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题目: 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以“鲁迅论坛”和“金庸茶馆”为中心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作者: 葛涛
导师: 高旭东
关键词: 虚拟社区,作家迷,亚文化
文献来源: 北京语言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研究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导论”,主要概述本研究的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介绍本研究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在第一章“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中,本研究指出,随着当代中文网络文化的兴起和比较文学向文化研究的转向,当代中文网络文化不仅可以被作为在当前国内学术界比较热的文化研究的对象而且也可以被纳入比较文学的超学科研究范围之内。另外,“迷”文化研究一直是国外文化研究的热点,随着网络的发展,近年来国外和台湾地区也开始关注网络中的“迷”文化,并陆续出现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成果。受到这些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启发,本研究把中文网络中的“作家迷”虚拟社区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在对网友在论坛中发表的文章进行抽样分析和对论坛中的部分网友进行深入访谈基础上,研究这些虚拟社区中网友之间的互动情况以及由此形成的亚文化。在第二章“国内外研究综述”中,本研究在搜集到的资料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介绍,指出国外关于“迷”的研究成果比较多,研究领域比较全面,研究方法也比较多元;国内关于“迷”的研究在数量上相对来说较少,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也有一些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歌迷”、“球迷”、“影视迷”等,目前还没有检索到研究网络中的“作家迷”的成果。在第三章“研究方法与研究架构”中,指出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并逐一介绍本研究所采用的“文献研究”、“网络民族志研究”、深入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及“言说分析法”。另外,本部分还概要介绍了本研究的章节内容。 第二部分“互联网上的‘作家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选择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张爱玲迷”虚拟社区、“金庸迷”虚拟社区、“王小波迷”虚拟社区进行研究。第一章“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鲁迅论坛”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鲁迅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鲁迅迷”虚拟社区的20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鲁迅的认识与评价、网友对“鲁迅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鲁迅迷”虚拟社区。第二章“互联网上的‘张爱玲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张迷客厅”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张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张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张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张迷”虚拟社区的19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张爱玲的认识与评价、网友对“张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张迷”虚拟社区。第三章“互联网上的‘金庸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金庸茶馆”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金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金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金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金迷”虚拟社区的18位网友进行的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金庸的认识与评价和网友对“金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金迷”虚拟社区。第四章“互联网上的‘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王小波门下走狗”论坛发表文章的状况进行抽样分析,从“文章响应类型”、“文章内容性质”和“各类型成员发表文章内容性质”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文章概况”,从“对话分析”和“角色分析”的角度分析虚拟社区中的“成员沟通情况”,指出“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的亚/次文化的内涵、“网络王小波迷”的互动情况、网友发表文章的策略和“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存在的问题;第二部分主要是对“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的15位网友进行深入访谈,从网友的人口学特征、网友对论坛的涉入度、网友之间的互动、网友对论坛的评价、网友对王小波的认识与评价和网友对“王小波迷”称呼的认同度等角度分析“网络王小波迷”虚拟社区。 第三部分“研究结论与研究建议”,主要是对研究进行总结,并分析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及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一: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与问题意识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意识
第二节:文献综述
一:文献辨析
二:国外研究综述
三:国内研究综述
第三节:研究架构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架构
二:互联网上的“作家迷”社区研究——以“鲁迅论坛”和“金庸茶馆”为中心
第一章: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研究
第一节:被e化的鲁迅——互联网上关于鲁迅网站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互联网上的“鲁迅迷”虚拟社区研究——以“网易·鲁迅论坛”为中心
一:“网易·鲁迅论坛”的概况
二:抽样研究结果与分析——以“网易·鲁迅论坛”在2004年11月发表的帖子为例
三:小结
第三节:“鲁迅迷”深入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二章:互联网上的“张爱玲迷”虚拟社区研究
第一节:“张迷客厅”的概况
第二节:抽样研究结果与分析——以“网易·张迷客厅”在2004年11月发表的帖子为例
第三节:“张爱玲迷”深入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三章:互联网上的“金庸迷”虚拟社区研究
第一节:被e化的金庸——互联网上关于金庸网站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互联网上的“金庸迷”虚拟社区研究——以“金庸茶馆”网站为中心
1:“金庸茶馆”网站的概况
2:抽样研究结果与分析——以“金庸茶馆”在2004年11月发表的帖子为例
3:“金庸迷”深入访谈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小结
第四章:互联网上的“王小波迷”虚拟社区研究
第一节:“王小波门下走狗”论坛的概况
第二节:抽样研究结果与分析——以“王小波门下走狗”论坛在2004年11月发表的帖子为例
第三节:深入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研究结论
四:参考文献
五:附录
六:致谢
七:发表文章目录
发布时间: 2005-07-11
参考文献
- [1].“道”与“路”[D]. 符杰祥.复旦大学2003
- [2].探归民族“新生”的活源——论鲁迅与先秦文化的深层关系[D]. 廖诗忠.福建师范大学2004
- [3].王国维鲁迅诗学互训[D]. 孟泽.首都师范大学2004
- [4].“人”与“兽”的纠葛[D]. 靳新来.复旦大学2004
- [5].在知识阶级里的鲁迅[D]. 李丹.复旦大学2004
- [6].晚清思想文化与鲁迅[D]. 李生滨.复旦大学2005
- [7].鲁迅与自然主义[D]. 姚诚.浙江大学2005
- [8].颓败线的颤动[D]. 张克.武汉大学2005
- [9].“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 陈占彪.复旦大学2007
- [10].无法完成的自我:鲁迅自我形象研究[D]. 毕绪龙.山东师范大学2007
相关论文
- [1].虚拟社区成员联结机制研究[D]. 楼天阳.复旦大学2008
- [2].网络空间的族群认同[D]. 黄少华.兰州大学2009
- [3].虚拟社区秩序的生成机制研究[D]. 高献忠.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 [4].能动的“迷”: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D]. 邓惟佳.复旦大学2009
- [5].虚拟学习社区中的知识建构和集体智慧研究[D]. 甘永成.华东师范大学2004
- [6].金庸武侠小说人物研究[D]. 陈淑贞.苏州大学2003
- [7].虚拟学习社区中的互动结构[D]. 马红亮.华南师范大学2006
- [8].教育虚拟社区交往研究[D]. 胡凡刚.华南师范大学2006
- [9].虚拟社区环境下信任机制的研究[D]. 孟魁.复旦大学2005
- [10].基于虚拟社区的网络互动对网络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 范晓屏.浙江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