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台湾水泥需求总量

2002年台湾水泥需求总量

一、台湾2002年水泥需求总量(论文文献综述)

赖世贤[1](2020)在《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文中研究指明工业建筑作为中国近代新兴建筑类型及西方先进技术引进中国的最初载体之一,承载着当时中国较为先进的建筑理念,充当中国近代建筑追赶世界建筑潮流的不自觉历史工具。本文研究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含括规划选址、大跨技术、标准化、结构发展等内容,分类探讨木材、砖、水泥等材料技术,同时关注工业建筑设计师。研究以调研过程中大量实物例证结合图纸资料、近现代建筑期刊文献及厂史资料进行,比对同时期西方先进技术,重视技术来源与技术真实性问题。研究对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进行讨论,并提出相应分期方案。第二章以工厂的选址与布局入手,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萌芽阶段工业建筑营建前期技术性问题,选址和布局贯穿工业建筑建设全过程,涉及宏观地区选择、中观地点选择、微观厂址选择及具体厂区布置等层面。第三章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起步阶段,由于生产方式和动力技术改变引起对于大空间厂房即大跨度技术的迫切需求,重点关注西式木屋架。西式木屋架技术在材料和施工技术基本不变的情况下,展现出对于力学等结构概念的理解,意味着中国建筑近代转型开始。第四章则关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建筑由于大量快速建设带来对于高质量、标准化建材需求等问题。以砖的工业化生产及工业建筑用砖变化,探讨工业化时代下中国传统建筑材料在引进西方建筑材料后的各方面技术发展。第五章则聚焦中国近代工业稳速增长阶段如何解决工业建筑营建所要求的安全舒适、结构持久等问题,关注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水泥生产技术引入与发展。第六章将专业人才视为技术实施保障予以讨论,关注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对工业建筑营建规范化、经验化起关键作用的设计师及代表作品、设计师群体组成等问题。研究发现在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各时期不同阶段,基于建设目标需求及技术水平不同,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中关键性技术问题亦不相同。对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而言,部分营建关键技术与当时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并不逊色,但技术推广和实现受社会环境及观念意识影响甚大;技术要与当地资源、经济及社会体制相适应,社会需求会强有力改变技术的运用及传播;由于材料观念缺失,其在营建过程中重外观轻建造,重模仿轻创造;技术属于文明范畴,由初级走向高级是趋势,中西方建筑技术融合也是趋势。

尤宇[2](2020)在《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文中研究指明水泥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伟大发明,广泛应用于铁路建设、市政工程、住宅建设、桥梁工程、水利建设等领域,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粮食”,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889年唐廷枢从国外引进水泥制造技术,成立唐山细棉土厂,水泥工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当前,我国水泥工业年产量已达23.3亿吨,多年稳居世界第一,水泥技术也位居世界先进水平。水泥工业技术作为中国在近代化早期引入的西方技术之一,它是如何在中国落地、生根,并最终奠定现代水泥工业发展的基石,这一过程值得被追溯。本文选择晚清民国时期的水泥工业及技术作为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历史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对比分析法,分析以下问题:西方水泥技术是如何被引进与发展的?中国水泥工业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什么不同的特征?遇到过哪些困难和问题,如何解决的,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以期探寻水泥工业发展与水泥技术引进、革新、变迁之间的联系,丰富近代工业史及技术史的研究内容。本文首先对我国传统胶凝材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介绍了水泥技术诞生及前期发展的过程。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探讨了我国水泥工业起步的背景、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发展过程及结果。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国门大开,国外水泥开始向中国输入,并逐步取代了传统胶凝材料。1889年,为满足官办工矿企业的建设需要,发展水泥工业,洋务派人士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办了国内第一家民族水泥工厂——唐山细棉土厂,这是我国水泥工业的开端。在该厂创办过程中,通过从国外购买水泥生产设备和雇佣技师,水泥的烧制技术被引进。因企业经营策略不当和产业政策缺位,唐山细棉土厂仅仅经营了两年即宣告停业,但该企业为之后中国民族水泥工业的崛起打下了基础。本文第二部分梳理了近代水泥工业在发展阶段(1907-1936年)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情况,对该阶段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探讨了此时期水泥技术革新的成果。水泥工业在1907-1936年期间,因甲午战后工商矿业的快速发展、中华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等因素的推动,得到了快速发展。启新、华商、中国等民族水泥企业纷纷建立并投产,水泥工业的实力大增,取得了不俗成绩。在此时期,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代表的水泥工厂,通过将水泥加工工艺由干法加工更新为湿法加工,升级水泥的生料加工、熟料煅烧和原动设备,提高了国产水泥的品质,我国水泥加工技术在此过程中得到革新。本文第三部分研究水泥工业在1937年至1949年存在的停滞现象和技术变迁。全面抗战的爆发使水泥工业蒙受了巨大损失,陷入停滞。与此同时,水泥的供求关系和水泥工业布局也发生了变化。为保障抗战建国,政府开始引导并参与水泥工业生产。战时的水泥工业,虽为抗战建国做出了贡献,但因受到日军多次轰炸,加之进口设备渠道被封锁,产量始终未能恢复到战前的水平。战后,因外货倾销、内战爆发、水泥税复征等因素干扰,水泥工业的实际产量并未明显增加,产业发展停滞现象依旧没有得到改变。技术层面,因无法进口熟料煅烧设备,王涛、胡庆泉等人在抗战时期自行设计了半机械化立窑。此外,导淮委员会技士王鹤亭对从印度引进回国的灰土代水泥进行了技术改良,并加以生产和运用,成为波特兰水泥的替代解决方案,扩充了水泥工业产品的种类,在战时大后方,为水利和航运等建设立下汗马功劳。水泥标准方面,相关机构开始进行水泥标准的制定工作,并于1947年正式公布了我国第一部水泥标准规范。总体而言,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在近代的发展极其艰难曲折。受战争破坏严重,政府的产业政策在其发展过程中初期缺位,但后期政府也曾出台过一系列配套政策和措施,水泥行业人员则一直坚持不懈地进行着从技术到标准的本土化努力。在晚清民国这一特殊的历史环境下,水泥工业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不足,如过度依赖进口设备、产品品种不丰富和工业体系不健全等。尽管如此,近代水泥工业在工业布局、技术设备基础和人员储备方面,还是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了重要基础。

张呈尧[3](2018)在《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泥生产是一个能源密集型的工业制造过程,其生产过程中伴随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的排放,对能源环境安全造成威胁。作为主要的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实现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之路迫在眉睫。通过节能技术推广途径实现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是当下研究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基于自下而上的分析方法自主开发了用于模拟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的国家能源技术水泥模型,简称NET-Cement(National Energy Technology-cement Model)模型,其中包括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和节能减排路径规划模型两个子模型。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是结合考虑发达地区的历史经验和终端下游部门对于水泥需求量的影响,基于回归分析的方法,构建多因素模型,分析不同社会经济情景对于未来水泥产品需求量的影响。水泥节能减排路径规划模型,是在满足水泥产品需求的基础上,重点考虑节能减排技术推广、原料替代和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三类节能减排措施。以生产工艺流程为依托,考虑物质流和能源流,以总成本最小化为目标,根据设定的相关约束,模拟行业政策和技术政策对于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的影响,进行最优化的技术选择,制定水泥行业发展的技术路径图,回答各类技术对于节能减排的贡献,为制定未来水泥行业的技术路径提供方法和科学依据,直接指导实践。依据NET-Cement模型对中国开展实证分析,在水泥产品需求量预测方面,较为全面的分析了不同的社会经济情景下的水泥产品需求量的发展路径。各情景下水泥需求量均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但是达峰时间和峰值均不相同。其中,按照SSP1-SSP5增长率情景下的水泥需求量于2020年达到峰值,但其峰值不同,范围为24.72亿吨-25.02亿吨。其余三个情景峰值出现的时间在2022年,其峰值为25.15亿吨-25.48亿吨。整体来看,当下水泥需求量处于震荡阶段,未来水泥需求量呈现下降趋势。在节能减排路径分析方面,依据三种节能措施和节能减排政策设置了技术情景(BAU)、加强技术情景(FS)、原料替代情景(AS)、CCS技术情景(CS)四种情景。考虑未来技术和成本以及相关政策的约束下,全面制定了四种发展模式下的水泥行业的节能减排路径,详细分析了各类技术在规划期的推广进程。仅仅按照原料替代情景下的路径发展可以实现十三五规划对于水泥熟料综合能耗设置的规划目标,为102Kgce。四种情景中,原料替代情景的节能潜力最高,单位减排成本最低。CCS技术情景的减排潜力最大,但成本较高,假设需要更大程度的二氧化碳减排可以选择此路径。各类污染物在原料替代情景下的排放最低,NOx、PM2.5、烟粉尘SIPI和DPI等污染物在2030年的最大减排潜力分别为0.46、5.19、141.10和51.09百万吨。综上所述:按照原料替代情景下的技术路径发展是最优的节能减排路径。

崔源声,蒋永富,田桂萍[4](2015)在《当前我国水泥工业面临的形势及未来发展前景展望》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对当前水泥工业的国内外发展形势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国内水泥工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对国内水泥工业的未来发展进行了预测,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中国水泥协会《水泥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及政策研究》课题组[5](2015)在《降低水泥行业煤炭消耗总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文中认为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其生产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2012年水泥工业煤炭消耗占工业煤耗6.2%。为落实国务院发布的《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在水泥行业贯彻实施"绿色低碳战略",如何通过降低水泥行业煤炭消耗总量,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目的,中国水泥协会牵头开展了《水泥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及政策研究课题》研究,现将研究报告的有关内容摘选出来,供大家交流。

周浔[6](2014)在《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与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对世界各国的生存与发展开始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居民家庭生活现代化的高峰时期,CO2排放量持续增高,2008年我国以83.25亿t碳排放量,超过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大碳排放国。研究表明,水泥企业生产是第二大CO2排放源,而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水泥生产国,2012年水泥产量达到22亿t,水泥生产CO2排放量达10亿t以上。同时,我国平均每生产1t水泥大约需消耗石灰石矿石1.3t左右,面对大量的石灰石资源消耗,我国部分地区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已明显出现短缺现象,且总体资源保障年限不容乐观。因此,科学准确地测算我国未来水泥生产主要排放-工艺碳排放量乃至各省区工艺碳排放量对于我国的减排任务显得尤为重要。从水泥生产工艺排放的角度,以省区为空间单元进行情形分析,判断中国各省区硅酸盐水泥生产工艺排放格局,将有助于了解和掌握中国未来一段时期水泥生产碳排放区域的排放量变化趋势,为我国碳减排及CDM机制的研究实施提供理论数据基础。本文在对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进行分区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我国目前水泥年产量及水泥消费增长空间的推算,结合我国石灰岩资源储量的变化,测算了我国各地区水泥用石灰岩资源的保障年限。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探明石水泥用灰岩平均资源保障程度为31~53年,青海最高可达110.4年,江苏最低为16年。为推测出我国水泥生产CO2工艺排放,选取我国东部、西部、中部和南部四个具有代表性的省为抽样调查实例,通过选取修正后的水泥工艺排放系数计算方法,运用“生料法”与“熟料法”进行验证,计算出各省平均工艺排放值,进而推测出我国总体CO2工艺排放系数为519.25 kgCO2/t熟料。并且进行三种情形的分析:以目前水泥石灰石资源量为基数的排放情况、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形及未来供需变化情况,预测我国各省区及全国总体在不同情景下水泥CO2工艺排放值,总量分别为411亿t、283亿t和235亿t,最后做出保障资源供给及节能减排相关建议。

吕占斌[7](2014)在《云雾中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文中认为这是一个与宏观经济密切相关的中观的产业话题,也是一个与市场供求关系密不可分的微观走势的难题,更是一个充满诡异变数的与社会综合因素紧密相连的猜不透的"鬼题";正因为如此,恰恰又是水泥企业及投资家们不眨眼紧盯着又想抢先知晓的"刁题"。笔者深知,预判中国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不仅仅鸿蒙难解,况且要费尽心力去拨云驱雾,或许也只是可能从中看清楚大致的轮廓,充其量算是一个朦朦胧胧的"大估景"。

杨永[8](2011)在《基于逻辑生长曲线的我国水泥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水泥行业是一个高能耗和高排放的行业。水泥行业的CO2排放不仅来自燃料的燃烧,还来自于碳酸盐材料的分解。研究我国水泥行业的能耗与CO2排放特点,准确地预测未来我国水泥产品的需求量,准确地预测未来我国水泥行业的能源需求和CO2排放量,对促进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实现低碳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1978-2008年水泥消费量的统计数据,运用逻辑生长曲线数学模型,依据台湾模式、日本模式、欧美模式设定我国水泥需求为高位、中位、低位三种情景,预测出我国达到饱和点以前的水泥需求量。根据情景设定的回落稳定水平去推算达到饱和点以后的水泥需求量,从而得到2010-2030年我国水泥需求量的三种情景预测结果。设定能源效率情景(单位产品能耗)为基准情景和低碳情景。综合水泥需求三种情景和能源效率两种情景,推算出了2010-2030年我国水泥行业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的六种情景结果。在高中低三种情景下,我国水泥需求分别在2021、2019、2016年达到饱和,对应的当年水泥需求量分别为16.88、15.18和13.89亿吨。2010-2030年我国水泥行业的能源消费量与CO2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类似于水泥需求量的变化趋势。高位需求基准情景是能源消费量和CO2排放量最多的一种情景,低位需求低碳情景是最少的一种情景。同一种需求情景下,低碳情景比基准情景更加节能减排。

本刊编辑部[9](2011)在《聚焦“十二五”水泥行业投资机会》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供求、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分析,对水泥行业做出合理预测;以"区域振兴"、城镇化发展与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和水泥下乡等趋势和动态为重点,理出了清晰的水泥行业投资的时事路线;以《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和相关政策为依据,从长期和短期综合分析出促进年度水泥价格持续上涨的两大因素,并强调提高集中度而带来的重组价值。以固定资产投资、产能增速下降、区域市场加速整合作为切入点,分析出水泥行业的各种投资机会。

孔祥忠[10](2010)在《中国水泥工业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中国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和固定资产的增长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带来难得的契机;政府投资稳定经济发展的政策对水泥需求市场的拉动十分明显。

二、台湾2002年水泥需求总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2002年水泥需求总量(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时间概念界定
        1.2.3 空间范围说明
    1.3 文献综述及前期分析
        1.3.1 中国近代建筑的相关研究
        1.3.2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的相关研究
        1.3.3 中国近代建筑技术的相关研究
        1.3.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相关研究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难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难点
    1.6 论文研究整体框架
第2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厂选址规划与厂区布局的探索
    2.1 技术载体: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的典型性
    2.2 宏观布局:地区选择——初期规划缺位与后期调整乏力
    2.3 中观布局:地点选择——初期运输依赖与后期全面平衡
    2.4 微观布局:厂址选择——初期因地制宜与后期逐步合理
        2.4.1 江南制造局——两次选址失误
        2.4.2 金陵制造局——邻护城河建厂
        2.4.3 福州船政局——风水择地典型
        2.4.4 天津机器局
        2.4.5 广东机器局——近海到近铁路
        2.4.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结合祭祀文化
        2.4.7 吉林机器局——资源优于运输
        2.4.8 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多个方案比较
    2.5 厂区布局:总平面设计——“幼稚时代”的想象与探索
        2.5.1 江南制造局——功能重叠引起流线混乱
        2.5.2 金陵制造局——自由布局适应生产流程
        2.5.3 福州船政局——分区明确兼顾礼制秩序
        2.5.4 天津机器局
        2.5.5 广东机器局——传统合院影响厂区布局
        2.5.6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缺乏规划下一事一建设
        2.5.7 吉林机器局——完全独立自主设计
        2.5.8 汉阳铁厂(汉阳兵工厂)——比邻建设带来资源共享
    2.6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军事工厂选址布局及建设特点
        2.6.1 结合传统风俗观念择地因地制宜利用旧有建筑
        2.6.2 有目的规划设计偏少与有控制的建设过程缺乏
        2.6.3 自由生产流线与传统等级秩序制约的平面布局
        2.6.4 功能复合下空间布局及建筑形式的本土化改良
    2.7 国内外工业发展早期工厂规划设计及理论的发展
        2.7.1 国外早期工厂建筑规划选址及设计
        2.7.2 国内近代工厂选址设计理论的发展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西式木屋架技术发展与中西互鉴
    3.1 中西木屋架技术之别及西式木屋架体系传入
        3.1.1 中西技术差异——基于力学原理的形式差异
        3.1.2 知识引介普及——《建筑新法》及书中所载木屋架类型
        3.1.3 名称反应认知——西式木屋架及各构件名称演变
        3.1.4 需求引发变革——工厂建筑西式木屋架应用概况
    3.2 近代工业萌芽起步期工业建筑木屋架技术应用
        3.2.1 洋务运动中的机器局兵工厂
        3.2.2 民族工业发展下的工业建筑
    3.3 构造技术发展与木材使用
        3.3.1 整体性补强与抗震技术构件增加
        3.3.2 木构架之间结合方式与位置选择
        3.3.3 木屋架与墙体及柱子间结合方式
        3.3.4 进口木料与国产木材的使用偏好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制砖工业化与工业建筑用砖技术
    4.1 建材生产方式的改变——近代制砖工业技术发展
        4.1.1 传统制砖技术延续
        4.1.2 制砖技术的机械化
        4.1.3 制砖工厂规划建设
    4.2 建材生产变革的深入——产品类型变化与质量标准推行
        4.2.1 产品及原料的多样化
        4.2.2 规格与质量的标准化
    4.3 建材生产变革的影响——制砖技术传播与砖瓦产业勃兴
        4.3.1 制砖技术传播
        4.3.2 制砖工业分布
    4.4 工业建筑用砖技术的改变
        4.4.1 “青”“红”之变——观念改变与技术改变之辩
        4.4.2 砌筑方式——规格统一带来的改变
        4.4.3 粘合材料——对应砌体改变的变化
        4.4.4 特殊构造——回应工业生产的处理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水泥引进与工业建筑混凝土应用
    5.1 从落后到超越——中国近代水泥工业发展
        5.1.1 大量建设保障——中国近代水泥产量提升
        5.1.2 窑体技术变革——国际水泥生产技术提升
        5.1.3 后发外生优势——中国近代水泥技术提升
        5.1.4 多样企业类型——中国近代着名水泥企业
        5.1.5 曲折前进及多样技术来源
    5.2 营建技术提升——近代混凝土工业建筑技术应用
        5.2.1 西方近代钢筋混凝土技术发展及其在工业建筑的应用
        5.2.2 “过渡型”的结构——钢骨混凝土结构的引入与应用
        5.2.3 中国近代钢筋混凝土结构工业建筑的技术应用
        5.2.4 近代工业快速发展期钢筋混凝土工业建筑营建技术特征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工业建筑设计专业化
    6.1 西方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
    6.2 从“工匠”到“建筑师”——身份认同与地位转变
        6.2.1 主业之外兼营副业——洋行发展与设计类洋行(机构)产生
        6.2.2 华洋混合来源复杂——中国近代建筑设计师产生
        6.2.3 工业建筑审批制度——《建筑工厂审核法》颁布
    6.3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机构与设计师
        6.3.1 经验建设与跨界参与——非建筑专业人员的设计
        6.3.2 以施工带入建筑设计——营造厂(施工方)的设计
        6.3.3 执业特点与专业设计——专业建筑设计师设计
    6.4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发展与专业化过程特征
        6.4.1 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设计特点
        6.4.2 近代工业发展放缓期建筑设计专业化加速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研究主要成果及结论
        7.1.1 中国近代城市工业发展分期方案
        7.1.2 中国近代工业发展中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探讨
        7.1.3 技术的适应性及技术选择
        7.1.4 营建技术观念及文化抗争
        7.1.5 技术真实性及其重要意义
    7.2 研究创新
        7.2.1 系统梳理中国近代工业建筑建造技术史
        7.2.2 分类研究建筑材料及其生产流程和技术应用
        7.2.3 尝试对技术实现保障的制度和建筑师的研究
    7.3 未竟之处
        7.3.1 和海外的技术关联性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7.3.2 和遗产物证的相关性需要进一步延伸拓展
        7.3.3 研究营建技术发展尚未深入结构力学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A:随文附表
附录B:随文附图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1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2 前人研究综述
    1.3 研究资料及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第1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起步与技术引进(1889-1906)
    1.1 中国传统的胶凝材料
        1.1.1 气硬性胶凝材料
        1.1.2 水硬性胶凝材料
    1.2 西方水泥技术的诞生及初期发展
    1.3 第一个民族水泥厂的创立与水泥技术的引进
        1.3.1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背景
        1.3.2 唐山细棉土厂创立过程
        1.3.3 水泥烧制技术的引进
        1.3.4 唐山细棉土厂的失败及原因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及技术更新(1907-1936)
    2.1 水泥工业发展的历史背景
        2.1.1 甲午战争后的设厂热潮
        2.1.2 民国成立及“一战”爆发
        2.1.3 南京国民政府“黄金十年”建设
    2.2 水泥工业的发展
        2.2.1 水泥工厂陆续建立
        2.2.2 水泥的供给总体状况
        2.2.3 水泥工业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问题
    2.3 水泥技术的更新——以启新洋灰公司为例
        2.3.1 水泥生料加工技术及设备的更新
        2.3.2 熟料煅烧设备的发展——普通立窑与回转窑
        2.3.3 原动设备及其他设备升级
        2.3.4 水泥质量控制与品质提升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水泥工业的萎缩与技术变迁(1937-1949)
    3.1 全面抗战时期的水泥工业
        3.1.1 战时水泥工业损失与水泥供求关系变化
        3.1.2 后方水泥工厂的增设与水泥工业布局的调整
        3.1.3 工业统制下的水泥生产
    3.2 特殊时期的水泥技术
        3.2.1 半机械立窑
        3.2.2 灰土代水泥
    3.3 抗战胜利后的水泥工业
        3.3.1 战后初期水泥工业迎来新局面
        3.3.2 水泥工业萎缩终成定局
    3.4 水泥标准规范的讨论与草拟
        3.4.1 水泥标准的讨论
        3.4.2 各机构拟定的水泥生产标准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清民国时期水泥工业及技术变迁的评析
    4.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总体评价
        4.1.1 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特点
        4.1.2 水泥工业及技术作出的贡献
        4.1.3 水泥工业及技术存在的不足
    4.2 近代水泥工业发展对新中国水泥事业的影响
        4.2.1 形成新中国水泥工业布局基础
        4.2.2 奠定新中国水泥工业设备基础
        4.2.3 为新中国水泥事业提供技术和人才保障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3)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水泥行业实施节能减排的必要性
    1.2 国内外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研究现状
        1.2.1 水泥需求预测研究
        1.2.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相关研究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水泥需求预测方法综述
        2.1.1 类比趋势法
        2.1.2 终端部门需求法
    2.2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综述
        2.2.1 自上而下评估方法
        2.2.2 自下而上评估方法
    2.3 水泥节能减排策略及措施综述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泥行业能耗和排放来源
    3.1 水泥生产工艺技术能耗分析
        3.1.1 生料制备技术及能耗
        3.1.2 熟料煅烧技术及能耗
        3.1.3 水泥粉磨技术及能耗
    3.2 水泥生产过程二氧化碳和污染物排放来源
第4章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
    4.1 NET模型总体框架
    4.2 NET-Cement模型开发
        4.2.1 目标函数
        4.2.2 模型约束
    4.3 NET-Cement技术选择框架
    4.4 NET-Cement参数设置
        4.4.1 未来中国水泥产品需求量
        4.4.2 技术参数与能源参数
        4.4.3 污染物参数
第5章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以中国为例
    5.1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思路及方法
        5.1.1 研究思路及变量的选择
        5.1.2 研究对象选择和数据处理
    5.2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模型
        5.2.1 预测模型
        5.2.2 情景设置
    5.3 水泥产品需求预测结果
第6章 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以中国为例
    6.1 节能减排推广情景设置
    6.2 节能减排技术模拟结果
        6.2.1 节能减排路径分析
        6.2.2 能源消耗
        6.2.3 二氧化碳排放
        6.2.4 污染物排放
        6.2.5 成本分析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6)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1.1 我国水泥用石灰岩资源保证程度
        1.4.1.2 研究预测我国水泥产业发展趋势
        1.4.1.3 我国水泥二氧化碳工艺排放体系及实例研究
        1.4.1.4 我国全国及各省区水泥生产工艺碳排放量预测
        1.4.2 研究方法
        1.4.2.1 文献搜集与资料整理
        1.4.2.2 样品采集与数据分析
        1.4.2.3 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1.5 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利用潜力
    2.1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概况
        2.1.1 石灰岩矿石性质及分类
        2.1.2 我国水泥用灰岩资源概况
    2.2 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的保障程度
        2.2.1 我国总体水泥用灰岩资源保障年限
        2.2.2 各省区水泥用灰岩资源静态保障年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水泥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研究
    3.1 水泥生产现状
        3.1.1 世界水泥现状
        3.1.2 发达国家水泥产业结构
        3.1.2.1 美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3.1.2.2 德国水泥产业结构调整
        3.1.2.3 日本水泥产业结构
    3.2 水泥工艺进展
    3.3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及工业布局
        3.3.1 我国水泥生产概况
        3.3.2 我国水泥产业布局
    3.4 水泥生产发展趋势研究
        3.4.1 水泥生产增速趋缓
        3.4.2 水泥消费拐点
第4章 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计算方法研究
    4.1 国内外水泥生产二氧化碳排放测算体系
    4.2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4.2.1 水泥生产CO_2工艺排放源的确定
        4.2.2 工艺排放计算方法
    4.3 水泥生产线工艺排放例析
第5章 我国水泥生产二氧化碳工艺排放趋势预测
    5.1 全国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分析
        5.1.1 省区各生产线工艺排放系数
        5.1.2 全国性水泥CO_2工艺排放系数推算
    5.2 极端情况CO_2工艺排放
    5.3 现有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5.4 预期未来水泥供需情况下CO_2工艺排放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资源总量丰富但供应形势严峻
        6.1.2 对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保障度进行分区预测
        6.1.3 水泥消费增长空间变小
        6.1.4 全国及各代表省区工艺排放系数测算
        6.1.5 以目前资源量为基数的CO_2工艺排放
        6.1.6. 目前水泥生产格局情况下的水泥CO_2工艺排放
        6.1.7 未来水泥供需变化情况的CO_2工艺排放
    6.2 建议
        6.2.1 产业升级与合理布局
        6.2.2 优化生产与节能减排
        6.2.2.1 优化生料配比,改善水泥熟料
        6.2.2.2 进一步降低熟料水泥比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7)云雾中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论文提纲范文)

众说纷纭谁靠谱
神秘数字之玄奥

(8)基于逻辑生长曲线的我国水泥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方法
    2.1 逻辑生长曲线模型
    2.2 情景分析方法
3 我国水泥行业的基本状况
    3.1 水泥生产
    3.2 能源消费
    3.3 CO_2排放
    3.4 关键节能减排技术的利用
4 水泥需求量的预测
    4.1 水泥消费特征
        4.1.1 发达国家和地区
        4.1.2 我国
    4.2 参数的确定
    4.3 结果与分析
5 水泥行业能源消费量的预测
    5.1 情景设定的基本假设
        5.1.1 部门活动水平的基本假设
        5.1.2 能效水平的基本假设
    5.2 情景设计
    5.3 结果与分析
6 水泥行业CO_2排放的预测
    6.1 原材料分解起源
    6.2 能源消耗起源
    6.3 水泥行业CO_2总排放量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聚焦“十二五”水泥行业投资机会(论文提纲范文)

1 核心观点
    1.1 投资拉动水泥行业需求增加
    1.2 产能增速下降水泥价格继续看涨
    1.3 区域市场整合加速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
2 行业预测关键假设
    2.1 供求的不均衡与产能的相对过剩常伴行业左右
    2.2 未来五年我国水泥产量的增长将达到7%~10%上下的水平
    2.3 成本方面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2.4 目标区域的优秀公司值得投资
3“区域振兴”带动水泥需求显着增加
    3.1 固定资产投资决定水泥行业总需求
    3.2 城镇化发展与基础设施投资是行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3.2.1 城镇化发展是行业重要驱动力量决定水泥市场的区域差异
        3.2.2 基建投资依然平稳增长带动行业需求提高
        3.2.3 区域振兴规划将有效承接庞大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3.3 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持续性有望延续
        3.3.1 房地产投资增速回升迅猛
        3.3.2 保障性住房建设将维持房地产开发投资的增速
    3.4 水泥下乡带动农村住房消费
    3.5 未来五年我国水泥需求将稳定在年增7%~10%之间的水平
4 新增净产能规模较小结构调整恰逢其时
    4.1 水泥投资增速明显回落
    4.2 维护行业长期发展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加大
    4.3《水泥行业准入条件》出台或将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5 两大因素促进年度综合水泥价格持续上涨
    5.1 煤电价格将推动水泥价格上扬
    5.2 短期来看提高环境治理成本推动水泥价格的上涨
    5.3 长期来看, 水泥行业成为城市环境的清道夫
6 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重组价值凸显
    6.1 行业集中度提高将带来规模效益
    6.2 市场整合在提高行业集中度的同时带来整合效益
7 市场对行业的估值水平偏低
    7.1 我国水泥重点企业估值水平较低
    7.2 市场已体现了行业的投资价值

四、台湾2002年水泥需求总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近代工业建筑营建过程关键性技术问题研究(1840-1949)[D]. 赖世贤. 天津大学, 2020
  • [2]晚清民国水泥工业及技术的发展(1889-1949)[D]. 尤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3]水泥行业节能减排路径模拟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 张呈尧. 北京理工大学, 2018(07)
  • [4]当前我国水泥工业面临的形势及未来发展前景展望[A]. 崔源声,蒋永富,田桂萍. 2015中国水泥技术年会暨第十七届全国水泥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 2015
  • [5]降低水泥行业煤炭消耗总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J]. 中国水泥协会《水泥行业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方案及政策研究》课题组. 中国水泥, 2015(05)
  • [6]我国水泥用石灰石资源与水泥工艺碳排放趋势研究[D]. 周浔.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4(04)
  • [7]云雾中的水泥市场消费峰值之“顶”[J]. 吕占斌. 散装水泥, 2014(02)
  • [8]基于逻辑生长曲线的我国水泥行业能源消费与碳排放情景分析[D]. 杨永. 大连理工大学, 2011(09)
  • [9]聚焦“十二五”水泥行业投资机会[J]. 本刊编辑部. 建材发展导向, 2011(01)
  • [10]中国水泥工业报告[A]. 孔祥忠. 第十二届亚洲水泥论坛文集, 2010

标签:;  ;  ;  

2002年台湾水泥需求总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