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雅安市芦山县思延乡第一中心小学芦山625600)
在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听到其他同事或朋友说:“教孩子数学是多么简单的事啊,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学什么都快.”其实不然,在各行各业中很多事都看似简单,可你当真去做的时候却并不是那么容易了。就如小学数学当中的几何图形方面,它就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图像意识,想象空间,以及立体方面的能力,就这方面的教学也是很有难度的,要想让他们真正理解认识这些几何图形,我以我多年的教学经验给大家作一个阐述,还须得让孩子们从做、想、说等多方面来学习理解。
一、实践出真知
学习数学知识,必须建立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操作中自己去发现规律小学生思维活动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因为这种发现和理解最深刻,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
在教学中必须加强直观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引发思维,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时,学生由于受到自身注意力水平制约,往往只注意图形的面,而不注意它的边。如我给出甲乙两个长宽不一样的长方形,我向学生提问:图甲的周长长一些还是图乙的周长长一些呢?大多数学生都答图乙的周长长一些,当时我找一个学生用两根绳子把图甲和图乙围一圈,然后拉直比较哪根绳子长,结果这位学生说两根绳子同样长。通过揭示周长形象来启发学生形象思维理解周长意义。使学生理解周长也是一根“线”,可以用直尺量出长度。
又如教学“圆的周长和圆周率”时,我先让学生回顾正方形和长方形周长的含义开始,使学生从原有的知识基础上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再让学生拿出圆纸板、铁圈、圆形桶、杯子等圆形物体,让学生用线绕圆一周的方法,或在直尺上滚动一周量出圆的周长,再画出下表让学生填写:周长C(毫米)直径d(毫米)的比(保留两位数),学生通过做、练后。老师提问:“你们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会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总是3倍多一些,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叫做圆周率(π),圆的周长公式是:圆周长&pide;直径=圆周率。跟着提问学生:如果有一根大铁柱,打在地下不能用绳绕铁柱量出周长,铁柱直径可量出请问用什么方法可算出来,学生回答说:根据上表的计算结果,圆周率&pide;直径=圆周率。可以算出:圆周长=圆周率×直径,就可以求出铁柱的周长。
同学们通过自己动手去做,从中发现新知识,学起来兴趣大,积极性高,特别肯动脑筋。
二、尽量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频繁的思维活动能最大程度的开发学生大脑,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动脑筋去想,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知识,促进思维发展,如教学“分数基本性质”从数与形入手,让学生用线段表示出、再说出操作过程,有的学生说:先并列画出三条同样长的线段,把第一条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1份,就是,把第二条平均分成4份,取其中2份,就是,再用同样方法平均分第三条,线段清楚地表明分子和分母都扩大2或3倍,表示长度一样长。因而、这3个份数的大小相同,然后引导学生想:分数大小不变,从数到形,从形到数,学生边想边画,充分地感知了所学知识。
利用直观图形引发学生抽象思维,例如: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引导学生用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摆放成长和宽的厘米数分别是3和2,4和3的二个长方形,先看一看每个图形一排摆几个,一共摆几排,然后填出长方形的长、宽和面积,并回答下面问题:⑴每排摆了几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与长方形“长”有什么关系?⑵一共摆了几排?与长方形“宽”有什么关系?通过讨论,概括出每排摆几个1厘米正方形,长就是几厘米,一共摆几排,宽就是几厘米。接着出示下面数据:三个长方形其长宽分别为:①:4,1;②:5,2;③:8,3。让学生先想摆的过程,再让学生实际操作,并总结出长4厘米,宽1厘米,摆4个1平方厘米,面积4=(4×1)平方厘米;长5厘米,宽2厘米,摆2个5平方厘米,面积10=(5×2)平方厘米;长8厘米,宽3厘米,摆3个8平方厘米,面积24=(8×3)平方厘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三、大胆推理,把思维说出来
让学生去说,促进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发展智力,通过学生的说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发现存在问题及时纠正,提高教学质量。
应用题教学比较复杂抽象,如果采用图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十分明朗。如:教学应用题“实验小学唱歌组人数是舞蹈组的4/5,舞蹈组人数是美术组的1/3,唱歌组有8人,美术组有多少人?”这道题数量关系比较复杂,学生难以确定把谁看作单位“1”的量,我指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分析关系。通过线段图,可以十分清楚看出三组人数之间关系,学生解答就容易多了。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把数和图形结合起来,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再造性想象,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助互补,相辅相成,使学生思维相互促进,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