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南诏是唐代以乌蛮和白蛮等族建立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公元8世纪40年代,南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开始进行统一六诏的战争,经过几年的努力,南诏合六诏为一,结束了“各姓分散,不相统一”的局面。南诏作为一个与中央唐王朝有相对独立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实体存在了200余年。如果连同后继的大理国政权,历史长达5个世纪。这期间逐步孕育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的关于诏主细奴逻的传说,这些传说除了被记载在文献资料中,还在民间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广泛流传,在巍山前新村就特别突出。民众可以通过民间传说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思想感情,并且还把传说作为一种教化的工具。上层统治者也希望利用传说对民众进行思想控制,巩固自己的统治。基于不同的需求,有的时候这种需求甚至是矛盾的,传说在官方的文献记载和民间的口头流传中会出现一定的差异,这些差异有时就以矛盾的形式表现出来。然而,在现代化背景下,对民间传说加以合理利用,对于民众而言,能够增强他们的族群认同和民族自豪感,对于官方而言,则有助于当地政府发展当地文化产业和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官方与民间都以和谐多样性的文化发展为导向,相互借重,二者的需求这个时候可以达到和谐共生,从而实现双赢。本论文运用民间文学、民俗学、人类学和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同时结合对巍山县前新村所做的深入的田野调查,对南诏始祖传说进行研究,相信这一研究可以丰富南诏民间文学的内容,也可以看出传说在官方与民间的权利与利益冲突中所起到的平衡作用,具有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研究的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方法以及介绍了南诏始祖策源地前新村的情况;第二部分梳理了官方文献记载中和民间口头流传的南诏始祖传说的不同版本;第三部分比较分析了南诏始祖传说的不同版本的差异,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第四部分分析了现代化语境下两种文本出现交融的原因。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试析南诏铁柱的彝族树崇拜元素[J]. 宗教学研究 2020(03)
- [2].登南诏风情岛[J]. 中国韵文学刊 2017(01)
- [3].《南诏图传》中音乐图像的象征性及参考价值[J]. 人民音乐 2017(06)
- [4].隋唐时期南诏对彝族地区的管理探析[J]. 新西部(理论版) 2016(03)
- [5].苍海深处的南诏旧事[J]. 档案 2015(07)
- [6].南诏大理国时期原始宗教与政治的互动分析——以苍山会盟为例[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00)
- [7].异牟寻之后南诏与唐朝的关系[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00)
- [8].腾冲西山坝城址调查勘探报告[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7(00)
- [9].南诏诗章(组诗)[J]. 大理文化 2017(05)
- [10].云南发现的南诏纪年文物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2(00)
- [11].南诏王号的语源和语义[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00)
- [12].南诏职官制度述论[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00)
- [13].“铁树”花开“南诏”乐颂[J]. 民族音乐 2016(06)
- [14].《南诏图传》的创编与影响[J]. 西南学林 2015(00)
- [15].南诏古都跳动的灵魂[J]. 大理文化 2015(06)
- [16].南诏族际政治和谐治理方略[J]. 学园 2015(13)
- [17].雄伟磅礴 内涵丰富的南诏发展史——读《菩萨蛮·南诏风云》[J]. 大理文化 2009(03)
- [18].南诏:百族杂处的边陲政权[J]. 章回小说(下半月) 2009(07)
- [19].南诏古都[J]. 大理文化 2011(02)
- [20].南诏铁柱的制作工艺和锈蚀机理研究[J]. 文物 2017(04)
- [21].论《南诏图传》数字化的可行性研究[J]. 艺术科技 2015(01)
- [22].论南诏国史研究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04)
- [23].《南诏德化碑》史料价值散议[J]. 西南学刊 2013(01)
- [24].南诏时期的寻传蛮[J]. 学术探索 2014(10)
- [25].剑川石窟:“迷失”的南诏档案[J]. 思想战线 2010(S1)
- [26].宗教人类学视域中的南诏发祥地与土主文化[J]. 云南档案 2020(01)
- [27].南诏博物馆开展系列活动庆祝国际博物馆日 《云南巍山(山龙)(山于)图山出土南诏佛教造像艺术》首发[J]. 社会主义论坛 2020(06)
- [28].南诏古街[J]. 中国地名 2016(08)
- [29].从滇国到南诏[J].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论丛 2010(00)
- [30].“南诏洞天福地”——巍宝山的历史与现状[J]. 贵州社会科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