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闲时间的增加及第三产业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将成为城市新的产业选择方向。从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西方很多国家已经逐渐将文化产业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美国、日本等国最具活力的经济部门和支柱产业。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党的“十四大”以后文化产业进程开始加快,“十六大”和“十七大”以来,文化产业进入了“从自发向自觉”的新的历史阶段。“配第——克拉克”法则指出,就业结构的重心将按照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变迁。这个法则从根本上揭示了经济产业结构发展的本质特征。但是,第三产业并不是“配第——克拉克”法则作用的终点,20世纪70年代,日本的日下公人在“配第——克拉克”法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提出,应将第三、第四产业中那些使对方的心理、感觉得到满足的服务业和创新活动独立出来,以此形成第五产业,即文化产业。辽宁省的沈阳、大连、锦州、铁岭、丹东文化资源各有优势。起步早、水平高的电视媒体产业,成功走向市场化运作的辽宁民间艺术团及以“满韵清风”为特色的休闲文化是沈阳市文化产业的优势;优美的海洋风光,洁净的城市环境成为大连发展文化产业亮丽的名片;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苹果文化成为锦州市发展文化产业的招牌;“红楼文化之乡”、“小品艺术之乡”、“体育冠军之乡”彰显了铁岭文化的特色;边疆风貌和众多的旅游资源为丹东发展文化产业打下了基础。通过对沈阳、大连、锦州、铁岭、丹东的资本因素、人才因素、开放程度、市场因素和政策因素等的分析,本文提出将沈阳和大连作为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的创意核的空间布局战略,并从产业结构、协调和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辽宁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战略。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第一章 绪论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论文的研究背景1.1.2 论文研究的意义1.2 国内外文化产业发展和现状1.2.1 五花八门的国外文化产业1.2.2 奋起直追的国内文化产业1.3 论文的研究思路1.4 论文的研究方法1.5 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1.5.1 创新之处1.5.2 遗留问题第二章 相关理论综述2.1 第五产业——文化产业2.2 国内外对文化产业的定义2.2.1 名目繁多的国外文化产业定义2.2.2 说法不一的国内文化产业定义2.3 文化经济与文化产业第三章 各城市发展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分析3.1 文化产业优势3.1.1 基础雄厚的沈阳市文化产业3.1.2 以海洋和环境为名片的大连市文化产业3.1.3 与红色旅游相结合的锦州市文化产业3.1.4 以小品艺术为导向的铁岭市文化产业3.1.5 以边疆风情旅游为主的丹东市文化产业3.2 资本因素——辽宁的文化产业投融资体制和各市经济总量3.3 人才因素——辽宁省各地人才优势和人才流失问题3.4 开放程度——辽宁省各主要城市的文化宽容度3.5 市场因素——辽宁省各主要城市的文化产品消费能力和消费结构3.6 政策因素——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在辽宁省内的布局及影响第四章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4.1 文化产业在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中的意义、地位与作用4.2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4.2.1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布局战略4.2.2 辽宁省发展文化产业的结构战略4.2.3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协调战略4.2.4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战略4.2.5 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结论参考文献致谢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辽宁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区域优势论文; 沈阳论文; 大连论文; 对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