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的语法化研究

“下”的语法化研究

论文摘要

在现代汉语中,趋向补语是很具特色的一类补语。它们无论从表义灵活性、还是从其用频和虚化程度来说,都是很值得关注的。多年以来,汉语学界也一直没有间断过对它的研究。文章从“下”的语义入手,从历史角度观照共时描写探讨了非体词性“下”的语义虚化过程及其内部的引申关系、“V下”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其动因,理清了非体词性“下”的语义演变脉络及“V下”结构的演化发展历程。全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对有关研究进行了综述,总结并评价了相关研究,从而指出“V下”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第二章,从历时的角度对非体词性“下”的语义演变过程进行了详实的描写,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相关理论讨论了不同时期“下”的意义之间的引申途径,认为谓词性“下”的本义和不同引申义的产生,一方面与其相应的体词性的“下”的意义有关,一方面与谓词性意义内部的相关性有关。第三章,对“V下”结构的产生及发展演变进行了探讨,认为“下”的语法化程度与“V”和“下”意义之间的相关性有很大的关系。意义相关程度越大,“下”的语法化程度越强。并认为目前存在三个性质的“下”:一类为趋向动词、一类为趋向补语、一类为动态助词。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源起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关“下”的共时研究
  • 1.2.2 有关“下”的历时研究
  • 1.3 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和意义
  • 1.3.1 研究的必要性
  • 1.3.2 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非体词性“下”的产生和发展
  • 2.1 先秦——两汉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1.1 先秦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1.2 两汉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1.3 小结
  • 2.2 魏晋——隋唐五代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2.1 魏晋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2.2 隋唐五代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2.3 小结
  • 2.3 宋元——明清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3.1 宋元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3.2 明清时期非体词性“下”的意义
  • 2.3.3 小结
  • 第三章 “V 下”结构的产生和发展
  • 3.1 先秦——两汉时期的“V 下”结构
  • 3.1.1 先秦时期的“V 下”结构
  • 3.1.2 两汉时期的“V 下”结构
  • 3.1.3 小结
  • 3.2 魏晋——唐五代时期的“V 下”结构
  • 3.2.1 魏晋时期的“V 下”结构
  • 3.2.2 隋唐、五代时期的“V 下”结构
  • 3.2.3 小结
  • 3.3 宋元——明清时期的“V 下”结构
  • 3.3.1 宋元时期的“V 下”结构
  • 3.3.2 明清时期的“V 下”结构
  • 3.3.3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关于俄罗斯留学生学习趋向补语教学的思考[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8(08)
    • [2].汉语趋向补语研究综述[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7(04)
    • [3].留学生趋向补语“起来”的习得研究[J].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5(06)
    • [4].趋向补语的研究综述[J]. 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 2019(05)
    • [5].“趋向补语”教学策略研究[J]. 语文教学之友 2013(05)
    • [6].趋向补语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策略[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11)
    • [7].对蒙汉语教学视野下趋向补语句研究[J]. 语文学刊 2013(09)
    • [8].越南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顺序考察[J]. 世界华文教学 2016(00)
    • [9].趋向补语“来”“去”的省略及其语义表达分析[J]. 汉语应用语言学研究 2016(00)
    • [10].关于汉语趋向补语“上”“上来”“上去”“上……来”的历时考察[J]. 青年文学家 2017(15)
    • [11].关于汉语趋向补语“下”的历时考察[J]. 知识文库 2017(09)
    • [12].对初级阶段越南学生简单趋向补语教学策略[J]. 青年文学家 2009(09)
    • [13].基于越南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的趋向补语“来、去”习得考察[J]. 对外汉语研究 2015(02)
    • [14].日语「テクル」构式的时态功能用法研究——兼与汉语趋向补语“V起来”的对比[J]. 国际公关 2020(06)
    • [15].趋向补语偏误分析及教学策略[J]. 海外英语 2019(06)
    • [16].柬埔寨华校中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句习得研究[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10)
    • [17].“上”“下”组趋向补语研究现状概述[J]. 北方文学 2019(27)
    • [18].俄罗斯留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研究[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3(04)
    • [19].趋向补语范畴的二语习得比较研究[J]. 外语教学 2012(05)
    • [20].论汉语“出”类趋向补语的语法意义[J].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3)
    • [21].对外汉语简单趋向补语教学策略[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3)
    • [22].中国茶文化语言中汉语趋向补语的运用分析[J]. 福建茶叶 2018(06)
    • [23].新疆少数民族学生汉语趋向补语偏误分析[J]. 青年文学家 2018(24)
    • [24].俄罗斯留学生习得汉语趋向补语的教学研究[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5].汉语国际教育初级口语课趋向补语的教学设计[J]. 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18(08)
    • [26].趋向补语“起来”偏误研究[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 2012(08)
    • [27].从习得标准看趋向补语习得顺序[J].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2(08)
    • [28].泰国初学者使用汉语趋向补语“起来”的偏误分析[J]. 文学教育(下) 2018(08)
    • [29].趋向补语“过来”“过去”的二语习得释义策略[J]. 汉语学习 2017(02)
    • [30].现代汉语趋向动词相关研究综述[J]. 国际汉语学报 2015(01)

    标签:;  ;  ;  ;  ;  

    “下”的语法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