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环境共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经济发展,战略环评,区域发展,徐圩,体制机制障碍,产业转型升级,田伯平,绿色发展,城市经济,集约型增长
环境共生论文文献综述
周莹[1](2019)在《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共荣共生》一文中研究指出省委十叁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抓好突出问题整改和特色示范段建设,加强源头治理,交出一份良好的绿色发展答卷。作为江苏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在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连云港如何答好这份绿色答卷呢?●嘉宾:中国社会(本文来源于《连云港日报》期刊2019-12-27)
杜焱强,王亚星,陆万军[2](2019)在《PPP模式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何以共生?——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设计不同共生情景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中多方共生需满足的条件。研究发现:PPP模式并非治理利器,而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政府监管对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多元主体共生至关重要。其中叁方共生需以政府有效监管、降低社会资本守约成本和让村民受益等条件为基础,通过惩罚机制可减少政府和社会资本违约行为,系统将锁定叁方共生;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形下叁方共生局面恒不成立;村民介入主要取决于其参与的净收益,与政府额外奖赏无关。基于此,提出以有效监管为重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以受益为核心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董治年[3](2019)在《“共生·景观”——中国传统可持续共生环境设计理论整体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居环境作为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活动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在万物有灵的朴素哲学认知基础上,中国古人将自然的生机与人内在的生命力统一起来,悟解出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美。时间和空间,是一个世界的构成首先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如果这两者之间任意一个不存在,那么这个世界就无意义。因此,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时空之中。我们在读中国古代的山水诗、看山水画、游山水园林时,总觉得那里头有活的生命。每一条小河,每一座山峰,每一片云,每一株树,都表现着灵性,显露着生命。探讨人、自然环境及与之共生的人造构筑物物中存在着的各种"生"的因素以及各种属于生命体间和谐共生的关系,中国山水诗、山水画、山水园林折射出的正是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联和统一,就是中国古人理想的环境艺术设计典范和共生景观可持续设计模型。(本文来源于《创意与设计》期刊2019年05期)
江铭[4](2019)在《提高教学能力 构建共生课堂 创造良好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诗歌一直是中国文化中一笔宝贵的财富。打开小学语文课本,一篇篇经典的故事都娓娓道来着一个个故事。小学古典诗歌教学对学生的成长以及他们对国家文化的了解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老师也要采取更好的方法来传授给学生们古典诗歌的精髓,对新时代的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要有创新,以灵活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将古代诗歌与现代语文(本文来源于《小学科学(教师版)》期刊2019年10期)
李霄楠[5](2019)在《强化管理维护 注重环境营造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 (首席 李霄楠)降雨是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的直接检验。10月6日,市长郭浩冒雨先后到淇滨区、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调研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副市长刘文彪及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郭浩一行先后到淇水大道、淇水大道雨水调蓄塘、淇水关植物园、淇澳翠境园(本文来源于《鹤壁日报》期刊2019-10-08)
赵婷,张丽丽[6](2019)在《基于共生理论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与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指出了近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问题,特别是京津冀地区的生态环境面临着恶化,为此,提出了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的多元主体路径,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多元激励机制,以形成自励式的协同治理。(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16期)
方玮[7](2019)在《山地建筑设计和环境的融合共生——以湖山“温泉养生岛”景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山地建筑在设计时需要关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针对特殊的山地环境,设计人员必须采用科学的设计理念,充分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善于利用原有的生态资源,设计出高水准的山地建筑。文章在对山地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时,结合湖山"温泉养生岛"景区这一设计实例,对山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共生设计要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住宅与房地产》期刊2019年24期)
窦延文[8](2019)在《市生态环境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一文中研究指出深圳特区报讯( 窦延文)市生态环境局近日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传达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精神,传达省委常委会会议、市委常委会(扩大)会议精神,研究深圳生态环境系统贯彻落实意见。$(本文来源于《深圳特区报》期刊2019-08-24)
史建军[9](2019)在《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共生演进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纳入一个系统,研究分析二者共生演进模式以促进二者协调发展。首先利用PSIR模型分别构建各子系统的指标体系,并对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进行评价;然后考虑环境容量限制,构建Logistic模型研究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互动关系,并据此研判其共生演进模式。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省份的城镇化压力子系统得分在提高,生态环境影响子系统得分增减不一,绝大多数省份的环境容量在增大;我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以寄生共生演进模式为主,共生演进模式不甚理想;安徽、福建等以寄生共生模式为主,江苏、贵州等以互惠共生模式为主,重庆、北京分别以偏利共生模式和反向偏利共生模式为主,广东、陕西和青海则是偏利共生模式和反向偏利共生模式交替出现,其余省份的共生演进模式较为分散。根据各省不同的共生演进模式,提出一些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孙小翔,朱传华,都伟,任欣欣[10](2019)在《老幼共生背景下的居住区公共环境调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老龄化加重以及二胎开放政策带来的老幼照看难度增加等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老幼共生的生活关系成为可能。文章调查研究了两个方面:第一,结合文献调查老年人群体以及儿童群体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第二,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一步挖掘老幼共生的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以此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本文来源于《建筑与文化》期刊2019年07期)
环境共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引入演化博弈分析框架,设计不同共生情景及结合典型案例探讨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中多方共生需满足的条件。研究发现:PPP模式并非治理利器,而依赖政府的有效治理,特别是政府监管对农村环境治理PPP模式的多元主体共生至关重要。其中叁方共生需以政府有效监管、降低社会资本守约成本和让村民受益等条件为基础,通过惩罚机制可减少政府和社会资本违约行为,系统将锁定叁方共生;在缺乏有效监管情形下叁方共生局面恒不成立;村民介入主要取决于其参与的净收益,与政府额外奖赏无关。基于此,提出以有效监管为重点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以受益为核心发挥村民主体作用等政策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环境共生论文参考文献
[1].周莹.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需要共荣共生[N].连云港日报.2019
[2].杜焱强,王亚星,陆万军.PPP模式下农村环境治理的多元主体何以共生?——基于演化博弈视角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董治年.“共生·景观”——中国传统可持续共生环境设计理论整体思考[J].创意与设计.2019
[4].江铭.提高教学能力构建共生课堂创造良好环境[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
[5].李霄楠.强化管理维护注重环境营造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N].鹤壁日报.2019
[6].赵婷,张丽丽.基于共生理论的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机制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9
[7].方玮.山地建筑设计和环境的融合共生——以湖山“温泉养生岛”景区为例[J].住宅与房地产.2019
[8].窦延文.市生态环境局: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N].深圳特区报.2019
[9].史建军.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共生演进模式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9
[10].孙小翔,朱传华,都伟,任欣欣.老幼共生背景下的居住区公共环境调查研究[J].建筑与文化.2019
标签:经济发展; 战略环评; 区域发展; 徐圩; 体制机制障碍; 产业转型升级; 田伯平; 绿色发展; 城市经济; 集约型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