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论文摘要

杂草稻是指在人工栽培稻田中或稻田周边耕地里,通过种子落粒、休眠和对环境极强的适应能力而自然繁衍,对稻田生态系统产生不利影响的稻属植株或群体。杂草稻目前已成为世界稻作生产中一种严重的杂草类型。本文于2003年~2008年对中国辽宁稻区的杂草稻进行了初步考察、收集和整理,对其植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利用收集到的部分杂草稻、栽培稻和野生稻,采用SSR分子标记方法对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群体分化和起源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杂草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杂草稻田间自生出苗动力以及杂草稻的耐寒和耐盐特性。主要结果如下:1、杂草稻广泛分布在辽宁水稻主产区,且杂草稻的发生程度与当地的生产水平和栽培管理水平密切相关。杂草稻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稻田杂草在辽宁乃至东北稻区发生越来越普遍,其正从稻田中逐渐向池埂、沟渠及周边地块扩散。杂草稻通过种子调运、种子销售等可进行跨地区间的大范围远距离扩散;通过农户自己留种和串换种子、农事活动等近距离扩散。辽宁省杂草稻多发现于常规稻中,在多年种植杂交稻的地块中较少发现杂草稻分布。杂草稻在常规稻区和杂交稻区发生程度不同的原因很可能与其种子生产有关。同一地块中经常有多种杂草稻类型发生;即使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中,不同年季间杂草稻发生的类型及程度也有很大的变化。田间早期自生的杂草稻生长发育动态与栽培稻相似,以不同比例分布在行间或行内;田间自生杂草稻表现为持续萌发的特性,甚至持续到生育后期,发生较晚的杂草稻由于受栽培稻的影响多具较少的分蘖,但多数能正常成熟落粒。2、植物学特性研究表明,辽宁杂草稻变异类型丰富,一般植株较高,分蘖力较强。不同地区杂草稻的株高、分蘖能力、单株穗数及芒长等生物学特性变异较大;杂草稻多具有红色、褐色或白色长芒,多具有红色或褐色的果皮,也有部分杂草稻的果皮为无色;辽宁杂草稻籼粳分化不明显,大部分为介于籼粳之间的中间类型,在亚种分类上大部分属粳型和偏粳型,只有少数为偏籼型。3、SSR分子标记研究结果表明,辽宁杂草稻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30对SSR引物有26对在杂草稻中扩增出多态产物,多态性位点所占的比例(P)为86.67%,Shannon多样性指数平均为0.762。辽宁杂草稻等位基因观察值(Na)平均为3.923,等位基因有效值(Ne)平均为2.110,群体内基因多样性(Hs)平均为0.067,总的基因多样性(HT)平均为0.425,群体间基因多样性(DsT)平均为0.358。SSR不同位点的变异来源有较大差别,PM437、RM204的变异全部来自群体内,基因分化系数(GST)为0;RM341、RM486、RM169、RM234、RM242的变异全部来自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均为1;其他位点的变异也主要来自于群体间,基因分化系数(GST)均在0.5以上,且有很多位点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在0.8以上,甚至接近于1。杂草稻群体的基因分化系数(GST)平均为0.843,这表明杂草稻群体的变异大部分来自群体间,杂草稻群体结构变异较大。不同群体之间的遗传关系非常复杂,各群体遗传距离的远近与地理分布关系不大,地理分布很远的海城与凡河、老河湾、杨威楼、开原稻区的杂草稻,其遗传关系却非常近,遗传距离仅为0.0666、0.0923、0.0519、0.0814。地理分布很近的新民和法库,其杂草稻群体的遗传关系却较远,遗传距离达到了0.3314。在30个不同SSR位点上,绝大多数杂草稻具有与不同粳稻相同的等位基因。在杂草稻起源与演化中,伴随着少量籼稻基因和野生稻基因的渗入。籼稻基因的渗入很可能与长期的籼粳稻杂交育种有关,而野生稻基因的渗入途径及时间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中国辽宁杂草稻与当地的粳型栽培稻血缘关系很近,与籼稻和野生稻的遗传关系较远,很可能起源于当地栽培稻品种,杂草稻很可能是栽培稻种个体间自然杂交、回复突变等产生的退化类型,辽宁杂草稻的发生与育种手段和栽培措施的弱化有关。4、在每平方米分别有9株、7株、5株、3株、1株杂草稻时,栽培稻产量分别减少44.65%、36.89%、24.67%、17.58%、1.37%。当每平方米杂草稻密度超过3株时,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产生极显著影响,而且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大,栽培稻减产加剧;栽培稻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大均有显著或极显著降低的趋势,栽培稻产量降低的原因是由单株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共同降低所致。杂草稻的竞争对栽培稻群体株高、体叶片性状、光合作用及蒸腾速率影响不大,对栽培稻群体中、下部的光照影响显著,明显降低了群体中、下部的光照强度。群体内杂草稻密度较大时(9株/m2、7株/m2),群体日平均气温、白天平均气温、夜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都与对照(不插杂草稻的处理)有极显著差异。日平均气温、白天平均气温、夜间平均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均与杂草稻的密度呈负相关,其中日平均气温、白天平均气温和日最高气温与杂草稻密度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杂草稻密度的增大,栽培稻群体相对湿度有增大的趋势,群体日平均湿度、白天平均湿度和日最高湿度都与杂草稻的密度呈显著正相关。5、在辽宁发现的部分杂草稻具有较强的中胚轴伸长特性和芽鞘节间伸长特性。在播种深度较浅时,杂草稻依赖于中胚轴的伸长顶土发芽;当覆土较深时,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更加明显,伸长长度加大,同时杂草稻的芽鞘节间也明显伸长,中胚轴和芽鞘节间的共同伸长为深覆土条件下杂草稻的出苗提供了动力基础。黑暗条件下参试的辽宁省杂草稻材料和栽培稻材料的幼苗中胚轴均有不同程度的伸长,杂草稻的中胚轴平均伸长长度(1.03cm)>籼稻(0.71cm)>粳稻(0.43 cm)。以中胚轴长度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参试的材料可以分为长、中、短中胚轴三种类型。大部分栽培稻(除籼稻IR70)中胚轴伸长能力较差,属于短中胚轴类型。杂草稻中胚轴伸长能力较强,57%的杂草稻材料属于中、长中胚轴类型。根据聚类分析结果,筛选出7个长中胚轴杂草稻材料,分别为WR04-6、WR04-8、WR04-32-2、WR04-7、WR04-24、WR05-6和WR04-46。研究还发现,黑暗条件下培养前三天,杂草稻中胚轴伸长极短,萌发到第4 d到第5 d时伸长最快,到第7 d后中胚轴伸长逐渐停止。杂草稻中胚轴伸长较明显,伸长的速度也较快,栽培稻品种辽粳294中胚轴伸长速度较慢且较短。杂草稻中胚轴伸长过程中,籽粒a-淀粉酶、β-淀粉酶活性逐渐增强,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升高,这为中胚轴伸长提供了能量基础;细胞壁离子型结合POD、蛋白含量抑制杂草稻中胚轴的伸长,共价结合型蛋白与中胚轴伸长无明显的联系。内源生长激素对杂草稻中胚轴伸长有较大影响。内源对GA3、内源IAA、内源CTK对中胚轴的伸长生长起促进作用,而内源ABA则抑制中胚轴的伸长生长。.采用经典数量遗传学方法分析了长中胚轴杂草稻与短中胚轴栽培稻的杂交后代F1和F2的表型值,结合双亲表型值。研究初步表明,控制杂草稻WR04-6(P2)中胚轴伸长的性状为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初步认为杂草稻WR04-6中胚轴伸长长度由两对隐性主基因控制,同时受微效多基因的影响。利用长中胚轴杂草稻与短中胚轴栽培稻杂交衍生的F2群体,采用SSR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控制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进行了初步检测。由于多种原因未能检测到控制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数量性状位点(QTLs)。6、对辽宁地区的杂草稻幼苗期耐寒性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大多数杂草稻材料的苗期耐寒性强于对照品种秋光。在苗期低温条件下,供试材料随胁迫强度增强,酶系统活性和渗透调节物质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幼苗期耐寒性较强的杂草稻WR03-45,WR04-35比对照栽培稻秋光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的酶系统活性,同时其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含量也保持了较高水平,而MDA含量相对较低,表明WRO3-45,WRO4-35具有一定的抵抗低温能力。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杂草稻研究进展
  • 1.1 杂草稻的定义
  • 1.2 杂草稻的地理分布
  • 1.2.1 全球杂草稻的分布
  • 1.2.2 中国杂草稻的分布
  • 1.3 杂草稻的植物学特征和生态学特性
  • 1.3.1 植物学特征
  • 1.3.2 杂草稻的休眠性
  • 1.3.2.1 杂草稻的休眠期和种子寿命
  • 1.3.2.2 杂草稻休眠的生理特性
  • 1.3.2.3 杂草稻休眠特性的遗传
  • 1.3.3 杂草稻的萌发特性
  • 1.3.4 杂草稻的抽穗开花及异交特性
  • 1.3.5 杂草稻的落粒性
  • 1.3.6 杂草稻的抗逆性
  • 1.3.6.1 耐寒性
  • 1.3.6.2 耐旱性
  • 1.3.6.3 耐盐性
  • 1.3.6.4 抗病性
  • 1.3.6.5 其他抗性
  • 1.4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杂草稻遗传多样性研究
  • 1.5 杂草稻的起源及其分类
  • 1.5.1 杂草稻的起源
  • 1.5.1.1 栽培稻和野生稻基因渐渗的后代
  • 1.5.1.2 普通野生稻演化成原始栽培稻的过渡形态
  • 1.5.1.3 栽培稻退化后的返祖现象或栽培稻之间的自然异交种
  • 1.5.1.4 栽培稻与杂草稻的异交
  • 1.5.2 杂草稻的分类
  • 1.5.2.1 依据形态特点分类
  • 1.5.2.2 按亚种归属的分类
  • 1.5.2.3 按栽培型和野生型分类
  • 1.6 杂草稻对稻作生态系统的影响
  • 1.6.1 杂草稻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 1.6.2 杂草稻对水稻品质的影响
  • 1.6.3 杂草稻对稻作生产效益的影响
  • 1.6.4 杂草稻对水稻病害的影响
  • 1.6.5 杂草稻对稻属资源遗传多样性的影响
  • 1.7 杂草稻生态控制研究进展
  • 1.7.1 预防措施
  • 1.7.2 耕作栽培措施
  • 1.7.3 除草剂防治
  • 1.7.4 综合防治措施
  • 1.8 杂草稻的利用研究
  • 1.8.1 杂草稻在栽培稻起源、演化及籼粳分化研究中的地位
  • 1.8.2 杂草稻在水稻育种中的利用
  • 1.8.3 杂草稻在转基因水稻生物安全性评价中的利用
  • 1.8.4 杂草稻的特殊利用价值
  • 第二章 辽宁杂草稻的考察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一节 辽宁杂草稻的考察
  • 2.1 辽宁杂草稻的概念性描述
  • 2.2 辽宁杂草稻的考察、收集及整理
  • 2.3 辽宁省杂草稻的分布
  • 2.3.1 杂草稻的地理分布
  • 2.3.3 杂草稻田间发生的特点
  • 2.4 辽宁杂草稻的扩散
  • 第二节 辽宁杂草稻基本生物学特性研究
  • 2.5 材料和方法
  • 2.5.1 试验设计
  • 2.5.2 调查记载项目
  • 2.6 结果与分析
  • 2.6.1 杂草稻株高
  • 2.6.2 杂草稻穗部性状
  • 2.6.3 杂草稻分蘖动态
  • 2.6.4 杂草稻的亚种分类特性
  • 2.7 小结
  • 第三章 杂草稻的起源、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基因组DNA提取
  • 3.1.3 SSR扩增反应体系
  • 3.1.4 聚丙烯酰胺变性凝胶电泳
  • 3.1.5 硝酸银染显色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
  • 3.2.2 杂草稻群体的遗传结构
  • 3.2.3 杂草稻群体的遗传分化
  • 3.2.4 辽宁杂草稻的起源分析
  • 3.2.4.1 辽宁杂草稻、粳型栽培稻、轴型栽培稻和野生稻的基因型
  • 3.2.4.2 聚类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杂草稻对栽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一节 杂草稻和栽培稻相互竞争的初步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设计
  • 4.1.3 调查记载项目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形态特性的影响
  • 4.2.2 杂草稻与栽培稻竞争对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 4.2.3 相互竞争对栽培稻和杂草稻单株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 第二节 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生理特性及稻田生态的影响
  • 4.3 材料与方法
  • 4.3.1 试验材料
  • 4.3.2 试验设计
  • 4.3.3 调查项目及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形态特征的影响
  • 4.4.2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光合和蒸腾速率的影响
  • 4.4.3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田环境因子的影响
  • 第三节 不同密度杂草稻对栽培稻群体生产的影响
  • 4.5 材料与方法
  • 4.5.1 试验材料及试验设计
  • 4.5.2 调查项目及方法
  • 4.6 结果与分析
  • 4.6.1 杂草稻对栽培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4.6.2 杂草稻对栽培稻灌浆特性的影响
  • 4.6.3 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构成因素和产量的影响
  • 4.7 小结
  • 第五章 杂草稻田间自生出苗动力研究
  • 第一节 辽宁杂草稻深粗土条件下出苗动力源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不同深度覆土实验
  • 5.1.3 统计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不同覆土深度对杂草稻出苗率和秧苗素质的影响
  • 5.2.2 不同覆土深度杂草稻出苗动力源分析
  • 5.2.3 杂草稻出苗动力与秧苗素质的相关性
  • 第二节 辽宁省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初步评价
  • 5.3 材料与方法
  • 5.3.1 植物材料
  • 5.3.2 试验方法
  • 5.3.3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光照与黑暗条件对中胚轴伸长的影响
  • 5.4.2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表现
  • 5.4.3 聚类分析
  • 第三节 辽宁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生理调节机制研究
  • 5.5 材料与方法
  • 5.5.1 植物材料
  • 5.5.2 试验设计
  • 5.5.3 中胚轴长度的测定
  • 5.5.4 生理指标的测定
  • 5.5.5 统计分析
  • 5.6 结果与分析
  • 5.6.1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动态
  • 5.6.2 籽粒淀粉酶活性及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 5.6.3 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变化
  • 5.6.4 中胚轴细胞壁蛋白质含量变化
  • 5.6.5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细胞壁酶活性变化
  • 5.6.5.1 中胚轴细胞壁过氧化物酶活性变化
  • 5.6.5.2 中胚轴细胞壁IAA氧化酶活性的动态变化
  • 5.6.6 杂草稻中胚轴内源激素变化
  • 第四节 辽宁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遗传特性研究
  • 5.7 材料与方法
  • 5.7.1 试验材料
  • 5.7.2 试验方法
  • 5.7.3 数据分析
  • 5.8 结果与分析
  • 5.8.1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经典遗传分析
  • 5.8.2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性状的分子标记研究
  • 5.9 小结
  • 第六章 杂草稻幼苗期耐寒性的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杂草稻幼苗期耐寒性的鉴定与评价
  • 6.1.1.1 供试材料
  • 6.1.1.2 试验处理
  • 6.1.1.3 评价方法
  • 6.1.2 杂草稻幼苗期耐寒生理特性研究
  • 6.1.2.1 供试材料
  • 6.1.2.2 试验处理
  • 6.1.2.3 生理测定指标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杂草稻苗期耐寒性评价
  • 6.2.2 低温处理对幼苗株高的影响
  • 6.2.3 低温处理对幼苗可溶性物质的影响
  • 6.2.3.1 MDA含量
  • 6.2.3.2 游离脯氨酸含量
  • 6.2.3.3 可溶性糖含量
  • 6.2.4 低温处理对幼苗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 6.2.4.1 SOD活性
  • 6.2.4.2 CAT活性
  • 6.2.4.3 POD活性
  • 6.3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 7.1 杂草稻的定义
  • 7.2 杂草稻的遗传多样性及群体分化
  • 7.3 杂草稻的起源与演化
  • 7.4 杂草稻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 7.5 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特性的利用
  • 7.6 杂草稻控制与利用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水稻中胚轴伸长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7(12)
    • [2].水稻中胚轴伸长机制研究进展[J]. 杂交水稻 2018(02)
    • [3].利用重测序和集团分离分析鉴定水稻中胚轴延长相关染色体区域[J]. 上海农业学报 2017(04)
    • [4].多胺氧化酶(PAO)调控光诱导玉米中胚轴伸长的生理机制[J]. 作物学报 2016(05)
    • [5].水稻中胚轴长度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10(07)
    • [6].玉米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J]. 河南农业 2019(16)
    • [7].基于幼苗图像分析鉴定水稻品种旱直播耐深播特性[J]. 农业大数据学报 2019(02)
    • [8].光照对玉米中胚轴和胚芽鞘生长的影响[J]. 新疆农垦科技 2015(11)
    • [9].不同播种深度对水稻苗期形态特征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06)
    • [10].植物细胞壁蛋白质提取方法的改进[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05)
    • [11].玉米中胚轴长度与内源激素关系的研究[J]. 玉米科学 2008(03)
    • [12].玉米播种出苗期旱害对植株生长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12(02)
    • [13].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的差异分析[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01)
    • [14].小麦胚芽鞘与耐深播抗旱研究进展[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03)
    • [15].中国北方杂草稻深覆土条件下出苗动力源分析[J]. 中国水稻科学 2008(02)
    • [16].不同玉米品种及其亲本耐深播特性分析[J]. 玉米科学 2019(01)
    • [17].淹水胁迫下褪黑素浸种对水稻幼苗生长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19(03)
    • [18].杂草稻中胚轴伸长的细胞形态学观察[J].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2012(06)
    • [19].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能力鉴定及对深播胁迫的生理响应[J]. 玉米科学 2009(05)
    • [20].不同光质对玉米中胚轴伸长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5)
    • [21].不同玉米自交系耐深播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J]. 草业学报 2016(07)
    • [22].玉米苗期管理方法[J]. 农民致富之友 2015(03)
    • [23].提高水稻直播育种水平相关理论研究进展[J]. 江西农业学报 2015(05)
    • [24].杂草稻中胚轴伸长动态及其与籽粒淀粉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14(01)
    • [25].玉米耐深播相关性状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J]. 作物杂志 2014(02)
    • [26].水稻突变体B1-24的细胞学观察及其激素响应[J].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2)
    • [27].不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的影响[J]. 玉米科学 2012(05)
    • [28].不同播种深度对不同玉米品种种子活力的影响[J]. 种子 2019(02)
    • [29].播种深度对夏玉米幼苗性状和根系特性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08)
    • [30].玉米黄改系材料萌芽期耐旱性鉴定与评价[J]. 玉米科学 2016(03)

    标签:;  ;  ;  ;  ;  

    杂草稻遗传多样性及其对稻田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