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仿生鱼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效率,多参数
仿生鱼尾论文文献综述
张开升,杨明明,王强,张保成[1](2019)在《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效率的多参数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高效、高机动的水下机器人,得到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对BCF方式机器鱼尾鳍推进效率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方向。目前对尾鳍推进效率的优化研究,大多局限于尾鳍单一参数的优化,这与自然鱼类的游动状态相差甚远,因而不能真正达到推进效率最大化的目的。本文提出了尾鳍多参数优化方案,通过对尾鳍转动频率、摆动幅值、击水角度和摆动周期等参数的联合优化,得到一组特定游速下的参数值,结果表明本研究对象在游速0.6L m/s时(L为体长),数值计算推进效率为65.7%,仿真推进效率为64.3%的,均大于目前单一参数的优化结果,充分体现了尾鳍多参数配合的优越性。本文的研究,对提高仿生机器鱼的推进效率具有积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7期)
陈东良,臧睿,段鹏,赵伟鹏,翁旭涛[2](2019)在《基于新月鱼尾推进理论的多连杆鱼骨仿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新月鱼尾推进相关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符合身体/尾鳍推进模式的仿生多连杆鱼骨。通过对新月鱼尾推进相关理论的分析,确定了影响鱼体推进的主要设计参数,即躯椎摆角、尾椎摆角及尾鳍摆角。以金枪鱼中体型较小的鲣鱼作为仿生原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对其体厚方向轮廓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到其拟合函数。将拟合函数作为鱼骨结构设计边界条件,结合设计参数,通过逆运动学原理设计了躯椎、尾椎、尾鳍、躯椎驱动、尾椎驱动、尾鳍驱动6部分连杆系统。利用仿真软件ADAMS对该机构可行性进行仿真试验,并进行了实物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多连杆鱼骨结构可以实现仿生鱼推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期刊2019年04期)
尹昱康,张兵,吴海平,鲁小翔,成玉龙[3](2018)在《基于CFX的仿生鱼尾摆动水动力仿真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仿生机器鱼作为一种独具特色的水下机器人,备受军事、工业部门广泛关注。文中介绍了一种基于CFX的二维摆动尾鳍推进性能的水动力仿真分析方法,采用先进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其长度、摆动频率进行分析。通过选取较好的尾鳍物理、运动参数,达到二维摆动尾鳍高效推进的目标。采用叁次样条曲线拟合尾鳍摆动的振型函数,实现其振型函数优化,以提高推力、增大航程。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振型函数可使尾鳍获得更大的推力,较初始振型函数可提高548.8%。(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师》期刊2018年01期)
汤琳,邓见,张军,邵雪明[4](2016)在《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性能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研制了仿鲤鱼机器鱼平台,并通过系泊测力实验研究了自然界常见的圆形、叉形和新月形尾鳍的推进性能,同时比较了刚性、弹性两种材质对尾鳍推进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弹性尾鳍让机器鱼的平均推力随振幅和频率的变化更平稳;在摆动频率处于中高段时,展弦比较大的刚性尾鳍比弹性尾鳍能产生更大的推力,而展弦比较小的弹性尾鳍比刚性尾鳍能产生更大的推力。(本文来源于《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期刊2016年01期)
官源林,李华峰,张本锋,杨熙鑫[5](2016)在《柔性复合型仿生鱼尾的设计与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MFC)的特性,设计了一种柔性复合型仿生鱼尾及其驱动电源。采用有限元模拟和实验方法,研究仿生鱼尾的扭转运动模态以及实现仿生鱼尾的应用。仿真与性能测量结果表明:该柔性仿生鱼尾能够利用扭转振动模态模拟微型鱼的运动,最快游速达到320 mm/s。(本文来源于《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官源林,李华峰,杨熙鑫,狄思思[6](2015)在《弹性模量对柔性仿生鱼尾振动行为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采用各向同性材料为基板的仿生鱼尾刚度大、变形小的情况,研究基板材料弹性模量对于柔性复合型仿生鱼尾振动行为的影响。首先,通过使用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简称MFC)作为驱动器,设计了一种柔性仿生鱼尾结构,运用COMSOL Multiphysics有限元软件模拟了具有相同泊松比和密度的基体材料在不同弹性模量下的鱼尾振动情况,得出鱼尾摆动位移与弹性模量间的极值关系;然后,对比此种弹性模量下各向同性材料与各向异性材料,得到各向异性材料适合作为基体材料的结论;最后,根据仿真结果制备出各向异性基体材料,与MFC相结合得到柔性鱼尾,再对其进行振动性能测试实验。实验结果验证了数学模型的合理性及设计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5年01期)
黄世明,吴逸涵,刘立国[7](2014)在《基于Adams的仿生机械鱼鱼尾机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下生物的高效率、低噪声、高速度、高机动性等优点,使其成为科学家们研制新型高速、低噪音、机动灵活的仿生水下机器人模仿的对象。本文设计的对象是仿生鱼水下机器人的鱼尾摆动机构。利用Adams仿真软件设计出符合鱼尾摆动要求的结构,具有可快速反应、能改变摆动幅度、可偏向摆动的功能。(本文来源于《电子世界》期刊2014年12期)
李宗刚,吕江,石慧荣,高溥[8](2013)在《一种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机构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曲柄摇块机构的改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机构。利用Pro/E运动学仿真模块及ANSYS软件,给出了该机构实现直线游动的条件,以及实现转弯运动的3种不同方式及其适用场合。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仿生机构实现多种模态的直线游动和转弯动作的控制策略。仿真结果表明:运动过程中机构质心变化范围很小,同时惯性力对动态平衡影响也很小,从而验证了所设计结构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机械科学与技术》期刊2013年12期)
官源林,李华峰,杨熙鑫[9](2013)在《基于MFC的复合型仿生鱼尾的振动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制水下航行器来进行海洋探测,早期的研究以AUV为主,随着仿生学的出现,仿生水下推进器开始被研究,仿生鱼成为被研究的对象。为克服目前仿生鱼的固有缺陷,提出了一种复合型仿生鱼尾方案,选用驱动和基板材料分别为粗压电纤维复合材料(macro fiber composite,简称MFC)和特制的玻璃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两种各向异性材料结合能使鱼尾像鱼一样产生各种复杂的动作。首先,制备玻璃纤维增强型复合材料,并测量材料的性能;其次,搭建了实验系统进行鱼尾振动性能测试。实验发现,当施加峰峰值电压为700V、频率为9Hz时,末端最大弯曲位移为7.122mm,摆动角度达到28.37°。(本文来源于《振动.测试与诊断》期刊2013年S2期)
吴锤结,信志强[10](2011)在《叁维仿生鱼尾鳍拓扑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边界涡量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将计算流体力学和最优化算法相结合,对叁维自主游动仿生鱼的尾鳍形体进行拓扑优化研究。通过最优化过程分析尾鳍形态对叁维仿生鱼推进以及机动控制的作用,优化目标综合考虑了游动效率、推进速度和头部方向控制等因素。最优化得到的拓扑不同与自然界鱼类尾鳍的叁维仿生鱼尾鳍使仿生鱼在取得较高的游动效率的同时具有快速的游动速度,且便于机动方向控制。(本文来源于《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1-08-09)
仿生鱼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新月鱼尾推进相关理论,设计了一种新型的符合身体/尾鳍推进模式的仿生多连杆鱼骨。通过对新月鱼尾推进相关理论的分析,确定了影响鱼体推进的主要设计参数,即躯椎摆角、尾椎摆角及尾鳍摆角。以金枪鱼中体型较小的鲣鱼作为仿生原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对其体厚方向轮廓进行曲线拟合并得到其拟合函数。将拟合函数作为鱼骨结构设计边界条件,结合设计参数,通过逆运动学原理设计了躯椎、尾椎、尾鳍、躯椎驱动、尾椎驱动、尾鳍驱动6部分连杆系统。利用仿真软件ADAMS对该机构可行性进行仿真试验,并进行了实物样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多连杆鱼骨结构可以实现仿生鱼推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仿生鱼尾论文参考文献
[1].张开升,杨明明,王强,张保成.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效率的多参数优化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2].陈东良,臧睿,段鹏,赵伟鹏,翁旭涛.基于新月鱼尾推进理论的多连杆鱼骨仿生设计[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9
[3].尹昱康,张兵,吴海平,鲁小翔,成玉龙.基于CFX的仿生鱼尾摆动水动力仿真及优化[J].机械工程师.2018
[4].汤琳,邓见,张军,邵雪明.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性能实验研究[J].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A辑.2016
[5].官源林,李华峰,张本锋,杨熙鑫.柔性复合型仿生鱼尾的设计与实验[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6].官源林,李华峰,杨熙鑫,狄思思.弹性模量对柔性仿生鱼尾振动行为的影响[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5
[7].黄世明,吴逸涵,刘立国.基于Adams的仿生机械鱼鱼尾机构设计[J].电子世界.2014
[8].李宗刚,吕江,石慧荣,高溥.一种仿生机器鱼尾鳍推进机构的设计[J].机械科学与技术.2013
[9].官源林,李华峰,杨熙鑫.基于MFC的复合型仿生鱼尾的振动性能[J].振动.测试与诊断.2013
[10].吴锤结,信志强.叁维仿生鱼尾鳍拓扑优化研究[C].第七届海峡两岸工程力学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