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叙事及接受特征研究

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叙事及接受特征研究

论文摘要

超文本小说中的“超文本”是一种文本的超级数据库,它以计算机编码写成的计算机标识语言为基础、以超链接为技术条件而建成。从20世纪90年代起,随着超文本标识语言(HTML)的应用、万维网的建立、超文本技术的成熟,超文本文学作为新的文学形式应运而生,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逐步地发展起来。网络超文本小说作为一种新的文本呈现方式体裁,它利用超链接技术,运用窗口的隐藏与呈现功能,实现文本信息的超大量组合与存储,在小说的叙事方式和文本的生成方式上带来了很大的革新,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看待这场叙事革命。一是从创作论来看,超文本小说打破了印刷文学中由作者单方决定作品的话语霸权格局,实行网络即时性地创作,即在网络上超文本小说的创作一直处在进行时当中,这就正面挑战了印刷时代作者对作品创作的话语专制和垄断现象。而且,超文本小说的叙事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俄国形式主义者将叙事定义为情节和故事,在叙事类文学中注重情节的发展和故事的完整性或吸引力。但是在超文本小说中,一方面,鉴于其技术及形式的特殊限制,作者和接受者反而更加看重把握瞬间刹那的情节点带来的感觉,相对的就不太在意情节在时间长流中的连贯性,这样的连贯性在超文本小说中反而变成了一种奢侈或苛刻的要求。另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在特殊的创作和阅读过程中,超文本小说依靠多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空间发散时间延绵的叙事。在这种叙事行为发生时,信息的载体可以不再仅限于文字,图画、声音、影像同样进入了小说叙事的领域,图像的空间叙事与声音的时间叙事,在影像中得到较好的结合,读者在各种感官得到积极刺激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忽略时间在叙事中的阻滞感觉。二是从接受学来看,超文本小说的作者在文本中以字词、词组、句子等文字形式,或者以图画、音频、影像等多媒体形式设置链接,接受者在阅读时根据自己的选择可以任意地、频繁地点击不同的链接点,从而进入未知的领域开始阅读的探索历程,以作品诠释者的身份进入全新的阅读时代。在计算机窗口技术的支持下,互联网可以使成千上万的用户同时对一个文本进行创作或选择链接进行个性化阅读,然而这种跳跃性的阅读体验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有主动干预的积极心理,还附带出无逻辑的狂欢心态。本文将重点从文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超文本小说的叙事特征、审美特征及其变迁。除引言和结语外,本文分为三部分。引言部分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以此揭示选题的意义。第一部分梳理了超文本技术的发展史,阐明超文本技术与文学相结合的过程,并引出对这种超文本小说的文学价值的疑问。第二部分论述了超文本小说叙事方式的新特征,并为清楚阐释其革新性,笔者特将文本型与多媒体型的超文本小说分开来论,通过递进关系来展示超媒体型超文本小说的叙事新手段。第三部分阐述了读者的阅读接受体验,分析读者在阅读超文本小说时因其主动参与而带来的审美体验。结语部分明确了超文本小说的优劣之处,并对其发展前景作出展望。本文力求以理性的态度从技术性和文学性两方面来介绍超文本小说,希冀可以为未来超文本小说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指导。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超文本小说概论
  • (一) 超文本技术与文学活动的接轨
  • 1. 超文本技术的简略发展史
  • 2. 超文本技术下的文学形式
  • 3. 超媒体型的超文本小说
  • (二) 超文本小说的文本形态
  • 1. 非连贯性的文本
  • 2. 互文性的文本
  • 3. 开放性的文本
  • (三) 关于超文本小说的价值疑问
  • 二、超文本小说的叙事方式
  • (一) 超文本小说的叙事新要素
  • 1. 超链接的跳跃性文本叙事
  • 2. 窗口技术实现的空间叙事
  • (二) 超文本小说的叙事特征一
  • 1. 边缘化叙事
  • 2. 非线性叙事
  • 3. 随机叙事
  • (三) 超文本小说的叙事特征二
  • 1. 图像的形象度
  • 2. 音频的融入感
  • 3. 视频的复杂性
  • 三、超文本小说的阅读体验
  • (一) 超文本小说在接受学意义上对文学要素的变革
  • 1. 阅读行为与叙述行为的叠交
  • 2. 传统阅读审美心理的改变
  • (二) 跳跃性阅读对"间离"效果的渲染
  • 1. "间离"性的阅读方式
  • 2. "惊愕"式的审美体验
  • 3. "干预"性的阅读运动
  • (三) 虚拟空间阅读对大众广场狂欢的模拟
  • 1. 民间性
  • 2. 去主体性
  • 3. 娱乐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超文本》[J]. 美苑 2015(S1)
    • [2].浅谈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的“超文本”——以《牛郎织女》为例[J]. 小学教学研究 2016(34)
    • [3].试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超文本”理念的途径[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6(11)
    • [4].利用网络实现“超文本”语文教学[J]. 广西教育 2017(05)
    • [5].“超文本”阅读之我见[J]. 语文天地 2016(15)
    • [6].艾斯本·亚瑟斯超文本美学思想探析[J]. 文艺理论研究 2016(05)
    • [7].超文本时期语言符号特征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 [8].超文本结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研究[J]. 科技视界 2012(07)
    • [9].从文本时代到超文本时代——授权教学的技术环境分析[J]. 湖北教育(教育教学) 2015(05)
    • [10].新闻翻译的超文本因素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11].超文本:组织的革命[J]. IT经理世界 2013(11)
    • [12].新闻翻译基础上翻译中超文本概念的运用[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2(10)
    • [13].《喧嚣与躁动》的超文本版解读[J]. 宜春学院学报 2012(09)
    • [14].翻译中的超文本成分:以新闻翻译为例[J]. 中国翻译 2011(02)
    • [15].超文本与线性文本中元理解判断的比较[J]. 心理学探新 2018(01)
    • [16].论超文本诗歌非线性链接的审美表征[J].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5(04)
    • [17].浅析超文本诗歌[J]. 潍坊学院学报 2008(05)
    • [18].“超文本”之我见[J]. 新课程(小学) 2010(08)
    • [19].后现代主义视阈下的超文本之思[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3)
    • [20].解决网络学习中“迷航”现象的策略[J].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03)
    • [21].论拟超文本文学和超文本文学的交叉性[J].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6)
    • [22].超文本语境下翻译进程中多维符号转换规律研究[J]. 普洱学院学报 2017(02)
    • [23].《喧嚣与躁动》超文本版解读[J]. 芒种 2014(08)
    • [24].Hypertext我的超文本:在英国怀乡(组诗)[J]. 星星诗刊 2011(02)
    • [25].超文本的集成分类算法研究[J]. 电脑与信息技术 2010(02)
    • [26].超文本环境下大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特征[J]. 心理学探新 2014(06)
    • [27].“超文本教学”: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J]. 小学语文教师 2016(05)
    • [28].超链接在超文本英语阅读中的作用研究[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2)
    • [29].超文本网络技术应用于翻译教学研究[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1)
    • [30].试论网络超文本文学的阅读理解[J]. 黑龙江社会科学 2008(05)

    标签:;  ;  ;  ;  ;  

    网络超文本小说的叙事及接受特征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