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对CO2气腹后腹腔镜术后分组进行研究,以探讨术后上腹部、肩部疼痛发生的原因,有利于寻找预防和改善的途径。方法:观察2005年1月—2007年4月在我院行后腹腔镜肾上腺肿物切除术及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的患者108例。随机将手术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患者均为54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身高、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气腹时间、气腹压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具有可比性。另外,观察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49例,根据术中气腹时间长短分为C、D两组。A~D组患者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采用统一麻醉药物处方,静脉复合全麻气管内插管,手术采用经腰标准“三孔法”操作。由气腹机自动充入CO2气体,流速为2L/min,压力为13~14mmHg。A组手术结束后将吸引器头置入腹膜后腔充分吸引。B组不做腹膜后腔残余CO2吸引处理。术中气腹时间为90分钟以下设定为C组,术中气腹时间为90分钟以上设定为D组。术后观察A~D组患者肩部及上腹部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术后肩部及上腹部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ion analogue score, VAS), 0~10, 0为无痛, 10为想象的最痛,对术后1、3、6、12、24、48、72、96小时疼痛进行评分。A、B组患者术前1日晨及术后次日晨经股动脉采血1ml进行血气分析。结果: A组患者较B组患者肩部及上腹部疼痛发生率于术后3、6、12、24、48小时明显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于术后12、24小时A组疼痛发生率较B组显著降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两组患者随术后时间延长,疼痛均有所加重,且疼痛均在术后24小时达高峰。而B组发生肩部及上腹部疼痛患者的VAS评分明显高于A组,且持续时间较长。两组患者术前1日及术后次日动脉血PCO2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D组较C组患者术后肩部及上腹部疼痛发生率明显增高及疼痛程度明显加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气腹后腹腔镜术后上腹部与肩部疼痛的原因主要是术后残余CO2气体和水分的作用下转变为碳酸,膈肌在酸性物质的刺激下产生了肩部反射性疼痛,另外,腹膜后腔酸化引起的腹膜刺激症导致上腹部疼痛。术后上腹部与肩部疼痛的发生率及程度于术后24小时左右达到高峰。术中气腹时间越长则术后肩部及上腹部疼痛的发生率越高,疼痛的程度越重。不支持人工气腹产生的张力对膈肌纤维的牵拉作用而造成肩部疼痛的观点。目前常用的CO2气体虽然有种种弊端存在,但相比其他气体仍为首选。故在现有的条件下应尽可能地减少CO2气体在腹膜后腔的残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