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

杨修之死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陈曦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星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程红玉

课标要求及分析:

课程标准对于本课的要求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体现能力与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欣赏、体验;学习水平是经历、反应水平;学习内容是文学作品。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体现“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领悟;学习水平是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体现知识目标。行为动词是获得;学习水平是理解;学习内容是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体现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体验,学习水平是经历水平,学习内容是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前提条件是能说出自己的。

“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体现能力、情感目标。行为动词是品味,学习水平是领悟水平,学习内容是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篇文章是第五单元所选的明清时期最有代表性的白话小说之一。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学生在此之前都读过《三国演义》,对本节内容并不陌生。学习本篇可帮学生推开一扇窗户,来欣赏《三国演义》这个百花园里的奇特风景,培养或提高学生品读古典名著的能力和兴趣,也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学情分析:

优势:九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小说常识和自学能力,感性认识较强。本文篇幅比较完整,由几个小故事组合而成,文意浅显易懂,情节上一脉相承,一环紧扣一环,细致展现了杨修被曹操杀害的全过程。这样的文本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教学中学生能学会分析人物形象。

劣势:理性分析不足,对人物的分析上不够客观,细致。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感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教材分析中指出:“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分析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明确二人之间的矛盾。

课标要求“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学情中可以看出“教学中学生能学会分析人物形象,但理性分年不足。”所以根据课标要求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写法。

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文本,抓住重点段落、语句,学生分析、了解曹操、杨修的性格特征。

(2)通过分析、理解杨修的死因,学生学会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独特方法,深入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教学流程

活动一:主题曲导入新课。(预设时间3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带来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请欣赏。《滚滚长江东逝水》

大家知道这是哪一步电视剧的主题曲吗?(三国演义)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走进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杨修之死》(板书)

【点评:通过一首词歌曲导入新课,目的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投入,为走进文本创设情境】

活动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预设时间10分钟)

提出问题:课文写了杨修犯曹操之忌的哪几件事?对杨修每次犯忌,曹操各有什么心理反应?

学生回答:第一件事,园门阔事。虽称美,心忌之。第二件事,分一盒酥,虽喜笑,心恶之。第三件事,梦中杀人,愈恶之。

学生回答:第四件事,告发曹丕,愈恶之。第五件事,教植斩吏,大怒。第六件事,代作答教,大怒,有杀修之心。第七件事,鸡肋事件,操杀修。

教师小结:杨修所做的这七件事引起了曹操一系列心理变化,二人由生活小事中的智力游戏的对抗,矛盾冲突逐步激化,致使曹操杀了杨修。

【点评:速读课文,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同时培养了学生概括文本的能力】

活动三:感知情节,分析形象。(预设时间15分钟)

提出问题:分析曹操和杨修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

学生回答:曹操的性格特征阴险残忍又深谋远虑。曹操嫉妒杨修的才能,有考虑到杨修未来会对政治有所压力,所以找理由把他杀掉。

学生回答:曹操阴险狡猾奸诈。在第四五件事中杨修卷入了曹丕与曹植争做接班人的争斗中,在曹丕已经得势的情况下,他必将成为这场战斗的牺牲品。

学生回答:恃才放旷、毫无心机、疏放不羁、蔑视权贵、才思敏捷。

教师小结:在一系列事件中,突显了二人不同的性格特点。

【点评:本环节,学生明确了人物形象,学会通过各种描写,来分析小说中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完成了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

活动四:品读课文,合作探究。(预设时间6分钟)

提出问题:杨修的死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杨修之死,过在自己。因为杨修恃才放旷、狂妄轻率,置军纪于不顾,一闻“鸡肋”就自动收拾行装,并煽动其他人也作归计,他的被杀是咎由自取。

学生回答:杨修之死,罪在曹操。

学生回答:因为杨修能摸透曹操的心思,曹操忌妒他的才能,考虑到留他在身边终不免造成祸患,总想找一个堂堂正正的罪名把他杀掉。

教师小结:基于以上原因,杨修是必死无疑了。

【点评:本环节,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杨修的死因,明白了做人要谦逊,不可恃才放旷,更不可狂妄自大,完成了学习目标3】

活动五:拓展延伸。(预设时间6分钟)

提出问题:假如你是才华横溢的杨修,如何与曹操相处,才能做到相安无事,真正体现“大智慧”

投影展示《杨修之死》给予的启示

【点评:这个环节,学生从文本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表达了真情实感。】

总体点评:

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通过课堂讲解,师生互动,启发引导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概括事件主要内容的方法;掌握了概括人物形象的方法。本节课学生能够积极思考并全面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总结,是本课一大亮点。所以,这一节课在知识能力方面学生有了最大的收获。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体现得很好,真正的语文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个性,追求学生对问题独特化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之,教师依据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板书设计】

杨修之死

罗贯中

杨修矛盾冲突曹操

恃才放旷(一般矛盾)阴险虚伪

轻率狂妄(政治矛盾)老谋深算

标签:;  ;  ;  

杨修之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