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构架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行会组织为例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构架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行会组织为例

论文摘要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快速发展,社会管理所涉及的深度和广度,都前所未有的增加。全能型的政府已经无力应对如此格局,面对日益发展的市民社会,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权力退出是不可避免的事情。新型社会管理格局中,除政府外,必然会活跃着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身影,而从现阶段的政治改革进程来看,行会组织是获得政府转移的社会管理权力比较早和比较多的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论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一是通过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得到行会组织产生、运行的理论视角和结论。二是对我国行会组织的发展历程进行历史梳理,通过比较研究的方法,得出我国行会组织的演进特征。三是对某些行会组织的发展,参与社会管理的情况作案例式研究。本文认为行会组织参与国家社会管理,并在权力结构中占据相应地位,来自于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是行会组织履行某些社会管理职责时,具有超乎政府的优势;其次,我国一些特殊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渊源,成就了行会组织的社会管理地位,其逻辑也适用于其他类型非政府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论文的主要结论包括:1.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具有内在优势,比政府全面管制,以及市场自发运行,能够减少交易成本。管理优势构成行会组织在权力构架中地位的能力条件。2.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有历史与现实因素,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相当的权力为行会组织所承接,这是行会组织获得权力地位的机缘因素。3.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获得权力的演进,遵循“行会组织的职能影响力—影响力向权力的转化—权力结构中的地位”的脉络。4.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并获得相应权力后,可能出现的权力滥用陷阱,需要相应的机制安排来规避。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非政府组织—行会
  • 1.3.2 社会管理
  • 1.3.3 权力
  • 1.4 研究方法、思路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对象的选取
  • 1.4.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2章 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内在优势
  • 2.1 替代政府治理的交易成本优势
  • 2.1.1 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
  • 2.1.2 行会组织的比较优势
  • 2.2 自发形成的组织化私序
  • 2.2.1 行会组织的信息提供
  • 2.2.2 行会组织的信誉生成
  • 2.2.3 行会组织的协调行动
  • 2.3 小结
  • 第3章 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历史因素与外在背景
  • 3.1 初生期——体制内新生增量为主
  • 3.1.1 催生行会的契机:经济体制转轨下的国有企业变革
  • 3.1.2 行会组织的运行机制:与集团控股公司同构的治理结构
  • 3.1.3 行会组织建立的政府推动力
  • 3.2 突破期——体制内大量增长和体制外少量发育
  • 3.2.1 非公有经济的发展与行会组织的代表性缺陷
  • 3.2.2 政府职能转变与行业协会进一步发展
  • 3.2.3 行会组织对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支撑
  • 3.3 发展期——体制内存量转型和体制外大量增生
  • 3.3.1 行会组织现有体系与格局
  • 3.3.2 多科,模式并存的行会组织形式
  • 3.4 小结
  • 第4章 行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 4.1 行会组织的主要职能与影响力
  • 4.1.1 与政府沟通
  • 4.1.2 参与政策
  • 4.1.3 信息交换
  • 4.1.4 标准化
  • 4.1.5 行业推广
  • 4.1.6 信用建设
  • 4.1.7 培训活动
  • 4.1.8 和谐行业矛盾
  • 4.2 职能影响力向权力的转化
  • 4.2.1 规章制定权
  • 4.2.2 行业监管权
  • 4.2.3 行会的处罚权
  • 4.3 行会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构架中的地位
  • 4.3.1 行会组织社会管理权力的形式
  • 4.3.2 权力构架中政府与行会关系
  • 4.4 小结
  • 第5章 行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权力陷阱及规避措施
  • 5.1 行会组织与社会利益的可能冲突
  • 5.2 我国行业组织的行政特征与权力陷阱
  • 5.2.1 政府权力转移与权力放还
  • 5.2.2 行会组织社会管理权力的滥用
  • 5.2.3 行会权力滥用的历史与体制因素
  • 5.3 规范行会组织社会管理权力的机制保障
  • 5.3.1 理顺政府与行会组织的关系
  • 5.3.2 完善行会组织内部治理结构
  • 5.3.3 健全行业组织法律体系
  • 5.4 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 [1].管理权力、社会身份与企业高管腐败——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4)
    • [2].高校管理权力下移的三重审视[J].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 [3].对图书馆公共管理权力的几点认识[J]. 图书馆论坛 2011(03)
    • [4].市政府关于调整各区政府规划管理权力事项的通知[J]. 南京市人民政府公报 2017(12)
    • [5].高职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权力现状调查分析[J]. 价值工程 2013(26)
    • [6].论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权限与扩张[J]. 职业时空 2009(01)
    • [7].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经济管理权力的集中与分散[J]. 沧桑 2009(02)
    • [8].民主管理权力在大学内部权力结构中定位与强化选择[J].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10(04)
    • [9].管理权力背后的心理挑战[J]. 商学院 2014(04)
    • [10].西方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的探讨[J]. 唯实(现代管理) 2018(07)
    • [11].走向现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权力重构[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05)
    • [12].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完善优化对策研究[J]. 食品安全导刊 2020(11)
    • [13].致敬:向权力说明真理[J]. 环球市场信息导报 2017(28)
    • [14].非政府组织公共管理权力的来源探析[J].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03)
    • [15].走向现代教育治理的教育管理权力重构[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19)
    • [16].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的学术权力结构研究[J].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 [17].美国学区管理权力分布发展态势[J]. 世界教育信息 2009(05)
    • [18].对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分析[J].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02)
    • [19].从美国的判例看教师的教学自由及其限度[J]. 比较教育研究 2011(09)
    • [20].南京市利用电子化手段规范环境管理权力运行的探索[J]. 电子制作 2013(10)
    • [21].从学生权利本位谈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平衡[J].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5)
    • [22].公共管理权力边界:政府与大学——我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困境与出路[J].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2)
    • [23].管理权力、公司业绩与高管薪酬——基于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 会计之友 2014(04)
    • [24].基于要素视角的高校办学自主权的博弈与复归[J]. 现代教育管理 2017(09)
    • [25].我国高校学术权力提升的方向与个案分析[J].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9(03)
    • [26].教育管理范式转换:政府、市场、学校间的权力博弈[J]. 教育探索 2016(09)
    • [27].论政府对职业体育组织的培育和支持[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8(01)
    • [28].民主才是“去行政化”的唯一途径[J]. 河北教育(综合版) 2015(01)
    • [29].论高校管理权力与学生权利的冲突与平衡——从法治维度考量[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09(06)
    • [30].美国研究型大学管理的若干特点[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8(04)

    标签:;  ;  ;  ;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管理权力构架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以行会组织为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