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 ——以亚洲史传译著为中心

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 ——以亚洲史传译著为中心

论文摘要

清末共出版历史译著456种,与1901年前相比,数量与种类出现了明显飞跃,其中史学理论书籍开始引入,亚洲史所占比例大大提高,专门史的数量与种类、史传译著的数量均大为增加。清末共出版了87种史传译著,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清末史传译著具有与古代史传颇为不同的特点。清末留日学生取代传教士成为翻译的主力,他们共翻译了至少234种历史著作,占全部历史译著的51%,因此可以称为“留日学生主译时期”。清末历史译著的主要出版机构为民办出版社,其中出版数量最多的是上海广智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等。其中绝大部分历史译著是在1901—1904年间出版的,其中又以1902—1903年为主,而1903年是史书译介的鼎盛时期,从1904年开始,历史译著逐渐减少。在“华夷天下观“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并没有产生“洲”、“亚洲”的概念。“东洋”在历史上只是一个区域不断变动的地域观念。明末,利玛窦带来的世界地图,给国人了带来的“五洲”、“亚细亚洲”的观念。近代日本出现了两种不同的“东洋”概念,并形成了“亚洲”、“东亚”概念,这些概念于近代传入中国,使国人的亚洲意识真正觉醒,并且国人对“东洋史”有不同于日本人的认知。与1901年以前相比,清末亚洲史译著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数量均大为增加,其中尤以“东洋史”与亡国史的影响较著。在清末出版的87种史传译著中,东洋史传译著为32种,所占比例为36.8%。与1901年前相比,清末东洋史传译著所占比例大为上升。清末维新思潮兴起,国人译介了大量有关日本明治维新人物事迹的史传著作,中国维新派和革命派对维新志士的形象作了不同于日本原著者的解释。清末民族主义思潮盛行,国人在重建民族英雄系谱时,不仅从传统史书中寻找材料,而且还积极借助邻国日本所提供的资源,着重塑造了郑成功、成吉思汗、孙中山等人与以往不尽相同的形象。

论文目录

  •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时段及范围
  • 第二节 相关成果
  • 一、有关清末历史译著的书目分析
  • 二、有关清末历史译著的研究成果
  • 三、有关清末史传译著的研究成果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思路与结构
  • 上编
  • 第一章 清末历史译著的种类与特点
  • 第一节 清末历史译著的数量与种类
  • 第二节 清末史传译著的分类与特点
  • 一、清末史传译著的分类
  • 二、清末史传译著的特点
  • 第二章 清末历史译著的译介与出版
  • 第一节 译者群体
  • 第二节 出版机构
  • 第三节 出版时间
  • 下编
  • 第三章 清末历史译著中的“东洋”、"东亚"与亚洲史
  • 第一节 中国历史上的“东洋”与明末传入中国的"亚洲"概念
  • 一、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天下"世界观
  • 二、中国历史上的“东洋”概念
  • 三、明末传入中国的"亚洲"概念
  • 第二节 清末来自日本历史译著中的“东洋”、"东亚"及国人对"东洋史"的认知
  • 一、日本近代的“东洋”概念
  • 二、近代来自日本历史译著中的“东洋”
  • 三、近代来自日本历史译著中"东亚"
  • 四、清末国人对"东洋史"的认知
  • 第三节 清末亚洲史译著的译介与影响
  • 一、清末亚洲史著作的译介
  • 二、清末东洋史译著的影响
  • 三、清末亚洲亡国史的译介
  • 第四章 清末史传译著中的东亚人
  • 第一节 清末史传译著中的亚洲人
  • 一、东西洋合传中的亚洲人
  • 二、亚洲人物传记中的亚洲人
  • 第二节 清末史传译著中的日本维新志士
  • 一、清末维新变法思潮的兴起与日本维新人物传记的译介
  • 二、清末维新派与革命派心中的日本维新志士形象
  • 第三节 清末史传译著中的中国人
  • 一、清末民族主义叙事的盛行与中国人物史传之译介
  • 二、驱逐异族的民族英雄——郑成功
  • 三、开疆拓土的帝国主义者——成吉思汗
  • 四、大革命家——孙中山
  • 结论
  • 附录一:清末(1901—1911)历史译著知见录
  • 第一、史学理论
  • 第二、年表、年鉴
  • 第三、万国史
  • 第四、区域史、国别史
  • 一、东洋史、亚洲史
  • 二、西洋史、欧美史
  • 三、非洲史
  • 第五、专门史
  • 一、独立史、亡国史、战争史、外交史
  • 二、维新史、政治史、法制史、议会史
  • 三、学术史、文明史、教育史
  • 四、经济史
  • 第六、史传译著
  • 一、亚洲史传译著
  • 二、西方史传译著
  • 三、其他史传译著
  • 附录二:清末历史译著译者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相关论文文献

    • [1].《礼记·檀弓》的史传叙事与文学特征[J]. 北方论丛 2020(05)
    • [2].史传散文的阅读路径:关注材料与传主的关系[J]. 教育科学论坛 2020(22)
    • [3].史传文教学内容的确定:在史学与文学之间——以《鸿门宴》为例[J].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7(01)
    • [4].想象与推断:史传类文本阅读教学新视点[J].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2017(Z1)
    • [5].高考史传类文言文“内容分析”题的误点设置辨析[J]. 考试周刊 2017(34)
    • [6].佛教对六朝史传的影响[J].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08)
    • [7].碑志与史传的契合——王锡爵碑传文研究[J].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7(01)
    • [8].以“史”为“传”——论《李鸿章传》史传特征[J]. 现代语文(文学研究) 2010(05)
    • [9].建构高中史传类读本的编写体例[J]. 名作欣赏 2015(25)
    • [10].史传报告文学的发展与报告文学的观念革新[J]. 湖南社会科学 2009(02)
    • [11].论海南史传与碑传的互补价值[J]. 新东方 2014(01)
    • [12].先秦史传与中国古典小说的纠合及其启示[J]. 商洛学院学报 2012(03)
    • [13].层层剥笋式讲读史传类文言文[J]. 文学教育(上) 2018(05)
    • [14].试论如何进行高中史传类文言文的预习[J]. 学周刊 2017(17)
    • [15].“革命历史”叙述与史传传统[J]. 扬子江评论 2016(02)
    • [16].先秦两汉史传散文之教学方法初探[J]. 时代教育 2012(16)
    • [17].史传散文的情感发现——以《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例[J].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2013(02)
    • [18].《高僧传》史传文体价值管窥[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3(01)
    • [19].老腔对史传传统的继承及其模式建构[J]. 学术交流 2014(10)
    • [20].你答对了几道题[J]. 意林(原创版) 2020(01)
    • [21].因体定教:史传文教学的四个维度[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6(29)
    • [22].早期史官文化与史传文献研究的一部力作——读过常宝教授《原史文化及文献研究》[J].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1(03)
    • [23].南朝史传人物外貌描写述论[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6)
    • [24].先秦史传口头叙事的词汇表现——以韵语、语气词和方言词为中心[J]. 求是学刊 2018(02)
    • [25].颛顼史传与秦、蜀文明交流[J]. 中华文化论坛 2018(07)
    • [26].史传散文教学应体现“新课标”的人文性[J].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2011(09)
    • [27].清史传记编写的几个问题[J]. 清史研究 2008(03)
    • [28].论中国古典小说对史传传统的多维变革[J]. 新余学院学报 2013(06)
    • [29].史传序例:通俗小说篇首诗功能之前源[J]. 广西社会科学 2013(08)
    • [30].略谈高考史传文阅读解题之道[J]. 湖北招生考试 2010(11)

    标签:;  ;  ;  ;  ;  

    清末历史译著研究(1901-1911) ——以亚洲史传译著为中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