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期性虐待论文-曹杏田,励骅,殷波,杨思亮,石凤伟

儿童期性虐待论文-曹杏田,励骅,殷波,杨思亮,石凤伟

导读:本文包含了儿童期性虐待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孤独感,自尊,性虐待,留守儿童

儿童期性虐待论文文献综述

曹杏田,励骅,殷波,杨思亮,石凤伟[1](2019)在《留守儿童自尊与性虐待早期预防: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孤独感是留守儿童常有的心理状态,也是其社会适应不良的表现。自尊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和体验,它是个性的核心之一,是个体所有行为的基础。儿童性侵害是指儿童被动卷入不能理解的性活动中,并对其产生心理或生理伤害的行为。研究探讨了留守儿童自尊、性虐待早期预防和孤独感的关系,为留守儿童实施有效的性健康教育和保护提供参考依据。从安徽省叁市以年级分层抽样的方式选取502名留守儿童,发放罗森伯格自尊量表、预防儿童性虐待知识问卷和儿童孤独感量表进行调查。使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和中介效应检验。留守儿童自尊与孤独感之间均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值分别为-0.35,p值<0.001);留守儿童孤独感与性虐待早期预防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值为-0.37, p值<0.001);留守儿童自尊与性虐待早期预防之间存在显着的负相关(r值为-0.29,p值<0.01),控制孤独感检验发现自尊对性虐待早期预防的直接效应不显着(LLCI=-0.0398,ULCI=0.1343);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显着(LLCI=-0.1883,ULCI=-0.1102)。留守儿童孤独感在自尊与性虐待早期预防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吴鹏飞,王芳洁[2](2019)在《我国儿童性虐待防治立法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建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性虐待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目前,我国儿童性虐待形势严峻,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对象低龄化的态势。尽管我国颁布了许多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但有关儿童性虐待立法却存在诸多缺陷,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法治实践。美国与日本在防治儿童性虐待方面的诸多有益立法经验可资我国借鉴。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儿童性虐待防治法、完善相关刑事法律、修改《反家庭暴力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方式,推进儿童性虐待防治法律体系建设。(本文来源于《江苏理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沈晨[3](2019)在《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干预受性虐待儿童的个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性虐待是全球性的问题,在我国,一般学者及媒体将其表述为儿童性侵,本文先介绍儿童性虐待的基本含义,国内外儿童性虐待的现状及处置策略,再引入一个真实案例,通过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的方法,来分析其介入困难及建议。(本文来源于《山西青年》期刊2019年11期)

王毅,李六林,周万明,樊静,赵西和[4](2018)在《绵阳市年轻男男性行为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对个体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年轻男男性行为者(YMSM)儿童期性虐待(CSA)经历,分析对个体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以四川省绵阳市15~24岁YMSM为对象,用滚雪球抽样法进行招募、问卷调查和血清学检测。CSA对个体行为人及心理健康影响单因素分析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结果共合格调查336人,有CSA经历者占5.4%(18人)。有、无CSA经历者的HIV感染率分别为16.7%(3/18)、8.2%(26/317)(删除不确定1人)。多因素分析结果:有焦虑症状[比值比(OR)=11.704,95%可信区间(CI):1.567~87.412)]、曾有自杀念头(OR=49.017,95%CI:2.651~906.244)、因性向遭朋友或同事歧视(OR=17.544,95%CI:1.443~200.000)者,CSA经历发生率较高;近6个月做插入方肛交有保护性(OR=0.060 1,95%CI:0.005~0.721)较低。结论 YMSM的CSA发生率较高,对受害者行为及心理消极影响明显且长远,增加HIV感染风险。应加大未成年人保护,有针对性地开展CSA经历YMSM的心理及行为干预。(本文来源于《中国艾滋病性病》期刊2018年09期)

张雯,范颂,谢茂林,李朋林,叶运莉[5](2018)在《泸州市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泸州市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的发生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性虐待对策和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泸州市8所中学的2 292名初、高中学生,于2016年12月下旬至2017年1月上旬对儿童期性虐待经历进行不记名自填式问卷调查。结果泸州市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的报告率为15.4%,其中性骚扰报告率为12.5%、猥亵为6.6%、性侵害为4.0%。性虐待发生年龄主要集中在10~15岁;施虐对象主要为同龄熟人(62.1%)、陌生人(27.9%)和长辈(1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越高(OR=0.81,95%CI=0.74~0.88)和父母至少有一方去世(OR=0.37,95%CI=0.16~0.85)是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的保护因素;家庭经济情况差(OR=1.46,95%CI=1.12~1.90)、看色情内容(OR=2.13,95%CI=1.57~2.89)、对异性感兴趣(OR=2.32,95%CI=1.72~3.14)、约会谈恋爱(OR=2.83,95%CI=2.07~3.86)、与人爱抚(OR=2.07,95%CI=1.40~3.07)和发生性行为(OR=1.99,95%CI=1.00~3.94)是性虐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不容忽视,需重视未成年人学校和家庭性教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8年06期)

尚晓援,窦振芳,李秀红[6](2017)在《一切为了儿童:中国徐州市某区对儿童性虐待案件处理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最大利益的原则是被引用最多且争议最大的原则,因为这个原则在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并没有被严格定义。但是,在作出涉及儿童的安排时,往往被反复引用。本文使用了包括了6个维度16个指标的儿童权利分析框架,以中国2015年以后司法机关受理的第一个剥夺父母监护权的儿童保护案例——徐州案为研究对象,从儿童最大利益的角度分析了案件从报告、立案、调查到审判和后期处理的整个过程。这项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从儿童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对新建立的儿童保护制度进行考察,看其指向的发展,并发现儿童保护案件处理中的经验及问题,为未来的政策发展提供实证依据。(本文来源于《山东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12期)

陈曦,温馨,唐寒梅,傅燕艳,陈小龙[7](2017)在《非自杀性自伤与儿童性虐待相关性的Meta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系统评价非自杀性自伤(non-suicidal self-injury,NSSI)与儿童性虐待(child sexual abuse,CSA)之间的关联性,为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发生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CNKI和Wan 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国内外关于NSSI与CSA关联的原始研究。英文检索词包括:NSSI,self-mutilation,self-injury,self-harm,non-suicidal self-injury,self-injurious behavior,self-destructive behavior,self-damaging behavior,self-harm behavior,self-harming behavior,selfmutilative behavior,deliberate self-harm;sexual abuse,sex abuse等;中文检索词包括非自杀性自伤,自(我)伤(害),自残,自虐,性虐待。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6年7月31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后,采用STATA 14.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7篇文章,总样本量49 221例,其中NSSI组3 927例,非NSSI组40 81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NSSI组的CSA比例高于对照组(OR=3.95,95%CI=3.30~4.74);亚组分析显示,遭受CSA的男性发生NSSI的风险大于女性(OR=4.28,95%CI=2.78~6.59);社区人群、亚洲人群以及无精神病风险人群的NSSI与CSA的相关性较大(OR值分别为4.45,5.31,4.60,95%CI值分别为2.86~6.94,3.20~8.79,3.38~6.26)。结论 NSSI和CSA之间具有相关性,且在性别、样本来源、研究地区间存在一定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学校卫生》期刊2017年07期)

李雪燕[8](2017)在《儿童性虐待问题及预防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儿童性虐待是一个存在广泛且后果严重的全球性公共社会问题,但是目前我国针对该问题的系统研究仍然缺乏。本文针对国外文献中涉及的儿童性虐待的概念、发生情况、风险因素、后果及预防策略等进行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儿童性虐待的预防策略要点,以期对我国儿童性虐待研究及预防有所启示。(本文来源于《社会工作》期刊2017年01期)

崔曙,廖有刚,伍鼎,鲁栋梁,唐铁龙[9](2016)在《儿童性虐待引起排尿障碍原因探讨(附4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洁性交史与发生排尿障碍的关系。评价了这些患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排尿障碍是泌尿外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临床症状。我们通过对我院五年的时间对四百多例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4例存在有儿童时期不洁性交史引起的排尿障碍患者。我们报道了4例,均为女性。年龄8岁‐15岁(平均为12.5岁)。我们报道4位患者由儿童时期不正当性行为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泌尿系统方面的评价指标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包括有尿动力学测定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等。如检测了残余尿量、膀胱体积、尿流率、最大尿流率、膀胱内压和膀胱不自主收缩压力等。结果:本组4例患者,每个患者有白天和夜间遗尿症发生,还常伴有便秘、有间断性尿流中断和反复地泌尿系感染病史。本组患者首次不洁性交均发生在8‐12岁之间。其中2例膀胱内压检查结果其顺应性正常(50%)。其中有2例残余尿量增加,分别为25ml和30ml。本组4例患者中,2例尿流率测定发现,平均每秒尿流率为11.8ml。肌电图检查结果发现,2例患者有排尿期括约肌过度活动。B超和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发现1例表现异常,检查结果显示轻度的上尿路扩张等。在治疗方面,包括定时排尿,排尿日志,行为治疗,尿动力学检查,增加腹压治疗,必要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并且结合精神病学方面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经过治疗和随访。所有患者的排尿障碍症状得到缓解,如尿流中断、尿失禁缓解,便秘也有所好转。重复尿流率检查显示正常。结论:不洁性交常常发生在经济社会中。儿童不洁性交史可能是小儿排尿障碍的一种新的原因或是成年人长期排尿障碍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9)

崔曙,廖有刚,伍鼎,鲁栋梁,唐铁龙[10](2016)在《儿童性虐待引起排尿障碍原因探讨(附4例报道)》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洁性交史与发生排尿障碍的关系。评价了这些患者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排尿障碍是泌尿外科疾病中很常见的临床症状。我们通过对我院五年的时间对四百多例排尿障碍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有4例存在有儿童时期不洁性交史引起的排尿障碍患者。我们报道了4例,均为女性。年龄8岁-15岁(平均为12.5岁)。我们报道4位患者由儿童时期不正当性行为后引起的排尿障碍。泌尿系统方面的评价指标除了病史和体格检查之外,还包括有尿动力学测定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等。如检测了残余尿量、膀胱体积、尿流率、最大尿流率、膀胱内压和膀胱不自主收缩压力等。结果:本组4例患者,每个患者有白天和夜间遗尿症发生,还常伴有便秘、有间断性尿流中断和反复地泌尿系感染病史。本组患者首次不洁性交均发生在8-12岁之间。其中2例膀胱内压检查结果其顺应性正常(50%)。其中有2例残余尿量增加,分别为25m1和30ml。本组4例患者中,2例尿流率测定发现,平均每秒尿流率为11.8ml。肌电图检查结果发现,2例患者有排尿期括约肌过度活动。B超和排泄性静脉肾盂造影检查发现1例表现异常,检查结果显示轻度的上尿路扩张等。在治疗方面,包括定时排尿,排尿日志,行为治疗,尿动力学检查,增加腹压治疗,必要时使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并且结合精神病学方面的问题给予咨询和帮助。经过治疗和随访。所有患者的排尿障碍症状得到缓解,如尿流中断、尿失禁缓解,便秘也有所好转。重复尿流率检查显示正常。结论:不洁性交常常发生在经济社会中。儿童不洁性交史可能是小儿排尿障碍的一种新的原因或是成年人长期排尿障碍的评价指标。(本文来源于《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6-09-02)

儿童期性虐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儿童性虐待是严重危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违法行为。目前,我国儿童性虐待形势严峻,呈现出犯罪主体多元化、犯罪手段多样化、犯罪对象低龄化的态势。尽管我国颁布了许多保护儿童权利的法律法规,但有关儿童性虐待立法却存在诸多缺陷,已难以适应日益复杂的法治实践。美国与日本在防治儿童性虐待方面的诸多有益立法经验可资我国借鉴。为此,我国可以通过制定专门的儿童性虐待防治法、完善相关刑事法律、修改《反家庭暴力法》、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方式,推进儿童性虐待防治法律体系建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儿童期性虐待论文参考文献

[1].曹杏田,励骅,殷波,杨思亮,石凤伟.留守儿童自尊与性虐待早期预防:孤独感的中介作用[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2].吴鹏飞,王芳洁.我国儿童性虐待防治立法存在的缺陷及完善建议[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9

[3].沈晨.运用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干预受性虐待儿童的个案分析[J].山西青年.2019

[4].王毅,李六林,周万明,樊静,赵西和.绵阳市年轻男男性行为者儿童期性虐待经历对个体行为及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艾滋病性病.2018

[5].张雯,范颂,谢茂林,李朋林,叶运莉.泸州市中学生儿童期性虐待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8

[6].尚晓援,窦振芳,李秀红.一切为了儿童:中国徐州市某区对儿童性虐待案件处理的个案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

[7].陈曦,温馨,唐寒梅,傅燕艳,陈小龙.非自杀性自伤与儿童性虐待相关性的Meta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

[8].李雪燕.儿童性虐待问题及预防策略[J].社会工作.2017

[9].崔曙,廖有刚,伍鼎,鲁栋梁,唐铁龙.儿童性虐待引起排尿障碍原因探讨(附4例报道)[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6

[10].崔曙,廖有刚,伍鼎,鲁栋梁,唐铁龙.儿童性虐待引起排尿障碍原因探讨(附4例报道)[C].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男科学术大会暨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2016年男科学术大会论文集.2016

标签:;  ;  ;  ;  

儿童期性虐待论文-曹杏田,励骅,殷波,杨思亮,石凤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