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意义
论文类型: 硕士论文
论文专业: 中国哲学
作者: 马斌
导师: 颜炳罡
关键词: 孝悌,人本管理,现代文明
文献来源: 山东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从对孔子仁学思想的深入剖析入手,结合当前的现实,探索孔子所创立的儒学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以及今后的发展出路。作者认为,孔子从“孝悌”的自然亲情出发,以推己及人为方法,扩展为“泛爱众”的道德理性,最后上达天道,完成了道德形上学学说的构建。在孔子那里,孝悌乃为仁之本,体现真性情和真情实感的“直”是“仁”的主要基础,但是“孝悌”和“直”并不就是“仁”的本身和全部。从“孝悌”到“爱人”、从“修已”到“安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发乎情而入于理,这才构成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般内涵。必须注意的是,正因为“仁”具有“推己及人”的逻辑发展过程,因此“亲情之爱”和“泛爱众”,又是“爱有差等”的,表现为从家庭到家族,再到国家,最后涵盖“天下”、层层外推的“爱”的同心圆的不断推展。 孔子以前人文精神的发展为孔子仁学思想的形成提供了条件,孔子“以述为作”的创造方式以及他以后《易传》、《中庸》的思想为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存在提供了可能和依据。孔子“一以贯之”的“道”就是“创生不已”、“广大悉备”的“天道",亦即“仁道”,而“仁”也就是体现宇宙法则的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性与天道融合的真实内容。“仁”以感通为性,以润物为用,是人的道德伦理生命所在,更是人真实的主体和真实的生命。在为仁的方法上,孔子“纳仁入礼”,为确立完美的人格世界,由“内圣”而“外王”,找到了内在的途径。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对于礼具有优先性和决定性的地位,礼反过来只能对“为仁”发挥规范、向导的作用。只有经过礼这道“门”,仁才能由内在的德性转化为外在的德行,也才能成就一种真正完美的人格。孔子通过他的仁学思想发现了人之为人的根本道理,开启了内在于人心的人格世界,也即发现了“人”,其实质是人的自觉和反思。孔子还以建立“天地位”、“万物育”、有德者治天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秩序井然、“天下归仁”的王道乐土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发现并实践了“普遍的人间”。 孔子思想的恒常性和开放性为其活转于现代社会提供了条件。在当代中国,孔子的“仁学”思想从自觉地求实现的个人价值体系和主流社会意识,已经转变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为潜意识和文化心理习惯的形式,十分自然地存在于国人的身上,大多数的中国人都不得不面对个人价值范导缺失、信仰真空的馗尬局面。经过现代社会的转换,孔子仁学思想能够在解决现代中国人的信仰失衡、建立理想人格世界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并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和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此同时,孔子仁学和人本哲学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向人性化方向的“人本管理”的发展,而这也成为孔学在当代“本内圣开新外王”的一个成功典范。孔子还奠定了后世儒学在政治上反对专制、制约王权的基本走向,但是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专制“政道”,却让儒家的政治思想只能艰难曲折地表现为“治道”,这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儒家知识分子悲剧命运的总根源。可以这样说,孔子所构想的“大同世界”的政治理想,在今天的民主与宪政的社会里己经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现实。在现阶段中国社会政治发展中,对孔子思想应当采取现实的扬弃的态度,将其中的宗法性私德跟社会性公德相分离,以加速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促进儒学道德人文精神的健康发展。可以想象的理想状态是,文化与制度各正其位,各得其所,各司其职。关键词:仁;孝梯:礼;人本管理;现代文明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仁学思想的内涵
第一节 仁——发乎情入于理
第二节 仁——“性与天道”融合的真实内容
第三节 下学上达、克己复礼为仁
第四节 人的发现和普遍的人间
第二章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仁学思想现代价值初探
第一节 仁学与人生价值
第二节 仁学与现代人本管理
第三节 仁学与现代社会政治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发布时间: 2005-06-14
参考文献
- [1].孔子“仁”的范畴及其现代价值[D]. 王建伟.曲阜师范大学2011
- [2].政治哲学视野下的孔子仁学研究[D]. 刘银军.兰州大学2011
- [3].论孔子的修己之道[D]. 马新春.西北师范大学2008
- [4].唐代民间孔子崇拜初探[D]. 罗蕊.山东大学2017
- [5].试论孔子“正名”思想[D]. 张思思.华中科技大学2014
- [6].陈独秀孔子观研究[D]. 傅丽丽.曲阜师范大学2015
- [7].清末孔子形象研究[D]. 宋伟东.陕西师范大学2014
- [8].早期儒家典籍中的孔子形象[D]. 刘柳.黑龙江大学2013
- [9].冯友兰孔子观研究[D]. 杨迪.黑龙江大学2014
- [10].孔子人格述论[D]. 陈士银.兰州大学2013
相关论文
- [1].孔子仁学思想研究[D]. 李策.华中科技大学2006
- [2].孔子“仁”思想再研究[D]. 李垭峰.西南大学2008
- [3].论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理念[D]. 郭清.天津师范大学2007
- [4].孔子之“仁”新解[D]. 张凯作.辽宁大学2007
- [5].孔子仁学及子张对仁学的发展[D]. 郭强.山西大学2005
- [6].试论孔子思想与和谐社会的构建[D]. 李德生.贵州师范大学2006
- [7].孔子仁爱思想的当代重构及价值[D]. 郑丽娟.新疆大学2006
- [8].试论孔子的理想人格—君子[D]. 鲍彩莲.辽宁师范大学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