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论文摘要

目的探讨从新生儿脐带华通氏胶中分离、培养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 UCMSCs),并对其表型鉴定以及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将UCMSCs与兔异体皮+自体微粒皮复合移植于兔皮肤全层缺损创面,观察UCMSCs促进微粒皮修复创面的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支持。观察UCMSCs在不同孔径的聚碳酸酯膜上生长和迁移情况,体外快速分离、培养表皮干细胞(epidermal stem cells, ESCs),将UCMSCs与ESCs分别接种在聚碳酸酯膜正反两面进行共培养,诱导UCMSCs分化为表皮样细胞,为以UCMSCs做为组织工程皮肤种子细胞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取正常足月产健康新生儿脐带,采用酶消化法及组织块法的方法分离培养UCMSCs。以相差显微镜、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UCMSCs形态及超微结构;以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鉴定细胞表面标志物;通过MTT法检测第1、3、5代细胞的增殖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术检测第2、4代细胞周期;通过成脂以及成骨实验检测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的潜能。2以腺病毒介导GFP基因体外转染UCMSCs 48h,于兔耳皮下注射移植,于3d、7d、14d、21d取材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GFP表达情况。取成年日本大耳兔8只,随机抽取2只分为一组,同时构建兔背部急性皮肤全层缺损创面模型(每只兔2个创面),交换移植同等大小面积的反削断层皮,其真皮面均匀粘附兔自体微粒皮。所有兔头侧创面为UCMSCs移植组(A组)、尾侧为PBS空白自身对照组(B组)。于术后14d、21d观察创面情况,计算21d创面愈合率,进行统计学分析。于术后21d切取创面愈合区域组织,对标本行HE染色观察。3取健康包皮环切术患者包皮皮片,采用中性蛋白酶和胰酶消化结合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培养hESCs,以相差显微镜及HE染色观察ESCs形态及生长特点;以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标志CK19、P63和β1-integrin。4UCMSCs以丝裂霉素C处理后接种于常用的0.4、3.0和8.0μm三种膜孔径的6孔板Transwell插件中,培养7d,观察、计数三种孔径插件底部贴壁细胞,计算迁移率,并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细胞在多孔膜上的生长、迁移情况。5在聚碳酸酯膜底面预培养ESCs的Transwell插件内接种UCMSCs,使UCMSCs与ESCs在聚碳酸酯膜正反两面生长形成非直接接触式共培养,诱导UCMSCs向表皮细胞分化。共培养10d后,消化收集细胞,爬片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并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标志物CK19、P63和β1-integrin的变化;收集诱导后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及qRT-PCR的方法,在mRNA和蛋白水平检测CK19、P63和β1-integrin表达情况;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Transwell新型共培养与传统共培养诱导后细胞CK19表达率。结果1采用复合酶消化法和组织块法培养均从脐带华通氏胶中分离出成纤维样细胞,细胞呈梭形或多角形,呈旋涡状生长。透射电镜观察,细胞核大且不规则,核仁明显,细胞浆较少,细胞器以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为主。MTT法绘制生长曲线显示,各代细胞经过1d的潜伏期后,进入对数增殖期,第7d之后开始出现不同的接触抑制。细胞周期检测80%以上的细胞处于静止期。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分离培养的细胞表达CD44 (98.07%)、CD105 (95.29%)、CD73 (98.58%)、CD29 (99.50%)和HLA-Ⅰ(99.80%),不表达CD34 (0.59%)、CD31 (0.24%)、CD45 (1.91%)和HLA-DR (1.18%)。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细胞CD90和CD44阳性表达, CD31和CD45阴性表达。在体外特殊诱导条件下,这些细胞能够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显示它们具有多向分化潜能。2腺病毒介导的GFP基因转染UCMSCs后48h,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UCMSCs可有效表达GFP。于兔耳皮下注射移植后3d、7d时取材冰冻切片观察,UCMSCs较强表达GFP;14d、21d取材观察仍有GFP减弱表达。术后21d创面愈合率A组高于B组(P<0.05)。愈合后创面取材病理学观察可见表皮层下大量不规则胶原纤维,成纤维细胞以及小血管,缺少皮肤附件;移植组表皮层可发现表皮钉突样结构,而对照组表皮层底部平坦,与基底结合较为疏松。3中性蛋白酶和胰酶消化结合Ⅳ型胶原黏附法分离、培养ESCs,形态学观察可见hESCs呈扁圆状多角形,融合后呈铺路石样生长;免疫荧光染色鉴定细胞标志CK19、P63和β1-integrin均呈阳性表达。4培养7d后,0.4μm、3.0μm和8.0μm三种Transwell插件内贴壁UCMSCs的迁移率分别为0、1.8%、8.0%,0.4μm孔径聚碳酸酯膜膜细胞迁移率为0。扫描电镜下观察到细胞在3.0μm和8.0gm孔径聚碳酸酯膜底面生长以及穿越微孔的现象,而在0.4μm孔径膜则未发现。5UCMSCs与ESCs在聚碳酸酯膜正反两面非直接接触式共培养10d后,诱导组UCMSCs形态呈扁圆状多角形,而对照组细胞形态未变化;免疫荧光染色、Western blotting检测诱导组细胞CK19、P63阳性表达,对照组则为阴性;实时定量PCR检测CK19、P63 mRNA表达,诱导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β1-integrin的各种表达诱导组细胞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减弱。流式细胞术检测CK19阳性率,新型共培养诱导组(54.3%)与传统Transwell共培养诱导组(11.4%)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两种方法能够从脐带分离、培养出MSCs, UCMSCs增殖能力强,经细胞表面标志物、生物学特性以及多向分化能力检测,符合MSCs评价标准。UCMSCs可促进创面微粒皮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Ⅳ型胶原黏附法能够快速、有效分离表皮干细胞;而0.4μm孔径的聚碳酸酯膜能够阻止细胞迁移通过,在该孔径聚碳酸酯膜正反两面近距离共培养UCMSCs和ESCs,能够较为有效地诱导UCMSCs向表皮样细胞分化。UCMSCs能够成为组织工程皮肤所需理想的种子细胞。

论文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Ⅰ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物学特性检测
  • 材料与方法
  • 主要仪器
  • 主要试剂
  • 实验试剂配制
  • 实验标本
  • 分离培养方法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生长增殖特性分析
  • 细胞标志物鉴定
  • 多向诱导分化能力检测
  • 结果
  • 细胞形态学观察
  • 生长增殖特性分析
  • 细胞标志物鉴定
  • 多向诱导分化能力检测
  • 讨论
  • 小结
  • Ⅱ 异体皮+自体微粒皮+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复合移植修复创面材料与方法
  • 材料与方法
  • 主要仪器
  • 主要试剂
  • 实验试剂配制
  • 实验动物、细胞株及重组腺病毒
  • GFP标记UCMSCs兔耳皮下注射移植
  • 兔全层皮肤缺损以及复合移植模型的建立
  • 图像分析及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GFP标记UCMSCs兔耳移植后的观察
  • UCMSCs移植后创面观察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 前言
  • Ⅰ 人表皮干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及标志物鉴定
  • 材料与方法
  • 主要仪器
  • 主要试剂
  • 实验试剂配制
  • 实验标本
  • 表皮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
  • 表皮干细胞的鉴定
  • 结果
  • 表皮干细胞的形态观察
  • 标志物鉴定
  • 讨论
  • 小结
  • Ⅱ UCMSCs在不同孔径聚碳酸酯膜生长及迁移的观察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主要仪器
  • 主要试剂
  • 实验试剂配制
  • 细胞培养及处理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细胞迁移率观察
  • 扫描电镜观察
  • 讨论
  • 小结
  • Ⅲ 新型Transwell共培养诱导UCMSCs向表皮样细胞分化
  • 材料与方法
  • 主要仪器
  • 主要试剂
  • 实验试剂配制
  • 细胞复苏与传代
  • Transwell共培养
  • 细胞形态观察
  • 共培养诱导后细胞表型转化的鉴定
  •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形态学观察
  • 新型共培养诱导后UCMSCs表皮细胞早期标志物检测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间充质干细胞来源的外泌体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 解剖学杂志 2016(05)
    • [2].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07)
    • [3].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模型中的应用进展[J].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2019(06)
    • [4].间充质干细胞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9(06)
    • [5].静脉应用间充质干细胞治疗软骨病损的研究进展[J]. 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6)
    • [6].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难治性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13)
    • [7].基因修饰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 天津医药 2019(12)
    • [8].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心肌梗死中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J]. 解剖学杂志 2020(01)
    • [9].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J].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2019(11)
    • [10].间充质干细胞衰老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20(14)
    • [11].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在糖尿病肾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0(03)
    • [12].犬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及其外泌体修复庆大霉素致犬肾小管上皮细胞损伤[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3].口腔疾病治疗中如何应用牙源性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特性[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0(25)
    • [1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制剂的质量管理及有效性和安全性[J]. 转化医学杂志 2020(02)
    • [15].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临床应用[J].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2020(05)
    • [16].比较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 2020(04)
    • [17].犬间充质干细胞在兽医临床的应用[J]. 中国兽医杂志 2020(01)
    • [18].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不同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2020(08)
    • [19].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对犬急性肾损伤的临床治疗效果[J]. 动物医学进展 2020(10)
    • [20].三维立体培养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J].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8(11)
    • [21].间充质干细胞源外泌体在肺部疾病中的应用与作用[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13)
    • [22].基于细胞生物学方法比较5种不同组织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征[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9(33)
    • [23].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与药学评价[J]. 药学学报 2019(07)
    • [24].间充质干细胞在动物临床上的应用前景[J]. 动物医学进展 2019(08)
    • [25].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机制及进展[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19(08)
    • [26].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在皮肤损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J]. 系统医学 2019(16)
    • [27].间充质干细胞更改名称的时候到了[J]. 中华细胞与干细胞杂志(电子版) 2017(05)
    • [28].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儿童难治性迟发性出血性膀胱炎疗效和安全性的临床研究[J].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8(03)
    • [29].两种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比较[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17)
    • [30].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外泌体对肿瘤的调控效应[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8(25)

    标签:;  ;  ;  ;  ;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及体外诱导分化为表皮样细胞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