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红姚红义
提要|以往学者们从水生态文明概念和内涵界定、建设路径和评价体系研究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分析,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未来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化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加强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的结合,从其他学科汲取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视野。
关键词|水生态文明研究现状未来研究趋势
中图分类号|X-1
作者信息|张小红(1965-),男,汉族,甘肃天水人,硕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生态经济,810016。
姚红义(1968-),男,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经济学,810016。
水生态文明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我国生态文明问题研究的新热点。已有的研究对于认识水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作用,形成水生态文明发展的共识,寻求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发挥了积极作用。本文从水生态文明的提出、概念与内涵界定、建设研究路径、评价体系研究几个方面,归纳总结水生态文明研究的主要内容,阐述未来研究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资料参考。
一、水生态文明的提出
水生态文明的提出缘起于水利部门及其一些官员学者对现代水利发展理念和发展道路的规划与探索。2011年,水利部综合事业局在贵阳等地举办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发展论坛”,讨论提出水利风景区助推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新思路、新战略。2012年10月,山东省济南市被确定为第一个国家级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至此,水生态文明就以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主题的形式被提出。水生态文明丰富和发展了传统水利的内涵,体现着“生态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和谐统一的现代水利发展方向,与此同时,也突出表明:水生态文明是实现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
2013年1月,为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水利部发文要求大力发展水生态文明建设,量水而行、以水定发展。基于鲜明的政策效应和水生态文明统筹区域发展的战略意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水生态文明研究。孟伟、范俊韬提出了流域水生态文明理念,认为要以流域社会一经济一自然复合系统为对象,把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水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基础上,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1]。杜贞栋作者针对山东省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城镇水污染加剧问题,提出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转变高耗水、高排放、高污染的生产方式,让线性发展模式转变为循环、低碳、绿色的发展模式[2]。山西是我国的煤炭大省,煤长水短,地下水超采,水土流失严重,白丽作者分析研究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山西水资源变化的特点及问题,提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路径与对策[3]。李国伟、郭银等作者对沂蒙山区水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小康社会建设的意义和策略进行了探讨。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4],陈明忠认为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就无法化解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其他矛盾,因此,必须要在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宏观框架下,协调推进水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5]。
二、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界定
2008年,马存利在《水生态文明的法理分析及其制度构建》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水生态文明”的概念,但没有对其内涵做进一步解释。概念和内涵的界定是理论研究的基础,从现有资料来看,学者们主要从三个视角对水生态文明的概念进行分析界定。
一是从水与水关系的视角,人水和谐是水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水生态文明有别于其他文明形态的显著特征是从人与水关系的哲学范畴体现人类文明进步。唐克旺指出水生态文明就是人类在保护水生态系统、实现人水和谐方面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6]。生效友认为水生态文明是人类理性社会的必然反映,既要预防水对人的危害,也要杜绝人对水的伤害,实现人水和谐[7]。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界定水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水、社会和谐规律,积极改善和优化人水关系,建设有序的水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水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8]。
二是从水生态文明与水生态保护关系的视角,研究提出水生态文明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生态文明包含人水和谐及水生态系统健康两方面内容,狭义的水生态文明仅指水生态系统健康。一些学者认为,人类对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决定于水生态系统的健康有序,因此,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但也有学者提出:我国人口众多,能源、粮食、水安全保障难度大,单纯追求水生态系统良好并不能实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可持续发展[9]。钟玉秀论述了水生态文明的系统性特征包括:在观念上突出人水和谐共处;在实践中强调水资源保护和社会建设双重责任;在目标上追求人的福利和水环境权益共同提高[10]。因此,水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离开人类发展这个主题,水生态文明只能是一种抽象的讨论。
三是从水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视角,认为水生态文明应涵盖人与水、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的和谐关系。王建华、胡鹏认为水生态文明在自然环境系统一端表现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在经济社会系统一端要求以水为载体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文明化[11]。左其亭提出水生态文明是人类自觉地把一切经济社会活动,都纳入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体系中,是一种包容了优化生态、安居乐业、生活幸福的全面发展[12]。王文珂对水生态文明的界定是人类遵循人水和谐发展规律,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13]。
三、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
由于水资源的公益性和包容性特征,水生态文明涉及多方面的建设路径。学者们遵循“五位一体”建设布局的总体思路,从水生态保护、水资源节约、水文化和水制度建设等几方面探索水生态文明建设路径。
(一)水生态保护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
水生态系统是水资源形成、转化和水环境演变的主要载体。陈明忠认为水生态保护应主体发挥水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辅之以人工修复[1]。研究者提出:综合运用调水引流、截污清淤和生物控制等措施,有利于生态脆弱河湖地区的水生态修复[7];加强水源涵养林保护和坡耕地整治,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水生态安全屏障,增强区域生态环境的水土保持力;实施河湖水系连通工程,促进水体流动和水量交换,可增强水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和抗御洪旱灾害的能力[14]。
(二)水资源节约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水是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控制性要素,水资源承载力是水安全的基本度量,反应水资源能够维系有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最大规模[15]。陈雷提出应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坚持以水定产业、以水定项目、以水定发展,不断调整优化用水结构,形成有利于节约用水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14]。钟玉秀建议要让水资源与土地资源一样,作为要素资源参与并约束经济社会发展决策[10]。陈明忠提出通过发挥水资源的约束性、控制性和先导性作用,建立水资源节约保护的“倒逼机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5]。
(三)水文化弘扬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灵魂
水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与水有关的科学、人文等方面的精神与物质文化成果的总和。孟亚明、于开宁提出要摒弃“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树立亲水、惜水、节约用水的文明理念[16]。水利部发展研究课题组认为:水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人水和谐的思想,感悟“道法自然”的精神境界,树立“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理念,要从汲取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时代特色的水文化成果,形成符合水生态文明理念的当代水文化[17]。水文化的实质是透过人水关系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有学者提出当前迫切需要培养集体主义、协作主义精神和和谐发展、包容性发展理念,以社会生态的和谐相处,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18]。
(四)水制度保障是水生态文明建设的保证
制度进步是水生态文明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2012年1月,国务院出台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确立了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和“四项制度”,为根治水资源无序开发、水生态环境恶化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5]。学术界也对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投入了较多的研究,生效友作者系统归纳了水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五种类型,包括水生态文明考核评价制度、水资源优化配置开发保护制度、有偿使用和水生态补偿制度、市场化水权交易制度、水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损害赔偿制度[7]。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认为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水利立法顶层设计,完善水利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章等制度,逐步建立有利于促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法制保障。
四、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
为指导、评价水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学者们对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投入了较多热情。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的探讨,二是对形成评价体系框架的研究。
首先,在评价体系构建原则方面。学者们强调,我国各地区水资源、水环境条件差异大,应分别制定不同的评价体系,以指导水生态文明多样化发展。此外,水生态文明是相对的,所以应注重国际、国内水平的横向比较,确定分级指标[6]。也有学者提出:水生态与水文明并重,评价指标选择一方面应反映水资源分配的公平公平性,另一方面也应体现地方政府在水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绩效,居民个人的水生态文明意识及和认知度、参与度等内容。
其次,在评价体系框架形成方面,学者们是从对水生态文明内涵解析,指导评价体系框架的形成。唐克旺认为水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促进水生态系统保护和人水和谐,为此,评价体系框架应建立在两个方向上,一是水生态系统状况指标,包括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的完整性;二是经济社会系统性指标,重点反映人类节约用水、清洁生产、生态保护意识的内容[6]。王建华、胡鹏作者提出:水生态文明标志着水生态系统的健康可持续、社会供用水的安全高效、水生态管理制度的完备有效和全社会水生态文明理念的进步,与之相适应,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应从水生态系统评价、水供用系统评价、水管理系统评价和水文化系统评价四方面进行[11]。高华、曹先玉、蔡保国提出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包括水资源体系、水生态体系、水景观体系、水工程体系、水管理体系五方面内容[19]。
五、未来研究趋势
水生态文明历经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流域水生态文明、区域水生态文明,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研究地位。水生态文明是涵盖人与水、人与人、人与社会三方面和谐关系的文化伦理形态。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生态文明统筹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已成为指导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理念。前人的研究对我们认识水生态文明的意义和作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水生态文明研究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无论从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视野多方面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未来,水生态文明研究应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从研究内容上看,首先,水生态文明的概念和内涵有待近进一步深化。现有概念的界定基本套用了生态文明概念的逻辑框架,并未形成具有水生态文明特色的内在规定性,致使相关概念之间很难区分,如水生态文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水生态文明与现代水利的联系与区别等问题。其次,应把水生态文明建设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的研究作为重点内容,要从水生态文明的构成体系为依据,从水生态文明的实施主体、参与主体等方面,研究水生态建设与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原理,分析影响水生态文明建设运行的制约因素,深入剖析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律性与特殊性。再次,应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节的研究,如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应结合具体区域水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进行水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估方法和应用研究,应加强不同类型的区域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的研究,作为有效指导本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关键环境。
从研究方法上看,未来应重点加强水生态文明的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变量,诸如经济结构调整、消费模式转变、居民水生态文明意识加强等,要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收集相关统计资料和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统计学和多元统计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综合评价基础上,聚焦关键问题,形成具有针对性建设对策和政策措施。需要广泛借鉴吸收国内外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成熟经验,结合具体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研究确立先进合理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建设模式等。
从研究视野看,要坚持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的视角进行规律认知的同时,合理吸取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心理学等科学领域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形成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视野。基于对水安全和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认识,加强基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方法的研究。要重视水生态修复技术和水生态友好工艺技术的研究,利于社会水生态生产力发展。强化水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人类行为规范、生产消费模式、社会经济体制、政策法规等研究,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决策、经济决策和管理决策,进行理论解释与规律认知,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有益的智慧成果。
参考文献:
[1]孟伟,范俊韬等.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与生态文明建设[A].会议论文,2013.6.
[2]杜贞栋.推进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思考[J].山东水利,2013.7.
[3]白丽.山西水生态文明建设对策研究[J].中国水利,201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利部关于加快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意见(水资源〔2013〕1号)水利部文件.2013.1.
[5]陈明忠.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水利,2013.15.
[6]唐克旺.水生态文明的内涵及评价体系探讨[J].水资源保护,2013.7.
[7]生效友.大力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水利,2013.1.
[8]詹卫华,汪升华,李玮等.水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及路径探讨[J].中国水利,2013.5.
[9]陈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法与途径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10]钟玉秀.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认识及政策建议[J].中国水利,2013.8.
[11]王建华,胡鹏.水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8.
[12]左其亭.水生态文明建设几个关键问题探讨[J].中国水利,2013.4.
[13]王文珂.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实践思考[J].中国水利,2012.23.
[14]陈雷.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大力节约保护水资源(一)[J].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学报,2013.9.
[15]夏军.水资源安全的度量:水资源承载力的研究与挑战(一)[J].海河水利,2002.4.
[16]孟亚明,于开宁.浅谈水文化内涵、研究方法和意义[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8.
[17]詹卫华,邵志忠,汪升华.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水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利,2013.2.
[18]刘希刚,韩璞庚.人学视角下的生态文明趋势及生态反思与生态自觉[J].汉江论坛.2013.10.
[19]高华,曹先玉,蔡保国.山东省水生态文明城市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3.5.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XJY006);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青海大学区域经济学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责任编辑:高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