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

论文摘要

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化大幅提升了我国总体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在加快我国向小康社会迈进的同时,我国也进入了急剧的社会转型期。所有制结构、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价值取向、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得各种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引发了一些群体性事件,并呈现出从非常态化向常态化转化的倾向。这极大的阻碍了我国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远大目标的实现。上世纪中后期盎格鲁-撒克逊国家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政府正在从“划桨者”向“掌舵者”转变,原来确立的“国家-单位-个体”社会强控制机制难以发挥作用,私域空间的拓展和公民社会的崛起促进了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以往人们总是认为防治群体性事件的责任在于政府,但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得其在防治群体性事件上困难重重,官僚组织体系也制约了其防治行动的实施。社会多元化发展趋势决定了我国防治群体性事件的主体不能单单依靠政府,必须构建一套有机多元防治机制。近年来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快速发展为其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提供了前提条件,其独特的功能优势正逐渐填补着政府职能转变留下的“管理真空”,并行使着政府让渡出来的大量社会治理职能,构成防治群体性事件不可忽视的一支生力军。全文共分五个部分。文章的第一部分阐述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当前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和非政府组织展开研究的现状以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并对其发生的主要原因进行简要分析。文章的第三部分对非政府组织理论进行概述,并对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表述。第四部分介绍现阶段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并着重对制约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障碍进行深度剖析。在文章的最后一个部分,笔者从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三个维度出发,提出解决思路,指出一方面,政府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另一方面,我国非政府组织也需要加大自身能力建设,同时还需要构筑社会支持网络。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群体性事件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非政府组织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非政府组织参与群体性事件研究现状
  • 1.3 理论工具与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与创新点
  • 2 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可行性分析
  • 2.1 非政府组织理论概述
  • 2.1.1 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 2.1.2 非政府组织的基本特征
  • 2.1.3 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 2.1.4 非政府组织与社会、政府的关系
  • 2.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及主要原因
  • 2.2.1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现状
  • 2.2.2 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
  • 2.2.3 我国群体性事件发展的新趋势
  • 2.3 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可行性分析
  • 2.3.1 政府治理群体性事件的不足
  • 2.3.2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具备的优势
  • 2.3.3 政府在治理群体性事件中不能作为单一主体
  • 3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 3.1.1 总体数量和实力不断增加
  • 3.1.2 从单一领域到多元化发展
  • 3.2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现状
  • 3.2.1 参与社会公共治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 3.2.2 担当群众“代言人”、表达公众利益诉求
  • 3.2.3 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促进社会公平
  • 3.3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3.3.1 政府对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包容度不够
  • 3.3.2 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主体资格尴尬
  • 3.3.3 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能力欠缺
  • 3.3.4 公众对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认同度不高
  • 4 加强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对策建议
  • 4.1 创新政府管理模式
  • 4.1.1 确立科学合理的政府-非政府组织关系
  • 4.1.2 给予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更多的包容
  • 4.1.3 积极引导和帮助非政府组织提高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水平
  • 4.2 我国非政府组织应加强自身能力建设
  • 4.2.1 理顺自身内部管理体制
  • 4.2.2 加强和拓宽筹资能力和渠道建设
  • 4.2.3 提高解决社会问题的实际能力
  • 4.3 构建良好的社会参与环境
  • 4.3.1 增强对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的任信
  • 4.3.2 搭建公众对非政府组织的参与平台
  • 4.3.3 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志愿精神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相关论文文献

    • [1].网络群体性事件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12(01)
    • [2].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维护丹东边境地区社会稳定[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3].处置群体性事件的法律对策研究[J]. 辽宁法治研究 2008(01)
    • [4].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四大利益调处机制[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8(01)
    • [5].情报信息在群体性事件预防和处置中的作用[J].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 2008(01)
    • [6].中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1)
    • [7].有效应对和化解群体性事件需要转换思维与时俱进[J]. 决策导刊 2009(11)
    • [8].社会管理创新与群体性事件防控机制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9].网络之于群体性事件的助燃作用研究[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0].我国环境污染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防治[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1].论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成因与防治对策[J]. 治安学论丛 2015(00)
    • [12].国内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11(06)
    • [13].群体性事件的宪法之维[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 2009(03)
    • [14].体育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分析与应对[J].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0(02)
    • [15].浅议高校提升大学生应对群体性事件能力之途径[J]. 法制博览 2020(02)
    • [16].浅析融媒体时代高校网络群体性事件治理路径[J]. 大视野 2019(06)
    • [17].环境群体性事件集体行动生成及消解:对典型个案的扎根分析[J]. 行政与法 2020(03)
    • [18].抗争型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社会认同及话语表征——以“深圳高考移民”为例[J]. 新闻传播 2019(23)
    • [19].公共管理视角下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综述——基于2002—2019年58篇CSSCI文献的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 2020(12)
    • [20].新形势下西北地区群体性事件的立体防控[J]. 发展 2020(04)
    • [21].环境公平视角下的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J]. 法制与社会 2020(09)
    • [22].法治维度下环境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分析[J]. 北京警察学院学报 2020(01)
    • [23].类神经网络视角下的网络群体性事件干预[J].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03)
    • [24].民族因素群体性事件的心理干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04)
    • [25].国内环境群体性事件研究进展[J].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2020(04)
    • [26].警方介入高校群体性事件处置的若干思考[J]. 法制与社会 2020(24)
    • [27].博弈分析在环境污染群体性事件中的应用研究[J]. 数学的实践与认识 2020(15)
    • [28].环境群体性事件治理中公众参与的现实困境与消解之道[J]. 领导科学 2020(18)
    • [29].新时期高校群体性事件的预防对策研究[J]. 公民与法(综合版) 2020(09)
    • [30].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与应对策略——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视角[J].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05)

    标签:;  ;  ;  

    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防治群体性事件问题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