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繁殖生态学研究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繁殖生态学研究

论文摘要

鼠尾藻种群更新取决于三个生活史阶段:生殖分配、配子生殖和幼殖体补充,本文以生活史为线索,围绕这三个阶段开展了繁殖生态学研究。烟台地区鼠尾藻一年一次的有性生殖时期自6月中旬开始,7月中旬达高峰,此时90%藻体成熟,生殖分配(RA)均值达到75%。在繁殖季节,生殖分配和成熟比例均显示了显著的时间变化。繁殖高峰时,未成熟的藻体仅出现在小长度级,生殖分配均值显示了显著的层级变化,two-wayANOVA分析结果表明发育进程和藻体长度对藻体成熟和生殖分配具有显著影响,证实了成熟和生殖分配的大小依赖。侧枝的产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并在侧枝产生后有性生殖启动。生殖分配与侧枝数量、长度呈正相关,意味着侧枝的出现对生殖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有性生殖季节过后,大量的构件(module)开始脱落,而且成熟藻体构件的脱落明显多于未成熟的藻体。因为在7-8月所有存活下来的藻体都是未成熟的小个体。所以,生殖和生长的权衡关系(trade-off)在鼠尾藻个体水平上可能是存在的。海藻配子释放得到了很多的关注,但引起配子释放的环境因子间的交互作用以及各种因子对配子释放的相对重要性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文采用了28-4分式析因设计(ResolutionⅣ)侦寻环境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作用。结果显示,在设计的因素中,水流、温度、盐度和光期是影响配子释放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间的两维交互作用均显著。基于方差分析评估的影响效应,环境因素对配子释放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盐度、水流*光期(或温度*盐度)、水流*盐度(或温度*光期)、温度、水流*温度(或光期*盐度)、水流和光期。最适的因素组合25℃、30‰盐度、静水、12 h光照可能是鼠尾藻配子释放的“机会窗”。这些实验室条件下的研究结果对于深入认识配子释放机制具有重要意义。野外跟踪观测鼠尾藻的成熟繁殖状况,采集临近成熟的鼠尾藻至实验室培养,跟踪观测其卵子和受精卵的发育以及幼殖体的早期生长。研究发现,鼠尾藻的卵子发育属于8核1卵型,卵子受精后20 h左右开始脱离生殖托,受精卵先连续进行两次的横分裂,而后再由一端的一个细胞发育成假根,另外两个发育成体细胞。幼孢子体在接近2mm时候开始形成分枝突起。同步的配子释放和杂藻的生长是鼠尾藻苗种人工繁殖中的两个难题。自然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繁殖高峰期自然群体和人工养殖群体生殖力分别为40%和65%;幼殖体发生呈现显著的时间变化,不过,相对自然群体,养殖群体显示了较低的时间离散。平均每公斤鲜重的养殖群体获得了约3.2×105株幼殖体,可以满足大规模生产的需要。本文采用了高密度播种和洗刷的办法以消除杂藻的生长。幼殖体播种后的附着能力随时间逐渐提高。播种后48h采用1 kg cm-1的压力洗刷育苗器时,脱落率不足10%,使洗刷可以在生活史早期阶段进行,从而在早期阶段就开始阻止杂藻的生长。研究发现,高密度的播种对幼殖体生长具有消极的影响:减小了平均长度、大小不均性提高、侧枝发生偏晚。然而,30-50 cm-2的播种密度下,幼殖体受到的种内竞争的影响较小,并且可以忍受连续的洗刷。在结合高密度和洗刷的处理中,杂藻被有效消除,表明了这两项措施是有效的。经过1个月的培养多数幼殖体长度达到0.5 cm以上。潮间带生态学调查了鼠尾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采用逐步回归分析了生境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鼠尾藻分布在低潮线以上50~125cm的中潮带和低潮带之间;生物量消长和平均藻体长度消长的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呈双峰曲线(7月份和12月份达到峰值,9月份达到最低值);生活周期可以划分为4个时期:休止期、生长期、繁殖期和衰退期,6月中旬到7月下旬为有性生殖期;营养生殖贯穿全年,并呈现一定的季节变化;快速生长期内(5~7月),其大小级层次明显,近似正态分布;水温为影响其生长的主要因素,其次为浪冲击度和人为干扰,干露对鼠尾藻的生长影响不显著。总之,本调查区域的鼠尾藻种群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并与其它地区种群差异显著,生长地区的环境因素是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1 绪论
  • 1.1 潮间带海藻生态学研究的意义
  • 1.2 潮间带海藻生活史早期阶段的研究
  • 1.2.1 生活史早期阶段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 1.2.2 配子生殖(Gametogenesis)
  • 1.2.3 配子释放(Gamete Release)
  • 1.2.4 生殖分配方式(Reproductive Biomass Allocation)
  • 1.2.5 种内竞争
  • 1.3 鼠尾藻的分类地位和分布
  • 1.4 鼠尾藻的生活史
  • 1.5 鼠尾藻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 1.5.1 鼠尾藻的食用价值和药用价值
  • 1.5.2 鼠尾藻提取化合物
  • 1.5.3 海域生态修复
  • 1.5.4 海藻养殖产业发展
  • 1.5.5 优质的水产养殖天然饲料
  • 1.6 鼠尾藻生态学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2 鼠尾藻生殖分配的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调查地点、取样和测量
  • 2.2.2 数据分析
  • 2.3 结果
  • 2.3.1 成熟藻体比例和生殖分配(RA)的时间变化
  • 2.3.2 生殖分配与侧枝数量和长度的关系
  • 2.3.3 藻体成熟比例和生殖分配的层级变化
  • 2.3.4 成熟和生殖分配的大小依赖
  • 2.4 讨论
  • 参考文献
  • 3 鼠尾藻配子释放环境信号的鉴别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环境因素
  • 3.2.2 海藻材料及卵子放散测量
  • 3.2.3 试验设计
  • 3.2.4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卵子排放方式
  • 3.3.3 交互作用
  • 3.3.4 相对重要性
  • 3.3.5 环境因素对卵子排放的交互影响
  • 3.4 讨论
  • 参考文献
  • 4 鼠尾藻有性繁殖过程的形态学观察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材料来源
  • 4.2.2 鼠尾藻生殖器官徒手切片
  • 4.2.3 鼠尾藻的卵子及受精卵发育的观察
  • 4.2.4 鼠尾藻幼殖体生长观察
  • 4.3 结果
  • 4.3.1 生殖托结构
  • 4.3.2 卵子排放
  • 4.3.3 卵子分裂
  • 4.3.4 受精卵分裂
  • 4.3.5 假根的生长
  • 4.3.6 幼孢子体的生长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5 鼠尾藻幼殖体繁殖及种内竞争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海藻材料
  • 5.2.2 自然群体和养殖群体的比较
  • 5.2.3 幼殖体在育苗器上的附着
  • 5.2.4 洗刷和密植对幼殖体的影响以及杂藻的控制评估
  • 5.2.5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在成熟上的时间变化
  • 5.3.2 养殖群体和自然群体在幼殖体产生上的时间变化
  • 5.3.3 幼殖体附着
  • 5.3.4 幼殖体密度的时间变化
  • 5.3.5 幼殖体对密度的响应
  • 5.3.6 杂藻的控制
  • 5.4 讨论
  • 参考文献
  • 6 鼠尾藻种群结构的季节变化
  • 6.1 引言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调查样地
  • 6.2.2 测定方法
  • 6.2.3 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 6.2.4 数据分析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鼠尾藻分布区域
  • 6.3.2 鼠尾藻大小级结构
  • 6.3.3 鼠尾藻生物量的季节变化
  • 6.3.4 生物量的影响因子分析
  • 6.3.5 鼠尾藻长度的季节变化
  • 6.4 讨论
  • 参考文献
  • 7 结论和认识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繁殖生态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