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通过对24小时内6个不同时间段的针刺抗创伤痛模型大鼠的观察研究,以揭示电针抗创伤痛在昼夜节律方面的相关特征。方法经过痛阈筛选的192只SD大鼠,将动物随机分为24组,每组8只,其中每4组作为1个观察时间点,分别于8:00(ZT0)、12:00(ZT4)、16:00(ZT8)、20:00(ZT12)、24:00(ZT16)、4:00(ZT20)这6个时间点用甩尾法测定动物痛阈后,分别在相应的时间点对动物进行处理:空白对照组(不截肢,不电针)、空白电针对照组(不截肢,仅电针)、截肢模型组(只截肢,不电针)、截肢电针组(截肢,同时处以电针),电针穴位选择为健侧的“足三里”穴、“环跳”穴。处理结束后立即测定动物的术后痛阈,计算实验前后的痛阈改变率。24h后在相应时间点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脊髓腰段c-fos基因表达的情况,ELISA法测定血浆褪黑激素水平,探讨以上指标的相关性。实验时同一时间点的4个组的手术、电针及动物处死、取样均同时进行。结果正常大鼠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其峰值在16点左右,谷值在24点左右,即明期痛阈较高,暗期痛阈较低;创伤痛大鼠痛阈明显降低,而以早晨8点左右痛阈下降最为明显;不同时辰电针能提高相对应时间点创伤痛大鼠痛阈,且早晨8点的镇痛效果最佳:电针对正常动物及创伤痛动物痛阈的昼夜节律均有影响。空白对照组脊髓中c-fos基因表达量极低,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截肢后表达量明显上升,且呈现无节律的变化趋势;与截肢模型组比较,截肢后施加电针,以中午12点和晚上20点c-fos基因表达量减少最为明显。正常大鼠血MT浓度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截肢后血浆MT浓度明显降低,节律出现双峰的变化趋势;截肢同时施加电针对血浆MT浓度较截肢模型组有所升高,昼夜节律与空白电针组相近。结论痛阈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电针可对抗创伤痛,电针抗创伤痛的效应具有一定的昼夜节律特征,不同的时间点的针刺镇痛效果不同。这一实验结论可为临床针麻手术的最佳时间选择及择时电针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针灸对机体痛阈的昼夜节律的影响及针灸效应的昼夜节律探讨[J]. 内蒙古中医药 2010(15)
- [2].夜滋阴、昼升阳治疗失眠症[J].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6(10)
- [3].浅议中医时间医学的择时治疗[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6(94)
- [4].浅谈中医时间医学中的择时治疗[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07)
- [5].H_(22)肝癌小鼠择时服用人参皂甙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实验研究[J].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