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冻干设备和冻干食品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毕金峰,冯舒涵,金鑫,易建勇,李旋,吕健,吴昕烨[1](2022)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趋势》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与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真空冷冻干燥(freeze-drying, FD)技术作为一种可以有效保持物质细胞组织结构、生物活性成分、色香味形口感以及营养健康功效的干燥技术,日益得到食品科技界和产业界的高度关注。近些年在营养健康食品精准设计制造中得到了快速、广泛的应用。本文从FD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三个维度,从科技和产业两个角度分析FD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现状与未来,为FD技术在未来食品领域的广泛应用提供参考。
张梦垚[2](2021)在《基于CRISPR技术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现场检测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食品安全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健康。其中,食源性致病菌导致的食品污染影响最大、分布最广泛,已成为世界性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在生产、加工、流通、销售、消费等多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生物安全风险,因此构建有效的致病菌检疫体系,实现致病菌现场快速检测具有重要意义。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技术是检疫机构最常使用的检测技术。本论文以水产中常见的致病菌副溶血性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为研究对象,以核酸检测技术为基础,结合以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CRISPR)及相关蛋白Cas12a酶体系为主的基因编辑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建立了操作简单、准确性高、成本低、荧光可视化、便于储存运输的现场快速检测系统。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建立了基于热循环仪的副溶血性弧菌荧光PCR检测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的特异性不耐热溶血素(Thermolabile hemolysin,tlh)基因保守区域,设计3对特异性PCR引物并进行筛选,并优化核酸提取方法和扩增体系。为减少气溶胶污染,将PCR扩增原料里的脱氧胸苷三磷酸(Deoxythymidine triphosphate,d TTP)替换为脱氧尿苷三磷酸(Deoxyuridine triphosphate,d UTP),采用打开热盖的小型商业热循环仪进行PCR扩增。并将建立的PCR现场检测方法与实验室实时PCR系统检测方法相比较,结果具有一致性。该检测方案可以有效避免核酸检测过程中的气溶胶污染问题,其结果可在便携式观察仪上进行荧光可视化检测。(2)为进一步提高检测的特异性,建立了基于CRISPR/Cas12a的副溶血性弧菌现场荧光可视化检测方法。针对副溶血性弧菌tlh基因的最适特异性PCR引物的扩增片段,筛选含原间隔基序(Protospacer-adjacent motif,PAM)的区域,并设计向导核糖核酸(CRISPR RNA,cr RNA),构建CRISPR/Cas12a体系。通过对反应试管、反应体系的优化实现了Cas12a蛋白酶最佳反应活性温度与PCR反应高温的平衡。利用商业热循环仪和实验室设计的与之配套的小型荧光观察装置,建立无需开盖即可进行后续荧光检测避免交叉污染的一体化反应。阳性扩增产生肉眼可见的绿色荧光而阴性扩增无荧光信号。该方法检测限为1.02×102 copies/reaction,且低浓度阳性扩增样本也发出明显的绿色荧光,结果判别方便直观。通过利用一次性棉签擦拭携带副溶血性弧菌的病虾进行致病菌取样,快速裂解细胞提取DNA进行后续反应验证了可行性,最终建立以便携式仪器为主的准确度高、可靠性好、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现场可视化检测方法。(3)为减少核酸检测试剂对低温环境的依赖,建立了应用于现场检测的核酸扩增试剂冷冻干燥方法。利用冷冻干燥技术对PCR检测试剂进行脱水处理,使检测试剂能以固体形态在室温下稳定储存和运输,并能保持其生物活性。研究优化了冻干保护剂的配方并调试了冻干工艺参数,以30%(w/v)海藻糖、10%(w/v)普鲁兰多糖和60%(w/v)甘露醇按2:2:1体积比混合的溶液作为冻干保护剂。将直径为1.8 mm的钢珠加入到PCR混合液中,预冷冻后进行6小时的真空干燥,成功制备了形态良好,具有较高韧性,可在磁力吸附作用下移动的冻干产品。复水活化后冻干试剂维持原反应活性。经验证该冻干试剂在聚丙烯、聚苯乙烯和聚乙烯等不同硬度的材质表面均具有良好的移动性能。该冻干PCR试剂不溶于油相,以15μL无核酶水复溶,数秒内即可得到澄清溶液。冻干试剂在50℃的高温条件下保存一周仍能保持较好的活性。该方法有助于解决核酸现场检测面临的冷链保存运输问题,降低现场检测的限制条件和检测成本,对推动核酸检测技术向资源匮乏地区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陈凤英[3](2021)在《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文中提出浆果,是一类肉质柔软、多汁液水果的总称,富含多种维生素、抗氧化活性物质、人体必需氨基酸、微量元素和水溶性纤维,但由于高含水率特性,采后新鲜浆果容易发生微生物侵染或机械损伤,导致腐烂变质。采用干燥的加工方式是延长浆果货架期的有效方法,随着人们对高品质浆果类干制品需求的提升,开发节能保质的浆果干燥技术尤为重要。真空冷冻干燥能够较好的保留干燥产品的色、香、味、形以及营养组分,但由于效率低、能耗高限制了其在浆果加工中的广泛使用。本课题将高效红外冻干技术应用于浆果干制过程中,探究了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特性及品质特征并提出了提升干燥效率及产品品质的辅助策略。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为了确定红外冷冻干燥技术在浆果干燥中的适用性,分析了三种典型浆果原料(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热特性和红外吸收特性,并以化学组分、品质特性、干燥时间和能耗为指标分析了传统冷冻干燥(Freeze-drying,FD)和红外冷冻干燥(Infrared freeze-drying,IRFD)的差异。结果表明:三种浆果原料的光学性质主要由水决定,而水在整个红外光谱区表现出对红外辐射能的强吸收和弱散射特性。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共熔点分别为-22.34°C、-18.03°C、-14.88°C。FD与IRFD样品的化学组分完全一致。IRFD样品的花色苷含量(Total anthocyanins content,TAC)与总酚含量(Total phenolics content,TPC)显着小于FD样品,但是FD与IRFD样品的质构特性相似。此外,同一干燥温度下将三种浆果脱水至目标水分含量,IRFD所需时间及能耗均较FD显着降低。为提升浆果红外冻干效率,采用CO2激光穿孔、超声以及冻融对冷冻浆果进行预处理,并评估各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预处理方法均能有效强化浆果红外冷冻干燥传质过程,缩短干燥时间。预处理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与浆果种类有关。CO2激光打孔能有效提高三种IRFD浆果的复水比,而且对三种IRFD浆果的TAC和TPC无显着影响。超声和冻融处理有效提高了蓝莓和蔓越莓的复水比,却降低了树莓的复水比和营养价值。为提升红外加热均匀性,引入脉冲喷动系统,研究三种浆果的IRFD干燥特性以及干燥均匀性。结果表明:Weibull模型较为适合于表征三种浆果在IRFD过程中水分比变化,Weibull模型参数表明脱除三种浆果样品中剩余37%的水分需总干燥时间的57%。脉冲喷动红外冷冻干燥(Pulse-spouted Infrared freeze-drying,PSIRFD)的干燥均匀性较IRFD高,干燥时间较IRFD短,PSIRFD干燥均匀性随喷动间隔时间的缩短而提高。综合干燥均匀性、能耗及营养品质指标,选择PSIRFD的喷动间隔时间为20 min。为掌握三种IRFD浆果在贮藏过程的吸湿规律,基于动态水分吸附(Dynamic vapor sorption,DVS)技术研究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吸湿特性。结果表明: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由多层吸附区和毛细管冷凝区组成,吸附曲线呈J形,根据IUPAC分类,三种IRFD浆果吸附等温线呈Ⅲ型,与高糖含量材料的吸湿特征一致。5种等温吸附模型中GAB和MHE对三种IRFD浆果的吸附-解吸等温线有较好的拟合效果(R2>0.99)。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绝对安全贮藏含水率(相对安全贮藏含水率)分别为20.63%(32.19%)、18.58%(28.22%)和10.92%(17.32%),而IRFD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单分子层含水率分别为10.73%,8.86%和7.84%(以干基计)。
王佳乐[4](2020)在《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及功能性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沙棘营养价值极高,富含多种有效活性成分。然而其水分含量大不耐储藏,这限制了其产业化的发展。干燥是延长产品货架期最主要的加工方法,真空冷冻干燥是最常用的一种干燥方法,然而其干燥时间长、能耗高。本文采用超声、超高压和超声联合超高压预处理探讨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干燥时间和营养品质的影响,然后通过最优方法制备的果粉与市场上销售的果粉做对比,以期为生产实践中带来更优异的加工工艺和产品品质。在实验中得出如下结论:(1)不同预处理条件对沙棘冻干粉营养品质的影响采用不同超声(US)时间(10、20、30、40、50 min)和不同超高压压力和时间预处理沙棘,通过水分含量、总酚、总黄酮、ABTS+和DPPH指标筛选最佳处理条件。最终发现超声处理30 min、超高压200 MPa-10 min,可以有效的降低水分含量,缩短冻干时间,且在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能力测定中均有较好的水平。(2)联合预处理对沙棘冻干粉的干燥特性及营养特性的影响采用筛选出最佳处理条件的US、UHP和超高压联合超声(UHP-US)处理来探究不同处理之间的优劣性。根据冷冻干燥过程的干燥动力学分析,预处理可以提高沙棘的冷冻干燥速率减少冻干时间约为16%,并且增加水分有效扩散系数;对冷冻干燥过程进行5种常见模型拟合,Two term模型拟合效果最好;经过预处理的沙棘全果冻干粉的色泽指标均好于未处理组;Vc含量测定中,超声处理后的Vc含量最高;总酚含量UHP组最高;总黄酮含量和抗氧化能力测定中,US-UHP组均为最高。综合评价,联合预处理组干燥速度最快,且沙棘全果冻干粉具有较好的外观色泽和品质特性。(3)不同品牌沙棘果粉的品质评价采用不同品牌和优化出的最佳工艺制作的果粉通过物理指标、营养指标和功能特性的对比,无籽皮品牌果粉的物理指标最好,预处理的果粉在蛋白质、花色苷、总黄酮、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中均显着高于其余组。在降糖活性测定中,采用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实验,发现预处理组的抑制率高于其他组但差异不显着。综合来看,无籽皮品牌的冻干果粉具有更好的外观品质和溶解性,但营养特性却较低。预处理后的沙棘全果冻干粉具有更好的物理特性和营养品质。
劳艳艳[5](2020)在《基于羽衣甘蓝的蔬菜酸奶溶豆高效干燥制备及其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羽衣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acephala)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由于易腐、不易贮藏,常将其制成高附加值食品。酸奶溶豆是一种健康、美味的新型零食,然而目前市面上的溶豆风味单一,通常以水果作为主要原料,且一般用传统冷冻干燥(FD)进行加工,生产成本高。本文以研制一款羽衣甘蓝酸奶溶豆为目标,探究了红外冻干组合微波真空干燥(IRFD-MVD)和红外喷动冷冻干燥(IRPSFD)技术对溶豆的干燥品质及干燥效率的影响,并对高效干燥技术制备的溶豆特性和品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首先,为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干燥做前期准备。通过研究羽衣甘蓝中叶绿素的稳定性,得知在其加工过程中需控制好加热温度(T≤95°C)和pH(6.00~9.00),并尽量使蔬菜制品在隔氧避光条件下贮藏。采用95°C热蒸汽漂烫80 s的预处理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羽衣甘蓝中的VC、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并能有效软化叶片组织,便于后续打浆处理。在确定蔬菜酸奶溶豆配方后,测定了其浆液的共晶点和共融点分别为-19.26°C和-6.42°C。此外,通过对溶豆红外吸收光谱图的分析,发现其在3384 cm-1、2926 cm-1、1650 cm-1等波长范围附近表现出强吸收,且样品的红外吸收特性主要由水决定。其次,以传统冻干(FD)和红外冻干(IRFD)为对照,研究了不同水分转接点的红外冻干组合微波真空干燥技术(IRFD-MVD)对溶豆的干燥效率及品质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组合干燥的样品中,红外冻干5 h后再进行微波真空干燥(IRFD5h-MVD)所得样品具有最好的品质和较高的干燥效率。其相比FD,可节约近32%的干燥时间及39%的单位能耗。此外,其物理性质(硬度、脆度、体积密度和复水时间)与FD样品最接近。IRFD5h-MVD样品色泽翠绿鲜亮,泛黄指数与FD样品差异不显着(P>0.05),且对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高,分别为84.03%和80.62%。在溶豆营养品质方面,IRFD5h-MVD样品的总酚含量较高,其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仅次于FD和IRFD样品,分别为75.40%和78.02%。通过电子鼻、电子舌分析及感官评分发现,IRFD5h-MVD样品的气味、滋味都与FD样品接近,且感官得分较高。然后,以FD和红外静态冷冻干燥(IRSTFD)为对照,研究了红外喷动冻干技术(IRPSFD)对溶豆高效均匀性干燥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经过红外静态冻干3 h后,物料中不易流动水的比例上升至73.53%,样品结构较稳定且外层不发粘,适合对其进行喷动操作。喷动间隔时间为20 min的红外喷动冻干(IRPSFD20)的干燥效率较高,与FD相比,减少了15%的干燥时间及30%的单位能耗。IRPSFD20样品的温度、水分含量、体积密度和总色差的RSD值与IRSTFD样品相比分别减少了2.11%、6.37%、5.61%和1.97%,干燥均匀性有所改善。在干燥样品中,IRPSFD20的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保留率较高,分别为88.06%和90.02%,其总酚含量仅次于FD样品,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也较高,分别为88.46%和85.76%。此外,IRPSFD20样品具有较高的感官得分,其硬度、脆度与FD样品的差异不显着(P>0.05)。最后,以FD溶豆为对照,对IRFD5h-MVD和IRPSFD20溶豆的吸湿性、快速湿润分散特性及品质稳定性进行了研究。IRFD5h-MVD和IRPSFD20样品的吸湿性略小于FD样品,并在RH>70%时表现得更加明显。IRFD5h-MVD和IRPSFD20样品在温度为25±1°C的贮藏过程中,水分含量上升较FD样品缓慢,且始终保持在5.00%(w.b.)之内。通过对各样品的水结合力、可分散性、湿润效能及截面孔隙结构的分析,得出FD、IRFD5h-MVD和IRPSFD20样品都具有快速湿润分散特性,但这一特性在FD和IRPSFD20样品中的表现更为突出。基于样品的叶绿素损失率建立货架期预测模型,得出在25±1°C下,IRFD5h-MVD和IRPSFD20的货架期分别为195 d和194 d,符合6个月的货架期要求。在25±1°C条件下贮藏180 d后,IRFD5h-MVD和IRPSFD20样品的菌落总数和大肠菌群数均未超标,且两者的感官接受度较高。此外,通过GC-MS检测发现,经过180 d的贮藏(25±1°C),IRFD5h-MVD和IRPSFD20样品中主要风味贡献物的相对含量变化比FD样品小,表明这两种样品的风味稳定性较好。
王丽丽[6](2020)在《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的研究》文中认为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在我国的应用非常普遍,随着近些年该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各项辅助设备的完善,各种食品保存时间越来越长,物流规模也越来越大。但是,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本文简单分析了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方法,希望对该工艺的发展有所帮助。
马婷婷[7](2020)在《基于宏基因组分析俄式面包酵头菌群结构及冻干粉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式面包酵头是由全麦粉或黑面粉、酒花水、少量食盐和添加酵种,经续种过程而得到的一种天然混合菌种发酵剂。传统酵头制作俄式面包需2-3次发酵、时间长、操作复杂且菌系不稳定,导致面包品质差异。本课题针对酵种在续种活化过程中微生物菌群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明确真菌和细菌群落丰富时期,并且对该时期酵头采用宏基因组技术进行菌群结构及代谢通路分析,得到序列结果已提交至GenBank数据库,登录号分别为SRR9701328、SRR9701327。使酵头自然形成的微生态群系稳定及使用方便,研制酵头冻干粉及其对面包风味质构的影响。由于酵种在面包坊长期储存,其中微生物处于休眠状态,使用前需进行续种过程形成酵头。采用正交试验优化续种条件结果:麸皮量12%、酒花水量20%和发酵温度24℃。研究连续发酵48 h菌落总数及酵头中主要成分的变化。当发酵16 h真菌菌落菌落总数最高为2.43×108 CFU/g,pH 5.14,淀粉含量65.7 g/100g,膳食纤维含量2.948g/100g,蛋白质含量10.82 g/100g,脂肪含量1.25 g/100g(该时期酵头标记M1);当发酵32 h细菌菌落总数最高为2.32×109 CFU/g,pH 4.01,淀粉含量59.47 g/100g,膳食纤维含量2.803 g/100g,蛋白质含量10.60 g/100g,脂肪含量1.14 g/100g(该时期酵头标记M2)。为明确真菌和细菌菌落总数丰富时菌群结构,采用宏基因组技术对M1、M2时酵头进行测序分析,分别得到39881、42074个非冗余基因集,经对比数据库M1酵头中鉴定出21个门,276个属,899个种,其中菌种丰度大于0.01%的有74个细菌菌种和13个真菌菌种,细菌主要优势菌种有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17.91%、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14.70%、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9.25%、清酒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6.56%;主要优势真菌有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10.12%和Saccharomyces bayanus 5.62%;M2酵头中鉴定出22个门,329个属,1076个种,菌种丰度大于0.01%的有114个细菌菌种和12个真菌菌种,细菌主要优势菌种有弯曲乳杆菌(Lactobacillus curvatus)18.82%、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12.29%、糖丁基梭菌(Clostridium saccharobutylicum)9.23%、发酵乳杆菌(Lactobacillus fermentum)8.92%、戊糖片球菌(Pediococcus pentosaceus)8.83%、真菌中主要优势菌为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4.28%、Pichia kudriavzevii 0.32%。将得到的M1、M2时酵头宏基因组基因序列分别与各数据库进行比对:M1、M2酵头中分别获得获得336、341类代谢通路,同时,差异表达基因显着性富集通路有30个,其中影响值大于0.15的有6条途径。M1、M2期酵头COG注释功能分为25类,基因分布在5个酶系中。收集续种发酵16 h(M1)和32 h(M2)的酵头与保护剂(8%海藻糖:4%甘油=1:1)1:3混合,冻干厚度0.8 cm,干燥24 h,制成冷冻干燥酵头冻干粉,其存活率为78.5%。对酵头冻干粉与快速酵母发酵面包的风味和质构进行研究,HPLC检测有机酸表明:酵头冻干粉面包中乳酸(241 mg/100g)、乙酸(29.6 mg/100g)和柠檬酸24.2mg/100g含量高于快速酵母面包,但酵母面包中草酸含量较高(16.5 mg/100g)。采用GC-MS对面包进行风味物质测定,快速酵母面包22种,酵头冻干粉面包中37种,酵头冻干粉面包中有乳酸乙酯(1.38%)增加面包的焦糖香,乙酸苯乙酯(0.63%)赋予面包苹果、可可和威士忌等香味。酵头冻干粉面包的硬度、粘性、咀嚼性和回复性大于酵母面包,粘聚性和比容低于酵母面包,但弹性没有显着性差异;通过电子舌和电子鼻主成分(PCA)分析,可以很好的区分2种面包的滋味和风味。
冯令通[8](2020)在《海胆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及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开发》文中认为海胆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含有丰富的氨基酸、脂肪酸、维生素、多种矿物质元素等,具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但却极易产生自溶,保存和运输困难,除了沿海地区,人们很少能够食用到新鲜的海胆黄。因此,为了延长贮存时间,必须对新鲜海胆进行加工处理,而传统的加工工艺又存在诸多的滞后和缺陷,所以海胆的加工工艺有待于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本论文研究了以新鲜海胆为原料,利用先进的真空冷冻技术处理海胆黄,再利用粉碎技术将海胆黄加工成粉,以海胆黄粉为原料开发了极具海洋风味特色的固体饮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海胆黄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采取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对海胆黄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分析海胆黄的预冻时间、预冻温度、最大加热板温度和真空度四个因素对冻干海胆黄品质的影响,以海胆黄保形率、复水比、感官评分为指标,探索各工艺参数对海胆黄冻干产品质量影响的规律,同时获得试验室条件下海胆黄真空冷冻干燥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预冻温度为-25℃,预冻时间为3 h,最大加热板温度60℃,真空度为60 Pa。(2)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加工工艺优化:根据稳定剂添加量的单因素试验的结果,以海胆黄固体饮料中固形物沉降率为指标,对黄原胶添加量、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瓜尔豆胶添加量这三个因素进行正交实验,试验结果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最优添加量分别为:黄原胶添加量为0.1%、羧甲基纤维素钠添加量为0.15%、瓜尔豆胶添加量为0.1%。同时,为获得固体饮料加工过程中海胆黄粉、白砂糖及柠檬酸等调味剂添加量的最优配比,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得出海胆黄固体饮料的最佳配比为:海胆黄粉添加量为2%,白砂糖添加量10%,柠檬酸添加量0.2%。(3)通过对制得的海胆黄和海胆黄固体饮料产品成分检测发现:海胆黄粉中蛋白质含量较高,达到50%以上,微量元素、Zn、Fe和Sr的含量丰富,平均含量都超过100 mg/kg,可见海胆是一类Zn和Fe含量比较丰富的食品,能够益智、补脑和提高人体免疫力。而且,海胆黄固体饮料生产简单、食用方便,市场前景广阔,将会极大的助推山东海洋经济的发展。
张爱琳[9](2020)在《香蕉预冻过程传热性能及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种类繁多,果品总产量居世界第一,其中香蕉的保质期短,容易腐烂且不易运输,每年因保存不当造成大量浪费。干燥被认为是延长香蕉储存时间的好方法。早期运用自然能源(太阳能或风能等)对香蕉片进行自然干燥,其能耗较低,但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较差,且受限于季节和气候条件。然而,人工干燥技术不受气候限制,且干燥时间短。目前,常采用的香蕉干燥方法有:油炸、热风干燥、微波干燥等,但都存在着产品形态差、风味差及营养成分严重流失的质量问题。在果蔬干燥领域中,真空冷冻干燥(简称冻干)被认为是获得优质干制品的最佳方法,但存在能耗高的缺点,因此,开展冻干香蕉兼顾能耗和品质的减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为提高香蕉真空冷冻干燥效率,在获取香蕉各物性参数的基础之上,采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对香蕉预冻过程传热特性进行研究,为准确预测预冻时间提供参考;同时,分析真空冷冻干燥机理,研究了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对干燥时间及产品品质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得出干燥时间短、能耗低、品质优的最佳工艺参数组合。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及实验研究,确定了香蕉热物性参数,为其预冻过程数值模拟参数设定及冻干工艺参数的取值提供数据的支撑。本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试了香蕉比热容随时间变化规律、共晶点温度、共熔点温度、相变潜热值、冰点。利用瞬态热线法测定香蕉导热系数,通过经验公式确定了香蕉在预冻过程中的表面传热系数,采用真空干燥法测定了香蕉的初始含水率,排水法测定其常温下密度,并采用叠加原理计算出冻后密度;(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对香蕉预冻过程的相变传热原理及仿真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描述香蕉预冻过程的数学模型,使用Visul C++编写温度控制程序定义搁板壁面温度;运用FLUENT软件对香蕉随搁板一起降温过程中的温度场、冻结相变界面的动态推进进行了三维非稳态数值模拟,预测了预冻完成时间,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将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型的有效性;(3)基于对冻干过程传热传质理论的分析,得出影响干燥时间的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单因素控制变量法研究了切片厚度、干燥室压力、升华阶段搁板温度、解析干燥阶段搁板温度对干燥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规律,并确定了四个因素的最佳取值范围;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四个因素对干燥时间及品质影响的显着性。最后兼顾香蕉冻干能耗和品质得出其真空冷冻干燥的优水平组合参数为:切片厚度5mm、干燥室压力为30Pa、升华干燥阶段搁板温度10℃、解析干燥阶段搁板温40℃。以所得的最佳条件,进行3组平行实验,结果表明:平均干燥时间为9.85h,感官品质8.7分,验证了正交实验的准确性。
王振帅[10](2020)在《不同干制工艺朝鲜蓟粉的品质研究》文中提出朝鲜蓟含有丰富的多酚类化合物、蛋白质、纤维素和矿物质元素,具有抗氧化、降血脂、抗衰老、抗肿瘤、降压补肾等功效,值得深入开发。朝鲜蓟粉是朝鲜蓟经清洗、灭酶预处理、干燥、打粉加工而成。本研究以新鲜朝鲜蓟为原料,探讨不同预处理方式对酶促褐变的抑制作用,比较分析4种干燥方式(热风干燥、真空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对朝鲜蓟粉营养成分、加工特性、抗氧化性及香气成分的影响,为朝鲜蓟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对比3种预处理方法(微波处理、漂烫处理、蒸汽处理)对朝鲜蓟中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的影响,并以朝鲜蓟粉中总酚保留量、色泽作为评判指标。通过多酚氧化酶(PPO)灭活情况及总酚保留量对比可得出各组最优条件组合:蒸汽处理160 s、漂烫处理100℃/20 s、微波处理700 W/40 s。然后以未处理组作为对照,对3种预处理方法最优条件组合所得样品进行总酚、总黄酮含量及色泽测定,结果表明3组预处理样品总酚、总黄酮保留量均大于未处理组,微波处理700 W/40 s组总酚含量为33.92 mg/g、总黄酮含量为66.71 mg/g,与另外3组差异显着(p<0.05),且色泽保护效果较好。综合可得微波处理700 W/40 s为最优处理条件。(2)对比4种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基本成分、色泽、加工特性、粒径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在基本成分方面,冻干组粗纤维及粗蛋白含量最高,分别为15.18、23.05 g/100g,且均与其他3组有显着性差异(p<0.05),微波组的粗脂肪含量(0.76 g/100g)最高,总糖含量大小顺序为热风组(30.44)>微波组(26.94)>真空组(25.52)>冻干组(24.75g/100g)。从干燥曲线中可看出,微波组干燥时间最短,冻干组干燥时间最长,但其L*值最高为87.76;微波组堆积密度值为0.62 g/mL,大于另外3组,且热风组和真空组间没有显着差异(p>0.05);微波组持水性和持油性最好,分别为15.77、4.50 mL/g,但其冻融稳定性较差,真空组溶解度最大、结块度最小,分别为9.46 mg/100mL、40.36%,热风组的冻融稳定性(8.91%)最好,冻干组的吸湿率最低为7.24%,复水率的大小顺序为真空组>热风组>微波组>冻干组;从粒径及微观结构来看,冻干组与微波组粒径均较小,分别为645.8、615.6nm,且分散系数较低表明颗粒较均匀;冻干组呈疏松海绵状,微波组样品颗粒表面光滑平整,两种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颗粒形态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3)对比4种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酚类物质含量、抗氧化性的影响,在酚类物质含量比较中,微波组自由酚及结合酚含量分别为29.03、3.70 mg/g,均大于其他三组,但其自由酚与冻干组间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总酚含量顺序为微波组(32.73)>冻干组(31.70)>真空组(28.84)>热风组(27.63mg/g);微波组自由黄酮含量最高为78.75 mg/g,且与另外3组之间差异显着(P<0.05),而热风组结合黄酮含量为3.21 mg/g,高于其他3组;在不同干燥方法样品自由酚抗氧化性能比较中,随着提取液浓度的增加,各组抗氧化能力呈线性趋势增强,四种评定体系均显示微波组抗氧化能力最强且大小顺序为微波组>冻干组>真空组>热风组,与结合酚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相一致,酚类物质含量与抗氧化能力呈较好的线性关系。(4)在不同干燥方法样品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中,运用HS-SPME-GC-MS法共检测出鲜样及4组干燥粉香气成分107种,其中烯萜类16种,醛类22种,醇类21种,烷类24种,酯类12种以及其他物质12种,由此可知主要呈香物质为烯萜类、醛类及醇类物质。朝鲜蓟鲜样、热风组、真空组、冻干组、微波组各自检测出40、58、52、43、52种挥发性香气成分。鲜样中以(+)-β-芹子烯、十七烯、β-石竹烯、正己醛、2-已烯醛、正己醇、(S)-3-乙基-4-甲基戊醇及(9Z,12Z,15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为主,对比四种干燥组样品可得,各组样品挥发性物质及含量均有所不同,香气物质增加,主要呈香物质改变或含量增加,使朝鲜蓟香气成分更加丰富。综上所述,冻干组基础营养成分及色泽保护最好,微波组酚类物质含量保留效果最好,抗氧化能力最强,两者均表现出香气物质含量增加,单独或联合均可用于朝鲜蓟粉的开发利用。
二、我国冻干设备和冻干食品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冻干设备和冻干食品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产品简介 |
1.1 FD技术原理 |
1.2 FD产品介绍 |
1.2.1 FD产品概述 |
1.2.2 FD产品特点 |
1.3 FD产业优势 |
1.3.1 产品品质优 |
1.3.2 技术适用广 |
1.3.3 产品增值高 |
2 FD发展历程 |
2.1 FD技术发展历史 |
2.2 FD装备发展历程 |
2.2.1 FD装备简介 |
2.2.2 FD装备发展历程 |
2.3 FD产品发展历史 |
2.3.1 一代FD产品——天然FD产品 |
2.3.2 二代FD产品——调理FD产品 |
3 FD技术与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 理论与技术亟待突破 |
3.2 装备自动化、智能化程度低 |
3.3 精准化、个性化产品少 |
3.4 产品易吸潮、易破碎、易褪色、风味淡 |
3.5 能耗高、时间长、效率低 |
4 FD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 |
4.1 FD技术装备发展趋势 |
4.1.1 冻干产品加工适宜性研究 |
4.1.2 冻干品质形成机理与调控技术 |
4.1.3 预处理节能低碳技术 |
4.1.4 真空冷冻联合干燥技术 |
4.1.5 高效节能低碳FD设备创制 |
4.2 FD产品发展趋势 |
4.2.1 三代FD产品——重组FD产品 |
4.2.2 四代FD产品——营养健康设计制造FD产品 |
4.2.3 五代FD产品——精准个性化定制FD产品 |
(2)基于CRISPR技术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现场检测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清单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食品安全概况 |
1.1.2 食源性致病菌的危害 |
1.1.3 食源性致病菌现场检测的重要性 |
1.2 副溶血性弧菌的研究进展 |
1.2.1 副溶血性弧菌的生物特性及危害 |
1.2.2 副溶血性弧菌的检测方法 |
1.2.2.1 传统生物学诊断 |
1.2.2.2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3 核酸扩增检测方法基本流程及其存在的问题 |
1.4 冷冻干燥技术原理概述 |
1.5 基于CRISPR技术的核酸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
1.6.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1.7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基于热循环仪的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材料和试剂 |
2.2.1.1 实验材料 |
2.2.1.2 常用试剂 |
2.2.2 仪器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2.3.1 实验细菌培养及核酸提取 |
2.2.3.2 实时荧光PCR引物设计与体系建立 |
2.2.3.3 基于打开热盖的热循环仪的荧光PCR可视化检测 |
2.2.3.4 特异性与灵敏度评估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时荧光PCR引物设计及体系建立 |
2.3.2 基于热循环仪的PCR扩增可行性评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CRISPR/Cas12a的现场可视化检测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材料和试剂 |
3.2.1.1 实验材料 |
3.2.1.2 常用试剂 |
3.2.2 仪器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2.3.1 副溶血性弧菌核酸快速提取 |
3.2.3.2 基于CRISPR/Cas12a的可视化检测体系建立 |
3.2.3.3 CRISPR-PCR一体化检测 |
3.2.3.4 特异性与灵敏度评估 |
3.2.3.5 实际样本的检测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CRISPR/Cas12a体系的设计 |
3.3.2 CRISPR/Cas12a体系用于PCR扩增的兼容性评估 |
3.3.3 CRISPR-PCR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评估 |
3.3.4 CRISPR-PCR在实际样本中的检测应用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应用于现场检测的核酸扩增试剂冷冻干燥方法的建立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材料和试剂 |
4.2.1.1 实验材料 |
4.2.1.2 常用试剂 |
4.2.2 仪器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2.3.1 副溶血性弧菌核酸提取及PCR扩增 |
4.2.3.2 冻干PCR试剂的制备 |
4.2.3.3 冻干工艺的优化 |
4.2.3.4 冻干PCR试剂的性能测试 |
4.2.3.5 包裹钢珠的冻干PCR试剂的制备及性能测试 |
4.2.3.6 冻干PCR试剂的保存稳定性评估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冻干工艺的优化 |
4.3.1.1 冻干保护剂的优化与筛选 |
4.3.1.2 冻干参数的优化 |
4.3.2 包裹钢珠的冻干PCR试剂的制备 |
4.3.3 包裹钢珠的冻干PCR试剂的性能测试 |
4.3.4 冻干PCR试剂的保存稳定性评估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研究结论 |
5.2 主要特色及创新点 |
5.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3)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浆果干燥加工研究现状 |
1.2 浆果干燥中存在的问题 |
1.2.1 干燥效率 |
1.2.2 品质劣变 |
1.3 红外冷冻干燥技术概述 |
1.3.1 红外辐射干燥原理 |
1.3.2 红外冷冻干燥的技术研究进展 |
1.4 浆果预处理研究进展 |
1.5 干燥产品吸附等温线研究方法进展 |
1.6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6.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6.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的适用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2.2.2 试验仪器 |
2.2.3 干燥设备及方法 |
2.2.4 指标测定方法 |
2.2.5 数据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蓝莓、蔓越莓和树莓的红外吸收特性 |
2.3.2 干燥方式对浆果化学组分的影响 |
2.3.3 干燥方式对浆果品质特性的影响 |
2.3.4 干燥方式对干燥时间与能耗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预处理对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及其品质特性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3.2.2 试验仪器 |
3.2.3 试验方案 |
3.2.4 指标测定方法 |
3.2.5 数据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预处理对浆果干燥特性的影响 |
3.3.2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
3.3.3 预处理对红外冻干浆果复水能力的影响 |
3.3.4 红外冻干浆果的感官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浆果红外冻干动力学以及脉冲喷动改善干燥均匀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4.2.2 试验仪器 |
4.2.3 试验方案 |
4.2.4 指标测定方法 |
4.2.5 数据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浆果红外冷冻干燥的动力学研究 |
4.3.2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均匀性的影响 |
4.3.3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浆果营养特性的影响 |
4.3.4 脉冲喷动介入对红外冻干干燥效率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DVS技术研究红外冻干典型浆果的吸湿特性 |
5.1 前言 |
5.2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2.1 材料 |
5.2.2 试验仪器 |
5.2.3 试验方案 |
5.2.4 指标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相对湿度对红外冻干浆果吸湿性的影响 |
5.3.2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行为 |
5.3.3 红外冻干浆果的吸附-解吸模型模拟与比较 |
5.3.4 模型验证 |
5.3.5 红外冻干浆果的安全贮藏含水量 |
5.4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 B:主要仪器设备图 |
(4)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及功能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沙棘概述 |
1.1.1 沙棘种植情况 |
1.1.2 沙棘的营养成分 |
1.1.3 沙棘的药用价值 |
1.1.4 沙棘的加工现状 |
1.2 真空冷冻干燥果蔬 |
1.2.1 冻干果蔬的发展 |
1.2.2 冻干果蔬的技术现状 |
1.3 超声波预处理技术概述及在果蔬干燥中的应用 |
1.3.1 超声波的定义与分类 |
1.3.2 超声波辅助干燥的工作原理 |
1.3.3 超声波辅助果蔬干燥的应用 |
1.4 超高压预处理技术概述及在果蔬干燥中的应用 |
1.4.1 超高压预处理技术简介与发展 |
1.4.2 超高压预处理技术原理及优缺点 |
1.4.3 超高压预处理技术在果蔬干燥中的应用 |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预处理条件对沙棘冻干粉营养品质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试剂 |
2.2.1 实验样品 |
2.2.2 实验试剂 |
2.3 仪器与设备 |
2.4 实验方法 |
2.4.1 样品预处理 |
2.4.2 水分含量测定 |
2.4.3 总酚含量测定 |
2.4.4 总黄酮含量测定 |
2.4.5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5 实验设计 |
2.6 数据分析 |
2.7 结果与分析 |
2.7.1 水分含量的测定 |
2.7.2 总酚含量的测定 |
2.7.3 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7.4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8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联合预处理对沙棘冻干粉干燥特性及营养特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试剂 |
3.2.1 实验样品 |
3.2.2 实验试剂 |
3.3 仪器与设备 |
3.4 实验方法 |
3.4.1 样品预处理 |
3.4.2 干燥动力学研究 |
3.4.3 颜色变化的测定 |
3.4.4 Vc含量的测定 |
3.4.5 营养成分的测定 |
3.5 实验设计 |
3.6 数据分析 |
3.7 结果与分析 |
3.7.1 不同预处理条件对干燥特性的影响 |
3.7.2 冷冻干燥模型的确立 |
3.7.3 沙棘冷冻干燥水分有效扩散系数 |
3.7.4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冻干粉色泽的影响 |
3.7.5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冻干粉的Vc含量的影响 |
3.7.6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冻干粉的营养成分的影响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不同品牌沙棘果粉的品质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试剂 |
4.2.1 实验样品 |
4.2.2 实验试剂 |
4.3 仪器与设备 |
4.4 实验方法 |
4.4.1 物理指标的测定 |
4.4.2 营养指标的测定 |
4.4.3 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4.4.4 降糖能力的测定 |
4.5 实验设计 |
4.6 数据分析 |
4.7 结果与分析 |
4.7.1 物理指标 |
4.7.2 营养指标 |
4.7.3 抗氧化能力 |
4.7.4 降糖能力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超声时间和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2 超高压压力和时间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3 联合处理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的影响研究 |
5.1.4 沙棘果粉的品质评价 |
5.2 讨论 |
5.2.1 冷冻干燥效率评价 |
5.2.2 粉体指标评价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5)基于羽衣甘蓝的蔬菜酸奶溶豆高效干燥制备及其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羽衣甘蓝概述 |
1.1.1 羽衣甘蓝简介 |
1.1.2 羽衣甘蓝加工研究现状 |
1.2 溶豆产品概述 |
1.2.1 溶豆简介 |
1.2.2 溶豆的加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高效干燥及红外冷冻干燥的研究进展 |
1.3.1 高效干燥及红外干燥的简介 |
1.3.2 红外冷冻干燥的研究进展 |
1.3.3 红外冷冻干燥的发展趋势 |
1.4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及主要内容 |
1.4.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蔬菜酸奶溶豆原料预处理及其配方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试验材料 |
2.2.2 主要仪器 |
2.3 试验方法 |
2.3.1 羽衣甘蓝中叶绿素稳定性研究方法 |
2.3.2 羽衣甘蓝漂烫预处理条件的选择 |
2.3.3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 |
2.3.4 指标测定方法 |
2.3.5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羽衣甘蓝组分预处理及其优化研究 |
2.4.2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配方确定 |
2.4.3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浆液性质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蔬菜酸奶溶豆的红外冻干组合微波真空干燥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与设备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3.3 试验方法 |
3.3.1 样品制备及预冻处理 |
3.3.2 干燥试验 |
3.3.3 指标测定方法 |
3.3.4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红外冻干过程的核磁呈像和水分分布情况 |
3.4.2 干燥时间与单位能耗 |
3.4.3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物理特性 |
3.4.4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色泽 |
3.4.5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营养品质 |
3.4.6 电子鼻分析 |
3.4.7 电子舌分析 |
3.4.8 感官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蔬菜酸奶溶豆的红外喷动冷冻干燥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设备 |
4.2.1 试验材料 |
4.2.2 试验仪器和设备 |
4.3 试验方法 |
4.3.1 样品制备及预冻处理 |
4.3.2 干燥试验 |
4.3.3 指标测定方法 |
4.3.4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红外静态冻干过程的水分分布和核磁呈像分析 |
4.4.2 干燥时间和单位能耗 |
4.4.3 红外喷动冻干的均匀性评价 |
4.4.4 红外喷动冻干对溶豆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影响 |
4.4.5 红外喷动冻干对溶豆总酚含量和抗氧化性的影响 |
4.4.6 电子鼻和电子舌分析 |
4.4.7 感官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效制备的蔬菜酸奶溶豆特性及品质稳定性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设备 |
5.2.1 试验材料 |
5.2.2 主要仪器和设备 |
5.3 试验方法 |
5.3.1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样品的制备 |
5.3.2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水蒸气吸附试验 |
5.3.3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快速湿润试验 |
5.3.4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贮藏试验 |
5.3.5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吸湿性分析 |
5.4.2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快速湿润分散特性 |
5.4.3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的货架期预测 |
5.4.4 羽衣甘蓝酸奶溶豆贮藏期间品质的变化 |
5.5 本章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B:主要仪器设备及产品 |
(6)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现状 |
1.1 真空冷冻干燥原理 |
1.2 真空冷冻干燥特点 |
1.3 真空冷冻干燥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在食品加工中的影响因素 |
2 现阶段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2.1 冷冻恒温得不到保证 |
2.2 干燥效果不理想 |
2.3 不能根据食材选择合适的加工方式 |
3 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的设备优化 |
4 优化冷冻干燥动力 |
5 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的发展 |
6 结语 |
(7)基于宏基因组分析俄式面包酵头菌群结构及冻干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俄式面包 |
1.2 面食发酵剂的起源及种类 |
1.2.1 面食发酵剂的起源 |
1.2.2 面食发酵剂的种类 |
1.3 国内外面食发酵剂研究现状与发展 |
1.3.1 国内面食发酵剂研究现状 |
1.3.2 国外面食发酵剂研究现状 |
1.3.3 面食发酵剂的发展趋势 |
1.3.4 面包风味形成的影响因素 |
1.4 宏基因组技术对传统发酵食品微生物解析的应用 |
1.5 现代智能感官分析技术应用现状 |
1.5.1 电子鼻和电子舌在面食中的应用 |
1.5.2 质构在面食中的应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俄式面包酵头菌群及主要成分变化的研究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1.1 菌种来源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培养基及酒花水的制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麸皮量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 |
2.2.2 酒花水量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 |
2.2.3 发酵温度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 |
2.2.4 正交实验优化 |
2.2.5 测定方法 |
2.2.6 数据处理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麸皮量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 |
2.3.2 酒花水量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 |
2.3.3 发酵温度对酵头菌落总数及主要成分的影响结果 |
2.3.4 续种条件对酵头菌落总数的正交实验优化结果 |
2.3.5 SEM对 M1和M2 酵头的微观结构表征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宏基因组技术对俄式面包酵头菌群结构分析 |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1.1 菌种来源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药品与试剂 |
3.2 实验方法 |
3.2.1 俄式面包酵头总DNA的提取 |
3.2.2 俄式面包酵头总DNA的质量检测 |
3.2.3 宏基因组测序 |
3.2.4 生物多样性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宏基因组序列测定信息 |
3.3.2 M1和M2 酵头中菌群结构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俄式面包酵头菌群代谢通路初步分析 |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1.1 菌种来源 |
4.1.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2.1 DNA提取 |
4.2.2 宏基因组测序 |
4.2.3 俄式面包酵头宏基因组的功能注释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COG功能注释 |
4.3.2 CAZyme功能注释 |
4.3.3 KEGG代谢通路初步分析 |
4.3.4 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代谢通路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酵头冻干粉制备及对面包风味与质构的影响研究 |
5.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5.1.1 菌种来源 |
5.1.2 仪器与设备 |
5.1.3 药品与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俄式面包酵头冻干粉的制备 |
5.2.2 俄式面包的制备 |
5.2.3 测定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酵头冻干粉制备的工艺条件 |
5.3.2 酵头冻干粉对面包有机酸的影响结果 |
5.3.3 酵头冻干粉对面包挥发性物质的影响结果 |
5.3.4 酵头冻干粉对面包质构特性的影响结果 |
5.3.5 酵头冻干粉对面包感官评价的影响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海胆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及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海胆概述 |
1.1.1 海胆的营养成分及食疗保健功能 |
1.1.2 我国海胆黄的加工和产业现状 |
1.2 真空冷冻干燥 |
1.2.1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简介 |
1.2.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4.1 优化海胆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 |
1.4.2 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开发 |
第二章 海胆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 |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设备 |
2.1.1 实验原料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2 实验方法 |
2.2.1 冻干工艺流程 |
2.2.2 测定共晶点及共熔点 |
2.2.3 海胆黄的品质评价及物性分析 |
2.2.4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的优化试验设计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预冻时间的确定 |
2.3.2 预冻温度的确定 |
2.3.3 最大加热板温度的确定 |
2.3.4 真空度的确定 |
2.3.5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最优实验条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开发 |
3.1 实验设备及试剂 |
3.1.1 主要试剂和设备 |
3.2 海胆黄固体饮料制备实验方法 |
3.2.1 海胆黄固体饮料制备工艺流程 |
3.2.2 冻干海胆黄粉的制备 |
3.2.3 海胆黄固体饮料稳定剂种类的初步筛选 |
3.2.4 稳定剂添加量的工艺优化 |
3.2.5 海胆黄固体饮料稳定性评价 |
3.2.6 海胆黄固体饮料的最佳配制工艺优化 |
3.2.7 海胆黄固体饮料感官评价 |
3.3 海胆黄固体饮料成分检测 |
3.3.1 总糖、还原糖和多糖的测定 |
3.3.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3.3.3 脂肪检测 |
3.3.4 水分的测定 |
3.3.5 粗灰分的测定 |
3.3.6 多元素的测定 |
3.4 海胆黄固体饮料标准的制定 |
3.5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5.1 海胆黄粉碎分析结果 |
3.5.2 海胆黄固体饮料稳定剂添加量的工艺优化 |
3.5.3 海胆黄固体饮料调味剂添加量的工艺优化 |
3.6 海胆黄和海胆黄固体饮料成分测定结果 |
3.6.1 海胆黄粉和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基本成分 |
3.7 固体饮料质量标准 |
3.7.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
3.7.2 术语和定义 |
3.7.3 感官要求 |
3.7.4 理化指标 |
3.7.5 污染物限量 |
3.7.6 微生物限量 |
3.7.7 食品调味剂 |
3.7.8 净含量 |
3.7.9 生产加工过程的卫生要求 |
3.7.10 检验规则 |
3.7.11 标签 |
3.7.12 包装、储存、运输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4.1 结论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香蕉预冻过程传热性能及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真空冷冻干燥概述 |
1.2.1 真空冷冻干燥原理及基本过程 |
1.2.2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的应用及优势 |
1.3 真空冷冻干燥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1 真空冷冻干燥过程数值模拟的研究现状 |
1.3.2 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的研究现状 |
1.4 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内容 |
2 香蕉热物性的计算及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 比热容的测定 |
2.3 共晶点温度、共熔点温度、相变潜热的测定 |
2.4 冰点的测定 |
2.5 香蕉预冻过程中的含冰率 |
2.6 导热系数的测定 |
2.7 表面传热系数的计算 |
2.8 含水率的测定 |
2.9 密度的测定 |
2.10 本章小结 |
3 香蕉预冻过程数值模拟及实验验证 |
3.1 预冻过程理论基础 |
3.1.1 水及水溶液的结晶特性 |
3.1.2 食品的冻结过程 |
3.2 Fluent软件的介绍 |
3.3 模型的建立 |
3.3.1 物理模型的建立 |
3.3.2 数学模型的建立 |
3.3.3 初始条件及边界条件的确定 |
3.4 数值求解方法 |
3.5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3.5.1 网格的划分 |
3.5.2 网格的无关性验证 |
3.6 模拟结果与分析 |
3.6.1 不同时刻香蕉切片温度分布规律 |
3.6.2 香蕉切片冻结界面的动态变化分析 |
3.7 实验验证 |
3.7.1 实验设备 |
3.7.2 实验流程 |
3.7.3 实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
3.8 本章小结 |
4 香蕉真空冷冻干燥工艺参数优化实验研究 |
4.1 干燥过程传热传质分析 |
4.1.1 干燥过程由传热控制 |
4.1.2 干燥过程由传质控制 |
4.1.3 影响干燥时间的因素 |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3 实验方案及步骤 |
4.3.1 实验方案 |
4.3.2 实验步骤 |
4.4 干燥结束的判定 |
4.5 感官评定 |
4.6 单因素实验 |
4.6.1 切片厚度对干燥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4.6.2 干燥室压力对干燥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4.6.3 升华干燥阶段搁板温度对干燥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4.6.4 解析干燥阶段搁板温度对干燥时间及感官品质的影响 |
4.7 正交优化实验 |
4.7.1 正交实验设计 |
4.7.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7.3 验证实验 |
4.8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致谢 |
(10)不同干制工艺朝鲜蓟粉的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朝鲜蓟概述 |
1.1.1 朝鲜蓟简介 |
1.1.2 朝鲜蓟营养成分研究进展 |
1.1.3 主要生物功效 |
1.1.4 研究利用现状 |
1.1.5 朝鲜蓟粉研究现状及应用前景 |
1.2 全粉干燥方法研究进展 |
1.2.1 热风干燥 |
1.2.2 真空干燥 |
1.2.3 真空冷冻干燥 |
1.2.4 微波干燥 |
1.3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1.3.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4 创新点 |
第2章 不同预处理抑制酶促褐变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与试剂 |
2.1.2 仪器与设备 |
2.1.3 不同预处理方法 |
2.1.4 分析测定方法 |
2.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蒸汽处理时间对PPO酶活的影响 |
2.2.2 漂烫处理对PPO酶活的影响 |
2.2.3 微波处理对PPO酶活的影响 |
2.2.4 漂烫处理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2.2.5 微波处理对总酚含量的影响 |
2.2.6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朝鲜蓟总酚、总黄酮的影响 |
2.2.7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朝鲜蓟粉色泽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理化品质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与试剂 |
3.1.2 仪器与设备 |
3.1.3 实验方法 |
3.1.4 数据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基本成分的影响 |
3.2.2 干燥方法对干基含水率及干燥速率的影响 |
3.2.3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色泽的影响 |
3.2.4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加工特性的影响 |
3.2.5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粒径的影响 |
3.2.6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微观结构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多酚、抗氧化性及香气成分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与试剂 |
4.1.2 仪器与设备 |
4.1.3 实验方法 |
4.1.4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多酚含量的影响 |
4.2.2 干燥方法对朝鲜蓟粉黄酮含量的影响 |
4.2.3 不同干燥方法提取液质量浓度(自由酚)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2.4 干燥方法(结合酚)对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4.2.5 酚类物质与抗氧化能力相关性分析 |
4.2.6 朝鲜蓟粉香气成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我国冻干设备和冻干食品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真空冷冻干燥技术与产业的发展及趋势[J]. 毕金峰,冯舒涵,金鑫,易建勇,李旋,吕健,吴昕烨. 核农学报, 2022(02)
- [2]基于CRISPR技术的副溶血性弧菌核酸现场检测系统的研究[D]. 张梦垚. 浙江大学, 2021(01)
- [3]典型浆果预处理、红外冷冻干燥及其干制品吸湿特性研究[D]. 陈凤英. 江南大学, 2021(01)
- [4]预处理方式对沙棘全果冻干粉的品质及功能性影响[D]. 王佳乐.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5]基于羽衣甘蓝的蔬菜酸奶溶豆高效干燥制备及其特性研究[D]. 劳艳艳. 江南大学, 2020(01)
- [6]真空冷冻干燥食品加工工艺的研究[J]. 王丽丽. 现代食品, 2020(13)
- [7]基于宏基因组分析俄式面包酵头菌群结构及冻干粉的研究[D]. 马婷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8]海胆真空冷冻干燥工艺研究及海胆黄固体饮料的开发[D]. 冯令通. 烟台大学, 2020(06)
- [9]香蕉预冻过程传热性能及真空冷冻干燥工艺优化研究[D]. 张爱琳.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0(12)
- [10]不同干制工艺朝鲜蓟粉的品质研究[D]. 王振帅.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