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钙钛矿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氧析出,钙钛矿,应力,氧缺陷
钙钛矿类论文文献综述
刘茜[1](2019)在《钙钛矿类金属氧化物氧析出催化性能表面调控(应力与氧缺陷)及机理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氧析出反应的缓慢动力学严重制约了许多电化学能量储存与转换系统(如,金属空气电池和电解水制氢)的开发和推广。为了打破依赖贵金属催化剂作为商用氧析出催化剂的困局,研究人员在开发低成本催化剂和优化催化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工作。钙钛矿类金属氧化物由于其低成本,稳定性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成为新一代氧析出商用催化剂之一,钙钛矿广泛商业化之前仍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优化钙钛矿催化剂催化性能方面,应力与氧缺陷调控作为有效调控手段被广泛研究。在影响钙钛矿催化活性,氧缺陷和应力的作用机理不够明晰。首先,本研究利用脉冲激光沉积系统制备单晶模型结合实验研究验证了应力对La_(0.7)Sr_(0.3)CoO_(3-δ)(LSC)薄膜的电催化活性来源于应力与氧缺陷的耦合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压缩应力薄膜(LSC/LAO)相较于拉伸应力薄膜(LSC/LAO)呈现更强的催化活性。钴价态分析及晶格分析均表明热处理后LSC/LAO会引入更少的氧空位,这是由于其氧空位形成能更低更不易形成氧空位,LSC/LAO拥有更少的氧空位,从而使得LSC/LAO展现出高于拉伸应力薄膜的催化活性。其次,研究第二部分进一步探究将应力应用于调控实际钙钛矿相氧化剂催化剂。我们系统地对比了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得到30nm、100nm的LSC纳米纤维,和微米级的LSC粉末的晶格结构、表面组成以及氧催化活性。通过XRD表征,证实30nm的纳米纤维晶格常数明显小于粉末材料和100nm纤维,该现象归结于尺寸效应,表面张力在纳米纤维中引入了压缩应力,30nm纤维表现出极高的本质活性,活性达到一般块状材料的4~5倍,压缩应力提升LSC催化性能与前一章薄膜体系结论一致。最后,我们还探索了氧缺陷对于实际钙钛矿相氧化物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影响。通过利用静电纺丝制备得到的100nm纳米纤维,利用惰性气氛热处理在材料上引入不同浓度的氧缺陷,系统地研究氧缺陷对LSC电催化活性的影响。电化学实验直接发现随着氧缺陷的增加,材料的活性随之降低。氧缺陷的增加会引起更多的电子填充于高能轨道和Δ值的增加。此外,结合表面元素的分析发现,氧缺陷的增加导致其表面氧成分的降低,表明OH吸附能力减弱。这些变化是氧缺陷导致LSC的OER活性降低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7)
陈绍鹏[2](2019)在《金刚烷类、氟乙胺卤化钙钛矿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分子铁电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与陶瓷铁电体相比,它们具有重量轻、环境友好(不含铅等)、柔韧性好、易于合成等优点,因此有望取代陶瓷铁电体,并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成功合成了四个金刚烷衍生物类化合物、九个钙钛矿型化合物和四个氮唑类化合物,通过单晶衍射、介电、DSC(差式扫描量热仪)、SHG(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仪)、铁电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及铁介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晶体的对称性、介电性、热性质、SHG效应和铁电等性质及应用,阐述相变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分子基铁介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金刚烷的笼式结构中含有许多sp~3杂化轨道的C原子,这种柔性结构有利于产生分子的旋转运动,导致结构相变。利用金刚烷羧酸和金刚烷胺,设计并构筑了四种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通过金刚烷甲酸与L-脯氨酰胺合成了一种具有超强非线性效应的新的铁电体化合物C_(11)H_(15)O_2·C_5H_(11)N_2O(1),化合物1在130 K附近发生可逆的结构相变,从胺基团到羧酸的偶极矩产生自发极化,自发极化率为0.15 uC/cm~2;其非线性效应是KDP(磷酸二氢钾)的叁倍。化合物2C_(11)H_(16)O_2·C_5H_8N_2(2)是由两个金刚烷羧酸分子和一个3,5-二甲基吡唑分子构成,在260 K附近发生可逆结构相变。通过金刚烷甲酸与六次甲基四胺合成的中性加合物C_(11)H_(16)O_2·C_6H_(12)N_4·CHCl_3(3)在265 K附近发生具有对称性破缺的可逆结构相变。胺类常用于分子铁介电体的构筑,通过高氯酸使金刚烷胺发生质子化而形成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C_(11)H_(19)N·ClO_4(4)。3、利用氯化镉、氯化锰、氯化铜为骨架,选择2-氟乙胺、2,2-二氟乙胺、2,2,2-叁氟乙胺作为有机胺阳离子,组装了九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新型卤化钙钛矿化合物。化合物(FC_2H_4NH_3)_2CdCl_4(5)、(FC_2H_4NH_3)_2MnCl_4(6)为常温相变,化合物(FC_2H_4NH_3)_2CuCl_4(7)、(F_2C_2H_3NH_3)_2CdCl_4(8)、(F_2C_2H_3NH_3)_2MnCl_4(9)、(F_3C_2H_2NH_3)_2CdCl_4(11)、(F_3C_2H_2NH_3)_2MnCl_4(12)、(F_3C_2H_2NH_3)_2CuCl_4(13)为高温相变,化合物(F_2C_2H_3NH_3)_2CuCl_4(10)为低温相变,研究对比了九种化合物的热异常和可切换介质行为以及相变机理,其结构相变机理主要由胺的有序无序变化、骨架分子结构的畸变导致的。九种钙钛矿化合物在相变温度附近台阶状介电变化表明它在介电开关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为设计分子基铁电材料或具有其他性能的固态相变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4、采用溶液法,利用1,2-二甲基咪唑、咪唑、叁氮唑和酸合成了叁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氮唑类化合物,化合物C_5H_9N_2·PF_6(14)和C_4H_4O_4·C_2H_3N_3(16)随温度变化伴有超大的介电弛豫行为。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配体5,5’-二氰基-3,3’-联吡啶和迭氮化钠在路易斯酸CuSO_4的作用下,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铜四唑配合物C_(12)H_6N_7·CuSO_4(17)。配合物17的堆积图形状类似一个美丽的蝴蝶发卡,其高氮结构可作为潜在的含能材料。(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27)
殷建[3](2019)在《新型钙钛矿类材料单晶薄膜的生长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型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因其卓越的光电性能而备受关注,基于此类材料的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短短十年已突破24.2%。此外,新型卤化物钙钛矿材料在激光、发光二极管、探测器等多个领域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相比多晶薄膜,钙钛矿单晶薄膜没有孔洞和晶界、电荷缺陷密度更低,因而具有更高的载流子迁移率、更长的载流子扩散长度和载流子寿命,在制备更高性能的光电器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为了保证载流子的高效传输和收集,生长厚度小于载流子扩散长度的单晶薄膜成为制备高性能光探测器和太阳能电池的前提。然而,利用传统的薄膜制备方式来获得钙钛矿单晶薄膜十分困难。尽管目前全世界已经有多个课题组开展了相关工作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获得高质量的、厚度达到纳米级别的、面积较大的钙钛矿单晶薄膜依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本文有针对性地从叁维结构和二维结构的有机-无机复合钙钛矿材料以及全无机钙钛矿材料叁个方面进行了新型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生长制备。对获得的单晶薄膜的晶体质量、晶体结构、光物理性质、光电性质进行了详细的表征,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预测。这些新型单晶薄膜的获得对钙钛矿材料光电等领域器件性能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论文共分六章,各章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了新型钙钛矿单晶薄膜的研究背景,重点总结了常见的新型钙钛矿材料、薄膜的基本知识、钙钛矿多晶及单晶薄膜的生长方法以及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基于以上总结,我们提出了本论文的选题依据、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并且简要地概述了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第二章主要介绍了新型钙钛矿单晶薄膜生长过程中所使用的相关实验试剂、生长装置,并且对一些基本性能测试方法与测试仪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第叁章,基于CH3NH3PbBr3简单的结构和优异的性能,我们首先研究了该材料的生长习性。根据其单晶在有机溶剂中的层状生长习性,我们首次提出利用物理空间限制的夹片方法制备该材料单晶薄膜。通过改进生长装置和优化实验条件,得到了面积最高超过3 ×4 mm2、厚度在500 nm~5 μm之间可控的单晶薄膜,并可以制备到普通玻璃、导电玻璃、硅片等多种基底上。对获得单晶薄膜的质量进行了表征,并对其基本光物理和超声波性质进行了研究,为探究其载流子传输距离等问题奠定了实验基础。首次设计了气相后处理方法,将CH3NH3PbBr3转变为了较难直接制备单晶薄膜的CH3NH3PbI3,并初步探究了其光响应性能,开关比比转换前提高了一倍。第四章,基于(C3H7NH3)2PbBr4和(C6H13NH3)2PbI4本身的二维结构特点,我们改进了原有的溶液降温法生长装置,首次采用酸溶液直接降温生长了面积接近1cm2,厚度150μm的高质量薄单晶。对热学性质进行了表征,首次通过单晶解析直接研究了其在278 K和171 K左右的两个相变。对(C3H7NH3)2PbBr4单晶薄膜的光学性质进行了全面表征,首次发现了其上转换及双光子性能并测试了其光波导性能,光损耗为12.2 dB/cm。预测了该材料在频段转换光波导通讯领域的应用价值。第五章,考虑到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热稳定差的缺点,我们对热稳定性较好的全无机Cs-Pb-Br系列化合物进行了探索,首次在室温下解析了除立方相之外的其他相的晶体结构。由于该类材料生长中极易出现伴随结晶,首次引入分离结晶技术对CsPb2Br5单晶薄膜进行生长,详细研究了如何防止伴随结晶和薄膜质量退化的问题。对其结晶和生长过程以及生长现象进行了详细观察。对得到的高质量的单晶薄膜进行了基本光学和热学性质表征。其荧光激发峰位在250 nm左右,在深紫外探测领域有较大的应用前景;在0~200 ℃范围内具有优良的循环热稳定性,为其在器件中的稳定性应用奠定基础。电学性质测试表明其在层内和层间的导电性质差别很大,表明其在方向开关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第六章,我们归纳总结了本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创新点以及有待于进一步需要开展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期刊2019-03-20)
崔璋璋[4](2018)在《钙钛矿类氧化物量子功能材料多铁性与二维磁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类氧化物是一类重要的量子功能材料,因其丰富的物理性质近些年来受到了广泛的关注。钙钛矿和层状钙钛矿氧化物磁性材料在多态存储、传感器和自旋电子器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多铁材料和二维磁性材料是两种新型磁性量子功能材料。多铁材料是指同时具有铁电性和磁性(铁磁或反铁磁)并且二者之间存在相互耦合的一类材料。为了实现多铁材料的实际应用,要求它们在室温下和单相材料中能够表现出很强的磁电耦合效应。然而,由于铁电性与磁性之间的互斥,使二者很难在单相材料中共存。BiFeO3是实验上研究得最为广泛的一种多铁材料,它在室温以上表现出铁电性与反铁磁性。到目前为止,单相材料中实现室温下的铁电、铁磁性共存还非常稀少。Aurivillius相氧化物具有特殊的层状结构,它的晶格是由铋氧层和钙钛矿层构成。通过层间插入技术,在铁电母体材料中插入若干铁磁钙钛矿层,就有可能在室温下和单相材料中实现铁电性与铁磁性的共存。与叁维铁磁性材料不同,二维材料中的磁长程有序会受到诸如热激发、自旋涨落的抑制,二维Heisenberg模型在非零温度下不存在长程磁有序。而材料中的强磁各向异性能够克服热激发和自旋涨落的影响。因而,在二维Ising和XY模型中,可能存在铁磁性。由于二维磁性材料在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的重要价值,在实验上取得了重要的研究进展。然而,到目前为止,在氧化物中仍没有实现二维铁磁性。在氧化物尤其是具有钙钛矿结构的氧化物中实现二维铁磁性,将能极大地促进二维磁性材料与现代基于半导体工业的电子器件的整合。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两部分,即Aurivillius相氧化物的多铁性能研究和SrRuO3/SrTiO3超晶格薄膜的二维磁性研究。我们使用元素掺杂和晶格周期性的手段分别对Aurivillius相氧化物和SrRu03/SrTiO3超晶格的磁性进行调控,并综合运用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X射线发射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等技术表征薄膜的微观电子结构。从而探索薄膜铁磁性和电子结构之间的关联,进一步理解薄膜中铁磁性产生的机理。论文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是论文的综述部分,主要介绍了:(1)多铁材料的概念、研究背景和产生机制。(2)Aurivillius相氧化物的晶体结构特点和发展现状,主要介绍了Aurivillius相氧化物陶瓷和外延薄膜材料方面的相关研究工作。(3)二维铁磁性的理论知识、研究背景和发展现状。第二章是关于外延薄膜材料的制备和性能表征技术的介绍。首先简单介绍了脉冲激光沉积设备以及反射式高能电子衍射装置的应用。接着,介绍了薄膜样品的表征手段。我们使用X射线衍射和原子力显微镜分别表征薄膜的晶体结构和表面形貌,使用物理性质综合测量系统和超导量子干涉仪测试薄膜的电学和磁学性质。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同步辐射软X射线吸收谱、X射线发射谱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它们在探测材料电子结构方面的应用。在第叁章中,我们使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LaAlO)0.3(Sr2AlTaO3)0.7衬底上生长了 Bi6Fe2Ti3O18、Bi6FeCoTi3O18和LaBi5CoTi3O18外延单晶薄膜。我们通过Co和La的掺杂来改善Bi6Fe2Ti3O18薄膜的铁磁性,并使用软X射线吸收、X射线发射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技术探测薄膜的电子结构。X射线吸收测试表明,Co和La的掺入降低了Bi6FeCoTi3O18和LaBi5FeCoTi3O18薄膜中Ti/Fe/Co 3d和O 2p轨道间的杂化强度,且La能够减少薄膜中的氧空位浓度。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的实验结果和理论拟合证明Co和La的掺杂能够改变FeO6和CoO6八面体的晶体场参数。X射线吸收和共振非弹性X射线散射测试表明薄膜电子结构的变化是由晶格畸变引起的,更大的晶格畸变能够增强Fe和Co离子的自旋倾斜,这为Aurivillius相氧化物的本征铁磁性提供了实验证据。在第四章中,我们使用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在SrTiO3衬底上生长了原子层厚度的SrRuO3/(SrTiO3)N(N= 1-5)超晶格薄膜。我们通过改变SrTiO3层的厚度来调控超晶格的铁磁性。随着SrTiO3层数的增大,磁转变温度Tc逐渐降低。磁输运测试证明SrTiO3层的插入能够诱导连续的从二维Ising铁磁性向叁维非Ising铁磁性的转变。SrRuO3/(SrTiO3)N超晶格中二维Ising铁磁性的存在不仅依赖于SrTiO3的层数,同时与温度有关。X射线吸收测试表明,由于Ru和Ti原子电负性的不同,SrRuO3和SrTiO3界面处顶角氧原子的电子云向Ru原子产生偏移,从而导致了 Ru/Tidxy和dyz,zx轨道之间存在轨道各向异性。随着SrTiO3层数的增大,超晶格中Ti 3dxy和3dyz,zx轨道间的各向异性逐渐增强,而Ru 4dxy和4dyz,zx能态之间的轨道各向异性逐渐减弱,这说明,SrRuO3/(SrTiO3)N超晶格中二维Ising铁磁性向叁维非Ising铁磁性的转变可以由界面处Ru和Ti离子的轨道重构解释。最后,第五章是全文工作总结和后续研究工作展望。(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8-04-28)
杨雯,陆海鹏[5](2018)在《钙钛矿类单相多铁材料的研究现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结构因其存在多铁性质吸引了很多研究兴趣。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的钙钛矿结构的研究现状。Bi基钙钛矿体系存在很高的铁电极化强度;锰氧化物是一种典型的强关联电子体系,体系可以在不同条件下发生各种相变;R2Ni Mn O6在室温下具有相当大的磁介电效应以及存在室温铁磁转变温度。同时提出了目前钙钛矿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来源于《科技资讯》期刊2018年11期)
黄祎存[6](2018)在《钙钛矿类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材料是一类有着与钛酸钙(CaTiO3)相同晶体结构的材料,这种材料是在1839年被发现的。2009年,人工合成的二维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材料被作为一种有前途的光学材料走进人们的视野。二维钙钛矿材料在太阳能电池领域中有着巨大的潜在应用。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几个部分:1.运用再沉淀法制备了二维有机-无机钙钛矿(NH3(CH2)10NH3)PbBr4(C10PbBrPE),得到的粉末晶体在DMSO/H20的比例大于4/6的混合液中用270 nm激发时,在550 nm处可发射出荧光,并与罗丹明B在585 nm处的紫外吸收峰有重迭,可构成FRET体系,计算供体与受体之间的Forster半径是10.37 A。当向该溶液中加入Hg2+与罗丹明乙二胺(RhHB)时,发生了开环效应产生荧光响应。随着Hg2+浓度的升高,在585 nm处对应的RhHB-Hg2+的峰会逐渐升高,在550 nm处对应的C10PbBrPE的峰会逐渐降低,该FERT体系对Hg2+的检测限为 2.4 μM。2.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 CH3NH3PbBr3(MAPB)量子点,并用有机凝胶作为保护层与MAPB形成复合物以达到提高MAPB稳定性的目的,并探索了有机凝胶因子与MAPB形成复合物所需要的最适宜的温度、质量与溶剂。相关测试证明有机凝胶因子可通过自组装作用形成有机凝胶,并将MAPB量子点包裹起来,形成复合物MAPB-G3。对比MAPB量子点与MAPB-G3的荧光稳定性,测试结果显示:MAPB在7天内荧光强度减少70.3%,而MAPB-G3复合物荧光强度减少47%,说明MAPB量子点在凝胶的保护下可以提高稳定性。3.由于在相对湿度大于50%的条件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薄膜易发生分解,器件性能明显降低。为了提高钙钛矿电池的稳定性,分别采用MAPB与MAPB-G3作为钙钛矿吸收层,并制备出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ITO/碳粉/ZnO/钙钛矿吸收层/PEDOT-PSSNa/ITO)。J-V测试表明,将电池置于湿度为60%的环境时,MAPB的电池的转换效率η在一周内由0.55%降至0.20%,在同样环境下MAPB-G3的电池转换效率η由0.54%降至0.22%,由此说明MAPB-G3用作钙钛矿吸收层可以有效地提高的太阳能电池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天津工业大学》期刊2018-03-01)
张苡铭,王丹,赵中令,于力娜,张斌[7](2016)在《钙钛矿类碳烟氧化催化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多种钙钛矿类复合金属氧化物,并采用XRD、SEM、EDX以及TG对其结构、形貌、组成以及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XRD和EDX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物质以类钙钛矿型金属氧化物结构存在;SEM表明,合成的材料微观尺寸在纳米级;TG实验表明,La_(0.8)Sr_(0.2)Cu_(0.16)Fe_(0.84)O_3复合氧化物对模拟炭烟燃烧具有最大催化活性,甚至高于贵金属Rh掺杂的La_(0.7)Sr_(0.3)Fe_(0.7)Co_(0.24)Rh_(0.06)O_3型复合氧化物,降低燃烧温度幅度达到45℃,具有进一步研究与应用的价值。(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陈彦广,张雷,韩洪晶,赵哲吉,闫伟宁[8](2015)在《钙钛矿类混合离子电子导体在污染物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了钙钛矿类混合离子电子导体的主要制备方法及其在气、液、固叁相污染物控制及转化,尤其是气体污染物NOx和CO控制、废水中染料和酚类有机物的高效脱除及固相烟灰利用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提出了以钙钛矿类混合离子电子导体为载体的复合催化剂应用于木质素选择性催化氧化制备芳香基化合物的新工艺,为钙钛矿类离子电子导体应用提供新途径,同时为木质素高效催化转化利用提供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张连萍,唐峰,武娜,陈立桅,马昌期[9](2014)在《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类太阳电池器件衰减负载依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时[1],其器件稳定性成为实用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理解钙钛矿类电池器件的衰减物理过程,对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本文初步研究了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在色温为6000 K的LED光源持续照射下的衰减过程,发现器件的衰减过程与器件外加负载具有依赖性,测试结果表明:当器件为开路时,器件随光照测试时间的延长,器件开路光电压(Voc)逐渐升高,而器件的短路电路(Jsc)及FF均发生衰减下降;而当器件接入同器件最大功率输出(mpp)相当的负载时,器件的开路电压趋于稳定,器件电流衰减也得到减缓。这一结果表明,外部电场对器件的衰减过程具有明显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期刊2014-08-04)
张连萍,唐峰,武娜,陈立桅,马昌期[10](2014)在《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类太阳电池器件衰减负载依赖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钙钛矿太阳电池所采用的具有有机-金属卤化物半导体材料具有良好的光吸收、光电转换特性以及优异的光生载流子输运特性。目前实验室样品光电转换效率已接近20%,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1]。在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性能逐步提升的同时,其器件稳定性成为实用化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理解钙钛矿类电池器件的衰减物理过程,对提高器件的使用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初步研究了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太阳电池器件在色温为6000 K的LED光源持续照射下的衰减过程,发现器件的衰减过程随器件外加负载的增加而加快。本文所制备的器件结构如图1a所示,其初始效率为9%左右(图1b)。为了更加真实模拟器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的衰减过程,器件是在持续光照条件性进行。实验所用的光伏器件性能衰减测试系统,能够自动进行IV扫描测试,实时记录器件的性能参数(图2),并能够根据实验需求对器件外加负载进行跟踪扫描。图2为器件A的四个性能参数(Voc,Jsc,FF,mpp)随时间变化关系曲线。为了研究器件的外加负载对其衰减过程的影响,器件测试过程中,分别在3.3小时及70小时处做了两次外加负载的调整。从图2及图3的结果中可以看出,器件的衰减过程同器件的外加负载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当器件为开路时,器件随光照测试时间的延长,器件开路光电压(Voc)逐渐升高,而器件的短路电路(Jsc)及FF均发生衰减下降;而当器件接入同器件最大功率输出(mpp)相当的负载时,器件的开路电压趋于稳定,器件电流衰减也得到减缓。这一结果表明,外部电场对器件的衰减过程具有明显作用,其相应的机制正在深入研究过程中。(本文来源于《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4-05-24)
钙钛矿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分子铁电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特别是与陶瓷铁电体相比,它们具有重量轻、环境友好(不含铅等)、柔韧性好、易于合成等优点,因此有望取代陶瓷铁电体,并成为目前功能材料研究的热点。本论文成功合成了四个金刚烷衍生物类化合物、九个钙钛矿型化合物和四个氮唑类化合物,通过单晶衍射、介电、DSC(差式扫描量热仪)、SHG(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仪)、铁电等多种测试分析手段,对化合物的结构、光学性质及铁介电性质等进行了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介绍了晶体的对称性、介电性、热性质、SHG效应和铁电等性质及应用,阐述相变的定义和分类,举例说明分子基铁介电材料的研究现状,并阐述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2、金刚烷的笼式结构中含有许多sp~3杂化轨道的C原子,这种柔性结构有利于产生分子的旋转运动,导致结构相变。利用金刚烷羧酸和金刚烷胺,设计并构筑了四种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通过金刚烷甲酸与L-脯氨酰胺合成了一种具有超强非线性效应的新的铁电体化合物C_(11)H_(15)O_2·C_5H_(11)N_2O(1),化合物1在130 K附近发生可逆的结构相变,从胺基团到羧酸的偶极矩产生自发极化,自发极化率为0.15 uC/cm~2;其非线性效应是KDP(磷酸二氢钾)的叁倍。化合物2C_(11)H_(16)O_2·C_5H_8N_2(2)是由两个金刚烷羧酸分子和一个3,5-二甲基吡唑分子构成,在260 K附近发生可逆结构相变。通过金刚烷甲酸与六次甲基四胺合成的中性加合物C_(11)H_(16)O_2·C_6H_(12)N_4·CHCl_3(3)在265 K附近发生具有对称性破缺的可逆结构相变。胺类常用于分子铁介电体的构筑,通过高氯酸使金刚烷胺发生质子化而形成具有可逆结构转变的化合物C_(11)H_(19)N·ClO_4(4)。3、利用氯化镉、氯化锰、氯化铜为骨架,选择2-氟乙胺、2,2-二氟乙胺、2,2,2-叁氟乙胺作为有机胺阳离子,组装了九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新型卤化钙钛矿化合物。化合物(FC_2H_4NH_3)_2CdCl_4(5)、(FC_2H_4NH_3)_2MnCl_4(6)为常温相变,化合物(FC_2H_4NH_3)_2CuCl_4(7)、(F_2C_2H_3NH_3)_2CdCl_4(8)、(F_2C_2H_3NH_3)_2MnCl_4(9)、(F_3C_2H_2NH_3)_2CdCl_4(11)、(F_3C_2H_2NH_3)_2MnCl_4(12)、(F_3C_2H_2NH_3)_2CuCl_4(13)为高温相变,化合物(F_2C_2H_3NH_3)_2CuCl_4(10)为低温相变,研究对比了九种化合物的热异常和可切换介质行为以及相变机理,其结构相变机理主要由胺的有序无序变化、骨架分子结构的畸变导致的。九种钙钛矿化合物在相变温度附近台阶状介电变化表明它在介电开关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为设计分子基铁电材料或具有其他性能的固态相变材料提供了新的途径。4、采用溶液法,利用1,2-二甲基咪唑、咪唑、叁氮唑和酸合成了叁种具有可逆结构相变的氮唑类化合物,化合物C_5H_9N_2·PF_6(14)和C_4H_4O_4·C_2H_3N_3(16)随温度变化伴有超大的介电弛豫行为。采用水热合成法,通过配体5,5’-二氰基-3,3’-联吡啶和迭氮化钠在路易斯酸CuSO_4的作用下,得到了一种新型的金属有机铜四唑配合物C_(12)H_6N_7·CuSO_4(17)。配合物17的堆积图形状类似一个美丽的蝴蝶发卡,其高氮结构可作为潜在的含能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钙钛矿类论文参考文献
[1].刘茜.钙钛矿类金属氧化物氧析出催化性能表面调控(应力与氧缺陷)及机理探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2].陈绍鹏.金刚烷类、氟乙胺卤化钙钛矿类化合物的合成及铁介电性质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3].殷建.新型钙钛矿类材料单晶薄膜的生长与性质研究[D].山东大学.2019
[4].崔璋璋.钙钛矿类氧化物量子功能材料多铁性与二维磁性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8
[5].杨雯,陆海鹏.钙钛矿类单相多铁材料的研究现状[J].科技资讯.2018
[6].黄祎存.钙钛矿类材料的制备及相关性能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18
[7].张苡铭,王丹,赵中令,于力娜,张斌.钙钛矿类碳烟氧化催化剂研究[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8].陈彦广,张雷,韩洪晶,赵哲吉,闫伟宁.钙钛矿类混合离子电子导体在污染物处理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过程工程学报.2015
[9].张连萍,唐峰,武娜,陈立桅,马昌期.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类太阳电池器件衰减负载依赖性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5分会:有机光伏.2014
[10].张连萍,唐峰,武娜,陈立桅,马昌期.平面异质结型钙钛矿类太阳电池器件衰减负载依赖性研究[C].第一届新型太阳能电池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