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利己动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利他动机,利己动机,欺骗,事件相关电位
利己动机论文文献综述
陆娟芝,廖冲,关青,罗跃嘉,崔芳[1](2019)在《利他与利己动机下的欺骗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了利他和利己动机驱动下的欺骗行为在行为和神经机制上的差异,及不同强度利他动机之间的差异。行为结果发现,个体在利己动机下相比于利他动机下会更多地撒谎,且其在高利他与低利他动机下的撒谎程度显着正相关。ERP结果发现,在利己动机下,有机会撒谎比无机会撒谎条件诱发了更大的N2和更小的P3波幅;而在高、低利他动机下,有机会撒谎和无机会撒谎条件下诱发的波幅差异不显着。结合行为和ERP结果,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基于利他动机和基于利己动机的欺骗行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而不同强度水平的利他动机驱动下的欺骗行为之间则只存在量的差异。(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陈娟,李金旭[2](2018)在《“利他”的捐助与“利己”的信息分享——“轻松筹”项目的参与动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技术支持下,"轻松筹"已成为我国社交公益众筹平台的代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轻松筹"项目的参与有两种:直接捐助和项目信息传播。虽然"合群""关系"也是驱动捐助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从"轻松筹"的捐助行为来看,西方现代慈善理论中舶来的"陌生人伦理"开始浮现,捐助中的"利他"性更强;而在涉及传播者自身形象建构、个体自我展示及获得认同的项目信息传播上,"利己"倾向更为显着。然而,即便是"利他"性更强的捐助,当捐助者与被捐助人/捐助项目发起者"关系"越近时,其捐助行为也越利己;在"利己"性更强的信息传播中,因高学历者会将"轻松筹"项目的信息传播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此,他们更不容易受到"关系"和圈子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新闻大学》期刊2018年06期)
谷贤林[3](2018)在《利己抑或利他:美国基金会教育援助动机及其策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美国基金会教育援助的动机及其策略进行了探讨。美国基金会进行对外教育援助,不仅是为了履行其作为慈善机构的使命,也夹杂着对商业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追逐。美国基金会对教育援助项目的选择主要基于援助对象的地缘战略意义及其能够产生的外溢影响,并通过网络化使援助项目效益最大化。(本文来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王娟,潘秀丽[4](2018)在《慈善捐赠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基于慈善捐赠利己动机视角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表现形式,用以帮助其获取声誉,推动构建或维持良好的政商关系。研究以2008~2016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印象管理"理论,考察了慈善捐赠对审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的影响。研究发现,公司慈善捐赠水平和慈善捐赠倾向越高,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越低。进一步的检验表明,相较于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高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通过慈善捐赠降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出具的概率;相较于前一年盈利的上市公司,前一年亏损的上市公司更有动机通过慈善捐赠影响审计师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该研究丰富了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司慈善捐赠行为的动机。(本文来源于《审计研究》期刊2018年03期)
张晨,傅丽菡,郑宝红[5](2018)在《上市公司慈善捐赠动机:利他还是利己——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10—2015年间存续的深沪A股上市公司样本数据,从企业捐赠与应计及真实盈余管理的互动影响视角出发,探讨上市公司慈善捐赠是出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还是企业或其管理层谋取私利的工具。研究发现:企业慈善捐赠水平与应计盈余管理程度存在正向的互动关系,与真实盈余管理程度存在负向的互动关系。按产权性质和股权集中度区分检验后发现,各类企业的捐赠私利性均较明显,且民营企业捐赠私利性强于国有企业,股权分散企业捐赠私利性强于股权高度集中企业。(本文来源于《审计与经济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杨丹妮,文雁兵[6](2013)在《利己动机、利他偏好与包容性增长——嵌入“家长式利他”的OLG模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斯密悖论"视角探讨了微观个体利己动机和利他偏好的区别,并在新古典OLG模型中嵌入"家长式利他"假设,分析了理性"经济人"代际利他的作用。研究发现:(1)在经济平衡增长路径上,最优增长率在带有利他偏好的功利社会效用函数中要高于哈萨尼效应函数;(2)中央计划者(政府)可以通过鼓励父辈增加子女人力资本投资的利他行为而提高经济长期增长率。由此可见,个体利他行为有助于实现包容性增长,实现经济增长路径的个人自利与和谐社会路径的群里互惠。(本文来源于《浙江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12期)
赵一强,张云[7](2013)在《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之谜——基于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一文中研究指出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似乎与求利动机相违背。对一这谜团,经济学界已有的解释大多是基于"利己"的经济人范式。回顾历史上的"斯密之谜",我们发现,利己与利他存在自洽性。回归斯密对人性的多元化解释,借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吸收利他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利己与利他相统一的解释系统,才能破解企业主动承担环境责任之谜。从政策取向看,强化企业环境责任需要综合采用叁种规制方式,即环境命令—控制、市场激励和自我规制。(本文来源于《改革与战略》期刊2013年02期)
郑朝静[8](2013)在《辨析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志愿行为的无偿性和公益性,志愿者的利己性动机时常受到指责,这一现象不利于志愿行动的常态化。因此,如何用科学态度看待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成为志愿行动顺利开展的重要话题。在"以人为本"理论范式的观照下,合理利己性动机的产生有其客观性,符合人的生存和发展规律,符合正常道德伦理,是志愿精神培育的重要支点。同时,利己性动机的实现存在着利他的价值取向,并不妨碍利他性价值的实现,二者相互渗透,在行为结果上是双赢的,共同促进了社会和谐及文明发展。(本文来源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李斌,马红宇,魏祥迁,刘腾飞,徐富明[9](2012)在《积极/消极情绪与利他/利己动机对禀赋效应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禀赋效应是行为决策和行为金融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心理现象。禀赋效应(endowment effect)是指个体在拥有某物品时对该物品的估价高于没有拥有该物品时的估价的现象。但关于禀赋效应的心理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结论却尚未达成一致。本研究从情绪与动机角度出发,考察了不同情绪状态(积极或消极)与出于不同动机(利己或利他)条件下禀赋效应是否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本研究用两个实验研究分别探讨了情绪与利他动机对禀赋效应的影响。实验1采用2(情绪状态:积极vs消极)×2(禀赋状态:赋予/卖方vs未赋予/买方)被试间设计,对72名在校本科生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情绪状态主效应显着,F(1,68)=9.726,p<0.01,积极情绪下对咖啡杯的评估值(M=34.316)明显高于消极情绪下咖啡杯的评估值(M=23.678);赋予状态主效应显着,F(1,68)=20.430,p<0.001,赋予状态时对咖啡杯的评估值(M=36.706)明显高于未被赋予状态(M=21.288);情绪状态与赋予状态交互效应显着,F(1,70)=8.510,p<0.001。实验2采用采用2(动机类型:利他vs利己)×2(禀赋状态:赋予/卖方vs未赋予/买方)被试间设计,被试为75名在校本科生,结果发现利他动机主效应不显着,F(1,71)=1.166,p>0.05;禀赋状态主效应显着,F(1,71)=12.128,p<0.001,卖方对手机价值的评估值(M=1223.246)明显高于买方对手机价值的评估值(M=950.000);利他动机与买卖状态交互效应显着,F(1,73)=4.744,p<0.05。本研究结果发现,情绪和利他动机对禀赋效应都会产生影响,在积极情绪的启动下,禀赋效应显着,卖方对物品的估价和买方对物品的估价存在显着差异;在消极情绪的启动下,禀赋效应减弱或消退,卖方对物品的估价和买方对物品的估价没有显着差异。在利他动机的驱动下,禀赋效应体现的不明显,被试对物品的评价较为客观,卖方和买方的出价没有显着差异;而在利己动机的驱动下,禀赋效应显着,卖方和买方对物品价值的评估有显着的差异。(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12-11-30)
董志勇[10](2008)在《利他行为与利己动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利他行为"在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有利于他人的行为。他要求人们在短时间内做出个人利益的牺牲,以产生正的外部效应。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对利他行为进行定义:从结果上(本文来源于《书摘》期刊2008年04期)
利己动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技术支持下,"轻松筹"已成为我国社交公益众筹平台的代表。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发现,当前"轻松筹"项目的参与有两种:直接捐助和项目信息传播。虽然"合群""关系"也是驱动捐助行为的重要因素,但从"轻松筹"的捐助行为来看,西方现代慈善理论中舶来的"陌生人伦理"开始浮现,捐助中的"利他"性更强;而在涉及传播者自身形象建构、个体自我展示及获得认同的项目信息传播上,"利己"倾向更为显着。然而,即便是"利他"性更强的捐助,当捐助者与被捐助人/捐助项目发起者"关系"越近时,其捐助行为也越利己;在"利己"性更强的信息传播中,因高学历者会将"轻松筹"项目的信息传播与个体形象相结合,因此,他们更不容易受到"关系"和圈子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利己动机论文参考文献
[1].陆娟芝,廖冲,关青,罗跃嘉,崔芳.利他与利己动机下的欺骗行为[J].心理科学.2019
[2].陈娟,李金旭.“利他”的捐助与“利己”的信息分享——“轻松筹”项目的参与动机研究[J].新闻大学.2018
[3].谷贤林.利己抑或利他:美国基金会教育援助动机及其策略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8
[4].王娟,潘秀丽.慈善捐赠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基于慈善捐赠利己动机视角的实证分析[J].审计研究.2018
[5].张晨,傅丽菡,郑宝红.上市公司慈善捐赠动机:利他还是利己——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经验证据[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8
[6].杨丹妮,文雁兵.利己动机、利他偏好与包容性增长——嵌入“家长式利他”的OLG模型分析[J].浙江社会科学.2013
[7].赵一强,张云.企业自愿承担环境责任的动机之谜——基于利己与利他的统一[J].改革与战略.2013
[8].郑朝静.辨析志愿行为的利己性动机[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
[9].李斌,马红宇,魏祥迁,刘腾飞,徐富明.积极/消极情绪与利他/利己动机对禀赋效应的影响[C].第十五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2012
[10].董志勇.利他行为与利己动机[J].书摘.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