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热论文-郑晨

金庸热论文-郑晨

导读:本文包含了金庸热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金庸热,受众接受心理,文化消费性

金庸热论文文献综述

郑晨[1](2019)在《媒介文化语境下“金庸热”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消费》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热"成为半世纪以来令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其作品的地位以及在华人圈的传播程度并不会随着金庸的故去和时间的流逝而降低。文章在媒介文化的语境下,从受众的接受心理、文化消费两个视角,探析"金庸热"能够经久不衰的背后深层次的文化生产与传播逻辑,以期说明"金庸热"不是偶然的文化现象。(本文来源于《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周睿[2](2017)在《“金庸热”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国际教育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需要传播中国文化。本文运用文化视野从内容、语言和思想叁个方面分析金庸武侠小说,认为其语言生动形象,雅俗共赏,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适合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7年04期)

田花[3](2014)在《“有华人的地方读金庸”——金庸热叁十年》一文中研究指出1924年3月10日,一个名叫查良镛的婴孩诞生于浙江海宁;1955年,31岁的他开始以"金庸"为笔名创作武侠小说;1984年,金庸武侠小说开始风靡中国大陆;1994年,金庸独家授权的叁联版《金庸作品集》上市,再掀"金庸热",北大授予其名誉教授,其武侠创作被赞为"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2004年,《天龙八部》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1980年代,金庸作品如江潮般席卷内地,封闭已久的人们突然发现,小说原来可以这么好看,文学可以如此轻松。从书(本文来源于《晚晴》期刊2014年03期)

黄杨华,林旭娜[4](2012)在《“画说金庸”再续金庸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半个世纪以来,金庸武侠热的延续、再热,支撑起诸如武侠电影、电视连续剧、广播剧、舞台剧、音乐会、绘画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经久不衰。只要有华人聚居的地方,金庸武侠小说都风靡不衰。遍布全球的华人也把金庸的影响带到了世界各地,可以说,正是因为金庸武侠小说融入了中(本文来源于《南方日报》期刊2012-04-10)

周倩倩[5](2010)在《论“金庸热”产生的文化语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热"作为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一道奇异的景观,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迎合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了当下的民族文化心理,"金庸热"的出现不是偶然,它是20世纪改革开放以后当下文化语境的必然产物。(本文来源于《当代小说(下)》期刊2010年06期)

刘秀珍[6](2010)在《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大陆金庸热》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小说自80年代进入大陆,在迎合文学思潮的基础上,金庸热高潮迭起,绵延不绝。当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嬗变对金庸热起到了什么影响?本文将讨论这一话题。(本文来源于《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0年02期)

赵天亮[7](2007)在《大众传播视野下的“金庸热”》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武侠小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商业文明联姻的产物,“金庸热”的形成、传播并产生持久的影响,是多种社会因素起作用的结果。现代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传播语境的变化促成了“金庸热”的形成和扩散。在大众传播的视野下,金庸武侠已不再局限于一种文学现象。回顾20世纪以来中国民族文化产业从无到有、由小而大的发展历程,很少有一种大众文化产品能像金庸武侠一样拥有如此持久的生命力,以金庸为代表的中国武侠文化已在全球文化舞台上占据了一席之地,金庸武侠成为中国民族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在其发展过程中折射出我国民族文化产业前进中的成果与挫折。本文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剖析受众心理、媒介运作等因素在“金庸热”形成及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不同作用,进而指出在新的经济和媒介条件下,金庸产业长足发展所应采取的必要措施。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金庸武侠半个世纪以来的多种传播渠道,并指出金庸武侠在传播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四个主要特点。第二部分具体分析了作为报人的金庸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所持有的独特创作理念以及受众在金庸武侠接受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叁种心理状态:替代性满足、总体认知和理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分析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金庸武侠小说如何成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以及在新媒介环境下,作为大众文化的金庸武侠逐渐小众化的发展趋势。第叁部分通过个案研究分析了“金庸热”的传播机制,“金庸热”在大众媒介中引发“马太效应”;同时,大众媒介通过构建“媒介事件”,实现议程设置功能,帮助金庸武侠确立文学经典的地位,并成为民族文化产业的一面旗帜。第四部分从文化产业角度,分析了金庸武侠的市场空间,以及其自身的品牌内涵。同时指出在金庸武侠相关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制约因素,并相应地提出一些改良措施。(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07-04-28)

陈尚荣[8](2002)在《金庸能走多远?——关于金庸热的文化语境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的 15部长短不一的武侠小说创作于 2 0世纪 50—70年代的香港 ,陆续连载于报刊 ,旋即风靡于港台及东南亚。自 80年代登临大陆 ,从起初悄悄流传 ,到 90年代堂而皇之地登上大学讲台 ,被专家学者研究 ,其间经历了从“地下盗版”到“公开发行”(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02年01期)

史风华[9](2000)在《从金庸热看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庸自从 80年代在中国大陆走红以来 ,其知名度几乎超过任何一个当代作家。金庸热的持续升温原因何在 ?其根本原因在于金庸的小说迎合了广大读者的民族审美心理。他的作品 ,在内容上满足了读者的英雄企盼 ;在形式上是民族心理的文学外化 ,大俗大雅 ;在审美情感上继承并超越了民族的文化传统 ,因而大受欢迎(本文来源于《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0年06期)

黎鸣[10](1999)在《垂暮者的“童话” 青春者的精神“白面”——也谈“金庸热”》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半个世纪以来,国内从禁读武侠小说到今天把武侠小说,尤其把金庸的新武侠小说看成是最上等的文学,这的确是一个颇令人深思的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过去按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政治的观点视一切武侠小说为封建遗毒,一概禁绝之,不仅如此,甚至连《叁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伟大的古典着作也不让人阅读。这种愚蠢的文化禁锢,事实已证明,是极其错误的,而且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来说,也是极其有害的。(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论坛》期刊1999年Z3期)

金庸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汉语国际教育不仅需要传授语言知识,而且需要传播中国文化。本文运用文化视野从内容、语言和思想叁个方面分析金庸武侠小说,认为其语言生动形象,雅俗共赏,内容丰富,情节引人入胜,批判地继承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适合作为汉语国际教育中传播中国文化的工具。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金庸热论文参考文献

[1].郑晨.媒介文化语境下“金庸热”的社会心理与文化消费[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

[2].周睿.“金庸热”和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J].文教资料.2017

[3].田花.“有华人的地方读金庸”——金庸热叁十年[J].晚晴.2014

[4].黄杨华,林旭娜.“画说金庸”再续金庸热[N].南方日报.2012

[5].周倩倩.论“金庸热”产生的文化语境[J].当代小说(下).2010

[6].刘秀珍.从当代文学思潮看大陆金庸热[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7].赵天亮.大众传播视野下的“金庸热”[D].山东大学.2007

[8].陈尚荣.金庸能走多远?——关于金庸热的文化语境透视[J].当代文坛.2002

[9].史风华.从金庸热看民族审美心理的影响[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10].黎鸣.垂暮者的“童话”青春者的精神“白面”——也谈“金庸热”[J].社会科学论坛.1999

标签:;  ;  ;  

金庸热论文-郑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