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氏乳杆菌复合微胶囊的研制

德氏乳杆菌复合微胶囊的研制

论文摘要

本课题的目的是通过微胶囊技术提高益生菌(以德氏乳杆菌为代表)耐消化道极端环境的能力,从而使更多的活菌到达小肠部位发挥益生效果。本研究采用大豆分离蛋白(Soy protein isolate, SPI)和高甲氧基果胶(High Methoxyl Pectin, HMP)为复合壁材,通过微胶囊技术对德氏乳杆菌进行保护,以期尽量减少德氏乳杆菌在通过消化道时的损失,并能在小肠内释放出来。主要过程及结果如下:(1)制备SPI-HMP复合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SPI溶液的浓度为9%,高甲氧基果胶溶液的浓度为1mg/mL, SPI溶液与HMP溶液的体积比为7:1, SPI-HMP复合液与菌悬液的体积比为1:1。(2)模拟人体消化道试验,裸菌在经过整个模拟人体消化道后,菌体浓度从109CFU/mL下降到104CFU/mL,下降了近5个数量级。SPI-HMP复合微胶囊经过整个模拟胃肠道菌体浓度从109CFU/mL下降到108CFU/mL,复合微胶囊的效果使菌体浓度保持在较高的数量级,能够补偿益生菌在人体消化道损失的数量,从而起到益生作用。(3)通过扫描电镜(SEM)、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热重(TG)分析、差热(DSC)分析、圆二色谱分析(CD)、Zeta电位、粒径分析对复合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通过SEM观察看到SPI-HMP复合微胶囊外部结构平滑、内部包埋菌体后,形状变得饱满,表面粘有成串的菌体。并结合粒径分析,可以得出SPI-HMP复合微胶囊的粒径小于SPI微胶囊。通过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圆二色谱分析等手段可以得出,蛋白质二级结构发生了变化。本试验采用单凝聚法制备载德氏乳杆菌的大豆分离蛋白-高甲氧基果胶复合微胶囊,以包埋数和释放性能对此工艺进行优化,并通过模拟人体消化道试验,确定出了制备复合微胶囊的最佳工艺条件,评价了微胶囊对益生菌的保护效果。对优化后的复合微胶囊进行结构表征,对大豆分离蛋白与高甲氧基果胶的复合有了初步的研究。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德氏乳杆菌的研究进展
  • 1.1.1 德氏乳杆菌概述
  • 1.1.2 德氏乳杆菌的应用
  • 1.2 益生菌微胶囊化的意义
  • 1.3 益生菌微胶囊化常用的壁材
  • 1.3.1 大豆分离蛋白(SPI)
  • 1.3.2 果胶(Pectin)
  • 1.4 益生菌微胶囊化的研究进展及现阶段存在问题
  • 1.5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目的意义
  • 1.5.1 立题依据
  • 1.5.2 目的意义
  • 第2章 德氏乳杆菌的大豆分离蛋白-高甲氧基果胶复合微胶囊的研制及条件优化
  • 2.1 材料与试剂
  • 2.1.1 菌种
  • 2.1.2 培养基
  • 2.1.3 实验试剂
  • 2.1.4 实验仪器
  • 2.1.5 主要试剂配制
  • 2.2 德氏乳杆菌的大豆分离蛋白-高甲氧基果胶复合微胶囊的制备
  • 2.2.1 德氏乳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 2.2.2 大豆分离蛋白(SPI)球蛋白含量的测定
  • 2.3 德氏乳杆菌复合微胶囊技术最佳工艺的摸索
  • 2.3.1 SPI的浓度对包埋数的影响
  • 2.3.2 高甲氧基果胶(HMP)的浓度对包埋数的影响
  • 2.3.3 SPI溶液与HMP溶液的体积比对包埋数的影响
  • 2.3.4 SPI和HMP的复合液与菌悬液的体积比对包埋数的影响
  • 2.4 复合微胶囊在模拟人体消化道环境中的释放
  • 2.4.1 SPI的浓度对释放数的影响
  • 2.4.2 高甲氧基果胶(HMP)的浓度对释放数的影响
  • 2.4.3 SPI溶液与HMP溶液的体积比对释放数的影响
  • 2.4.4 SPI和HMP的复合液与菌悬液的体积比对释放数的影响
  • 2.5 结果
  • 2.5.1 L.delbrueckii的生长曲线绘制
  • 2.5.2 SPI溶液中球蛋白的含量
  • 2.5.3 SPI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的确定
  • 2.6 讨论
  • 2.7 小结
  • 第3章 复合微胶囊结构表征
  • 3.1 主要试剂
  • 3.2 主要仪器
  • 3.3 SPI及SPI-HMP不同复合物的制备
  • 3.4 复合微胶囊的结构表征
  • 3.4.1 扫描电镜(SEM)观察
  • 3.4.2 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4.3 热重(TG)分析
  • 3.4.4 差示扫描量热(DSC)分析
  • 3.4.5 圆二色谱(CD)分析
  • 3.4.6 Zeta电位、粒径分析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SEM结果
  • 3.5.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 3.5.3 热重(TG)分析
  • 3.5.4 差热(DSC)分析
  • 3.5.5 圆二色谱(CD)分析
  • 3.5.6 Zeta电位、粒径分析
  • 3.6 小结
  • 第4章 结论
  • 第5章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及下一步实验计划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 相关论文文献

    • [1].功能性微胶囊油墨在网印中的应用[J]. 丝网印刷 2019(11)
    • [2].咪鲜胺、芥末精油微胶囊对红毛丹果实保鲜效果的研究[J].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4)
    • [3].什么是微胶囊染整技术[J]. 网印工业 2019(12)
    • [4].微胶囊红磷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J]. 包装工程 2020(03)
    • [5].微胶囊技术开辟纺织染整应用发展的新途径[J]. 乙醛醋酸化工 2020(03)
    • [6].天然抗菌微胶囊的制备与应用[J]. 针织工业 2020(04)
    • [7].正十六烷在芳香微胶囊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纺织技术 2020(03)
    • [8].分散染料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能[J]. 塑料工业 2020(04)
    • [9].悬浮聚合制备交联聚苯乙烯石蜡微胶囊及性能研究[J]. 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 2020(03)
    • [10].中药香囊组方药材种植及其芳香气味在香味微胶囊中的开发可能性分析[J]. 农家参谋 2020(19)
    • [11].石蜡微胶囊的制备及改性研究进展[J]. 包装工程 2018(05)
    • [12].微胶囊芳香整理[J]. 印染 2017(01)
    • [13].维生素E复凝聚微胶囊的制备及其稳定性研究[J]. 现代食品科技 2017(07)
    • [14].自润滑微胶囊摩擦学研究进展[J]. 润滑与密封 2017(08)
    • [15].微胶囊释放机制概述[J]. 现代农药 2017(05)
    • [16].热膨胀微胶囊的研究进展[J]. 工程塑料应用 2017(08)
    • [17].微胶囊相变悬浮液用于储能/输能系统的性能评价研究[J]. 新型建筑材料 2017(09)
    • [18].浅谈高分子材料在微胶囊新技术中的应用[J]. 西部皮革 2016(10)
    • [19].单宁酸缓释微胶囊的释放特性与应用研究[J]. 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2016(03)
    • [20].相分离法制备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胶囊[J]. 天津工业大学学报 2016(03)
    • [21].有机无机掺杂微胶囊的制备及摩擦学性能[J].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19(11)
    • [22].壳聚糖/明胶抗菌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应用[J]. 化工进展 2020(03)
    • [23].茶多酚微胶囊对腊肉理化性质及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J].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1)
    • [24].触发型微胶囊钢筋阻锈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综述[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0(02)
    • [25].淀粉基食品微胶囊递送体系的构建及其控释特性研究进展[J]. 食品科学 2020(15)
    • [26].苍耳子黄酮微胶囊的制备及其在冷鲜肉涂膜保鲜中的应用[J]. 应用化工 2020(10)
    • [27].微胶囊在自修复混凝土制品中的试验研究[J].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17(12)
    • [28].微胶囊悬浮剂研究现状与展望[J]. 广东化工 2017(09)
    • [29].芳烃油缓释微胶囊的制备及缓释性能研究[J]. 现代化工 2017(09)
    • [30].卤油微胶囊的制备[J]. 中国调味品 2016(02)

    标签:;  ;  ;  ;  

    德氏乳杆菌复合微胶囊的研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