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洁[1](2021)在《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验证氧化应激异常、自噬异常反应在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中存在,并观察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皮损氧化应激、Akt-mTOR自噬通路、促纤维化因子和胶原蛋白的调控作用,进一步探究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的治疗作用和机制。方法:(1)实验一将6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中药高、中、低剂量组,阳性对照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共6组,每组10只。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皮下注射,其余组予400μg/ml博来霉素皮下注射,均每日1次0.lml,连续4周进行造模。其后中药高、中、低剂量组分别予浓度0.46g/ml、0.23g/ml、0.115g/ml的活血除痹汤,阳性对照组予0.013mg/ml的秋水仙碱,模型组和空白对照组予灭菌注射用水,均每日1次,每次0.2ml灌胃,连续4周。于第8周末处死小鼠采集皮肤标本,应用荧光探针法检测皮肤组织ROS含量,HE染色镜下观察皮肤厚度和病理改变,Masson染色镜下观察胶原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DGF、TGF-β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PDGF、TGF-β表达部位。(2)实验二在小鼠硬皮病造模及药物干预后,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肤组织p-Akt、Akt、p-mTOR、mTOR、LC3-Ⅰ/Ⅱ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Akt、mTOR、LC3-Ⅰ/Ⅱ表达部位。结果:(1)实验一:模型组小鼠体重较空白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造模区域皮肤硬化、增厚,无毛发长出;病理变化可见表皮、真皮明显增厚,可见炎性细胞浸润,毛囊等附属器结构萎缩,脂肪层厚度明显降低,胶原纤维增粗、增多,结构紊乱,染色加深。模型组皮损皮肤厚度、ROS、PDGF和TGF-β水平较空白对照组显着增高(P<0.01),胶原表达增高(P<0.05)。药物干预后相较空白对照组:①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体重和皮肤厚度显着下降(P<0.01);中药中、低剂量组皮肤厚度下降(P<0.05)。②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可显着下调胶原表达(P<0.01),中药中、低剂量中药组可下调胶原表达(P<0.05);③阳性对照组和中药高剂量组均可显着下调ROS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④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PDGF水平(P<0.01),各中药组下调PDGF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与中药高、中剂量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P>0.05),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⑤阳性对照组可显着下调TGF-β水平(P<0.01),且疗效优于中药各组(P<0.05)。中药高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可下调TGF-β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皮肤组织TGF-β水平与PDGF水平极强相关(r=0.964,P<0.01),与皮肤厚度相关(r=-0.578,P<0.05),PDGF水平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16,P<0.01);ROS含量与TGF-β强相关(r=0.691,P<0.01),与PDGF强水平相关(r=0.684,P<0.01),与皮肤厚度强相关(r=0.635,P<0.01)。(2)实验二:模型小鼠皮肤Akt、mTOR活化水平和LC3-Ⅰ/Ⅱ表达水平较空白对照组均显着下调(P<0.01)。药物干预后:①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Akt/Akt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5,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低剂量组(P<0.05)。②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p-mTOR/mTOR水平(P<0.01),中药高、中剂量组效果优于阳性对照组(P<0.01、P<0.05),中药高剂量组疗效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P<0.05)。③各用药组可显着上调LC3-Ⅰ/Ⅱ表达水平(P<0.01),阳性对照组效果与中药高剂量组无显着差异(P>0.05),阳性对照组效果显着优于中药中剂量组和中药低剂量组(P<0.01),中药高剂量组效果优于中药中、低剂量组(P<0.01),中药中剂量组疗效优于低剂量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ROS浓度与Akt磷酸化水平强负相关(r=-0.610,P<0.01),与LC3-Ⅰ/Ⅱ水平强负相关(r=-0.482,P<0.01),与mTOR水平负相关(r=-0.508,P<0.01);皮肤Akt磷酸化水平与TGF-β水平负相关(r=-0.562,P<0.05),与 PDGF 水平强负相关(r=-0.689,P<0.01);mTOR 磷酸化水平与PDGF水平负相关(r=-0.556P<0.05),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496,P<0.05);皮肤LC3-Ⅰ/Ⅱ水平与TGF-β水平强负相关(r=-0.734,P<0.01),与PDGF水平极强负相关(r=-0.843,P<0.01),与皮肤厚度负相关(r=-0.556,P<0.05)。结论:①硬皮病模型小鼠皮损外观及病理变化符合硬皮病硬化期皮肤损害表现。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ROS、PDGF、TGF-β水平均明显升高,且皮肤组织ROS含量与TGF-β、PDGF水平和皮肤厚度均有相关性,证明硬皮病皮损中存在异常氧化应激反应,且氧化应激与PDGF、TGF-β在硬皮病发病机制中存在一定的关联。②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Akt和mTOR磷酸化水平及表达均明显降低,自噬标记物LC3-Ⅰ/Ⅱ表达降低,证实硬皮病皮肤中有自噬异常降低的现象。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与TGF-β、PDGF、皮肤厚度存在负相关性,表明自噬可抑制纤维化进程,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促纤维化因子表达和自噬过程降解胶原有关。③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皮肤组织ROS与Akt、mTOR、LC3-Ⅰ/Ⅱ活化、表达存在负相关性,表明硬皮病中存在的氧化应激可通过调控Akt-mTOR通路活性进而抑制细胞自噬。④应用活血除痹汤和秋水仙碱治疗后,ROS受到抑制,自噬相关因子Akt、mTOR、LC3-Ⅰ/Ⅱ活性及表达增强,促纤维因子TGF-β、PDGF降低,表明二者可能通过降低组织氧化应激进而促进自噬,从而加强对胶原的降解能力,同时可下调促纤维化因子,从而减少皮肤胶原合成。⑤中药不同剂量组的调控效果随用药浓度而有变化,表明活血除痹汤可能是剂量依赖性药物,并存在一定的作用阈值,本实验中多数高剂量应用效果更佳。
黄丽珍[2](2021)在《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目的:观察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人民医院儿科在2020年0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收治符合标准的6个月至14岁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4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方法,应用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年龄、性别、主症积分(靶皮损程度、全身皮损面积、瘙痒程度)、兼症积分(身热、心烦、口渴、大便干、尿短赤、纳少、神疲、腹胀、便溏)及总体疗效等变化,运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1)本次研究共纳入40例患儿,其中男童22例,女童18例,最小年龄为6个月,最大年龄为13岁,平均年龄为5.568±3.789岁,其中以3-7岁患儿居多,男童多于女童,呈现“中间高,两边低”的趋势,符合流行病学的观察。(2)治疗4周后,临床治愈1例,显效37例,有效1例,无效1例,有效率达97.5%,且临床疗效与年龄无明显相关性(P=0.320,P>0.05)。(3)治疗前后中医主症积分、兼症积分和总积分比较差异显着(P=0.00,P<0.05)。治疗后患儿在皮损程度、皮损面积、瘙痒程度、红斑颜色、丘疹数量、糜烂程度、渗出及湿疹浸润等方面均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着(P=0.00,P<0.05)(4)治疗期间,有1例患儿服药中药出现腹痛等不适症状,经调整用药,与患儿家属充分解释病情后,患儿家属决定继续参与实验,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2.50%。结论:(1)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在治疗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证)疗效显着。(2)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能有效改善湿疹患儿皮损程度、皮损面积、瘙痒程度、红斑颜色、丘疹数量、糜烂程度及渗出等症状。(3)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在治疗小儿慢性湿疹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高,操作简便,适合临床应用。
胡梦妮[3](2021)在《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旨在将毫火针与围刺针在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上进行对比分析,以相关临床指标作为实验依据,进一步明确毫火针与围刺针的临床作用机理,阐明毫火针治疗瘙痒性疾病的独特优势及临床高效性。为今后毫火针针刺的临床应用和推广提供参考数据。方法本研究共选取来自国医堂外治中心2019年3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就诊的65例瘙痒性皮肤病患者。随机分配为毫火针组与围刺针组。治疗着重于局部瘙痒、丘疹、皮肤干燥脱屑或肥厚增生等部位。毫火针组针对患处使用毫火针治疗,疾入疾出,不留针;围刺针组针对患处进行多层次包围型针刺,留针30分钟。整个疗程共8次,一周2次。观察两组针刺操作前后皮损及瘙痒好转程度,并于疗程结束后1至2月内密切关注患者的复发情况,及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毫火针及围刺针治疗本病进行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结果(1)本次研究发现,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的相关指标(EASI量表、视觉模拟评分、皮肤病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毫火针与围刺针均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治疗有效。(2)在皮损改善面积比较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针对皮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瘙痒程度缓解情况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缓解瘙痒的能力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在瘙痒缓解时间与瘙痒持续时间的比较中,毫火针止痒速度快,治疗病程较短。(5)在综合疗效中,组内比较,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组间比较中,毫火针组的综合疗效水平明显优于围刺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在复发率分析中,二者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瘙痒性皮肤病的复发。结论毫火针与围刺针均能有效的改善瘙痒性皮肤病患者的瘙痒程度、皮损状况、减少瘙痒频率及瘙痒持续时间,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二者均具有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结束后疾病的复发率低,操作安全性高,值得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毫火针对瘙痒性皮肤病(本研究主要指神经性皮炎、慢性湿疹、结节性痒疹这三种疾病)的最佳有效干预疗程是4周。毫火针与围刺针相比较,毫火针治疗后局部皮损愈合更佳,治疗起效时间及瘙痒持续时间更短,复发率更低,临床有效性更高,综合疗效更佳,为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首选。
邓晶晶[4](2021)在《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明确瑶浴清消方安全性和抗炎、止痒的药效作用,通过观察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血清中炎症因子白介素-4(IL-4)、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影响,初步探索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的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1)急性毒理实验,将30只SPF级大鼠随机分成空白组、完整皮肤组、破损皮肤组,每组共10只,雌雄各半。于24小时内分两次给药完毕,以大鼠体重、皮肤、毛发等改变,呼吸频率、进食、饮水、排便及分泌物、运动是否异常观测指标为观测,判断是否有中毒表现或死亡。(2)抗炎实验,将50只雄性KM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皮肤康药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各10只。以巴豆油为致炎剂涂于小鼠右耳,于4小时后沿耳缘线剪下双耳,放于精密分析天平称量重量,计算耳肿肿胀度和肿胀抑制率。(3)止痒实验,将30只豚鼠随机分成空白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低剂量组,每组6只。末次给药前,用砂纸擦伤豚鼠右足足背,于给药后10分钟,开始于豚鼠足背处滴0.05ml 0.01%磷酸组织胺溶液,此后每隔3分钟以0.01%,0.02%,0.03%,0.04%…递增浓度,以最后出现豚鼠回头舔右后足所给予的磷酸组织胺浓度剂量为致痒阈。(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炎症因子干预机制实验,将60只KM小鼠随机分成空白组、模型组、皮肤康组、瑶浴清消方组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组低剂量组,每组10只。采用2,4-二硝基氯苯腹部致敏,左耳激发方法建立湿疹小鼠模型。同时于致敏第一天给药,造模第12天(末次给药后24小时)取材,取各组小鼠耳片进行观察,对其损伤进行评分;称重,计算肿胀度;HE染色后观察耳片组织形态学改变;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的含量。结果:(1)瑶浴清消方急性毒理实验显示,14天实验结束后,破损皮肤组和完整皮肤组皮肤均无明显异常,也无全身中毒症状。(2)瑶浴清消方抗炎实验结果显示,各组与空白组相比,耳肿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减轻,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比皮肤康洗液抗炎效果优(P<0.01)。(3)瑶浴清消方止痒实验结果显示,皮肤康洗液组和瑶浴清消方高剂量组、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与空白组相比,致痒域都有明显的提高(P<0.01),皮肤康组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相比致痒域明显偏低(P<0.05)。(4)瑶浴清消方干预小鼠急性湿疹模型实验:耳廓皮肤损伤评分,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评分均增加(P<0.05),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减少(P<0.01),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皮肤损伤评分明显降低(P<0.01)。耳肿度结果,各组与正常组相比耳肿度均增加,各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其中瑶浴清消方中剂量与皮肤康组相比耳肿度明显减少(P<0.05)。镜下观察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耳片HE染色病理切片,模型组表皮水肿严重且大量的淋巴细胞增生排列在表皮内,并伴随出血,可在细胞间质内看到红细胞出现,提示造模成功,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细胞水肿、增生情况有明显缓解,且组织结构排列整齐,与空白组相比,淋巴细胞仍偏多,但无明显细胞水肿,急性炎症症状得到缓解;其余给药组耳部炎症症状均轻于模型组,但重于瑶浴清消方中剂量组。瑶浴清消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中炎症因子TNF-α、IFN-γ、IL-4含量表达,模型组、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正常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明显的增加,IFN-γ含量显着降低,皮肤康洗液组、瑶浴清消方各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小鼠血清TNF-α、IL-4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IFN-γ含量显着增加(P<0.01)。结论:(1)急性毒理实验:瑶浴清消方在短时间内对于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均无吸收性毒性;(2)抗炎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抗炎作用;(3)止痒实验证明瑶浴清消方有止痒的作用;(4)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的干预机制,或是通过下调模型小鼠血清中促炎因子TNF-α、IL-4表达含量并同时上调IFN-γ含量表达,使Th1/Th2恢复平衡,降低体内炎症反应及血管通透性,具有缓解湿疹瘙痒、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达到治疗湿疹的目的。
袁野[5](2021)在《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观察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临床疗效,对患者表里俱实症状的改善以及对血清CRP水平、IL-17A水平的影响。方法:将入选的80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0例,口服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对照组40例,口服复方氨肽素片治疗。分别于治疗第4周、第8周后评估患者的PASI评分变化,统计分析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以及血清CRP、IL-17A水平。结果:共纳入80例病例,其中有1例病例脱落,最终完成治疗79例,治疗组40例,对照组39例。得出结果如下:(1)两组的年龄、性别、病程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PASI评分、中医症候评分、血清CRP及IL-17A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2)皮损面积百分比:治疗组治疗前的皮损面积百分比为(18.75±14.43)%,治疗后为(10.80±9.53)%;对照组治疗前为(21.23±15.95)%,治疗后为(15.95±12.71)%;治疗前后,两组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减轻皮损面积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3)PASI评分比较:在治疗前、治疗第4周后、第8周后治疗组的PASI评分平均水平分别为(13.57±1.86)分、(6.75±4.24)分、(6.05±3.77)分,对照组分别为(13.86±2.27)分、(11.09±3.86)分、(8.03±9.82)分;在治疗4周后,两组的PAS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组下降更为显着(P<0.05),在治疗第8周后,治疗组PASI评分较第4周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较第4周明显下降(P<0.05),整个治疗过程中对于降低PASI评分治疗组更具优势(P<0.05)。(4)中医症候评分:治疗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评分分别为(8.60±1.71)分、(3.75±1.37)分;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分别为(8.77±1.87)分、(8.56±1.80)分,在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在降低中医症候评分方面无明显疗效(P>0.05)。(5)实验室指标:血清CRP: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66±1.23)mg/L、(4.98±1.35)mg/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7.31±1.15)mg/L、(5.19±1.25)mg/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两组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17A: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89±2.06)pg/m L、(14.98±1.19)pg/m L;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为(17.31±1.64)pg/m L、(15.59±1.24)pg/m L,两组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治疗组降低更显着(P<0.05)。(6)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之间总有效率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不良反应及安全性: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有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00%。对照组在治疗中出现不良反应有3例,不良反应反应发生率7.69%,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前后检测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表里俱实证的患者具有缩小皮损面积、减轻皮损严重程度、明显改善表里俱实证候的效果,能降低患者血清CRP、血清IL-17A的水平,没有明显的毒副作用。
杨菲[6](2021)在《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寻常型银屑病是临床常见慢性复发性疾病,常罹患终身,病情加重、失治误治者甚或转为脓疱多发、累及关节或全身。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国内临床收治银屑病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多方临床研究提示中医治疗在银屑病的长期治疗中疗效确切,有助于提高安全性、延长缓解期,患者耐受度高。其中,玄府学说填补了中医理论的微观内涵,也给银屑病治疗提供了另一角度的理论依据,中医外治法亦因其“简便廉宜”的特点备受瞩目。导师经多年银屑病临床诊疗实践,斟酌总结出解毒通玄汤这一药浴方,在前期临床应用中行之有效,但缺乏试验数据支持,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以推广。目的:观察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筛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中符合本课题纳入标准银屑病患者84例,随机纳入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8例。三组患者均予口服中药等基础治疗,其中口服方以活血解毒、凉血祛湿为法拟定,治疗组予解毒通玄汤药浴联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阳性对照组予卡泊三醇软膏外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分别观察并计算银屑病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并在治疗期间进行线上随访,记录有无皮肤刺激及不良事件。应用SPSS26.0统计软件对比分析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的数据变化,讨论本研究采用的治疗方法对静止期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议。结果:共计2例患者脱落,82例患者完成试验,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分别27例、28例、27例。三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临床可比性。治疗8周后三组患者治疗后皮损单项症状评分、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DLQI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P<0.05);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得出:治疗组在红斑、鳞屑、浸润、PASI评分、瘙痒指数及DLQI评分方面均优于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判定: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96%、82.14%、92.59%,总体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期间,阳性对照组中1例患者于用药前期出现皮肤刺激,增加润肤剂用量及频次后症状缓解。其余患者未见皮肤刺激及其他不良反应。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尿常规、肝肾功相关特异性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结论:解毒通玄汤药浴联合外用卡泊三醇软膏治疗静止期寻常型银屑病(血瘀证)疗效优于单纯外用卡泊三醇软膏,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窦豆[7](2021)在《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上篇:以《金匮要略》仲景薏苡四方(即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薏苡附子散、薏苡附子败酱散和《千金》苇茎汤)为出发点,考证澄清四方条文的原文原貌和仲景原意,梳理后世注家流变和传承脉络,从古今相关医案报道中总结薏苡四方的临床应用情况。下篇:以上篇为基础,分析薏苡四方所体现的治则治法、配伍选药及剂量制法等规律,结合仲景对湿邪及痈、痹的“病脉证治”认识,总结提炼仲景之薏苡仁运用经验,并分析其对后世的影响。附篇: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效进行初步的现代诠释。研究方法:上篇:对薏苡四方进行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研究,具体方法包括:1.版本校勘:将邓珍本、吴迁本等进行对照,对于差异较大者,考证其正误,以期最大限度接近原貌。2.字义考证:借助上古汉语文献对仲景薏苡四方条文进行逐字训义,从训诂学角度考证回归仲景原意。3.疑难问题辨析:分析后世注家对仲景原文诠释的流变,以求溯流澄源,结合字义考证结果,对条文和方药相关问题进行析疑。4.医案整理分析:借助中华医典和中国知网等数字工具,系统收集薏苡四方相关古今医案,进行定量数据分析整理,体现循证医学思想。下篇:从继承、发展和后世应用论述仲景运用薏苡仁的方法和规律,具体方法包括: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搜集、整理仲景之前先民对薏苡的认识;整理后世本草及医案医话等着作中对仲景运用薏苡经验的传承发展。2.理论探讨:结合《黄帝内经》中对于湿邪、痹、痈的有关论述,分析仲景对水、湿、痰、饮、雾等邪气致病的认识以及痹、痈之“病脉证治”,总结提炼仲景对薏苡仁功效的发展及其运用薏苡仁之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方法为蛋白组学检测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成果:上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麻杏苡甘汤剂量应以吴迁本为是,并非“轻剂”;本方证以湿邪致病为主,存在久聚寒凉的因素,而非“痹久化热”;全方散寒除湿,薏苡在方中起到祛湿除痹的关键作用,这蕴含着为仲景所独有、而后世却未能充分挖掘继承的治湿法,即“动以治静,下气祛湿”。2.薏苡附子散之“胸痹缓急”应理解为“(胸痹疼痛症状的)舒缓安适和紧切拘急”,即基于“缓”、“急(褊)”的本义“宽绰、窄紧”而直译。本病以湿邪痹阻心胸为核心,薏苡在其中具有下气祛湿除痹之功。本方为平素服用所设,而非急救之剂。3.薏苡附子败酱散所论之痈脓,属病久本湿标热之证,全方功效为清热除湿消痈,方中薏苡起到化湿消痈之用,附子为扶真阳以祛湿而非祛寒。方后“小便当下”并非误写,而是本方确能通利小便而消痈。薏苡附子败酱散在后世的解读中,逐渐被认为与大黄牡丹汤一祛寒湿、一治湿热,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本方的应用。4.《千金》苇茎汤确属仲景原方,而非首创于《千金》;条文中之“烦满”指热郁而成的胸胁胀满,非情志症状;“胸中甲错”所述可能为心胸脏腑纹理之变化;“瓜”字在仲景时期专指果瓜中的甜瓜,故仲景之“瓜瓣”应为甜瓜子而非冬瓜子。注家对本方治疗湿热还是津亏存在争议,实际上湿热内壅即可形成津液疏布障碍,因而正适合使用既能利湿、又不温燥伤津的薏苡仁进行治疗。本方之变方、类方亦说明薏苡仁在方中发挥着祛湿、消痈、排脓的重要作用。5.由医案整理可知,仲景薏苡四方在后世得到了较好的传承和运用,适应症不断扩大,同时在传承中也出现了诸多发展变化,如以麻杏苡甘汤配伍大量清热利湿之品治疗湿热证、以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大附子用量治疗寒湿阳虚证等。下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截至仲景之前,人们对薏苡功效的认识已经包括:治疗筋急拘挛,不可屈伸,风湿痹;下气;久服轻身益气/轻身省欲;胜瘴气;令人宜子。2.仲景对于湿邪为患的认识具有内在统一性:湿邪重浊、滞着不行,静而不动,寒湿闭阻而成痹、湿热壅滞则为痈。薏苡四方所治疗的风湿痹、胸痹、肠痈、肺痈之根本病机均不离湿邪为害。3.仲景将《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薏苡仁“下气”功效用于祛湿,将薏苡仁功效发挥为“下气祛湿,解痹消痈”,是其独有的发展和贡献,与后世之燥湿法有较大区别。仲景薏苡运用经验主要可概括为: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治疗湿邪闭阻壅滞之痹与痈脓,在配伍上突显了薏苡“凉体而温用”的特点,在治法上达到了“治实以补虚”的目的。4.仲景的薏苡仁运用经验在后世得到传承。一方面是本草着作中的体现:薏苡四方主治之肺痈、风湿、胸痹等疾病在后世本草着作中作为薏苡主治范围得到了传承保留。另一方面是在临床运用中的体现:既有经方派的继承发扬,如运用薏苡诸方治疗痈、痹等证;亦有温病学派的拓展运用,如创立三仁汤等,从理论和临床上丰富了对薏苡的功效认识及运用经验。附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1.薏苡仁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血清蛋白组学检测显示共有66种蛋白表达显着升高或降低。2.部分差异蛋白可能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在类风湿关节炎、冠心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脓毒症、肝脓疡、急性阑尾炎等感染性疾病中发挥作用,即体现薏苡仁“解痹消痈”的功能。3.部分差异蛋白可发挥调节血脂、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等作用,同时,本研究发现薏苡仁能够下调10种促癌基因和上调1种抑癌基因的表达。这三类疾病均与中医之水湿痰浊关系密切,对这些蛋白的调节可能为薏苡仁“下气祛湿”化浊功效之体现。结论:1.本研究基于薏苡四方的原文原意澄清及流变梳理,得出了部分与现有认识不完全相同的理解。这些理解来源于较为可靠的考据方法和翔实的文献证据,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回归仲景之原意。2.仲景基于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通过下气祛湿、动以治静、凉体温用、治实补虚等方法,运用薏苡仁治疗痹、痈等,属湿邪为患、闭阻壅滞之病证。这些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提炼总结,使得《金匮要略》中部分隐性知识得以显性化,有利于其更好地为临床所用。3.蛋白组学研究初步对薏苡仁“下气祛湿,解痹消痈”之功进行了现代诠释,但本研究样本量小,仅为初步探索,后续还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本研究的创新性体现在三个方面:1.纵横结合:上篇为纵向研究,即按照从上古汉语文献、历代注家到现代医案的脉络,从源至流,澄清仲景原意。下篇为横向研究,即探讨薏苡四方及其主治疾病之共性,挖掘其内在联系。纵向研究为横向研究之基础,而后者是前者的深入和延申。2.理论贯通:在《黄帝内经》关于湿邪、痹和痈的病理生理之经典理论指导下,探讨仲景对于痹和痈的“病脉证治”诊疗思路,使二者之理论相互贯通,深度阐发薏苡四方主治疾病规律和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3.古今融合:对于薏苡仁影响蛋白组学变化的分析,以结合中医理论为主,阐发其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关系,将中医理论与现代诠释有机融合,以期指导进一步的探索。
李姝燏[8](2021)在《复方苦参洗剂外治寻常型头皮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的皮肤病,其中头皮为银屑病最常发病的部位之一,常首先出现在头皮或以头皮病变为主,称为头皮银屑病。头皮银屑病的典型特征为红斑、鳞屑伴瘙痒,鳞屑表明混杂有皮脂而呈灰黄色,剥离后见银白色,或兼见束状发,病情顽固难愈。当前临床治疗较为局限,由于受到头皮部位的特殊性及多重因素的影响,无法达到患者期许的治疗效果,对其外在形象、自信心甚至生活质量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导师经过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复方苦参洗剂在前期的临床应用中疗效显着,但缺乏数据支持,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推广。研究目的:观察复方苦参洗剂外治寻常型头皮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来自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门诊患者,筛选出符合纳入标准的头皮银屑病(湿热证)的74例受试者,通过查询随机数字表,产生随机序列,然后采用抽信封法实现随机隐藏,按照阳性药物随机对照分组的原则,分为2组,治疗组(37例),对照组(37例)。治疗组予以复方苦参洗剂外洗治疗,隔日1次,每次1袋;对照组予以卡泊三醇搽剂外涂治疗,每日2次,疗程均为4周,每2周复诊1次。对所有受试者进行一般资料的收集(包括性别、年龄、电话、身高、体重、过敏史、治疗史等),两组患者均选取主要发生在头皮的皮损,并在治疗前、治疗14d后、治疗结束后对皮损进行拍照和评估,记录患者治疗前、中、后的单项红斑、鳞屑、浸润评分、S-mPASI评分、瘙痒程度评分,马拉色菌检出率,最后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注意记录治疗期间头皮刺激发生率及相应处理措施。研究结果:本试验共入组74例患者,其中治疗组脱落1例,对照组脱落2例,最终共完成病例71例,治疗组36例,对照组35例。在治疗前通过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指数、病程方面无差别,均具有临床可比性。两组患者的各单项评分红斑、鳞屑、浸润在治疗4周后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浸润评分在治疗2周后已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S-mPASI总评分在治疗后的平均值差值与治疗前的平均值差值有显着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头皮瘙痒程度具有临床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马拉色菌发生率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在治疗后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复方苦参洗剂和卡波三醇搽剂对于寻常型头皮银屑病(湿热证)均有效,但复方苦参洗剂显示出更好的疗效。本次治疗过程中复方苦参洗剂未发现皮肤刺激现象及其他不适感。
张琦[9](2021)在《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的60例患者(符合神经性皮炎纳入标准),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位30例,治疗组予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对照组予复方氟米松乳膏外用治疗,连续治疗4周。记录治疗前、治疗2周末、治疗4周末的客观症状积分、瘙痒积分及症状总评分,并对其做出分析比较,评定两组患者疗效。同时在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进行回访和安全性评估。结果:1.治疗结束后,治疗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6例,无效4例,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3例,有效11例,无效10例,愈显率为30.00%,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患者有效率经过秩和检验,得出P=0.011<0.05,说明两组存在差异性。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不良事件。2.治疗4周后,两组患者的皮损状态、肥厚程度、皮损颜色、皮损面积以及瘙痒程度评分经分析后得出:P值均小于0.01,具有显着差异性。3.两组患者治疗2周末的客观症状总积分与治疗前比较,P<0.05,具有明显差异;各客观症状组间比较也存在显着差异(P<0.05);治疗4周末,两组客观症状总积分比较,存在显着性差异(P=0<0.05)。结论:1.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皮损状态,减退色素沉着,止痒效果尚佳。2.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神经性皮炎具有明显优势,上述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临床上值得广泛应用。
祁雄飞[10](2021)在《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观察我院肛肠科自拟肛周坐浴方治疗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期为湿热下注型肛周湿疹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将2020年9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肛肠科门诊就诊,符合肛周湿疹西医疾病诊断标准和中医湿热下注证候诊断标准患者共计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益康唑乳膏(以下称“派瑞松”)外搽,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两组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以及现病史、既往史、过敏史等情况,进行肛肠专科查体,评估患者病情,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肛周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进行等级评分并计算总积分,评价两组治疗效果。同时记录患者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评价药物安全性。在治疗结束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评价其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以及治疗前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单项评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患者具有可比性。经过2周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瘙痒程度各单项评分及治疗总积分均较各自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周后,治疗组患者渗出情况评分、瘙痒程度评分及治疗总积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损直径评分和皮损形态评分较对照组亦有所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疗效评价,治疗组治疗有效患者28例(其中痊愈6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患者22例(其中痊愈2例,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73.33%,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3个月,治疗组20例痊愈及显效患者中,复发2例,复发率为10%,对照组共10例,复发4例,复发率为4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内,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及副作用,患者全身及局部耐受良好。结论:肛周坐浴方熏洗坐浴联合派瑞松外搽治疗肛周湿疹能有效改善患者皮损直径、皮损形态、渗出情况和瘙痒程度,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单独使用派瑞松外搽治疗,并且对皮损渗出、瘙痒程度的改善效果优于单独派瑞松。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二、浅谈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硬皮病发病机制与现代医学治疗研究进展 |
1 硬皮病发病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 |
2 硬皮病的现代医学治疗进展 |
3 小结 |
综述二 中医对硬皮病的认识及治疗研究进展 |
1 病名归属认识进展 |
2 病因病机认识进展 |
3 中医内治法研究进展 |
4 中医外治法研究进展 |
5 小结 |
综述三 中医药通过干预细胞自噬治疗纤维化疾病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自噬及相关通路 |
2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肝纤维化 |
3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肺纤维化 |
4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心肌纤维化 |
5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肾纤维化 |
6 中医药干预自噬治疗其他纤维化疾病 |
7 小结 |
前言 |
第一章 导师治验 |
1 病因病机 |
2 三期论治 |
3 治疗特点 |
4 验案举例 |
5 小结 |
第二章 实验研究 |
实验一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ROS、PDGF、TGF-β水平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实验二 活血除痹汤对硬皮病硬化期Balb/c模型小鼠皮损Akt-mTOR自噬通路的影响研究 |
1 实验目的 |
2 实验材料 |
3 实验方法 |
4 实验结果 |
5 小结与讨论 |
结语 |
1 结论 |
2 创新点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选择标准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2 治疗方法 |
2.1 一般治疗 |
2.2 实验组药物 |
3 疗效评定标准 |
3.1 中医症候疗效评定标准 |
3.2 靶皮损和瘙痒的分级量化标准表 |
4 安全性评估 |
5 统计学处理 |
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1.1 年龄分布情况分析 |
2 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
2.1 治疗前后症候积分比较 |
2.2 全身皮损面积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2.3 皮损面积好转情况 |
2.4 瘙痒程度治疗前后变化比较 |
2.5 瘙痒程度好转情况 |
2.6 治疗前后患儿靶皮损程度单项积分疗效比较 |
2.7 兼症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
2.8 年龄与临床疗效分析 |
2.9 临床疗效分析 |
3 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
讨论 |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小儿湿疹中医病名的认识 |
1.2 祖国医学对小儿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内治概况 |
1.4 小儿湿疹的中医外治概况 |
2 现代医学对小儿湿疹的认识 |
2.1 小儿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概况 |
2.2 小儿湿疹的发病机制研究概况 |
2.3 小儿湿疹的治疗概况 |
3 导师学术思想 |
3.1 小儿湿疹的辨证施治 |
3.2 四物消风饮及外洗方的应用 |
4 本课题研究结果分析 |
4.1 一般资料分析 |
4.2 治疗前后指标分析 |
4.3 临床疗效分析 |
4.4 不良事件分析 |
5 本课题不足之处及今后研究发展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关于小儿湿疹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研究目的 |
1.2 一般资料 |
1.2.1 研究对象来源 |
1.2.2 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研究设计 |
2.2 操作器材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1.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认识 |
1.1 古代文献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记载 |
1.2 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中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 |
2.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认识 |
2.1 瘙痒性皮肤病的流行病学 |
2.2 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发病机制的认识 |
2.3 现代医学对瘙痒性皮肤病的治疗 |
3 对火针疗法的认识 |
3.1 火针疗法的起源及发展 |
3.2 火针疗法的适应症及禁忌症 |
3.3 火针操作的注意事项 |
3.4 毫火针的优势 |
4.围刺法 |
4.1 围刺法的起源与发展 |
4.2 围刺法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
4.3 围刺法的注意事项 |
4.4 围刺法的优势 |
5.方案确立依据 |
5.1 实践依据 |
5.2 理论依据 |
6.观察指标确立依据 |
7.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近况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祖国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1.1 湿疹命名及来源 |
1.2 病因病机 |
1.3 .中医对湿疹分型及治疗的进展 |
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认识 |
2.1 现代医学对湿疹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分型 |
2.3 现代医学对湿疹的治疗 |
3 瑶浴清消方组方研究 |
3.1 祖国医学及瑶医理论对瑶浴清消方的组方研究 |
3.2 瑶浴清消方组方中药现代药理学研究 |
第二部分 瑶浴清消方组制药、急性毒性实验和药理实验 |
1 瑶浴清消方药液制备 |
1.1 实验药材 |
1.2 药液制备 |
2 瑶浴清消方急性毒性实验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3 实验结果 |
2.4 分析讨论 |
3 瑶浴清消方药理研究 |
3.1 抗炎(耳肿)实验 |
3.2 止痒实验 |
第三部分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血清IL-4、IFN-γ、TNF-α的含量影响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仪器 |
1.2 实验试剂 |
1.3 实验动物 |
2 急性湿疹模型建立 |
2.1 试剂调配 |
2.2 分组和造模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5 讨论 |
3.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模型小鼠干预疗效评价 |
3.1 给药方法 |
3.2 实验取材 |
3.3 耳组织肿胀度观察 |
3.4 HE染色观察小鼠左耳皮肤病理组织学改变 |
3.5 统计学分析 |
3.6 实验结果 |
3.7 分析讨论 |
4 瑶浴清消方对急性湿疹小鼠模型的干预机制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统计学分析 |
4.4 结果 |
4.5 分析讨论 |
结论 |
问题与展望 |
1 实验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或索引 |
瑶族药浴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5)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中医诊断标准 |
1.2.3 纳入标准 |
1.2.4 排除标准 |
1.2.5 剔除和脱落标准 |
1.2.6 脱落处理 |
2 研究方法 |
2.1 选组及治疗方法 |
2.2 治疗疗程 |
2.3 治疗期间注意事项 |
2.4 观察指标 |
2.4.1 皮损面积评定 |
2.4.2 皮损严重程度评分(PASI评分) |
2.4.3 中医症候评分 |
2.4.4 有效率判定 |
2.5 实验室指标 |
2.6 不良反应及处理 |
2.7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病例入组情况 |
3.2 一般基线资料比较 |
3.3 治疗前两组皮损面积以及PASI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3.5 治疗前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 治疗后两组观察指标及疗效的比较 |
3.6.1 治疗8周后皮损面积比较 |
3.6.2 治疗前后两组PASI评分比较 |
3.6.3 治疗8周后两组中医症候评分比较 |
3.6.4 治疗8周后两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5 疗效比较 |
3.7 安全性评价 |
4 研究背景 |
4.1 概述 |
4.2 中医对银屑病病名的认识 |
4.3 古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4 当代中医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4.5 中医对银屑病辨证论治的研究 |
4.6 西医对银屑病病因的认识 |
4.7 西医治疗银屑病的现状 |
4.7.1 系统用药 |
(1)甲氨蝶呤 |
(2)环孢素 A |
(3)维 A 酸类药 |
(4)生物制剂 |
(5)复方氨肽素片 |
4.7.2 局部用药 |
4.7.3 物理疗法 |
5 讨论 |
5.1 立题依据 |
5.2 检验指标血清CRP、IL-17A的选择 |
5.3 研究结果分析 |
5.3.1 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评分 |
5.3.2 中医症候评分 |
5.3.3 血清CRP、IL-17A水平分析 |
5.3.4 典型病例 |
5.4 结论 |
5.5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外治法治疗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6)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寻常型银屑病的研究进展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发病机制概述 |
3 治疗进展 |
4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寻常型银屑病的中医外治研究进展 |
1 中医外治法发展简史 |
2 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银屑病的中医外治应用概况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从玄府论治银屑病浅谈 |
1 玄府理论追溯与进展 |
2 玄府郁闭与银屑病的发生 |
3 银屑病的玄府治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西医诊断标准 |
1.3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剔除标准 |
1.7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病历资料收集 |
2.2 治疗方案 |
2.3 疗效观察指标 |
2.4 安全性评价 |
2.5 疗效评价标准 |
2.6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一般资料分析 |
3.2 疗效评价 |
3.3 脱落病例 |
3.4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药浴疗法 |
4.3 口服自拟方分析 |
4.4 药浴解毒通玄汤分析 |
4.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银屑病面积和疾病严重织指数(PASI)评分 |
附录2 瘙痒酿评分 |
附录3 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标调査表 |
附录4 不良事件记录表 |
附录5 病例照片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金匮要略》薏苡四方研究述评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章 上篇:《金匮要略》薏苡四方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第一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方法 |
1 版本校勘,明确仲景原文 |
2 字义考证,回归仲景原意 |
3 针对疑难问题,梳理注家观点 |
4 整理医案,分析后世应用传承与流变 |
第二节 考证仲景原文原意及梳理后世流变的意义 |
第三节 麻杏苡甘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四节 薏苡附子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五节 薏苡附子败酱散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六节 《千金》苇茎汤之仲景原文原意考证及后世流变梳理 |
1 版本校勘 |
2 字义考证 |
3 主要疑难问题及相关注解整理与辨析 |
4 医案分析 |
5 小结 |
第七节 上篇总结 |
1 薏苡四方文献考证结果汇总 |
2 薏苡四方传承流变的综合分析 |
第二章 下篇: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 |
第一节 东汉时期之前的先民对薏苡的认识 |
1 薏苡的生物学特性及其种植情况 |
2 夏商时期薏苡崇拜及其遗留影响 |
3 截至东汉时期对薏苡药用价值的认识 |
4 小结 |
第二节 仲景运用薏苡仁临床经验及其对薏苡仁药用功能的发展 |
1 仲景对《金匮要略》薏苡四方所治疾病的认识 |
2 仲景对薏苡仁药用功能认识的发展 |
3 仲景运用薏苡仁的具体经验 |
第三节 后世对于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1 后世本草着作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2 后世医案中体现的对仲景运用薏苡仁经验的传承与发展 |
第四节 下篇总结 |
第三章 附篇:基于蛋白组学的薏苡仁功效现代诠释初探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1 蛋白组学研究介绍 |
2 蛋白组学与中医药 |
3 技术方法的选择 |
第二节 材料与方法 |
1 材料 |
2 方法 |
第三节 结果 |
1 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 |
2 生物信息分析 |
第四节 讨论和结论 |
1 对差异蛋白功能的解读及其与薏苡仁功效的关系分析 |
2 薏苡仁调节上述蛋白的成分基础分析 |
3 本研究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
4 本研究的结论 |
第五节 附篇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M现代医案来源目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复方苦参洗剂外治寻常型头皮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研究进展 |
1 病名溯源 |
2 历代医家对银屑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血分病变 |
2.2 毒邪理论 |
2.3 风邪致病 |
2.4 湿邪为患 |
2.5 玄府学说日渐丰富 |
3 中医辨证内治法概况 |
3.1 清热凉血法 |
3.2 养血润燥法 |
3.3 除湿解毒法 |
3.4 活血祛瘀法 |
3.5 祛风通络法 |
3.6 开玄通府法 |
4 头皮银屑病的中医外治现状 |
4.1 中药外涂法 |
4.2 中药外洗法 |
4.3 湿敷法 |
4.4 中药封包法 |
4.5 其他外治法 |
4.5.1 穴位注射 |
4.5.2 针刺、放血疗法 |
4.5.3 针刀技术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学研究进展 |
1 头皮银屑病的发病机制 |
1.1 头皮结构的特殊性 |
1.2 免疫因素 |
1.3 真菌感染 |
1.4 代谢障碍 |
1.5 生活习惯、环境因素 |
2 头皮银屑病的西医外治法 |
2.1 皮质类固醇激素类 |
2.2 维生素D3衍生物 |
2.3 煤焦油制剂 |
2.4 水杨酸 |
2.5 抗真菌药 |
2.6 矿泉浴 |
2.8 光疗法 |
2.7 联合疗法 |
3 头皮银屑病的西医内治法 |
3.1 传统治疗 |
3.2 生物制剂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内容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西医非进行期分期标准 |
2.3 中医诊断标准 |
3 病例选择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标准 |
3.4 病例的脱落 |
3.5 脱落或剔除病例的处理 |
4 研究设计 |
4.1 设计方法 |
4.2 样本量估算 |
4.3 治疗药物及方案 |
4.4 注意事项 |
5 数据观察 |
5.1 一般记录项目 |
5.2 数据采集 |
5.3 评价指标 |
5.3.1 头皮改良PASI评分 |
5.3.2 头皮瘙痒评分 |
5.3.3 马拉色菌检出率 |
5.4 疗效评价标准 |
5.5 头皮刺激发生率 |
6 统计学方法 |
二 研究结果 |
1 病例完成情况 |
2 一般资料 |
3 两组临床研究结果 |
3.1 红斑、鳞屑、浸润各单项评分比较 |
3.2 两组S-mPASI总评分比较 |
3.3 头皮瘙痒程度比较 |
3.4 马拉色菌检出率比较 |
3.5 总有效率比较 |
4 头皮刺激发生率 |
三. 讨论 |
1 研究背景 |
1.1 当前外治法的局限性 |
1.2 中药外洗法的优势 |
1.3 病因病机分析 |
1.3.1 血热夹湿 |
1.3.2 挟风上扰 |
2 复方苦参洗剂的拟方依据 |
3 复方苦参洗剂的组方分析 |
4 复方苦参洗剂中药物的现代药理学研究 |
5 复方苦参洗剂外治寻常型头皮银屑病的临床疗效分析 |
6 小结 |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表1 一般资料 |
附表2 头皮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评分 |
附表3 头皮瘙痒程度评分 |
附表4 头皮刺激事件 |
附表5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9)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历史回顾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资料与分组 |
3 研究方法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症状积分与疗效比较 |
2.1 瘙痒评分比较 |
2.2 皮损状态比较 |
2.3 肥厚程度比较 |
2.4 皮损颜色比较 |
2.5 皮损面积比较 |
2.6 客观症状总评分比较 |
2.7 疗效对比 |
3 随访情况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4.1 实验室数据对比 |
4.2 不良事件比较 |
讨论 |
1 古代文献对神经性皮炎的论述 |
2 立论依据 |
3 划痕疗法的起源 |
4 划痕疗法的理论分析 |
5 金黄膏的组成及分析 |
6 划痕疗法在皮肤科的应用 |
7 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
8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10)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肛周湿疹中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中医有关肛门的论述 |
二、肛周湿疹的病因病机 |
三、肛周湿疹的治疗 |
四、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肛周湿疹西医临床研究进展 |
一、肛周皮肤解剖和生理特点 |
二、肛周湿疹的流行病学研究 |
三、肛周湿疹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特点 |
四、肛周湿疹的治疗 |
五、肛周湿疹的预防护理 |
六、小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一节 资料和方法 |
一、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三、治疗 |
四、观察指标及观察节点 |
五、疗效评价 |
六、统计方法 |
第二节 研究结果 |
一、一般情况 |
二、入组基线比较 |
三、疗效评价 |
四、安全性评价 |
五、复发率评价 |
第三节 讨论 |
一、肛周湿疹病因学研究 |
二、中药熏洗疗法 |
三、肛周坐浴方组方思路分析 |
四、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四节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病例报告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浅谈中药溶液在皮肤病外治法中的应用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活血除痹汤干预Akt-mTOR自噬通路治疗硬皮病硬化期模型小鼠的机制研究[D]. 王瑞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四物消风饮联合外治法治疗小儿慢性湿疹(血虚风燥型)的疗效观察[D]. 黄丽珍.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3]毫火针与围刺针治疗瘙痒性皮肤病的临床疗效对比[D]. 胡梦妮.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瑶浴清消方对小鼠急性湿疹模型炎症因子IL-4、TNF-α、IFN-γ的干预机制及药效研究[D]. 邓晶晶.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治疗表里俱实证寻常型银屑病的疗效及机制研究[D]. 袁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解毒通玄汤药浴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杨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基于“下气祛湿,解痹消痈”的仲景薏苡仁运用理论研究[D]. 窦豆.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8]复方苦参洗剂外治寻常型头皮银屑病(湿热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李姝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9]划痕疗法联合金黄膏治疗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的临床研究[D]. 张琦.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肛周坐浴方治疗肛周湿疹的临床研究[D]. 祁雄飞.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