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质量金融的一个典范——城区支行经营情况的调查(论文文献综述)
高怀璧[1](2021)在《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模式探索》文中研究指明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甘肃省白银市因厂矿而设立,以贵金属命名。2008年3月17日,白银市被列入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白银市产业结构单一,新时代下更要注重实现工业与绿色生态农业的共同发展,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与实现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许清泫[2](2019)在《人民银行G支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定员定额、预算绩效等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公共财政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社会对公共预算执行的关注度进一步加大,预算编制的标准化精细化、预算执行的规范化以及预算考核的科学化越来越受到重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中央银行,历来重视财务预算管理工作,2016年,总行会计财务司出台了《中国人民银行会计财务工作转型规划(2016-2020)年》,提出要“建立适应现代央行履职需要和预算特点的财务预算管理制度”,强调了要逐步建立定额标准化体系和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实施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G支行作为人民银行的基层机构,其所在的大区分行出台了《N分行会计财务工作转型实施方案》,对辖内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预算管理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对于G支行而言,单位的战略目标是高质量履职,成为N区人民银行的标杆支行。而G支行当前的预算存在多项问题:预算管理与单位战略脱节、预算组织体系不健全、预算编制随意性较大、执行过程存在违规风险及漏洞、预算绩效评价机制缺位。G支行的预算现状不能满足上级行要求和战略需求,因此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十分必要的。同时,G支行拥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匹配的管理机制和人员配备、成功的先行案例,所以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是具有可行性的。人民银行作为我国的中央银行,财务预算管理水平关乎其职能履行情况,但国内对此类金融监管机构的财务预算研究很少,尤其针对其分支机构。人民银行等金融监管分支机构的预算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水平也比较低,缺少必要的理论制度支持。因此,目前对人民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财务预算管理研究尚不充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本文运用全面预算管理相关理论,参考国内外实践经验,针对G支行的战略需求和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基于方案实施的重难点,为其构建了一套详细、可操作性强的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体现了《管理会计基本指引》中的战略性、融合性、适应性和成本效益四项原则。设计思路如下:首先,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树立单位预算的全局意识;其次,建立预算编制体系,以G支行战略目标为起点,利用平衡计分卡思想,按照产出-效益-服务对象-预算四个维度对G支行的战略规划进行分解,确定预算目标,而后分析为实现目标需要进行哪些活动,再运用作业预算思想制定预算定额标准编制各项费用预算;再次,建立预算执行体系,包括指标下达、执行、调整和差异分析,重点关注三公经费支出;最后,建立预算考核体系,使用层次分析法对绩效指标进行赋权,评价绩效目标的完成程度,并实行奖惩制度,确保资金使用效率,实现精准履职。建立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确保实施方案能够妥善落实,G支行需要统筹规划,结合上级行工作进度安排以及本行预算实际情况,在五年内分业务、分科目、分阶段逐步试行。此外还可以通过搭建全过程的预算信息化平台和其他保障措施,实现预算管理的系统化和精细化,最终建成一个全员参与、财务业务相协调和以战略为导向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
裘彬[3](2017)在《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进入20世纪后,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崭露头角。随着多地农信社的换牌转型农村商业银行,基于关系型贷款地方性中小银行发展路径被更加注重。农商银行的客户群体为中小经济体,信息不透明、抵质押物不足等问题,银行与借款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严重,从而造成了贷款不良率攀升,银行贷款有效投放不足等问题。关系型贷款作为一种贷款技术,有别于用企业过去活动事项累计的"硬信息”甄别借款人的情况,采取收集软信息来解决银企信息不对称问题,有利于N农商的业务发展。本文将对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充分结合当前优势,并通过借鉴国内外经验积极探索关系型贷款的发展策略。具备地缘、人缘属性的关系型贷款是当前地方性中小银行的核心竞争,较大型商业银行的低价格标准化交易型贷款,N农商银行更适合发展差异化的关系型贷款。其优势主要体现在熟悉当地,市场占有量大渠道广,具备低成本的软信息获取能力,与客户群体长期接触更易获取非标准化的软信息。劣势则缺乏良好的管理结构,内部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其人员素质与现代化银行水平有相当大的差距;制度不完善、技术条件落后;历史包袱沉重,使N农商银行发展关系型贷款存在不小的风险。当前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发展未能合理利用优势,造成对私关系型贷款发展缓慢、对公不良贷款上升的问题。通过对客户群体特征、农商银行信贷产品特点、信息获取以及人员因素四个方面。借鉴国外成功的关系型贷款发展经验,结合农商银行的SWOT分析,提出针对当前问题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增强零售业务、改进产品简化流程、借助信息获取优势增强风险管控,优化人员配备,并加强风险管控防范道德风险。
张旭杨[4](2016)在《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文中指出全面抗战爆发后,桂省人民为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本文以历史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统计学、计量史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区域理论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选取“广西抗战损失研究——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为论题对广西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尝试性探析和回答。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在系统地梳理20世纪30年代至今中国(包括广西)抗战损失史研究状况的基础上作了简评,进而指出本文的选题缘由和意义及所运用之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抗战损失”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回顾战前和战时广西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成就,主要分为农业、工商业、手工业、交通事业四大部分进行论述,并进一步探析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战前战时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第三部分揭露日军入侵四大城市时的罪行,主要通过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和七大暴行来反映,并阐述了个人对于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暴行和掠夺的基本认识。第四部分包含三章,意在理清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其中第三章梳理桂南沦陷期间四大城市中沦陷的南宁一地的损失,第四章理清广西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和财产损失,第五章在第三、四章的基础上指出战时和战后广西省政府抗战损失调查的缺陷,并对此作了进一步的补充,最终总结了整个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损失总概况。第五部分评析了四大城市的抗战损失。即在考量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特点、原因的基础上,重点考察了四大城市抗战损失对四大城市乃至广西带来的巨大影响。
刘春玲[5](2010)在《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1898年—1949年间青岛的市政建设为研究对象,引入市政学、管理学、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城市生态学、城市经济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对此期间青岛的市政建设和市政管理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研究与论述。1898年德国租借青岛后,大规模的建港建城拉开了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序幕,此后青岛经历了日本的两度侵占、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的统治。本文纵向梳理了德租时期的“依法治城”、日据时期的“以军治城”和“以华制华”、北洋政府时期在“自主治市”过程中进行的官制改革,以及国民政府时期的市长制及“专家治市”等不同的政府组织构建系统及运行机制;通过对1900年《青岛城市规划》、1910年《青岛市区扩张规划》、1935年《青岛市施行都市计划方案》、1939年《青岛特别市地方计划》和《青岛特别市母市计划》的分析,深入探讨这些城市规划在技术层面和可实施性上有着哪些特点,对青岛的城市现代化、空间布局、城市规模、建筑文化、人文景观等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通过对青岛港、胶济铁路、道路、下水管道等城市基础设施的研究,和自来水、供电、公共交通、公共卫生与防疫、园林绿地等城市公用事业的研究,以及城市居民的住宅建设及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的考察,探讨青岛如何按照现代西方市政理论去实践和构建城市设施,如何按照“现代方式”去规划和整顿城市空间,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居住环境和培养了市民的现代生活方式,市政府又是如何进行有效的城市管理的,对青岛的城市化和都市居民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等都产生了哪些影响等等;最后,本文总结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三个特点,即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市政建设经费来源固定化;市政工程实行招商承建制度、有统一的建筑标准和有规范的监管机制。
罗铮[6](2010)在《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研究》文中指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我国技术创新的主要载体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尤其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考验中,大力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迫切性进一步凸显。目前,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之一就是融资难。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经营特征决定了其很难从传统融资渠道获得发展所需的资金。虽然中央、省、市政府及银行监管机构多有加大对科技中小企业信贷支持力度的政策出台,但由于政策针对性不强、支撑性不够,实施效果很不理想。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在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差异化和专业化金融服务的同时,也为政府科技金融支持政策的执行提供了有力依托。最重要的是,以银行体系内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为支撑点,有利于整合分散在社会各部门的资源,提高整体资源利用效率,有效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本文从成都银行科技支行的营运思路和实践出发,着重研究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在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应该和能够发挥的作用,从而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和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支持政策的制订提供参考。本文共分为四章,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一章前言部分明确了选题意义,对科技金融、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地方银行概念进行了明确界定。第二章指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并结合信贷配给理论、产业集群理论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进行分析,并根据传统银行经营模式在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制度性缺陷,论证设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必要性。第三章是根据银行管理学理论,提出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市场定位、营运原则、发展策略,同时,通过对成都银行科技支行营运实践案例,对在现阶段监管框架前提下,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道路进行探析。第四章根据政府管制经济学理论,对科技金融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探索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构建方案,提出从根本上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相关配套政策建议。
建设银行新疆分行课题组,吴建中,李忠华,孔建新[7](2008)在《业务单元制管理模式与总分行制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前言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上市,标志着建设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但与国外真正意义上的公司治理结构相比,目前建设银行的公司治理还有许多问题亟需解决,尤其在组织结构与业务流程方面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因此,从确保建设银行组织高效运转、提高与外资银行竞争能力和管理水平出发,研究建设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非常必要。基于此,我们借鉴西方国际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经验,对业务单元制管理模式与总分行管理模式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并结合建设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现状,就如何推进业务单元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张辉[8](2007)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文中认为作为现代经济生活中心的银行业,其安全与稳定非常重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的经营复杂程度不断提高,银行面临的操作风险不断加剧,出现了一系列震惊国际金融界的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如何有效管理操作风险、减少损失成为金融界最为关注的问题。因此,巴塞尔监管委员会(Basel Committee)在2004年发布的《新资本协议》中把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框架内,对国际银行业操作风险的度量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我国来看,由于银行从业人员操作风险意识薄弱,风险管理方法比较落后,管理经验不足,近几年由操作风险引起的大案要案频频发生,给我国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既影响了银行的社会形象,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因此,如何正确认识操作风险,借鉴国际先进管理经验,吸取管理失败的教训,建立科学有效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提高操作风险管理水平成为我国银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内涵、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征,接着分析了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总体制度安排和几项核心制度,揭示了产权制度、内控制度、人事制度对操作风险的簇生、纵容和强化作用是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高发的现实原因。最后从风险管理框架、风险资本配置、自留风险管理角度分析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陈松[9](2007)在《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加入WTO,金融自由化、国际化进程的逐渐加快,国内外各商业银行彼此之间竞争激烈,国内各商业银行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的赢利水平呈下降趋势,市场要求各行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提高自身竞争能力。因此,进行信用卡业务研究对于国内商业银行,尤其是对直面市场的基层分行中国工商银行徐州分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中国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拥有最多的营业网点和广泛的客户资源,拥有目前国际上较为先进的数据仓库系统,作为基层分行的徐州行,要发展信用卡业务,首先应大力提升利用先进的数据仓库技术更好地了解客户的有效需求,从而制订营销策略,并在特定的业务领域提供差异化服务的能力,以扭转徐州分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缓慢、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与企业实力不匹配的不利局面,推动银行卡业务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主要研究:在追溯现代营销理论运用到银行卡市场的基础上,从探讨工商银行徐州分行在牡丹卡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入手,运用数据仓库对徐州分行牡丹卡客户的客户贡献、客户特征、客户交易行为习惯等特征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结合该行实际和特点,提出了一套比较适合徐州工行牡丹卡业务发展的产品、价格、渠道、促销、人员、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服务营销策略组合。为确保营销策略的正确运用,最后本文进而提出了实施徐州工行牡丹卡新的营销策略的若干措施与建议。为正处在转型中的国有商业银行实现“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渠道,把适当的产品提供给适当的客户”的目的,保证营销策略实施的有效性、科学性,增强竞争优势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研究价值。本文并非一个技术手册,对数据仓库的技术细节和数据仓库的具体操作过程将不做更深层次的剖析和设计。
龚谊[10](2006)在《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在我国理论界的提出还是近几年的事,而在国外理论界却已经经历了漫长的理论演变过程,但这并不是说我国银行业不存在资产配置实践,只是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实行银行信贷资金计划管理体制,从而没有有意识地把银行资产配置作为一个经济理论来研究。本文在提出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概念后,以资产配置理论的演变为研究起点,回顾了国外理论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轨迹,并基于资产配置模型的要求,介绍了资产组合的理论基础,Markowitz模型和VaR方法。效率是商业银行在资产配置过程中追求的目标。银行的效率表现为银行自身的经营绩效,是资产配置水平的集中体现。从长远来看,银行的发展最终取决于效率。为此在整个理论分析的最后介绍了银行效率理论。理论的阐述既为研究奠定了基石,也为研究思路的进一步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启示。随之,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制度模式进行了评析,具体考察了美、英、日、德的资产配置实况,总结出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共性特点。进行资产配置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的目的无非是为我国资产配置寻求可资借鉴的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将在国外运行得较好的制度直接移植到我国,因为制度比技术具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一种新的制度的传播或移植,不仅受既定的利益格局的制约,而且还受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以及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制约。基于这种考虑,对建国以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制度变迁历程进行了全面的考察。通过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制度变迁过程的考察,认识到信贷资源配置的市场化取向是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制度改革的必然选择。基于国际比较和制度变迁的考察,认识到制度因素是影响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础性内容,是一种潜在的资产配置,该因素对资产配置的影响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因为,内在制度是银行支撑资产配置行为的基础和配置效率的来源,与现实资产配置能力之间有一种相互协调的关系,其主要的任务和目标是创造一个银行资产配置持续发展的平台。由此,探讨了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产权效率,指出了产权安排从根本上规定着商业银行的决策机制、运行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从而规定着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行为目标和行为方式,从而深刻地影响着商业银行的配置效率与竞争力。相比金融制度,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其变化决定了银行资产相对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决定了资产配置的变化。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深层次识别是成功进行资产配置决策的基石。为此,阐述了金融生态环境的构成,针对各因素进行了具体分析,并对金融生态环境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由于金融制度和金融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商业银行作为身处其中的中枢企业,具有与其他产业部门中的企业不同的特殊性质。描述商业银行的理论模型,必须能够较好地解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管理、资产组合选择、资本价格(利率)决定、风险规避、不确定性预测等不同的银行资产配置行为方式。基于这种情况,以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化管理为切入点,系统地研究了资产配置模型化管理的发展过程和方法,研究了每一模型建立的思想、方法和具体应用。模型化管理是针对银行的所有资产的管理,对于其中占比最大资产——贷款而言,资产配置中的一项重要决策,就是需要对贷款组合结构进行优化,对目前采用分业经营制度的我国来说,银行持有一个具有尽可能高的收益率和尽可能小的风险的贷款组合,更具有重要性。在考虑以上因素的基础上,运用拉格朗日乘子法求解了贷款组合的二次规划模型,给出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另外,通过建立模型得到了在VaR约束下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并且求出了对应的每种贷款权重。不管采用何种资产配置方式,其最终要体现在商业银行效率的提高上,如何对其进行评价,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商业银行是一个在安全性、流动性、合规性约束之下的、以盈利性为最终目标的一个系统。资产配置效率评价主要以商业银行的资金流为控制对象,因而资产配置效率评价是实现这一系统目标的基本手段。本文运用系统方法中的层次分析原理设计综合评价模型,找出了综合评价时科学排序的具体方法,解决了银行资产配置综合评价不能合理排序的难题,从而有利于考核资产配置效率,提高资产配置水平。研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在更广阔的视野内探讨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经济环境之间的关系,并为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提供理论思路和政策选择、因此,在理论探讨、历史考察、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作为落脚点,概括出了提高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质量的对策。需要说明的是,这并不是一个详尽的和可直接实施的操作方案,而是力求使对策性规范研究在现实可行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前瞩性,从而为我国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提供切实的理论参考。
二、质量金融的一个典范——城区支行经营情况的调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质量金融的一个典范——城区支行经营情况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的典型模式 |
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的实践 |
政策建议 |
(2)人民银行G支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相关文献评述 |
1.5 本文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
2.1 预算管理理论 |
2.1.1 主要的预算管理方法 |
2.1.2 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框架 |
2.1.3 实现战略与全面预算的连接——平衡计分卡 |
2.2 国外央行预算管理经验 |
2.2.1 美联储预算管理经验 |
2.2.2 巴西央行预算管理经验 |
2.3 国内人民银行预算管理经验 |
第三章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背景分析 |
3.1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必要性 |
3.1.1 上级部门要求 |
3.1.2 G支行战略要求 |
3.1.3 G支行预算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3.2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可行性 |
3.2.1 明确的战略规划 |
3.2.2 匹配的管理机制和人员配备 |
3.2.3 成功的先行案例 |
3.3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和重难点 |
3.3.1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路 |
3.3.2 G支行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重难点 |
第四章 G支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方案构建 |
4.1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组织体系 |
4.1.1 建立预算管理组织机构 |
4.1.2 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
4.2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编制体系 |
4.2.1 利用平衡计分卡思想确立预算目标 |
4.2.2 编制内容及原则 |
4.2.3 作业观下的定额标准 |
4.2.4 预算编制方法 |
4.3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执行体系 |
4.3.1 分配预算指标 |
4.3.2 预算执行控制 |
4.3.3 预算调整 |
4.3.4 预算执行的分析反馈 |
4.4 建立全面预算管理考核体系 |
4.4.1 预算考核指标权重 |
4.4.2 绩效考核与奖励 |
第五章 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保障措施 |
5.1 分阶段实施,平稳推进 |
5.1.1 第一阶段(2019年) |
5.1.2 第二阶段(2020年) |
5.1.3 第三阶段(2021-2022年) |
5.1.4 第四阶段(2023年) |
5.2 搭建全面预算管理信息平台 |
5.2.1 基本框架 |
5.2.2 预算编制模块 |
5.2.3 预算执行模块 |
5.2.4 预算统计与分析模块 |
5.2.5 预算绩效模块 |
5.3 其他保障措施 |
5.3.1 制度保障 |
5.3.2 思想保障 |
5.3.3 资金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
2.1 文献综述 |
2.1.1 国外相关研究 |
2.1.2 国内相关研究 |
2.1.3 文献评述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关系型信货的概念界定 |
2.2.2 关系型信货的理论基础 |
3 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的动因与现状 |
3.1 N农商银行情况 |
3.2 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发展现状 |
3.2.1 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的准入 |
3.2.2 N农商银发展行关系型贷款的不足 |
3.2.3 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发展案例 |
3.3 N农商银行发展关系型贷款的动因 |
3.3.1 优化信用风险管理的需求 |
3.3.2 拓展信贷业务的需求 |
4 N农商银行发展关系型贷款业务的SWOT分析 |
4.1 优势 (S) |
4.1.1 扎根本地,市场占有率高 |
4.1.2 体制灵活办事高效,具备个性化金融服务基础 |
4.1.3 信息获取的优势 |
4.2 劣势 (W) |
4.2.1 历史包袱沉重, 经营能力弱化。 |
4.2.2 人力管理机制不完善 |
4.2.3 基础条件差, 技术落后 |
4.3 机遇 (0) |
4.3.1 各级各部门重视,多项支持政策 |
4.3.2 市场需求旺盛,发展前景广阔 |
4.3.3 金融生态环境日渐改善,有助于风险管控 |
4.3.4 客户对差异化服务的有更高的需求 |
4.4 威胁( T) |
4.4.1 来自其他金融机构 |
4.4.2 来自非金融机构 |
5 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存在问题及原因 |
5.1 存在问题 |
5.1.1 对私关系型贷款增长缓慢 |
5.1.2 对公关系型贷款风险激增 |
5.1.3 关系型贷款风控不到位 |
5.2 原因分析 |
5.2.1 软信息获取不畅 |
5.2.2 定位不清晰,产品优势少 |
5.2.3 风控不到位,放松信贷标准 |
5.2.4 人员调配与激励不足 |
6 经验借鉴与对策建议 |
6.1 国内外商业银行关系型贷款的经验借鉴 |
6.1.1 富国银行概况 |
6.1.2 富国银行的发展与差异化经营模式 |
6.1.3 富国银行经验与借鉴 |
6.1.4 深圳蓝湾半岛社区支行 |
6.1.5 深圳蓝湾半岛社区支行经验借鉴 |
6.2 对策建议 |
6.2.1 差异化的产品与服务强化零售业务 |
6.2.2 信息优势增强风控 |
6.2.3 改进产品,简化流程 |
6.2.4 优化人员配备与激励 |
6.2.5 加强风控管理 |
6.2.6 强化内控防范道德风险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中国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史略 |
(一) 20世纪30-40年代的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 |
(二) 20世纪50-80年代初的抗战损失研究 |
(三) 改革开放至今海峡两岸的抗战损失研究 |
二、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的回顾 |
三、改革开放后三十余年间中国及广西抗战损失调查与研究简评 |
(一) 中国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
(二) 广西抗战损失研究简评 |
四、选题缘由与本文旨趣 |
(一) 选题缘由与意义 |
(二) 研究方法与原则 |
五、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
(一) “抗战损失”概念的界定 |
(二) 时间、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一章 战前、战时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 |
一、四大城市战前和战时的经济建设成就 |
(一) 农业 |
(二) 工商业 |
(三) 手工业 |
(四) 交通业 |
二、日军入侵与四大城市社会经济中心转移的关系 |
第二章 日军在四大城市统治的暴行与掠夺 |
一、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政治统治 |
(一) 伪暴力机构 |
(二) 伪行政机构——维持会 |
(三) 日伪及汉奸们的日常“事务” |
(四) 日伪组织在沦陷区的统治策略 |
(五) 日伪组织统治造成的危害 |
二、日军在四大城市的暴行 |
(一) 轰炸 |
(二) 焚烧 |
(三) 屠杀 |
(四) 经济抢掠 |
(五) 性侵犯 |
(六) 文物古迹的毁灭 |
(七) 强征劳工 |
三、对战时日军在四大城市的统治、暴行与掠夺的基本认识 |
第三章 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与财产损失 |
一、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及广西的背景和战争概况 |
二、日军第一次入侵四大城市造成的损失 |
(一) 人口损失 |
(二) 财产损失 |
第四章 日军第二次入侵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与财产损失 |
一、日军第二次入侵的背景、经过及后果 |
二、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损失 |
三、第二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
(一) 人民财产损失 |
(二) 机关团体损失 |
(三) 公务员役财产损失 |
(四) 交通事业损失 |
(五) 工厂、公用事业及矿业损失 |
(六) 合作社损失 |
第五章 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总损失 |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
(一) 两次沦陷期间四大城市的人口总损失 |
(二) 空袭造成的人口损失 |
(三) 士兵伤亡损失 |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的财产损失 |
(一) 空袭造成的财产损失 |
(二) 海关口岸的损失 |
第六章 四大城市抗战损失评析 |
一、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程度 |
二、四大城市抗战损失的特点 |
三、四大城市损失的原因 |
四、四大城市损失的历史影响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抗战时期四大城市人口与财产损失增补表 |
二、抗战时期四大城市阵亡将士英名录 |
读研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绪论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 选题意义 |
(一) 对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的研究,对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二) 在反思中为当今青岛城市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
三 课题研究的概念解析、研究目标、研究内容 |
(一) 有关市政的概念 |
(二) 研究目标 |
(三) 研究内容和框架 |
四 本文的突破与创新 |
(一) 视角新颖 |
(二) 史论结合与图文并茂 |
(三) 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 |
(四) 充分挖掘运用新史料 |
第一章 青岛的城市近代化进程 |
第一节 青岛的地理位置与自然条件 |
第二节 清末建置与传统市镇的形成 |
第三节 以商贸为中心的港口城市的初步形成 |
第四节 多功能中心城市的形成 |
第二章 城市政府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 |
第一节 德租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依法治城” |
第二节 日据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以华治华” |
一 日本第一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军治城” |
二 日本第二次侵占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以华制华” |
第三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自主治市” |
第四节 国民政府时期的政府构建与“专家治市” |
(一) 市政府的构建 |
(二) 区以下行政组织的构建 |
(三) 市政机构的主要职能 |
第三章 城市规划与空间布局 |
第一节 德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北狭长”带状空间结构 |
第二节 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城市规划与五大功能分区的空间结构 |
第三节 日占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南宿北工的空间布局 |
第四节 青岛近代城市规划的特征分析 |
第四章 按照“近代方式”构建的基础设施 |
第一节 远洋和内航并重的青岛港 |
第二节 与山东腹地相连通的胶济铁路 |
第三节 实用与人文并重的街路 |
第四节 雨污分离为主体的下水管道 |
第五章 以“城市近代化”为主旨的公用事业 |
第一节 保证城市用水的自来水建设 |
第二节 以民用和工业动力为基础的城市供电 |
第三节 多元、便捷的公共交通 |
第四节 “预防为主”的公共卫生与防疫 |
第五节 兼顾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园林绿地 |
第六章 住宅建设与城乡居住条件的改善 |
第一节 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住宅建设 |
第二节 市内平民和乡区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 |
第七章 多元的文化娱乐设施与文化教育的发展 |
第一节 多元的娱乐文化设施 |
第二节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发展 |
第八章 近代青岛市政建设的特点 |
第一节 制度建设具有连贯性、持续性 |
第二节 市政建设财政资金来源的固定化 |
第三节 市政工程建设的制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管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成果 |
后记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6)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一节 选题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 |
一、科技型中小企业 |
二、科技金融及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 |
三、地方银行 |
第三节 研究的视角、方法与框架 |
一、研究视角与方法 |
二、逻辑框架 |
第四节 创新与局限 |
第二章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与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 |
第一节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现状 |
第二节 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困境成因分析 |
一、信贷配给理论 |
二、产业集群理论 |
第三节 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设立的由来 |
一、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定义及特点 |
二、国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情况——硅谷银行 |
三、我国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情况 |
四、商业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与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 |
五、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比较优势 |
第三章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的经营管理 |
第一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组建 |
一、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功能定位 |
二、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组建原则 |
第二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业务 |
一、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业务原则 |
二、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信贷营销策略选择 |
第三节 成都银行科技支行营运案例 |
一、成都银行科技支行概况 |
二、四川省银行业监督管理局对科技支行的监管要求 |
三、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信贷审批模式 |
四、成都银行科技支行主要特色信贷产品 |
第四章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营运难点及科技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营运难点问题 |
一、尽职免责问题 |
二、业绩考核问题 |
第二节 政府资源对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经营行为的引导作用 |
一、财政性资金存款 |
二、税收 |
三、风险分担机制 |
四、信息平台建设 |
五、信用体系建设 |
六、政策法律环境营造 |
第三节 科技金融发展政策建议 |
一、整合监管资源,鼓励商业银行创新经营模式,逐步为科技信贷"松绑" |
二、发挥政府优势,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
三、聚零为整,批量处理,减低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成本 |
四、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良贷款快速核销机制,减轻银行不良贷款"包袱"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致谢 |
(8)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小结 |
1.3 本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
第2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概述 |
2.1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界定 |
2.1.1 操作风险的定义 |
2.1.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分类 |
2.2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一般特征 |
第3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剖析 |
3.1 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的剖析 |
3.2 对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案例的剖析 |
3.2.1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主要集中在公司、个人金融两个方面 |
3.2.2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单笔损失额逐年上升 |
3.2.3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频率在逐渐上升 |
3.2.4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涉案人员的职务日渐升高 |
3.2.5 国内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大多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 |
3.3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易发点 |
3.3.1 柜台业务 |
3.3.2 会计业务 |
3.3.3 公司信贷业务 |
3.3.4 中间业务 |
3.3.5 资金业务 |
第4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 |
4.1 个人理性与组织结构之间的矛盾是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 |
4.2 国有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发生的原因 |
4.2.1 产权制度缺陷簇生操作风险 |
4.2.2 内控制度缺陷纵容操作风险 |
4.2.3 人事制度缺陷强化操作风险 |
第5章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
5.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的选择 |
5.1.1 GARP风险管理框架 |
5.1.2 巴塞尔委员会风险管理框架 |
5.2 资本配置与风险配置的关系 |
5.3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的资本配置 |
5.3.1 基本指标法 |
5.3.2 标准法 |
5.3.3 高级衡量法 |
5.3.4 操作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问题 |
5.4 操作风险管理的一些方法 |
5.4.1 业务外包 |
5.4.2 IT技术 |
5.4.3 业务持续计划 |
第6章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6.1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存在缺陷 |
6.1.1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设置专门的操作风险管理部门 |
6.1.2 我国商业银行没有利用外部审计,且内部审计力量薄弱 |
6.1.3 我国商业银行对其分支机构缺少操作风险管理 |
6.1.4 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与国际大银行的比较 |
6.2 完善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
6.2.1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治理结构 |
6.2.2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 |
6.2.3 完善商业银行内部稽核机制 |
6.2.4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
6.2.5 建立长效的操作风险防范机制 |
第7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详细摘要 |
(9)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方法及内容 |
1.3 论文研究框架 |
2 理论综述 |
2.1 银行卡市场营销综述 |
2.1.1 银行卡市场营销要素和特点 |
2.1.2 银行卡市场营销理论 |
2.2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理论综述 |
2.2.1 服务营销理论 |
2.2.2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发展概述 |
2.2.3 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组合(7Ps) |
2.3 现代商业银行运用数据仓库概述 |
3 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营销现状 |
3.1 工商银行徐州分行概况 |
3.2 徐州工商银行卡业务发展现状 |
3.3 徐州工商银行卡业务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
4 运用数据仓库对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客户的分析 |
4.1 对牡丹卡客户群体贡献度和贡献结构进行分析 |
4.1.1 对牡丹卡客户群体的贡献进行分类 |
4.1.2 对高、中、低三类客户群体的贡献结构特征分析 |
4.2 客户群体交易行为分析 |
4.2.1 客户总交易和透支、还款交易的总量分析 |
4.2.2 客户交易类型方面的分析 |
4.2.3 客户交易主体的透支、还款情况分析 |
4.2.4 客户交易渠道分析 |
4.2.5 客户交易行业,即特约商户行业分类的分析 |
4.3 客户群体的客户特征分析 |
4.3.1 客户的行业特征分析 |
4.3.2 客户的年龄特征分析 |
4.4 客户收入特征分析 |
5 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服务营销策略组合 |
5.1 产品策略 |
5.1.1 加强牡丹卡品牌建设 |
5.1.2 运用交叉营销塑造强势品牌 |
5.1.3 突出产品优势 |
5.1.4 关注客户潜在需求丰富产品功能 |
5.2 价格策略 |
5.2.1 因人而宜,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 |
5.2.2 加强银企合作,大力发展联名卡业务 |
5.3 渠道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人员促销策略 |
5.4.2 广告宣传策略 |
5.4.3 营业推广策略 |
5.4.4 公共关系策略 |
5.5 人员策略 |
5.5.1 完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 |
5.5.2 施行产品经理制,为业务发展提供保障 |
5.5.3 推行客户经理制,加强竞争优质客户 |
5.6 服务过程和有形展示策略 |
5.6.1 加强牡丹卡业务服务过程管理 |
5.6.2 注重有形展示 |
6 实施牡丹卡新的营销策略的措施建议 |
6.1 创新营销机制,加强业务整合联动 |
6.2 优化服务渠道,强化行业联盟,提供全方位服务 |
6.3 加强数据仓库建设 |
6.4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推动组织内部整合 |
6.4.1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6.4.2 组织内部整合 |
7 结论 |
a.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 |
b.本文的主要结论 |
C.尚待解决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理论背景—金融资源论 |
1.1.2 现实背景—银行危机 |
1.1.3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 |
第2章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相关理论分析 |
2.1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理论的演变 |
2.1.1 资产管理理论 |
2.1.2 负债管理理论 |
2.1.3 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 |
2.2 资产组合优化决策分析的理论基础 |
2.2.1 投资多元化与资产组合 |
2.2.2 Markowitz模型 |
2.2.3 VaR方法 |
2.3 银行效率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2.3.1 银行效率的有关理论 |
2.3.2 银行效率的前沿分析方法 |
2.3.3 非参数前沿分析方法 |
2.3.4 参数前沿分析方法 |
2.4 小结 |
第3章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国际比较及启示 |
3.1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制度模式 |
3.1.1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基本模式 |
3.1.2 制度基础及比较优势 |
3.1.3 模式之争的核心是资产配置的效率与风险 |
3.2 西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考察 |
3.2.1 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形式及特点 |
3.2.2 西方主要国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现状 |
3.2.3 西方国家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发展趋势及特征 |
3.3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管理分析 |
3.3.1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管理的制度变迁 |
3.3.2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3.4 小结 |
第4章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制度效率因素分析 |
4.1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与产权效率 |
4.1.1 商业银行产权安排、效率与资产配置 |
4.1.2 国外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变迁:从自然人产权制度到法人产权制度 |
4.1.3 我国商业银行产权效率的比较分析 |
4.2 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与效率:组织效率考察 |
4.2.1 企业组织结构与效率:分工、协调、激励 |
4.2.2 国有商业银行外部组织结构的缺陷及有效设计 |
4.2.3 国有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的缺陷及有效设计 |
4.3 小结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生态环境因素分析 |
5.1 金融生态环境构成 |
5.1.1 金融生态环境的涵义 |
5.1.2 金融生态环境各因素与金融发展的关系 |
5.2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因素分析 |
5.2.1 宏观经济金融运行环境分析 |
5.2.2 法制环境分析 |
5.2.3 信用环境分析 |
5.2.4 市场环境分析 |
5.3 我国金融生态环境变化趋势分析 |
5.3.1 我国宏观经济环境展望 |
5.3.2 环境变化对银行的影响 |
5.3.3 我国银行未来风险暴露的诱因分析 |
5.3.4 环境优化的政策建议 |
5.4 小结 |
第6章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模型化管理分析 |
6.1 线性规划模型 |
6.1.1 线性规划模型的运用 |
6.1.2 线性规划模型的优缺点 |
6.2 存续期缺口模型 |
6.2.1 模型的建立 |
6.2.2 实例分析 |
6.2.3 模型的改进 |
6.3 多约束MV模型 |
6.3.1 经典MV模型的缺陷 |
6.3.2 修正MV模型的构建 |
6.4 免疫策略的运用 |
6.4.1 免疫理论 |
6.4.2 免疫策略的设计 |
6.5 小结 |
第7章 商业银行贷款组合优化决策分析 |
7.1 组合方法在贷款中的应用 |
7.1.1 贷款组合管理的主旨 |
7.1.2 组合理论在贷款中的应用 |
7.1.3 信用计量方法 |
7.2 基于有效边界的贷款组合优化决策模型 |
7.2.1 通过求解二次规划问题确定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 |
7.2.2 实例分析 |
7.3 基于VaR约束的贷款组合优化决策模型 |
7.3.1 通过求解二次规划问题确定基于VaR的贷款组合的有效边界 |
7.3.2 实例分析 |
7.4 小结 |
第8章 商业银行资产配置效率综合评价分析 |
8.1 资产配置效率综合评价方法遴选的理论原则 |
8.2 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资产配置效率的基本程序 |
8.3 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
8.3.1 资产配置效率评价指标的遴选与递阶层次模型的建立 |
8.3.2 确定各指标大类相对于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8.3.3 确定各具体指标相对于所属指标大类及综合评价指标的权重 |
8.3.4 实测指标的变换 |
8.3.5 综合评价模型 |
8.4 实例分析 |
8.5 小结 |
第9章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对策 |
9.1 商业银行优化资产配置的结构安排 |
9.1.1 优化资产结构的含义 |
9.1.2 调整资产结构,优化资产配置的途径 |
9.2 提升银行资产配置外部环境质量 |
9.2.1 变革银行产权制度 |
9.2.2 运用金融工具化解不良资产 |
9.2.3 积极稳妥推进混业经营 |
9.3 加快金融创新,改善商业银行资产配置 |
9.3.1 金融创新对西方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的影响 |
9.3.2 我国金融创新活动现状 |
9.3.3 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改善商业银行资产配置 |
9.4 小结 |
第10章 结论与展望 |
10.1 结论 |
10.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从事科研及发表论文情况 |
四、质量金融的一个典范——城区支行经营情况的调查(论文参考文献)
- [1]资源型城市乡村振兴模式探索[J]. 高怀璧. 中国金融, 2021(12)
- [2]人民银行G支行全面预算管理实施研究[D]. 许清泫. 南京大学, 2019(07)
- [3]N农商银行关系型贷款业务发展对策研究[D]. 裘彬. 宁波大学, 2017(02)
- [4]广西抗战损失研究 ——以桂林、柳州、梧州和南宁为重点[D]. 张旭杨. 广西师范大学, 2016(05)
- [5]青岛近代市政建设研究(1898-1949)[D]. 刘春玲. 吉林大学, 2010(09)
- [6]地方银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研究[D]. 罗铮. 西南财经大学, 2010(03)
- [7]业务单元制管理模式与总分行制管理模式的比较研究[J]. 建设银行新疆分行课题组,吴建中,李忠华,孔建新. 新疆金融, 2008(S1)
- [8]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研究[D]. 张辉.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07(08)
- [9]工商银行徐州分行牡丹卡服务营销策略研究[D]. 陈松. 西安理工大学, 2007(02)
- [10]我国商业银行资产配置研究[D]. 龚谊. 中南大学, 20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