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氮素循环研究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氮素循环研究

论文摘要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Contour hedgerow intercropping system)作为一种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和综合生产途径,已被推荐为我国红壤丘陵区防治水土流失、充分利用水肥光热资源、提高系统生产力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一经营方式也有一些弱点和限制因素,在不合理的经营管理下就会表现出来,影响了这一有效措施的推广应用。为此,本研究从氮素入手,采用田间监测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红壤丘陵区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经营模式氮素吸收、分布和损失进行了研究,探讨了绿篱复合经营对温室效应的影响,并基于种间相互作用机理,研究了绿篱对作物的化感效应。旨在深入了解氮素在绿篱复合系统中的吸收、分布和损失特征及种间相关关系,进而寻求优化配置模式,以期为等高绿篱复合经营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山地丘陵区水土保持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经过为期2年研究,取得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观测2年四季绿篱和作物的生长,发现坡耕地种植紫穗槐和香根草后,与玉米、小麦和蚕豆复合种植,系统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但紫穗槐、紫穗槐/香根草、香根草3种复合经营模式之间有差异,残茬不同,LER也有所差异;与大豆复合种植,LER均小于1,尤其是大豆与紫穗槐组成的系统。(2)在可比面积上,紫穗槐、紫穗槐/香根草、香根草与小麦、蚕豆、玉米复合时作物吸氮量均高于单作,而与大豆复合时大豆吸氮量却低于单作。小麦相对于香根草的氮营养竞争比率(CR)略大于小麦相对于紫穗槐的CR,且CR均大于1,而小麦相对于紫穗槐/香根草的CR小于1;蚕豆相对于香根草的CR大于1,且蚕豆-大豆轮作略大于蚕豆-玉米轮作,蚕豆相对于紫穗槐、紫穗槐/香根草的CR接近于1或大于1,生长季节间有差异;玉米相对于绿篱的CR均大于1;大豆相对绿篱的CR均小于1。(3)不同绿篱复合及作物轮作类型差异引起农田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各组分时空变化显著。与试验前相比,土壤剖面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对于土壤铵态氮,0-100cm土壤剖面累积量减少量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香根草复合体系>无绿篱种植体系>紫穗槐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对于小麦-玉米、蚕豆-玉米和蚕豆-大豆3种轮作方式,紫穗槐和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及无绿篱种植体系中均以蚕豆-大豆处理减少量最多,而香根草复合体系中蚕豆-大豆处理减少量最少,其中土壤剖面铵态氮含量夏季作物收获时降低幅度明显高于冬季作物收获时。对于土壤硝态氮,土壤剖面含量在4个生长季节呈先降低后增高,尔后又降低再升高的趋势,紫穗槐、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及无绿篱种植体系,0-100cm土壤剖面硝态氮减少量均以蚕豆-玉米处理最低,而香根草复合体系以蚕豆-大豆处理最低;土壤剖面全氮含量变化趋势与土壤剖面硝态氮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在土壤剖面垂直方向上,土壤全氮、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均以0-40cm土层变化最大。(4)坡耕地单作种植紫穗槐和香根草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壤N2O排放,表现为温室气体N2O的排放源,但潜在地减小了土壤CO2排放,表现为是温室气体CO2的汇;与作物复合经营下土壤均表现为N2O和CO2的源,尤其在紫穗槐生长下效果更显著。整个玉米(大豆)季节,3种复合类型中,以紫穗槐复合体系土壤N2O排放量最大;4种种植体系中土壤N2O排放总量,小麦-玉米轮作均表现为最大,该结果与传统观点相左,尚需进一步研究;紫穗槐、紫穗槐/香根草和香根草复合体系及无绿篱种植体系,小麦-玉米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依次为494.81、382.27、449.73和328.84 g N hm-2。坡耕地种植绿篱及轮作种植残茬,通过改变土壤氮、有机质含量,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等环境因子,影响了土壤N2O和CO2排放,从而影响到土壤N2O和CO2排放通量之间的相关关系。(5)利用15N同位素对不同复合经营模式组分氮素吸收利用、分布及土壤剖面分布的示踪研究表明,对于绿篱,紫穗槐叶、杆和根体内15N原子百分超依次为:单作紫穗槐>紫穗槐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香根草茎叶和根则依次为:单作香根草>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香根草复合体系,其中紫穗槐体内15N浓度均表现为叶最大,香根草体内15N浓度茎叶和根系相当。对于玉米,玉米秸秆、籽粒和根系15N原子百分超基本呈现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复合体系>无绿篱种植的趋势,玉米体内15N浓度以籽粒最大。对于土壤,所有样地表层(0-20cm)土壤15N丰度均高于下层,表层土壤15N丰度从高到低依次为:无绿篱种植>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单作香根草>香根草复合体系>单作紫穗槐>紫穗槐复合体系;整个剖面来看,紫穗槐为基础的系统,土壤15N丰度依次为: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复合体系>单作紫穗槐,香根草为基础的系统,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单作香根草;3种复合系统土壤15N丰度均低于无绿篱种植,且紫穗槐复合体系<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紫穗槐单作体系、香根草单作体系、紫穗槐复合体系、紫穗槐/香根草复合体系、香根草复合体系和无绿篱种植体系氮素表观回收率依次为:61.97%、66.97%、72.05%、90.53%、73.15%和77.04%;肥料氮利用率依次为:44.00%、37.72%、41.09%、51.99%、36.89%和6.03%;土壤残留率依次为17.97%、29.25%、30.96%、38.54%、36.26%和71.01%。(6)大豆和蚕豆为受体的模拟实验表明,紫穗槐与香根草地上部水浸液显著抑制了大豆和蚕豆种子的萌发,且随着浓度升高抑制作用加强;而根际土水浸液对种子萌发无明显影响。紫穗槐地上部水浸液对大豆幼苗和根生长有显著抑制作用,对蚕豆幼苗生长表现出一定促进作用,对蚕豆根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香根草地上部水浸液对大豆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对大豆根生长在较低浓度时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在较高浓度时具有抑制效果;对蚕豆幼苗生长有一定促进作用,对蚕豆根生长有一定抑制作用。紫穗槐和香根草根际土水浸液对大豆幼苗生长无显著影响,对蚕豆幼苗生长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紫穗槐和香根草水浸液所得成分主要包括酸、酮、醛、酚、烯、醇和芳香族化合物等,其中苯甲酸及其衍生物、肉桂酸及其衍生物、低分子脂肪酸、苯甲醛、酚等为已研究的化感物质,可能在绿篱化感作用中起主要作用,但该试验在理想状况下进行的,所得结果只能供参考。此外,绿篱浸提液通过改变土壤水溶性总酚、铵态氮、有效磷、有机质、电导率等性质影响了作物生长。(7)综合以上研究,紫穗槐和香根草可以作为红壤丘陵区坡耕地利用的绿篱品种,而大豆不是合适的复合作物。基于系统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和种间相关关系,紫穗槐复合经营下,蚕豆-玉米轮作是较好的种植方式,香根草复合经营下,小麦-玉米和蚕豆-玉米2种轮作方式差异不大;紫穗槐与大豆复合种植是最差的组合模式。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农林复合系统营养物质循环
  • 1.1.1 农林复合系统内涵
  • 1.1.2 农林复合系统氮素循环
  • 1.1.3 复合模式与氮素循环的关系
  • 1.1.4 氮素循环研究方法和评价指标
  • 1.2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经营技术
  • 1.2.1 等高绿篱复合经营技术的内涵
  • 1.2.2 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
  • 1.2.3 问题和前景
  • 1.3 红壤区物质循环
  • 1.4 小结
  • 2 研究区概况和试验材料的选择
  • 2.1 自然地理概况
  • 2.2 农业发展状况
  • 2.3 试验材料的选择
  • 3 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
  • 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3.2 研究思路和方法
  • 3.3 试验方案
  • 3.3.1 定位试验
  • 3.3.2 模拟试验
  • 4 植物氮素吸收和分布特征
  • 4.1 地上部生物量分析
  • 4.1.1 绿篱地上部生物量
  • 4.1.2 作物地上部干物质量
  • 4.2 氮素吸收利用分析
  • 4.2.1 绿篱氮素吸收利用
  • 4.2.2 作物氮素吸收利用
  • 4.3 系统复合优势和氮素营养
  • 4.3.1 复合系统种植优势差异
  • 4.3.2 复合系统氮素营养差异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土壤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 5.1 土壤铵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 5.1.1 第1季作物收获时铵态氮分布特征
  • 5.1.2 第2季作物收获时铵态氮分布特征
  • 5.2 土壤硝态氮时空分布特征
  • 5.2.1 第1季作物收获时硝态氮分布特征
  • 5.2.2 第2季作物收获时硝态氮分布特征
  • 5.3 土壤全氮时空分布特征
  • 5.3.1 第1季作物收获时全氮分布特征
  • 5.3.2 第2季作物收获时全氮分布特征
  • 5.4 讨论
  • 5.5 小结
  • 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6 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
  • 2O和CO2排放特征'>6.1 土壤N2O和CO2排放特征
  • 2O排放特征'>6.1.1 土壤N2O排放特征
  • 2排放特征'>6.1.2 土壤CO2排放特征
  • 2O排放的影响因素'>6.2 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
  • 2排放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6.2.1 土壤CO2排放对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 2O排放的影响'>6.2.2 土壤性质和植物生长对N2O排放的影响
  • 2O排放环境因子分析'>6.2.3 土壤N2O排放环境因子分析
  • 6.3 讨论
  • 6.4 小结
  • 7 氮素循环与分布
  • 7.1 肥料氮在植物系统的分布
  • 7.1.1 15N在作物体内的分布
  • 15N在绿篱体内的分布'>7.1.215N在绿篱体内的分布
  • 7.2 肥料氮在土壤系统的分布
  • 7.3 讨论
  • 7.4 小结
  • 8 绿篱化感作用对氮素吸收的影响
  • 8.1 化学成分测定与分析
  • 8.2 对受试作物种子萌发影响
  • 8.2.1 绿篱地上部水浸液的影响
  • 8.2.2 绿篱根际土水浸液影响
  • 8.3 对受试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8.3.1 绿篱地上部水浸液的影响
  • 8.3.2 绿篱根际土水浸液的影响
  • 8.4 氮素效应试验
  • 8.4.1 氮素施用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 8.4.2 氮素施用对幼苗根长生长的影响
  • 8.5 土壤性质变化
  • 8.5.1 地上部水浸液的影响
  • 8.5.2 根际土水浸液的影响
  • 8.5.3 氮素施用的影响
  • 8.6 小结
  • 9 主要结果与研究展望
  • 9.1 主要结果
  • 9.2 研究特色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等高绿篱—坡地农业复合系统氮素循环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