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西北部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和养分库研究

四川西北部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和养分库研究

论文摘要

本文以四川西北部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地带、都江堰市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丘陵地带3个研究区的16种森林植被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剖面取样对土壤进行碳氮和全量养分的测定分析,旨在对川西北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和养分库进行研究,探讨土壤有机碳和养分元素对不同植被类型的响应,揭示土壤碳氮和养分在土壤剖面层次间和不同海拔梯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土壤碳氮及养分间的关系。取得以下研究结果:1、各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总有机碳储量有明显差异。亚高山暗针叶林、亚高山草甸、亚高山混交林和亚高山灌木林储量最高(190.9~264.8t·hm-2)。亚高山落叶阔叶林和低山常绿阔叶林在中等水平(62.1~208.8t·hm-2)。人工林和低山混交林较低(81.1~159.2t·hm-2)。随土壤深度增加,总有机碳递减,以0~40cm的减幅最大,存在明显的表层富集现象。由于小生境诸多因素的影响,相同森林类型的样点间变异较大。2、各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也有明显差异。亚高山云杉针叶林储量最高(105.5t·hm-2),其次是亚高山灌木林、亚高山草甸、混交林和亚高山落叶阔叶林(65.7~86.2t·hm-2),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人工林较低(33.2~55.9t·hm-2)。活性有机碳表现为随土壤加深而递减的规律,以0~40cm的变幅最大,有明显的表层富聚现象。3、研究结果还反映,除了植被类型对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有显著影响外,在不同海拔梯度上土壤有机碳储量也表现明显差异,说明海拔也是影响土壤碳储量的重要生境因子。由于卧龙亚高山地带相对高差大,海拔的影响尤为明显,呈现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有所降低或增幅趋缓的趋势,山体中上部的暗针叶林为最高值。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区随高度的上升也有一定的规律表现。4、通过精确测算和实地调查,得出川西北低山到亚高山的16种森林植被下土壤碳储量较大,碳库质量优良,有明显的蓄积能力,是一个较大的“汇”。说明川西北地区森林土壤有较大的碳汇潜力。5、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氮储量差异明显。亚高山区的氮含量水平整体上高于低山区的般若寺和灵岩山。氮储量沿土壤剖面向下总体呈下降趋势,下层变化趋缓。6、各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库有明显差异。天然林较人工林的土壤养分库要高,低山常绿阔叶林和亚高山人工林养分库较低。灵岩山低山区土壤养分库较大,养分状况良好,适宜发展速生人工林。7、土壤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和全氮4个指标之间存在紧密相关关系。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分配比例在29.49%~76.08%。以落羽杉人工林为参照,碳库管理指数在70.63%~2138.11%。碳库管理指数可作为研究土壤碳汇和土壤质量等的一个重要综合指标。碳氮比在6.89~13.80,有利于林木生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土壤碳氮研究概况
  • 1.3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碳氮储量的比较研究
  • 1.4 森林土壤养分库研究概况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 研究区概况
  • 2.1 卧龙自然保护区
  • 2.2 般若寺
  • 2.3 灵岩山
  •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3.2 研究方法
  • 3.2.1 调查和取样方法
  • 3.2.2 土壤样品分析方法
  • 3.2.3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方法
  • 4 结果与分析
  • 4.1 样带的基本群落特征
  • 4.1.1 样带概况
  • 4.1.2 群落基本特征
  • 4.2 土壤总有机碳储量
  • 4.2.1 卧龙自然保护区典型亚高山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
  • 4.2.2 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区几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总有机碳
  • 4.2.3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土壤总有机碳储量的比较
  • 4.3 土壤活性有机碳储量
  • 4.3.1 卧龙自然保护区典型亚高山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
  • 4.3.2 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区几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
  • 4.3.3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活性有机碳库的比较
  • 4.4 土壤氮储量及其垂直分布
  • 4.4.1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全氮
  • 4.4.2 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区几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全氮
  • 4.4.3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氮储量的比较
  • 4.5 土壤养分库
  • 4.5.1 卧龙自然保护区亚高山典型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库
  • 4.5.2 般若寺和灵岩山低山区几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库
  • 4.5.3 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 4.6 土壤碳氮关系及与养分的关系
  • 4.6.1 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分配比例
  • 4.6.2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
  • 4.6.3 土壤碳汇功能评价
  • 4.6.4 土壤碳氮关系
  • 4.6.5 土壤碳氮与养分因子间的关系
  • 5 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相关论文文献

    • [1].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健康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6(07)
    • [2].山西中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密度研究[J]. 土壤通报 2013(04)
    • [3].云南金沙江流域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分布研究[J]. 绿色科技 2016(07)
    • [4].皖南山区部分森林植被类型种类组成研究[J]. 安徽林业科技 2017(04)
    • [5].贵州习水自然保护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的土壤特性[J]. 贵州农业科学 2012(02)
    • [6].大兴安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研究[J]. 水土保持应用技术 2016(02)
    • [7].基于多时相MODIS数据的四川省森林植被类型信息提取[J]. 自然资源学报 2014(03)
    • [8].大陆东南亚(中南半岛)的主要森林植被类型介绍(英文)[J]. 广西植物 2019(01)
    • [9].四川西北部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库比较研究[J]. 水土保持学报 2010(05)
    • [10].降雨因子对缙云山地区典型森林植被类型地表径流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 2009(04)
    • [11].浙江省珊溪水库库区森林植被类型的研究[J]. 江西科学 2008(02)
    • [12].基于GF-1遥感影像的森林植被类型提取算法研究——以四川长宁县为例[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5(04)
    • [13].不同森林植被类型蛾类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研究[J]. 江苏林业科技 2011(01)
    • [14].西藏墨脱县森林植被生物量与碳储量分析[J]. 湖南林业科技 2015(04)
    • [15].云南省怒江州森林防火功能分区的研究[J]. 中南林业调查规划 2017(01)
    • [16].亚热带3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的呼吸特征[J]. 贵州农业科学 2009(03)
    • [17].老秃顶子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的植物多样性[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5)
    • [18].森林植被类型的演替与鼠类种群的变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08(26)
    • [19].广东龙川枫树坝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群落类型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7(31)
    • [20].四川宝兴森林分布及受损特征[J]. 山地学报 2014(03)
    • [21].浅谈凌源市森林植被类型对松毛虫及其天敌的影响[J]. 防护林科技 2014(03)
    • [22].浙江西天目山主要森林类型的苔藓多样性比较[J]. 植物生态学报 2012(06)
    • [23].安徽大别山区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蓄水能力研究[J]. 亚热带植物科学 2008(03)
    • [24].抚顺龙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类型调查[J]. 中国林副特产 2017(01)
    • [25].甘肃森林及可持续经营[J]. 甘肃林业 2014(04)
    • [26].云南金沙江流域的天然林生态分区研究[J]. 西部林业科学 2008(01)
    • [27].长坡岭 郊野游憩地[J]. 森林与人类 2016(10)
    • [28].不同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研究[J]. 贵州林业科技 2008(04)
    • [29].元阳梯田水源区主要森林植被调查研究[J]. 山东林业科技 2015(01)
    • [30].云南糯扎渡自然保护区自然森林群落物种多样性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8(02)

    标签:;  ;  ;  ;  ;  

    四川西北部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碳氮特征和养分库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