织中,细菌载量低于野生株,但无明显差异。以上结果表明GL001858基因和GL001859基因均与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毒力相关。107、108、109、1010CFU缺失株WJ4ΔGL001858免疫雏鸭2周后的攻毒保护率为100%、100%、100%和83%;107、108、109、1010CFU缺失株WJ4ΔGL001859免疫雏鸭2周后的攻毒保护率为80%、44.4%、100%和100%。本研究对于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的研制,及该细菌分子致病机制的研究等具有重要意义。
廖先喆[9](2021)在《某屠宰场生猪源潜在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文中认为食品安全是我国基本民生问题,动物源性食品作为食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工时严格检疫才能保障其质量安全,动物在屠宰过程中受到环境源性污染或胴体本身携带致病菌,不仅给食品安全带来威胁还有可能影响公共卫生。目的:为了调查新疆某生猪屠宰场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波氏杆菌对屠宰猪的污染情况并分析检出致病菌对公共卫生、食品安全及畜牧业发展的潜在威胁。对屠宰场屠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建议,为动物性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方法:现场采集该屠宰场当日屠宰生猪鼻咽拭子180份分离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宰后猪胴体拭子180份分离大肠杆菌和沙门菌,利用选择培养基分别对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波氏杆菌进行分离培养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生化试验进行初步鉴定,再利用PCR技术进一步鉴定并检测四种致病菌的耐药基因和毒力基因,结合动物致病性试验和药敏试验,分析耐药性和毒力。结果:分离出大肠杆菌22株,分离率为12.22%(22/180);沙门菌7株,分离率为3.89%(7/180);巴氏杆菌1株,分离率为0.56%(1/180),波氏杆菌2株,分离率为1.11%(2/180)。大肠杆菌和波氏杆菌对抗生素存在耐药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6.67%,46.43%;沙门菌和巴氏杆菌对抗生素敏感的比例较高,分别为45.24%,36.36%。大肠杆菌检出的5个耐药基因分别为tetB、TEM、ermB、Sul2、floR,检出率为45.46%(5/11),沙门菌检出的3个耐药基因分别为sul II、tetG、aad A1,检出率为27.27%(3/11),巴氏杆菌检出的6个耐药基因分别为oxA-1、ermA、tetA、dfrA5、sul1、sul3,检出率为54.55%(6/11),波氏杆菌检出的2个耐药基因分别为tetB、CTXM,检出率为50.00%(2/4)。大肠杆菌检出的2个毒力基因分别为iutA、fyuA,检出率为22.22%(2/9);沙门菌检出的14个毒力基因分别为spvB、spiA、pagC、msgA、sipB、prgH、spaN、orgA、tolC、sitC、lpfC、sifA、sopB、pefA,检出率为93.33%(14/15);巴氏杆菌检出的13个毒力基因分别为ptfA、pfhA、sodA、sodC、tbpA、nanB、nanH、ompA、PlpB、PmHAS、exbB、tonB、hgbA,检出率为86.67%(13/15);波氏杆菌检出的2个毒力基因分别为DNT、flaB,检出率为66.67%(2/3)。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波氏杆菌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109.33、109.27、108.68、109.03。结论:从该屠宰场生猪鼻咽拭子及宰后猪胴体拭子上检出沙门菌、巴氏杆菌和波氏杆菌说明出场猪肉存在一定食品安全隐患,屠宰加工环境有待改善。建议屠宰场严格按照我国《生猪屠宰检疫规程》对送宰生猪进行检疫。
牛朋飞[10](2021)在《鸭疫里默氏杆菌Ⅸ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MPPE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单克隆抗体制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鸭疫里默氏杆菌(Riemerella anatipestifer,RA)主要感染雏鸭、雏鹅、雏火鸡等多种禽类,导致宿主产生急性或慢性、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该病主要的病理变化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等,感染鸭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给家禽养殖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影响了家禽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研究发现,细菌通过Ⅸ型分泌系统(T9SS)分泌的效应分子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它们可以降解或分解宿主或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为自身生长繁殖提供营养,还可以直接对宿主产生致病作用。最近研究发现,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基因组存在T9SS的组分基因,在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中,通过转座子随机突变筛选到了3株T9SS组份的突变株,发现它们的毒力都显着减弱。后续研究发现基因AS87_RS08465、AS87_08785分别编码Ⅸ型分泌系统核心组分蛋白Gld M、Gld K,它们均与RA的滑行运动、蛋白分泌、致病性相关。对野生株Yb2、突变株Yb2Δgld M和Yb2Δgld K的分泌蛋白进行质谱分析,结果发现,Yb2Δgld M和Yb2Δgld K的分泌蛋白中共有9个差异表达的T9SS效应分子,这些效应分子功能多样,大多都具有酶活性,可能参与细菌的各种生命过程,并与细菌的毒力相关,其中包括效应分子Metallophosphoesterase(MPPE)。在本研究中,我们构建了效应分子MPPE的突变株Yb2Δ00980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生长曲线测定中,我们发现突变株Yb2Δ00980与野生株Yb2和回复株c Yb2Δ00980在生长的各个时期均没有表现出显着的差异。但是在细菌的毒力实验中,突变株Yb2Δ00980的LD50为2.21×108CFU,野生Yb2的LD50为2.20×105CFU,即Yb2Δ00980的毒力较Yb2相比减弱超过1000倍,突变株Yb2Δ00980在感染雏鸭后的第6、12、24、36 h时,血液中的菌量均显着低于Yb2和c Yb2Δ00980,上述实验均表明效应分子MPPE与RA的毒力相关,我们还发现,在细菌黏附入侵细胞的实验中,Yb2Δ00980黏附和入侵细胞的能力均显着低于Yb2和c Yb2Δ00980,说明效应分子MPPE在RA黏附和入侵细胞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MPPE(r MPPE)并进行了酶活性测定,发现r MPPE具有磷酸酶活性,可以水解底物p-NPP;进一步研究发现野生株Yb2和回复株c Yb2Δ00980的分泌蛋白均具有磷酸酶活性,而突变株Yb2Δ00980仅有微弱的酶活性,验证了效应分子MPPE是金属磷酸酯酶。随后对r MPPE的酶活特性进行研究,r MPPE的最适p H为7.0,最适温度为60°C,其米氏常数为3.53 m M,最大反应速度为198.1 U/mg;r MPPE的酶活性会被Zn2+、Cu2+激活,但是会被Fe3+、Fe2+、EDTA抑制。生物信息学分析MPPE具有5个活性氨基酸,分别是第267位的天冬酰胺、第268位的组氨酸、第351位的组氨酸、第389位的组氨酸、第391位的组氨酸,通过原核表达5个活性氨基酸的点突变蛋白并以r MPPE作为对照进行酶活检测,结果显示突变蛋白Y267-r MPPE的酶活性为r MPPE的29.30%、突变蛋白Y268-r MPPE的酶活仅为r MPPE的19.81%,而突变蛋白Y351-r MPPE、Y389-r MPPE、Y391-r MPPE几乎完全失去了酶活性,说明第351位的组氨酸、第389位的组氨酸、第391位的组氨酸对r MPPE发挥酶活性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成功制备6株MPPE的单克隆抗体。通过细胞融合,筛选得到了6株稳定分泌单克隆抗体的细胞株,分别命名为1、2、3、4、5、6号细胞株。对制备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亚型鉴定,1、2、3、5号细胞株分泌的抗体重链类型Ig G1,6号细胞株分泌的抗体重链类型为Ig G2a,4号细胞株分泌的抗体重链类型为Ig G2b,1-6号细胞株分泌的抗体轻链类型均为κ;通过间接ELISA检测腹水单抗效价,6株腹水单抗效价均达到了1:204800;Western blotting鉴定单抗特异性良好,6株单抗不与其他禽源致病菌发生交叉反应。本研究成功研制出具有良好特异性的MPPE单克隆抗体,有助于RA致病机理的研究和快速诊断试剂盒的研制。
二、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样本 |
1.1.2 试剂与药品 |
1.1.3试验动物 |
1.1.4 引物合成 |
1.1.5 参考菌株 |
1.1.6 定型血清 |
1.1.7 质控菌 |
1.2 方法 |
1.2.1 病原分离与鉴定 |
1.2.2 最低抑菌浓度的测定 |
1.2.3 全基因组序列特征分析与核心基因组进化树的构建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与鉴定 |
2.2 动物回归试验 |
2.3 血清型鉴定 |
2.4 药物敏感性试验 |
2.5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3)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引物设计与合成 |
1.3 CAMP基因的PCR扩增及克隆 |
1.4 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1.5 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1.6 重组蛋白的纯化 |
1.7 重组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1.8 CAMP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CAMP基因PCR扩增及克隆 |
2.2 pET-28a-CAMP重组表达质粒的构建及鉴定 |
2.3 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可溶性分析 |
2.4 重组蛋白的纯化 |
2.5 CAMP表达蛋白的Western blotting鉴定 |
2.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2.6.1 相似性比对及系统进化树构建 |
2.6.2 理化性质及疏水性分析 |
2.6.3 信号肽、跨膜区、亚细胞定位预测 |
2.6.4 糖基化及磷酸化位点分析 |
2.6.5 抗原表位预测 |
2.6.6 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预测 |
3 讨 论 |
4 结 论 |
(4)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菌株 |
1.1.1 标准菌株 |
1.1.2 特异性检测所用菌株 |
1.2 试验方法 |
1.2.1 引物选择 |
1.2.2 菌株DNA提取及在DNA和菌水平的定量 |
1.2.3 单一PCR体系的验证 |
1.2.4 多重PCR体系的组装和引物浓度的优化 |
1.2.5 多重PCR体系退火温度的优化 |
1.2.6 多重PCR体系的特异性检测 |
1.2.7 多重PCR体系的敏感性检测 |
1.2.8 多重PCR检测体系的临床应用 |
(1) 临床鸭场分离获得的3种病原菌的吻合性检测: |
(2) 临床攻毒鸡病料组织中病原菌的检测: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对引物的PCR反应验证 |
2.2 多重PCR反应体系引物浓度优化 |
2.3 多重PCR反应体系最佳退火温度筛选 |
2.4 多重PCR反应特异性检测 |
2.5 多重PCR反应敏感性检测 |
2.6 多重PCR反应的临床应用 |
3 讨论与结论 |
(5)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病料来源及试验动物 |
1.2 主要试剂 |
1.3 细菌分离培养 |
1.4 细菌鉴定 |
1.4.1 细菌形态鉴定 |
1.4.2 细菌生化鉴定 |
1.4.3 细菌PCR鉴定 |
1.4.4 细菌血清型鉴定 |
1.5 细菌毒力基因鉴定 |
1.6 动物回归试验 |
1.7 细菌药敏试验 |
2 结 果 |
2.1 细菌分离培养结果 |
2.2 细菌鉴定结果 |
2.2.1 细菌染色镜检结果 |
2.2.2 细菌生化鉴定结果 |
2.2.3 细菌PCR鉴定结果 |
2.2.4 细菌的血清型鉴定结果 |
2.3 细菌主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4 动物回归试验结果 |
2.5 药敏试验结果 |
3 讨 论 |
4 结 论 |
(6)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流行情况 |
2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血清型 |
3 检测方法与防治措施 |
3.1 检测方法 |
3.1.1 临床症状 |
3.1.2 病理剖检变化 |
3.1.3 鉴别诊断 |
3.1.4 实验室诊断 |
3.2 防治措施 |
3.2.1 日常预防措施 |
3.2.2 疫病发生时的措施 |
4 结论与展望 |
(7)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1.1 鸭圆环病毒病 |
1.1.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1.2 临床症状 |
1.1.3 病理变化 |
1.1.4 免疫防控 |
1.2 鸭病毒性肝炎 |
1.2.1 病原学及致病机制 |
1.2.2 临床症状 |
1.2.3 病理变化 |
1.2.4 免疫防控 |
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新型鸭细小病毒病) |
1.3.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3.2 临床症状 |
1.3.3 病理变化 |
1.3.4 免疫防控 |
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
1.4.1 病原学及发病机制 |
1.4.2 临床症状 |
1.4.3 病理变化 |
1.4.4 免疫防控 |
1.5 鸭腺病毒病 |
1.5.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5.2 临床症状 |
1.5.3 病理变化 |
1.5.4 免疫防控 |
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
1.6.1 病原学及发病机理 |
1.6.2 临床症状 |
1.6.3 病理变化 |
1.6.4 免疫防控 |
1.7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2.1.4 引物设计 |
2.2 实验方法 |
2.2.1 鸭病料取样 |
2.2.2 鸭疫里默氏杆菌分离 |
2.2.3 病原检测 |
2.2.4 HE切片制作 |
2.2.5 胶回收连接转化 |
2.2.6 提取质粒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剖检及病理组织学观察 |
3.1.1 鸭圆环病毒病 |
3.1.2 鸭病毒性肝炎 |
3.1.3 鸭短喙与侏儒综合征 |
3.1.4 鸭坦布苏病毒病 |
3.1.5 鸭腺病毒病 |
3.1.6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
3.2 RT-PCR 检测结果 |
3.3 临床发病情况统计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鸭疫里默氏杆菌GL001858和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 |
1.1.1 概述 |
1.1.2 流行特点 |
1.1.3 国内分离株的血清型 |
1.1.4 防治及临床诊断方法 |
1.1.5 相关毒力因子 |
1.2 当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疫苗研究进展 |
1.2.1 灭活疫苗 |
1.2.2 弱毒活疫苗 |
1.2.3 亚单位疫苗 |
1.2.4 基因工程疫苗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GL001858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1.1 菌株及其培养方法 |
2.1.2 主要载体与工具酶 |
2.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2.1.4 主要仪器 |
2.1.5 实验动物 |
2.2 方法 |
2.2.1 菌株的复壮 |
2.2.2 氯化钙法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2.2.3 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2.2.4 GL001858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2.2.5 WJ4ΔGL001858缺失株回复株的构建 |
2.2.6 WJ4株GL001858基因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2.7 YL4强毒攻毒保护实验 |
2.3 结果 |
2.3.1 WJ4株GL001858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2.3.2 缺失株WJ4ΔGL001858回复株的构建 |
2.3.3 WJ4株GL001858基因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2.3.4 强毒攻毒保护实验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1.1 菌株及其培养方法 |
3.1.2 主要载体与工具酶 |
3.1.3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的配制 |
3.1.4 主要仪器 |
3.1.5 实验动物 |
3.2 方法 |
3.2.1 菌株的复壮 |
3.2.2 氯化钙法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3.2.3 鸭疫里默氏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3.2.4 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3.2.5 WJ4株GL001859基因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2.6 强毒攻毒保护实验 |
3.3 结果 |
3.3.1 WJ4株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 |
3.3.2 WJ4株GL001859基因突变株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
3.3.3 强毒攻毒保护实验结果 |
3.4 讨论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9)某屠宰场生猪源潜在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动物性食品安全 |
1.1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的现状与问题 |
1.1.1 人畜共患病 |
1.1.2 兽药残留 |
1.2 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影响 |
1.2.1 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
1.2.2 对畜牧业发展的影响 |
2 动物屠宰 |
2.1 屠宰检疫 |
2.2 我国生猪屠宰检疫规程 |
2.2.1 监督查验 |
2.2.2 检疫申报 |
2.2.3 宰前检查 |
2.2.4 同步检疫 |
2.2.5 检疫记录 |
3 大肠杆菌 |
3.1 病原学特点 |
3.2 流行病学特点 |
3.3 致病性 |
3.4 毒力因子 |
3.4.1 菌毛 |
3.4.2 内毒素 |
3.4.3 肠毒素 |
3.4.4 类志贺毒素 |
3.5 耐药性 |
4 沙门菌 |
4.1 病原学特点 |
4.2 流行病学特点 |
4.3 致病性 |
4.4 毒力因子 |
4.4.1 毒素 |
4.4.2 鞭毛 |
4.4.3 菌毛 |
4.4.4 毒力岛 |
4.5 耐药性 |
5 巴氏杆菌 |
5.1 病原学特点 |
5.2 流行病学特点 |
5.3 致病性 |
5.4 诊断及防控 |
5.4.1 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断 |
5.4.2 猪巴氏杆菌病的防控 |
6 波氏杆菌 |
6.1 病原学特点 |
6.2 流行病学特点 |
6.3 致病性 |
6.4 诊断及防控 |
6.4.1 猪波氏杆菌病的诊断 |
6.4.2 猪波氏杆菌病的防控 |
7 小结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新疆某屠宰场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及波氏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剂 |
1.3 仪器与设备 |
2 试验方法 |
2.1 样品采集 |
2.2 分离纯化 |
2.2.1 大肠杆菌的分离纯化 |
2.2.2 沙门菌的分离纯化 |
2.2.3 巴氏杆菌与波氏杆菌的分离纯化 |
2.3 分离菌形态学观察 |
2.4 分离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 |
2.5 PCR鉴定及序列测定 |
2.5.1 PCR鉴定 |
2.5.2 样品连接 |
2.5.3 转化 |
2.5.4 制作进化树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培养基培养结果 |
3.2 分离菌形态学观察结果 |
3.3 分离菌生理生化特性鉴定结果 |
3.4 PCR鉴定结果 |
3.5 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对 |
4 讨论 |
4.1 大肠杆菌 |
4.2 沙门菌 |
4.3 巴氏杆菌 |
4.4 波氏杆菌 |
5 小结 |
试验二 新疆某屠宰场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及波氏杆菌的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药敏试验 |
2.2 耐药基因鉴定 |
2.2.1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鉴定 |
2.2.2 沙门菌耐药基因鉴定 |
2.2.3 巴氏杆菌耐药基因鉴定 |
2.2.4 波氏杆菌耐药基因鉴定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药敏试验结果 |
3.1.1 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3.1.2 沙门菌药敏试验结果 |
3.1.3 巴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3.1.4 波氏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3.2 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2.1 大肠杆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2.2 沙门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2.3 巴氏杆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3.2.4 波氏杆菌耐药基因鉴定结果 |
4 讨论 |
4.1 大肠杆菌 |
4.2 沙门菌 |
4.3 巴氏杆菌 |
4.4 波氏杆菌 |
5 小结 |
试验三 新疆某屠宰场大肠杆菌、沙门菌、巴氏杆菌及波氏杆菌的致病力分析 |
1 材料 |
2 试验方法 |
2.1 毒力基因鉴定 |
2.1.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鉴定 |
2.1.2 沙门菌毒力基因鉴定 |
2.1.3 巴氏杆菌毒力基因鉴定 |
2.1.4 波氏杆菌毒力基因鉴定 |
2.2 动物致病性试验 |
2.2.1 菌落计数 |
2.2.2 计算半数致死量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3.1.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3.1.2 沙门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3.1.3 巴氏杆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3.1.4 波氏杆菌毒力基因鉴定结果 |
3.2 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 |
3.2.1 菌落计数结果 |
3.2.2 半数致死量计算结果 |
4 讨论 |
4.1 大肠杆菌 |
4.2 沙门菌 |
4.3 巴氏杆菌 |
4.4 波氏杆菌 |
5 小结 |
第三章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10)鸭疫里默氏杆菌Ⅸ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MPPE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单克隆抗体制备(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鸭疫里默氏杆菌概述 |
1.1.1 病原形态及特性 |
1.1.2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 |
1.1.3 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 |
1.2 Ⅸ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分子 |
1.2.1 细菌的分泌系统 |
1.2.2 Ⅸ型分泌系统的发现 |
1.2.3 T9SS的结构组成 |
1.2.4 T9SS的效应分子 |
1.3 鸭疫里默氏杆菌T9SS研究进展 |
1.4 磷酸酶概述 |
1.4.1 磷酸酶的分类 |
1.4.2 金属依赖型蛋白磷酸酶家族 |
1.5 单克隆抗体概述 |
1.5.1 单克隆抗体的出现 |
1.5.2 单克隆抗体的发展 |
1.5.3 单克隆抗体的应用 |
第二章 鸭疫里默氏杆菌突变株Yb2Δ00980 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2.1 目的及意义 |
2.2 材料 |
2.2.1 菌株、质粒、细胞系 |
2.2.2 细菌及细胞培养条件 |
2.2.3 主要仪器设备 |
2.2.4 实验试剂及耗材 |
2.2.5 试剂盒 |
2.2.6 引物设计 |
2.2.7 实验动物 |
2.3 方法 |
2.3.1 突变株的构建 |
2.3.2 回复株的构建 |
2.3.3 突变株和回复株的多重PCR鉴定 |
2.3.4 效应分子的表达鉴定及亚细胞定位 |
2.3.5 生长曲线的测定 |
2.3.6 致病能力测定 |
2.3.7 黏附入侵能力测定 |
2.4 结果 |
2.4.1 突变株的构建 |
2.4.2 回复株的构建及鉴定 |
2.4.3 效应分子的表达鉴定及亚细胞定位 |
2.4.4 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4.5 效应分子 AS87_RS00980 与 RA 的致病性相关 |
2.4.6 黏附入侵能力测定 |
2.5 讨论 |
第三章 效应分子AS87_RS00980 的磷酸酶活性分析 |
3.1 目的及意义 |
3.2 材料 |
3.2.1 菌株和质粒 |
3.2.2 主要仪器设备 |
3.2.3 试剂 |
3.2.4 引物 |
3.3 方法 |
3.3.1 效应分子AS87_RS00980 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 重组蛋白AS87_RS00980 的原核表达与纯化 |
3.3.3 重组蛋白AS87_RS00980 及分泌蛋白的酶活测定 |
3.3.4 pH和温度对rAS87_RS00980 活性的影响 |
3.3.5 rAS87_RS00980 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 |
3.3.6 金属离子及EDTA对 rAS87_RS00980 活性的影响 |
3.3.8 点突变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3.3.9 点突变蛋白的酶活性测定 |
3.4 结果 |
3.4.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4.2 rAS87_RS00980 蛋白表达菌株的构建 |
3.4.3 rAS87_RS00980 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3.4.4 rAS87_RS00980 及分泌蛋白的酶活测定 |
3.4.5 测定rMPPE的最适pH和最适温度 |
3.4.6 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的测定 |
3.4.7 金属离子及EDTA对 rMPPE活性的影响 |
3.4.8 点突变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3.4.9 点突变蛋白的酶活性测定 |
3.5 讨论 |
第四章 效应分子MPPE的单克隆抗体制备 |
4.1 目的及意义 |
4.2 材料 |
4.2.1 菌株、质粒、细胞及实验动物 |
4.2.2 仪器设备 |
4.2.3 试剂及耗材 |
4.2.4 引物 |
4.3 方法 |
4.3.1 p-MPPE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4.3.2 免疫小鼠 |
4.3.3 检测小鼠血清效价 |
4.3.4 抗原最佳包被量测定 |
4.3.5 细胞融合 |
4.3.6 阳性杂交瘤细胞株的筛选 |
4.3.7 杂交瘤细胞的亚克隆 |
4.3.8 单克隆抗体亚型鉴定 |
4.3.9 腹水制备及效价检测 |
4.3.10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4.4 结果 |
4.4.1 p-MPPE蛋白的表达及纯化 |
4.4.2 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效价 |
4.4.3 抗原最佳包被量测定 |
4.4.4 阳性杂交瘤细胞的筛选及亚克隆 |
4.4.5 单克隆抗体的亚型鉴定 |
4.4.6 腹水的单克隆抗体效价检测 |
4.4.7 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鉴定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鸭疫巴氏杆菌的分离和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广东省鸭疫里默氏杆菌流行病学监测及遗传进化关系[J]. 吴彩艳,廖申权,戚南山,廖晓萍,孙阮洋,方亮星,周宇峰,李林林,孙铭飞.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22
- [2]番鸭源鸭疫里默氏杆菌的耐药性及rpoB基因突变分析[J]. 林彬彬,谢碧林,王秀祯,翁汉东,程龙飞,傅光华,刘荣昌,林志敏. 福建农业学报, 2021(11)
- [3]鸭疫里默氏杆菌CAMP基因的克隆、原核表达及生物信息学分析[J]. 梅世慧,陈国权,阎朝华,王娜,周碧君,程振涛,王开功,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2)
- [4]禽类三种常见病原菌快速检测体系的建立及应用[J]. 任金瑞,李均同,赵效南,吴香菊,王曦,丛晓燕,戴美学,杜以军,刘玉庆,齐静. 山东农业科学, 2021
- [5]贵州省三穗县鸭疫里默氏杆菌的分离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J]. 吴征卓,陈国权,姚碧琼,施大军,阎朝华,王娜,王开功,周碧君,程振涛,文明. 中国畜牧兽医, 2021(11)
- [6]鸭疫里默氏杆菌的研究进展[J]. 黄宁. 甘肃畜牧兽医, 2021(07)
- [7]兖州及周边地区肉鸭常见疫病流行病学调查[D]. 田大川. 山东农业大学, 2021(01)
- [8]鸭疫里默氏杆菌GL001858和GL001859基因缺失株的构建及其生物学特性分析[D]. 何晓花.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9]某屠宰场生猪源潜在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分析[D]. 廖先喆. 石河子大学, 2021
- [10]鸭疫里默氏杆菌Ⅸ型分泌系统效应分子MPPE的生物学特性分析及单克隆抗体制备[D]. 牛朋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