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果农如何走出困境(论文文献综述)
魏娅丽[1](2021)在《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80年代中期,静宁县政府做出了将苹果产业作为支柱性经济产业的重要决定。长期被贫困困扰的静宁县乘改革开放之春风,开始进行种植结构调整。政府提出“南部苹果北部梨”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经过30多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苹果产业成为农村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经过经济产业结构调整后的静宁,农业强起来了,农民富起来了,农村也美起来了,昔日的穷山恶水变成了如今山清水秀的金山银山,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生存现状。本文以位于甘肃省静宁县中南部的李咀村为田野点,以人类学田野调查为基本研究方法,运用人类学变迁理论对李咀村生计方式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及变迁背后的文化意义进行解读。在分析、整理一手田野资料的的基础上反思、探析生计变迁背后的文化意蕴,从而形成关于乡村社会文化变迁的民族志研究。过去,“以粮为纲”的传统的生计方式只能勉强“糊口”而无法“养家”;现在,“一亩园,十亩田”的苹果产业不仅能养家糊口,更能让人们脱贫致富。那么,从传统小麦种植到苹果产业,李咀村是如何实现生计的转型与变迁的,以及在生计变迁后的社会文化发生了怎样的调适,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基于以上内容,本文着力揭示两种生计方式选择的背后实质上是农民对于土地种植结构的调整、政府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努力和尝试,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实践。因此,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背景下研究李咀村生计的转型与变迁是本文的创新与亮点。静宁苹果产业是静宁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转型的创新与实践,也是实现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从人类学生计变迁的角度来研究静宁苹果可以更加具体、直观、全面地展示静宁苹果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从果农与当地人的视角来看传统与现代生计的选择可以更深刻地感知生计变迁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及现代苹果产业发展出现的新的问题,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的价值与现实意义。首先,李咀村生计转型的尝试与努力为早日赢得脱贫攻坚战打下了基础。正在稳步发展的静宁苹果产业凭借政府和农民们脱贫攻坚的信心与决心乘势而上,顺势而为,聚势而强,为农民生活创造了财富与幸福,带领人们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大道,成为李咀村打赢脱贫攻坚的重大胜利和成果。其次,苹果产业作为静宁县“兴农富县”的一项特色农业产业,不仅为果农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美化了乡村的整体风貌,村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实现从“小苹果”向“大产业”“大品牌”的转型跨越,苹果产业为静宁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推乡村振兴和决胜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基础。最后,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上来看,需要适时调整产业化的方向和目标,持续增强静宁苹果的品牌效应,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因此,对于产业发展中现存的问题需要清晰的认识,如农户对于果园继承问题的担忧、产量滞销、生态保护等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策略和建议,本文的研究将为静宁苹果产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陈新佳[2](2020)在《广东省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广东省惠来县是粤东最大荔枝生产区,是“中国荔枝之乡”,荔枝产业是惠来县农业支柱产业,惠来荔枝还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广东荔枝产业发展现状中极具代表性,惠来荔枝产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和良好的商机。近年来,借助国家大力发展荔枝产业的契机,利用荔枝产业体系研究成果,惠来县委县政府加大了对县域国家技术体系示范项目的建设,惠来荔枝产业是其中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通过对惠来县荔枝产业的深入研究,对促进惠来县荔枝产业更好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惠来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产业扶贫战略实施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荔枝产业相关研究成果,运用农业产业化相关理论,梳理了我国及广东荔枝产业发展概况、分析了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和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和分析,总结出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一、种植管理方式落后,产品质量不高;二、深加工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三、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产业经济效益不强;四、政策与服务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与借鉴国内外发展荔枝产业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实际提出了以下发展对策:一、强化荔枝种植管理,提升产品质量;二、大力发展荔枝加工业,推动产业升级;三、建立健全市场销售体系,增强产业经济效益;四、加大政策与服务投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解亚惠[3](2020)在《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对具备“绿色”、“健康”标签的特色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同时也伴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特色农产品经营企业原有的销售模式已不再适应新的市场变化,为了突破原有营销模式带来的瓶颈,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企业就必须及时优化营销策略,以保障企业的良好运转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是一家以苹果等农副产品收购、销售及进出口为主营业务的民营企业,公司具备原产地和成本领先的优势,并且不断整合资源,联合乡镇和农户成立专业果品种植基地,既能保障产品来源又能保证产品质量,但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却不太乐观。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德盛果蔬公司没有及时调整营销策略,使得公司产品的可替代性高,消费者缺乏忠诚度。本文分析了德盛果蔬公司营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运用PEST分析法、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以及SWOT分析法,分析宏观环境、微观环境和企业内部环境,在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整理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运用STP分析法进行市场细分,确定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以及企业的市场定位,最后综合运用4P、4C、4R理论提出了“产品-顾客-关联”、“价格-成本-反应”、“渠道-便利-关系”、“促销-沟通-回报”的组合营销策略,并制定了实施保障措施。综上所述,本文将营销过程中企业和消费者关注的因素联合起来进行分析,提出了更加完善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组合营销策略,有效解决了企业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帮助企业实现营销体系协同发展,稳定现有市场的同时拓展潜在市场,保持较强竞争力。同时,也可为其他特色农产品购销储企业在营销策略制定方面提供思路,为营销模式的优化升级提供参考。
曾雪清[4](2019)在《桂林市农产品区域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罗汉果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农产品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农产品品牌化成为现代农业必然的转变趋势,也是立足于市场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中央、广西先后提出“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由此也拉开了桂林市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序幕,并从政策领导、财政支持等方面扶持本地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发展进行研究,不仅能够基于相关理论对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发展提供理论指导,而且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及其产业结构的优化,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本文从政府角色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信息不对称等相关理论出发,在阐述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法及特点的基础上,对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定位进行深入分析,指出我国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担任组织者、指导者、服务者、管理者和推广者的角色,并从多种层次促进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同时,本文以桂林市罗汉果为典型案例,首先分析桂林罗汉果品牌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从政府行政职能、经济职能、文化职能三个方面研究了罗汉果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实施现状,探索罗汉果品牌建设在规划、市场监管、销售及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美国、法国、日本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案例进行比较性研究,为我国桂林罗汉果品牌建设发展提供经验。最后,针对桂林罗汉果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履行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包括以下几点:加强桂林罗汉果区域品牌规划指导、提高罗汉果区域品牌监管、多渠道宣传罗汉果区域品牌、完善品牌管理。
李攀[5](2019)在《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意义上的合作运动源于西方,却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19世纪初,英、法空想社会主义者首先提出合作社的思想,并进行了实践探索。从1844年英国罗虚代尔消费合作社成立至今,合作社的发展历经一个半世纪。在这一长期历史过程中,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对合作社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和论断,成为指导合作社发展的科学指南。二十世纪初叶,在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之时,合作思想作为一种“救世”学说被引入中国,中华大地上各种政治势力、各类社会团体出于各自目的,曾试办过不同类型的合作社,在理论和实践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中国共产党与合作社渊源颇深,中共自诞生伊始就把发展合作社作为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特别是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1922年9月,毛泽东参与创办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合作社——安源路矿工人消费合作社,从此合作社的种子开始在各个革命根据地生根发芽,其中,中央苏区的消费合作社、陕甘宁边区的南区合作社是其典型代表,也是供销合作社的雏形。1950年7月,组建成立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统一领导全国的供销、消费、手工业等合作社具体业务。1954年7月,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更名为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合作事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从那时起,60多年来,供销合作社走过了很不平凡的历程,创造了光辉的业绩,也经受了不少挫折。供销合作社因农而生、因农而兴,它扎根农村、贴近农民,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为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为引导亿万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左”的观念的影响,供销合作社的所有制性质曾发生过多次改变,经营管理机构也屡遭撤并,和国营商业“三分三合”,尽管如此,其为农业生产服务、为群众服务的办社宗旨始终没有变化,即便在“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左”的错误的影响下,供销合作社广大干部职工依然坚守岗位,为稳定农业、发展生产做了大量工作。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供销合作系统进行了改革,一度取得了不少成效,但由于市场环境的影响和体制机制的制约,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遭遇经营困境,一度陷入举步维艰的境地。90年代中期,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得以重建,供销合作系统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重新焕发了生机与活力。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对供销合作社工作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继续办好供销合作社,加快打造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的生力军和综合平台,这一重要指示为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经验,引领未来。本文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研究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共决策层对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认识过程、决策过程,考察政策在基层的实施效果,探究供销合作社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总结历史经验,以期为正在进行的供销合作社体制机制改革提供镜鉴和参考。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综述、核心概念的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及研究重难点等基本情况。第一章,回顾合作社思想的历史渊源和发展演进过程,重点对马克思主义合作社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对建国前中共领导合作社的历史进行归纳,勾勒出供销合作社萌生、发展的历史脉络和轨迹。第二章,主要研究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党和国家重点发展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梳理供销合作社发展方针的演化、确立过程。研究供销合作社超常规发展的内在动因和具体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之后,供销合作社落实“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做法举措及成效。探讨供销合作社领导农村私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过程。第四章,探究“大跃进”期间,供销合作社所有制性质的变化过程及原因。研究人民公社化运动兴起之后,供销合作社被“下放”为人民公社“供销部”的实际影响。研究中央恢复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和实际效果。第五章,研究文革对供销合作社造成的严重损失。探讨文革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为稳定农业生产起到的重要作用。第六章,研究探讨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深化改革的具体过程和实际效果。对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进行总体评价。第七章,探究农村供销合作社在二十世纪90年代陷入经营困境的具体原因。研究供销合作系统摆脱困境的历史过程。第八章,对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进行总体评价。总结党领导供销合作社发展的主要经验。
宋盼盼[6](2019)在《宋堡村的苹果产业:一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苹果是当今静宁最亮丽的招牌,也是静宁经济发展最主要的依托。静宁苹果产业是当地自然条件、地方性种植经验以及政府和市场等共同作用下的农业现代化产物。该产业兴起后,静宁县的传统农村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并发生着一系列变迁。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落脚于静宁县贾河乡宋堡村——一个正在变迁中的典型西北农村,运用经济人类学的理论方法去研究宋堡村的苹果产业,主要从苹果的生产、销售以及苹果产业带来的经济变化三部分进行论述,试图回答“果农如何看待苹果产业在静宁的发展?苹果产业对传统农村、对农民的生活有何意义?”等问题。主要得出以下结论:苹果产业是国家、市场、劳动者三方共同作用的结果,三者共同推进了苹果种植由传统向现代化、商品化的转变;苹果产业兴起后,面对生计方式的改变,农民以传统的生活秩序重构新的生活行动,把原有的传统社会文化移植到新的空间场域中,继而实现了经济收入的普遍提高;苹果产业虽然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善农民生活和农村面貌,苹果只是附加值较高的农产品;地方社会被卷入资本主义市场的过程,并不是原有社会体系的完全消解,而是一种适应过程,即社会变迁是一个“二元”互动的过程,结果是传统与现代并存的交织状态。
田馨雨[7](2019)在《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辽宁省丹东市是中国海岸线的北端起点,位于东北亚的中心地带,是东北亚经济圈与环渤海、黄海经济圈的重要交汇点,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近几年,丹东市大力发展草莓种植业,打造丹东草莓品牌,带动各乡镇农民种植草莓实现增收就业,草莓种植走在全国前列。本文以农业供应链管理运行机制为研究方向,以辽宁省丹东市草莓种植业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形成丹东草莓品牌背后,同时分析丹东草莓供应链现有管理模式,进而构建适应其地区发展的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利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运用SPSS、SWOT等分析方法研究丹东草莓的销售情况,从而了解消费者购买偏好,最后找出目前丹东草莓产业发展问题制约所在。在充分调研国内外农业供应链产业运行的基础上,结合丹东地区农业发展实际情况,构建丹东草莓相适应的运行机制,同时对丹东草莓种植业提出合理建议及相应改进对策。全文共六章,研究的逻辑顺序为: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方法,与此同时介绍了国内外目前的研究现状,为构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提供有力理论支撑;之后,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分析丹东草莓消费现状以及分析丹东草莓整体供应链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对当前丹东草莓供应链进行SWOT分析,分析新西兰和日本的水果供应链管理管理模式,为后文搭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最后,针对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探究,提出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和创立草莓自有品牌的建议,为丹东草莓整体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本文的研究特色是引入农业供应链这一管理思路,通过分析目前丹东草莓供应链管理模式构建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从而推动整体丹东草莓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本文的创新为:引入具体水果品种供应链管理研究方法,从单一地区产地入手,有针对性的对其整体供应链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进行梳理并同时运用SPSS数据分析丹东草莓消费者喜爱的主要特征和品质因素,为其后续种植、销售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因时制宜构建了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可以说为地区整体农业发展提供了一个好的范本和借鉴。
覃珊娜[8](2019)在《农村电商成长记 ——聚焦广西百色田东县水果电商发展历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电商扶贫被纳入十大精准扶贫工程后,“生长”在城市地区的电子商务开始走向农村,打开了农产品上行的新通道。伴随着京东、淘宝等电商企业的渠道下沉、政府的宣传支持、企业力量的加入,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电商行列,走上农村电商之路。他们希望利用电商开辟农产品上行的新渠道,改变传统单一的批发销售模式,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但与城市电商环境不同,农村地区发展的特殊性使其在与电子商务结合的过程中,涌现出一系列新问题。在经验极度匮乏的情况下,这群农村电商们的成长之路注定充满艰辛。本毕业设计将以芒果之乡——广西百色田东县为主要阵地,从不同的农村电商人物出发,聚焦于农村电商们的选择、困境、探索、期许与担忧,深入接触他们周边的关系群——农户、传统批发商、电商企业员工、政府相关人员等,展现农村电商们各不相同却一样艰辛的电商之路。与此同时,通过讲述他们的故事,呈现出当前农村电商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希望能为更多对农村电商领域感兴趣的人提供借鉴。
梁勤荣[9](2019)在《农业产业化作用下乡村治理转型研究 ——以桂北地区C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乡村治理一直是学界研究的重要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税费改革与农业税的取消,国家不再从乡村汲取资源,而不断向农村输入资源。尤其是精准扶贫政策与乡村振兴政策的提出与实施,国家资源与权力随之向乡村延伸。乡村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乡村治理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本研究以场域——资本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国家资源输入乡村的大背景下,以农业产业化视角对乡村治理转型进行研究,阐明了农业产业化对乡村治理转型的作用机制。即农业产业化改变原场域中的行动者角色与行动者的资本拥有量,导致场域内乡村治理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互动模式发生了转变。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与行动策略也随之发生巨大变化,最终导致乡村治理转型。通过研究发现,沙糖桔产业化改变了C村场域中的行动者角色与资本拥有量。这具体包括土地精英的经济资本拥有量快速增加,村干部的政治资本被激活,普通村民的经济资本与政治资本拥有量稳步上升。随着作为参与乡村治理基础的各类资本拥有量的进一步提升,行动者获取国家资源的意愿与能力也不断提高,最终导致乡村治理中的行动策略选择发生变化。在沙糖桔产业化初期,土地精英掌握着大量的经济资本,而村干部与村民的资本拥有量却变化不大。因此,这一时期主要是土地精英主政、村干部协助与村民消极应对的乡村治理模式。沙糖桔产业化中后期,土地精英将经济资本转换为政治资本,村干部的政治资本被激活,村民的资本拥有量也稳步提升。因此,这一阶段的乡村治理转变为土地精英、村干部“分治”与普通村民有效监督的模式。沙糖桔产业化最终促成C村场域的乡村治理转型。乡村治理由一元治理主体模式转变为多元治理模式,乡村治理走向良性发展。
张晨晨[10](2018)在《“有赞果园”品牌策划研究》文中指出现今,我国经济的发展状态已出现根本性转变。在竞争剧烈的市场环境中,卖方市场全面转向买方市场。品牌间的竞争如同大大小小的战役,唯有制定明确的品牌策划,才有利于品牌获得消费者信赖。随着我国对农业的不断重视,区域特色产业成为各地大力推进的目标。但是传统的区域品牌建设效果参差不齐,缺乏有力的品牌策划以及有效的市场营销。因此,如何塑造具有特色的农产品品牌是区域农产品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品牌理论,为山西省运城市万荣县“有赞果园”农产品品牌进行品牌策划。品牌经济是农业走出营销困境的最佳办法。目前对于个体果农来说,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提高他们的品牌意识,以种植技术与行业政策为依托,打造强质高效的农产业。本文采用了文献法、实地考查以及实证分析法。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首先是品牌相关理论,从品牌的作用、构成、价值三个方面来探讨品牌的概念与功能。另详细分析了品牌定位的方法。基于理论基础,对万荣县苹果区域品牌形象进行分析,然后依据理论对“有赞果园”开展品牌策划。最后根据“有赞果园”品牌建设环境的具体情况,对后期的品牌发展做出对策。通过对万荣县“有赞果园”品牌的策划研究,更加凸显了当下品牌经济在农产业中的重要性。品牌的建立不仅能够帮助消费者积累消费经验,还能够为产品提供质量保障,最重要的是能够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提高社会地位。“有赞果园”随着品牌的建成与不断完善,已逐步实现最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在经济目标方面,“有赞果园”产品的市场价格已达到预期标准;行业目标方面,已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带动周边个体果农的销售;“有赞果园”在新开辟的消费者市场中对万荣苹果也起到了效果显着的推广作用;市场方面,已开拓出稳定的销售渠道以及具备一定规模的客源。因此,此次研究的结果是达到预期效果的。同时也进一步证实品牌在我国农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二、果农如何走出困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果农如何走出困境(论文提纲范文)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背景意义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走进李咀村 |
第一节 苹果之乡——静宁 |
第二节 美丽乡村——李咀 |
第二章 李咀村的传统生计 |
第一节 小麦种植 |
第二节 “小本生意” |
第三节 外出务工 |
第三章 李咀村的生计变迁 |
第一节 艰难的变迁之路 |
第二节 苹果的产业化之路 |
第四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原因 |
第一节 历史和自然的选择 |
第二节 当地政府的助推 |
第三节 市场经济的驱动 |
第四节 当地农民的耕作 |
第五章 李咀村生计变迁的文化调适 |
第一节 物质条件的调适 |
第二节 思想观念的调适 |
第三节 文化习俗的调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广东省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综述 |
1.4.2 国内研究综述 |
1.4.3 简要评述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荔枝 |
2.1.2 荔枝产业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发展理论 |
2.2.2 农业产业化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3 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现状 |
3.1 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分析 |
3.1.1 自然条件 |
3.1.2 地理位置 |
3.1.3 交通条件 |
3.1.4 政策环境 |
3.1.5 种植技术 |
3.2 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总体情况 |
3.2.1 种植产区分布 |
3.2.2 种植面积及产量 |
3.2.3 产业发展现状 |
3.2.4 品牌建设情况 |
3.3 惠来县荔枝产业的实地调查 |
3.3.1 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
3.3.2 调查情况 |
4 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 种植管理不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 |
4.1.1 产业规模化程度偏低,未能实现标准化生产 |
4.1.2 产区基础设施薄弱,果园管理不善 |
4.1.3 栽培技术水平不高,品种结构不合理 |
4.2 深加工发展滞后,产业支撑不足 |
4.2.1 深加工企业数量少,难以支撑产业发展 |
4.2.2 加工产品种类单一,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
4.2.3 产品缺乏创新,加工处理能力不强 |
4.3 市场销售体系不健全,产业经济效益不理想 |
4.3.1 市场建设滞后,缺乏品牌意识 |
4.3.2 物流设施欠完善,市场拓展不够 |
4.3.3 品牌作用发挥不充分,市场竞争力不强 |
4.4 政策与服务投入不足,难以保障产业可持续发展 |
4.4.1 政府扶持与指导作用不足,产业发展缺乏保障 |
4.4.2 社会化服务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不足 |
5 国内外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与启示 |
5.1 国外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1.1 澳大利亚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1.2 马达加斯加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2 国内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2.1 广州市增城区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2.2 东莞市发展荔枝产业的经验借鉴 |
5.3 国内外荔枝产业发展经验启示 |
6 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
6.1 强化荔枝种植管理,提升产品质量 |
6.1.1 发挥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作用,强化标准化生产 |
6.1.2 完善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种植环境 |
6.1.3 发展荔枝产业组织,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种植 |
6.1.4 选育优良品种,调整荔枝品种结构 |
6.2 大力发展荔枝加工业,推动产业升级 |
6.2.1 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产业模式 |
6.2.2 创新荔枝深加工处理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 |
6.3 建立健全市场销售体系,增强产业经济效益 |
6.3.1 推进市场信息平台建设,畅通产品销售渠道 |
6.3.2 推行产品品牌战略,提高市场竞争力 |
6.3.3 完善物流体系建设,拓展销售市场 |
6.3.4 结合旅游业,创新产业经济增长方式 |
6.4 加大政策与服务投入,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
6.4.1 加强政府扶持与引导作用,助推产业持续发展 |
6.4.2 提升协会组织的建设和引导作用,营造良好产业服务环境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与不足 |
7.3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附件 |
(3)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内容、思路和论文框架 |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工具 |
第二章 理论基础概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营销策略理论 |
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三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现状和问题成因分析 |
3.1 德盛果蔬公司简介 |
3.2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发展现状 |
3.3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存在的问题 |
3.4 德盛果蔬苹果业务营销问题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环境分析 |
4.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
4.2 波特五力竞争环境分析 |
4.3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SWOT分析 |
第五章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STP分析及营销策略制定 |
5.1 天水德盛果蔬公司STP分析 |
5.2 德盛果蔬公司苹果业务组合营销策略优化 |
第六章 德盛果蔬苹果业务营销策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6.1 完善农产品营销配套服务设施 |
6.2 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 |
6.3 保障人员稳定,提高员工素质 |
6.4 行业自律保障 |
6.5 树立全新的营销理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地方特色农产品调查问卷 |
附录B 地方特色农产品消费市场访谈提纲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桂林市农产品区域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罗汉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研究意义及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可能的创新点 |
1.4.1 主要内容 |
1.4.2 论文可能的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
2.1 概念界定 |
2.1.1 地方政府职能 |
2.1.2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2 理论基础 |
2.2.1 政府职能理论 |
2.2.2 品牌建设理论 |
第三章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分析 |
3.1 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特点 |
3.2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方法 |
3.2.1 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的重要性 |
3.2.2 区域农产品品牌建设方法 |
3.3 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政府职能定位 |
3.3.1 政府在农产品品牌建设中的必要性 |
3.3.2 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服务者 |
3.3.3 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组织者 |
3.3.4 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指导者 |
3.3.5 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推广者 |
3.3.6 政府是农产品品牌建设的管理者 |
第四章 桂林罗汉果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现状分析 |
4.1 桂林市罗汉果品牌建设现状 |
4.2 地方政府在品牌建设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
4.3 地方政府在品牌建设指导与服务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
4.4 地方政府在品牌建设推广方面的职能履行情况 |
第五章 罗汉果品牌建设政府职能履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
5.1 政府在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5.1.1 政府在品牌规划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2 政府在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3 政府在品牌推广方面存在的问题 |
5.1.4 政府在品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
5.2 政府在品牌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5.2.1 政府的推动作用较弱 |
5.2.2 法律保障不完善 |
5.2.3 地方政府营销力度不足 |
5.2.4 地方政府品牌意识淡薄 |
第六章 国内外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经验借鉴 |
6.1 美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经验 |
6.2 法国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经验 |
6.3 日本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经验 |
6.4 国外农产品品牌建设中政府职能经验总结 |
第七章 桂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中完善地方政府职能的对策 |
7.1 加强桂林农产品区域品牌规划指导 |
7.1.1 强化桂林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观念 |
7.1.2 打造桂林区域品牌营商环境 |
7.2 提高桂林区域品牌监管 |
7.2.1 完善区域品牌建设中地方政府的监管体系 |
7.2.2 优化地方政府监管的外部环境 |
7.3 多渠道宣传农产品区域品牌 |
7.4 完善农产品区域品牌管理 |
7.4.1 科学定位政府职能 |
7.4.2 建立考核奖励机制 |
7.4.3 加强品牌创新,发展特色农业 |
第八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二、已有研究成果评述 |
三、核心概念的界定 |
四、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供销合作社的理论和实践渊源 |
一、马列经典作家关于合作社的重要论述 |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合作社的有关论述 |
(二)列宁的合作社理论和实践 |
二、近代中国合作运动的理论和实践 |
(一)合作思想在我国的广泛传播 |
(二)新中国成立前中共领导的合作社运动 |
第二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兴起与扩张(1949-1952) |
一、发展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政治—经济动因 |
(一)政治动因:引导农民走合作化道路 |
(二)经济动因:城乡物资交流的迫切需要 |
(三)重要因素:为工业化提供有效支撑 |
二、供销合作理论的建构与政策体系的形成 |
(一)供销合作理论的初步建构 |
(二)政策举措的密集出台 |
三、“放手发展供销合作社” |
(一)整顿老社 |
(二)发展新社 |
第三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规范发展与功能提升(1953-1956)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与供销合作社的新使命 |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
(二)供销合作社新任务的提出 |
二、基层组织体系的完善和规范管理的加强 |
(一)加强组织建设 |
(二)强化民主管理 |
(三)健全管理制度 |
三、“为农业生产服务”方针的全面贯彻 |
(一)供应生产资料 |
(二)扶持农村副业生产 |
(三)新仓经验与“结合合同”的普遍推行 |
(四)开展生产救灾 |
四、对农村私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一)改造背景和改造形式 |
(二)对农村民族资本主义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三)对农村小商小贩的社会主义改造 |
第四章 大跃进时期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下放”与 “恢复”(1957-1965) |
一、农村基层供销社下放“人民公社” |
(一)县以上机构合并及所有制性质的改变 |
(二)农村基层社“下放”人民公社 |
二、大跃进狂飙中的“大购大销”风潮 |
三、“多重压力”下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恢复 |
(一)恢复供销合作社的决策过程 |
(二)供销合作系统的重建 |
四、农村供销合作社的继续发展 |
(一)“轻装上阵”——开展“三清”运动 |
(二)“强化服务功能”——开展改善经营管理运动 |
(三)“拓展服务网点”——大力发展代购代销店 |
第五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徘徊与曲折发展(1966-1976) |
一、对供销合作社的“大批判”及后果 |
(一)“大批判”引发思想混乱 |
(二)供销合作社的组织撤并和性质变化 |
(三)“贫下中农管理农村商业”的普遍推行 |
二、在“文革”中的曲折发展 |
(一)供销合作社的再次恢复 |
(二)为稳定农业生产发挥关键作用 |
第六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改革与发展(1977-1991)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有关争论 |
(一)农业政策的调整与农村市场的变化 |
(二)改革大潮中供销合作社改革方向的有关争论 |
二、二十世纪80年代供销合作社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历程 |
(一)恢复“三性”,启动供销合作社改革(1979-1983) |
(二)实行“五个突破”,变“官办”为“民办”(1984-1985) |
(三)抓好“六个发展”,建立综合服务体系(1986-1991) |
三、二十世纪80年代农村供销合作社改革的总体评价 |
第七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脱困”与“新生”(1992-2002)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经营困境 |
(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农村供销社陷入经营困境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陷入困境的多维分析 |
二、全行业扭亏为盈目标的实现 |
(一)《关于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的决定》指明方向路径 |
(二)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的恢复为“脱困”提供组织保障 |
(三)党和政府的大力扶持为脱困提供政策保障 |
三、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创新发展 |
第八章 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和基本经验 |
一、农村供销合作社的历史作用 |
二、农村供销合作社发展演进的基本经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宋堡村的苹果产业:一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走进静宁县宋堡村 |
第一节 历史上的华夏边缘:静宁 |
第二节 现实中的三县交界:宋堡 |
第二章 以家户为单位的苹果生产 |
第一节 苹果从何而来 |
第二节 苹果之生产过程 |
第三节 种出好苹果 |
第三章 苹果的销售 |
第一节 宋堡村的市场 |
第二节 果农:卖最多的钱 |
第三节 收购商:压最低的价 |
第四章 苹果种植与地方经济变迁 |
第一节 苹果生产下的农民收支变化 |
第二节 苹果种植下的人地关系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7)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和内容框架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主要方法 |
1.4 论文内容简述及创新点 |
1.4.1 论文内容简述 |
1.4.2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梳理及相关概念界定 |
2.1 理论基础 |
2.1.1 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 |
2.1.2 供应链理论核心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供应链管理原则及运行机制 |
2.2.2 农业供应链 |
2.2.3 农产品供应链 |
第三章 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现状分析 |
3.1 丹东草莓经营种植现状分析 |
3.1.1 国内草莓种植现状 |
3.1.2 丹东草莓产业发展现状 |
3.2 丹东草莓消费现状分析 |
3.2.1 丹东草莓供应链伙伴关系及供应流程介绍 |
3.2.2 丹东草莓消费现状调查及分析 |
3.3 丹东草莓供应链SWOT分析 |
3.3.1 优势 |
3.3.2 劣势 |
3.3.3 机会 |
3.3.4 威胁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构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 |
4.1 丹东草莓供应链管理模式分析 |
4.2 国外农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介绍 |
4.2.1 日本水果供应链运行机制方式及特点 |
4.2.2 新西兰“佳沛”奇异果供应链运行机制分析 |
4.2.3 新疆水果供应链运行模式分析 |
4.3 搭建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 |
4.3.1 系统生产体系及新型管理机制的构建 |
4.3.2 科学现代营销体系机制的构建 |
4.3.3 信息协调机制的构建 |
4.3.4 保障和健全风险预警机制的构建 |
4.3.5 资金支持机制的构建 |
4.3.6 利益分配及竞争机制的构建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丹东草莓供应链运行发展建议 |
5.1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建议 |
5.1.1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分析 |
5.1.2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
5.1.3 建立丹东草莓供应链物流集散中心的规划定位 |
5.2 成立丹东草莓龙头加工企业的建议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农村电商成长记 ——聚焦广西百色田东县水果电商发展历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结缘电商:艰难的选择 |
(一) 曾经的“修船工” |
(二) 高薪白领变“水果电商” |
(三) 农民触电 |
二、成长的烦恼:困难重重 |
(一) 容易受伤的水果 |
(二) 单薄的人才与技术力量 |
(三) 淡薄的法律意识 |
三、路径探寻: 长远发展,有无可能? |
(一) 显示差异: 农产品品牌化 |
(二) 殊途同归: 多渠道营销 |
四、期许与担忧: 电商助农的反思 |
(一) 美好的期待 |
(二) 被忽略的问题与隐患 |
五、作品阐释 |
(一) 选题缘起 |
(二) 现有报道基础 |
(三) 作品简介 |
(四) 创新之处 |
(五) 采写感悟 |
参考文献 |
(9)农业产业化作用下乡村治理转型研究 ——以桂北地区C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节 导论 |
一、研究问题与文献综述 |
(一) 问题提出 |
(二) 研究综述 |
二、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
(一) 研究方法 |
(二) 核心概念界定 |
(三) 分析框架 |
第二节 沙糖桔产业化与乡村场域中行动者角色变化 |
一、土地精英异军突起与水果合作社的建立 |
二、农民工的回流与参与乡村建设 |
三、国家资源输入与村干部嵌入性自主治理 |
第三节 沙糖桔产业化与乡村治理转型的作用机制 |
一、行动者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 |
(一) 土地精英不断强化的治理意愿 |
(二) 村干部由弱渐强的治理意愿 |
(三) 普通村民治理主体意识的觉醒 |
(四) 小结 |
二、参与乡村治理的基础:行动者资本拥有量 |
(一) 土地精英经济资本向政治资本的转换 |
(二) 村干部激活政治资本 |
(三) 普通村民趋于稳定的经济资本和政治资本 |
三、行动者行动策略选择 |
(一) 土地精英主导、村干部协助和普通村民消极应对 |
(二) 土地精英、村干部“分治”与普通村民有效监督 |
四、小结 |
第四节 走向多元治理的乡村 |
一、乡村治理转型:多元治理模式初现 |
二、乡村治理走向良性发展 |
第五节 结论与讨论 |
一、结论 |
二、乡村治理未来走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有赞果园”品牌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国内外有关农产品品牌化文献综述 |
1.4.1 国内文献综述 |
1.4.2 国外文献综述 |
第2章 品牌理论基础 |
2.1 品牌的概念与功能 |
2.1.1 品牌的作用 |
2.1.2 品牌的构成 |
2.1.3 品牌价值 |
2.2 品牌形象 |
2.3 品牌定位 |
2.3.1 品牌定位的误区 |
2.3.2 品牌定位中竞争参照系的选择 |
2.3.3 确立品牌定位的要素 |
第3章 万荣苹果区域品牌形象 |
3.1 万荣县区域特色经济 |
3.2 与国内外着名苹果品牌的对比 |
第4章 “有赞果园”品牌策划 |
4.1 “有赞果园”品牌定位 |
4.2 品牌策划的功能 |
4.2.1 品牌策划为”有赞果园”带来的经济价值与文化 |
4.2.2 品牌策划为“有赞果园”苹果带来的文化价值 |
第5章 “有赞果园”品牌建设环境分析 |
5.1 外部行业环境分析 |
5.2 竞争环境分析 |
5.3 品牌内部条件 |
5.4 品牌建设目标 |
第6章 促进“有赞果园”品牌发展的对策 |
6.1 确保果品品质,打造品牌基础 |
6.2 扩大果园规模,打造品牌特色 |
6.3 传播品牌价值,树立品牌形象 |
6.4 扩大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 |
第7章 课题研究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果农如何走出困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小麦到苹果:甘肃李咀村的生计变迁研究[D]. 魏娅丽.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2]广东省惠来县荔枝产业发展问题研究[D]. 陈新佳.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20(07)
- [3]天水德盛果蔬进出口有限公司苹果业务营销策略研究[D]. 解亚惠. 兰州大学, 2020(12)
- [4]桂林市农产品区域建设中地方政府职能研究 ——以罗汉果为例[D]. 曾雪清. 广西大学, 2019(06)
- [5]新中国农村供销合作社研究(1949-2002)[D]. 李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6]宋堡村的苹果产业:一项经济人类学的研究[D]. 宋盼盼. 兰州大学, 2019(08)
- [7]丹东市草莓供应链运行机制研究[D]. 田馨雨.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8]农村电商成长记 ——聚焦广西百色田东县水果电商发展历程[D]. 覃珊娜. 浙江大学, 2019(01)
- [9]农业产业化作用下乡村治理转型研究 ——以桂北地区C村为例[D]. 梁勤荣.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有赞果园”品牌策划研究[D]. 张晨晨.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