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

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

论文题目: 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

论文类型: 博士论文

论文专业: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者: 王音

导师: 张青文,雷仲仁

关键词: 小菜蛾,绿僵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

文献来源: 中国农业大学

发表年度: 2005

论文摘要: 本文系统研究了小菜蛾高毒性绿僵菌菌株LD65和LF68的生物学特性、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子、绿僵菌对小菜蛾的侵染过程与小菜蛾感染后组织病理学变化及小菜蛾对绿儡菌入侵的防御反应,旨在揭示绿僵菌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及控制潜能,明确绿僵菌与小菜蛾的相互作用关系,为在小菜蛾综合治理中有效利用绿僵菌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为寄主与病原物互作关系的研究提供新的例证。 通过生物学研究确定了适宜高毒菌株LD65利LF68营养生长和产孢的培养基及最佳碳氮比,明确了两菌株生长和产孢对温度、光照、酸碱度等培养条件的要求,以及环境条件对分生孢子萌发的影响,确定了两菌株生长发育和繁殖的适温范围和孢子萌发的适宜温湿度条件。研究结果表明,两菌株对环境条件有良好适应性,并具有较强的耐高温能力。比较而言,LF68菌株比LD65菌株孢子萌发快、萌发率高、耐高温和抗紫外光能力强。明确了两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产生能力和随温度变化的规律。 采用低、中、高3种浓度在4个不同温度条什下系统测定了两菌株对小菜蛾2~4龄幼虫的致病性,确认这两个菌株对小菜蛾具有毒性高、致死快的特点,尤以25℃~30℃下致病效果为佳,以10~8孢子/ml接种时,两菌株对2~4龄幼虫致死中时均低于2.5天。明确了温湿度对致病性有显著影响,其中湿度起关键作用,温湿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两菌株在15℃~30℃及DH4~11不同条件下培养,对各自毒力无显著影响,在PPDA培养基上继代9次后毒力未发生下降。对两菌株胞外蛋白酶和几丁质酶与毒力关系的研究表明,在绿僵菌生长繁殖的适温范闱内,蛋白酶产酶水平与菌株毒力高低一致:几丁质酶水平与毒力不一致。中、高浓度绿僵菌处理可使幼虫食量减少77%~94%。 根据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按照构造特点将小菜蛾幼虫体表结构划分为3种类型,发现不同结构区绿僵菌入侵行为存在差异,在平缓结构区和刺状结构区常形成附着胞穿刺体壁,在嵴状结构区,多以芽管直接穿透,且菌株LF68入侵速度较快。明确了绿僵菌在小菜蛾幼虫体表萌发和入侵过程,LF68和LD65起始萌发时间均在7小时左右,活跃穿透期分别为10~13小时和13~19小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证实了穿透是机械压力和酶联合作用的结果。明确了小菜蛾感染后组织病理变化及绿僵菌在寄主体内的发展过程,绿僵凶入侵后首先使寄主表皮层和皮细胞层分离,进入血腔后,很快入侵到附近的脂肪和肌肉组织,进一步侵染靠小型的菌丝段随血淋巴循环剑各组织器官完成,这种方式使侵染效率大大提高。明确了小菜蛾易受侵染的薄弱部位是头部和足。首次发现绿僵菌可从小菜蛾消化道入侵,这一侵染途径的存在对应用绿僵菌防治小菜蛾有重要意义。 显微观察表明,小菜蛾4龄幼虫血细胞主要有原血细胞、粒血细胞、浆血细胞和珠血细胞4种类型,其中粒血细胞和浆血细胞数量最多,并在对绿僵菌的防卫反应中起主要作用,可对绿僵菌进行粘附、吞噬、包被及形成结节等,反应高峰期在48~60小时。但血细胞的防御反应对绿僵菌只有暂时抑制作用,不能从根本上清除、消灭绿僵菌。绿僵菌入侵可导致寄主血淋巴发生性质改变,表现为血细胞总数增加,不同类型血细胞比例改变,血淋巴蛋白质合成减少等。

论文目录: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绿僵菌的分类与生物学

1.2.2 绿僵菌的致病机理

1.2.3 影响绿僵菌对昆虫致病性的因子

1.2.4 绿僵菌的致病性与寄主昆虫防御体系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第二章 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绿僵菌菌株筛选

2.2.2 LD65和LF68菌株生长发育的营养要求

2.2.3 LD65和LF68菌株生长发育的环境要求

2.2.4 环境条件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2.2.5 LD65和LF68菌株表皮降解酶产生能力

2.3 讨论

第二章 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对小菜蛾的致病性及其影响因子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绿僵菌对小菜蛾不同虫态的侵染性

3.2.2 温度对不同龄期幼虫致病力的影响

3.2.3 温湿度组合与绿僵菌致病力的关系

3.2.4 不同培养温度的绿僵菌与其致病力的关系

3.2.5 不同酸碱度培养的绿僵菌对其致病力的影响

3.2.6 不同继代数的绿僵菌对其致病力的影响

3.2.7 绿僵菌表皮降解酶产酶水平与菌株毒力的关系

3.2.8 绿僵菌侵染对小菜蛾幼虫取食的影响

3.3 讨论

第四章 绿僵菌对小菜蛾的侵染过程及小菜蛾感染后组织病理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小菜蛾感染绿僵菌后的外部症状

4.2.2 小菜蛾幼虫体表外形构造多样性及特点

4.2.3 寄丰体表不同结构区绿僵菌入侵行为的差异

4.2.4 绿僵菌在小菜蛾幼虫体表萌发及入侵过程

4.2.5 小菜蛾幼虫感染绿僵菌后组织病理学变化

4.2.6 绿僵菌侵染小菜蛾幼虫的透射电镜观察

4.3 讨论

第五章 小菜蛾血细胞对绿僵菌的防御反应及病理生化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小菜蛾4龄幼虫的血细胞类型

5.2.2 血细胞的防卫反应

5.2.3 小菜蛾感染绿僵菌后血细胞总数的变化

5.2.4 血细胞类型的变化

5.2.5 血淋巴可溶性蛋白浓度的变化

5.2.6 血淋巴普通蛋白的变化

5.2.7 血淋巴糖蛋白的变化

5.3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发布时间: 2005-06-13

参考文献

  • [1].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应用基础研究[D]. 宋漳.福建农林大学2008

相关论文

  • [1].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彭国雄.重庆大学2008
  • [2].对光肩星天牛幼虫高致病力绿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王达.河北农业大学2009
  • [3].利用绿僵菌防治舍恩菲尔德异丽金龟研究[D]. 贾春生.东北林业大学2002
  • [4].昆虫病原真菌降解寄主体壁酶基因的克隆及球孢白僵菌高毒力重组菌株的获得[D]. 方卫国.西南农业大学2003
  • [5].抗Bt小菜蛾的选育、受体基因克隆及PTD对Cry1Ac的增效作用[D]. 杨峰山.中国农业大学2004
  • [6].蝗虫EPV sph基因及OaEPV与绿僵菌及化学农药混用的杀虫效果[D]. 李永丹.中国农业大学2005
  • [7].针对小菜蛾的球孢白僵菌孢子可湿性粉剂研制的技术探索[D]. 田丽.浙江大学2005
  • [8].昆虫病原真菌金龟子绿僵菌中性海藻糖酶在孢子储藏稳定性中的作用[D]. 胡宗利.重庆大学2005
  • [9].桑天牛幼虫高致病性白僵菌菌株筛选及其致病机理研究[D]. 李会平.河北农业大学2007
  • [10].绿僵菌MA3对椰心叶甲的致病性研究[D]. 王九辉.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标签:;  ;  ;  ;  

绿僵菌LD65和LF68菌株生物学特性及对小菜蛾的致病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