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农民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而教育农民则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则。它直接影响着农村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搞好农民教育是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尽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关键所在。建国初期,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对农民进行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教育、技术教育,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经验。回顾这一时期我国的农民教育,总结其发展的历史经验,对于当前新农村背景下发展农民教育事业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意义。通过文献分析发现,目前关于建国初期农民教育的研究较少,多数研究视角单一、零星不系统,呈现不出生动的、具体的农民教育的发生和开展情况,且大多数研究把建国初期的工农教育结合起来探讨,忽视了二者的差异性,凸显不出农民教育的特点。为此,本文以1949年——1956年这一时期共和国的农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采用文本创读法、历史分析法、综合比较法、实证法等方法,对建国初期的农民教育作了一些探讨。首先,系统地论述了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发生的依据,共分为三个部分:历史依据(革命根据地农民教育的经验)、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论述)、现实依据(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必然性)。其次,着重阐述了建国初期,广大农民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对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教育运动,历经了农民教育的顺利“起航”(1949年-1951年)、农民教育中途纠偏(1952年-1953年)、农民教育运动化(1953年-1956年)三个演进过程。再次,从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特征入手,展示了这几方面在1949年-1956年发展的全貌,指出其呈现出一种不断更新、进步、发展的范式。最后,总结了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成就和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挖掘了建国头七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经验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
论文目录
摘要Abstract1 导论1.1 选题的依据和意义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3 研究对象和方法1.3.1 研究对象1.3.2 研究方法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1.5 本文的创新之处2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依据2.1 历史依据:革命根据地农民教育的经验2.1.1 苏区的农民教育2.1.2 抗日根据地的农民教育2.1.3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的农民教育2.2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改造小农意识的论述2.2.1 马克思、恩格斯对改造小农意识的初步论述2.2.2 列宁对俄国改造小农意识的论述2.2.3 毛泽东对马列主义改造小农意识的进一步发展2.3 现实依据: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必然性2.3.1 发展经济的必然要求2.3.2 巩固政治统治的客观需要2.3.3 农民和乡村干部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2.3.4 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现实需要3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与发展演进3.1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组织管理3.1.1 农民教育的组织动员3.1.2 农民教育的师资力量3.1.3 农民教育的经费3.2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的发展演进3.2.1 正确导向与农民教育的顺利“起航”(1949年-1951年)3.2.2 “速成识字法”的实施与农民教育的中途纠偏(1952年-1953年)3.2.3 农业合作化运动与农民教育运动化发展(1953年-1956年)4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范式解析4.1 农民教育的内容4.1.1 农民的文化教育4.1.2 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4.1.3 农民的技术教育4.2 农民教育的形式4.2.1 集中学习4.2.2 分散学习4.3 农民教育的特征4.3.1 教育制度规范化4.3.2 教育对象广泛化4.3.3 教育内容实用化4.3.4 学习制度弹性化4.3.5 教育过程非均衡化5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评析5.1 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成就及局限5.1.1 农民教育的成就5.1.2 农民教育的局限5.2 建国初期共和国农民教育的经验及其对当代农民教育的启示5.2.1 正确定位,摆正农民教育的地位5.2.2 认清形势,正确看待农民教育的长期性和艰巨性5.2.3 深化改革,提高农民教育质量5.2.4 加强领导,强化政府行为5.2.5 提高认识,树立终身教育理念结论致谢参考文献附录一 1949年-1956年共和国农民教育活动纪事附录二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奖励1. 发表的论文2. 获得的奖励3.参与课题项目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年至年论文; 共和国论文; 农民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