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肝动脉血流阻断与否、肝动脉直径大小对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效果的影响,以及两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旨在为提高肝癌冷冻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选择成年杂种犬16只,随机分为2组,每组8只,分别行肝动脉暂时阻断后氩氦冷冻消融术(实验组)和保持肝动脉血流通畅情况下单纯氩氦冷冻消融术(对照组)。记录冷冻过程中冷冻器头端及冷冻器旁1cm、1.5cm处温度变化和冷冻后复温时间。分别于术后即刻、3d、7d、14d处死实验动物。通过选择性肝动脉造影、立体定位全取材切片技术及HE染色等方法评价冷冻消融术后靶冷冻血管影像学改变、镜下病理所示凝固性坏死及变性面积、冷冻靶区内不同直径肝动脉病理学改变以及肝动脉周边肝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实验组冷冻消融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冷冻靶区内直径小于3mm肝动脉完全闭塞,处死前复查造影未见重新开通,且周边新生多量紊乱的细小血管交通支。3mm~5mm直径肝动脉完全闭塞或部分损伤。处死前复查显示部分损伤的肝动脉部分修复。直径大于5mm的肝动脉冷冻术后及处死前造影与冷冻术前比较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中完全闭塞的肝动脉直径均小于2mm,处死前无开通。介于2mm~4mm直径的动脉多表现为不完全损伤,随着动脉直径增粗损伤程度渐轻。处死前造影可见损伤部分修复。直径大于4mm肝动脉冷冻消融术后无明显损伤。2.实验组三个测温点术中最低冷冻温度分别为冷冻器头端-156℃±4.2℃,冷冻器旁1cm处-95℃±5.6℃,冷冻器旁1.5cm处-42℃±6.2℃。对照组上述三项数据分别为-138℃±4.7℃、-84℃±3.5℃、-35℃±5.9℃。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36)。3.实验组三个测温点术中达到最低冷冻温度所需时间分别为冷冻器头端68s±5.7s,冷冻器旁1cm处71s±4.2s,冷冻器旁1.5cm处75s±4.5s。对照组上述三项数据分别为92s±6.1s、97s±5.8s、94s±5.7s。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0,0.000)。4.实验组冷冻后复温时间为383s±6.3s,对照组则为324s±5.6s。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复温时间长(P=0.000)。5.实验组冷冻靶区病理切片中凝固性坏死与变性总面积分别为术后即刻处死5.1 cm2±2.1cm2、3d处死5.4cm2±2.9cm2、7d处死5.9cm2±2.5cm2、14d处死6.0cm2±2.6cm2。较对照组大,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0.039,0.004,0.012)。其中凝固性坏死面积分别为3.9cm2±2.0cm2、4.1cm2±2.6cm2、4.1cm2±2.5cm2、4.3cm2±2.1cm2。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07,0.000,0.001)。凝固性坏死所占比例则分别为71.8%±3.6%、73.2%±3.1%、69.3%±2.7%、72.4%±4.1%。均大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0.000,0.002,0.007)。6.肝动脉直径、冷冻术后动脉损伤程度及动脉周边正常肝细胞残存发生率之间均有相关性。动脉直径与冷冻后动脉损伤程度呈负相关,动脉直径越大损伤越轻;动脉直径与动脉周边正常肝细胞残存发生率则呈正相关,动脉直径越大周边肝细胞冷冻损伤越轻,越容易产生残存正常肝细胞;冷冻消融术后动脉损伤程度与动脉周边正常肝细胞残存发生率呈负相关,动脉损伤越严重,肝细胞冷冻损伤越重,动脉周边残存正常肝细胞的几率越低。7.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直径小于3mm肝动脉完全闭塞率最高,实验组小于3mm直径肝动脉完全闭塞率为100%,3mm~5mm直径肝动脉完全闭塞率为68.2%,对照组中小于3mm直径肝动脉完全闭塞率为73.0%,大于3mm直径肝动脉无完全闭塞发生。实验组中大于5mm直径肝动脉部分损伤率最高,对照组中则为3mm~5mm直径的肝动脉部分损伤率最高。两组中均为大于5mm直径肝动脉周边正常肝细胞残存发生率最高,且对照组三个直径范围内肝动脉周边正常肝细胞残存发生率均大于实验组。结论1.阻断肝动脉血流与肝动脉直径对冷冻治疗效果的影响具有协同作用。2.肝动脉血流是影响冷冻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阻断肝动脉血流后通过以下机制提高冷冻治疗效果:a.加快冷冻靶区及周边肝组织温度下降速度,降低冷冻过程中最低冷冻温度,延长复温时间;b增大冷冻消融后肝组织坏死范围;c加重冷冻靶区肝动脉冷冻损伤程度,促进肝动脉周边肝细胞完全坏死。3.肝动脉直径是决定肝动脉血流对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效果影响大小的主要因子之一。大于5mm直径肝动脉明显影响氩氦冷冻消融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