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背景与目的:真实、客观地判断终末期肝病病情能为临床医生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治疗方案提供有力帮助,尤其是随着近年来新的肝病治疗方法的不断出现,更需要有一个精确、简便、客观地判断方法。目前大多数学者采用1964年由Child和Turcotte首次提出的Child-Turcotte分级并于1973年经Pugh修改后形成的Child-Turcotte-Pugh分级(CTP分级),简称Child-Pugh分级[1],包括血清胆红素(mg/dl)、血清白蛋白(mg/dl)、腹水、肝性脑病(分级)、凝血酶原时间延长(s)或凝血酶原活动度(%),根据分值不同分为A、B、C三级,C级预后最差。Child-Pugh分级应用40余年来,显示出某些局限性,如主观性较强,容易受人为影响,指标实验室差异较大,分值较局限等。2001年,Mayo医学中心的Kamath提出一种新的评估体系,即MELD评分(the Model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3.8×In( TBIL mg/ dl) +11.2×In ( INR) + 9.6×In (Cr mg/dl) +6.4×(病因:淤胆性或酒精性为0,其他为1)。MELD评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生存率越低[2]。该模型最初用来判断TIPS术后肝硬化患者的预后情况,近年来逐渐推广到对肝移植和晚期肝病患者预后的判断,因其简便、客观、较为准确等特点,MELD评分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18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分析,比较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预后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统计188例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肝、肾功能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等相关指标,并按入院后3个月是否存活分组进行比较,计算MELD评分,及Child-Pugh评分并比较不同MELD评分(≤9,10~19,20~29,≥30分)及不同Child-Pugh分级(A,B,C级)死亡组与生存组之间的差异及ROC曲线下面积。统计学处理:利用Excel软件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11.5软件包进行整理,运用χ2检验、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 0. 05。结果:1.死亡组MELD分值均值(25.57±8.55) ,生存组分值均值(19.09±6.33),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t = -2.190,P= 0.001)。按分值分段分析,死亡组:MELD≤9分者5例,占死亡患者的11.36%(5/44),10~19分者12例,占27.27%(12/44),20~29分者21例,占47.73%(21/44),≥30分6例,占13.64%(6/44);生存组:MELD≤9分者66例,占生存组的45.83%(66/144);10~19分者63例,占43.75%(63/144);20~29分者13例,占9.03%(13/144);≥30分2例,占1.39%(2/144)。MELD≤9分、20~29分、≥30分死亡组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2.死亡组Child-Pugh分值均值(12.07±1.81),生存组(8.90±1.92)两组差异有显著性( t =-9.701, P = 0.000)。死亡组:Child-Pugh分级A级3例,占死亡组的6.82% (3/44),B级21例,占47.73%(21/144),C级20例,占45.45%(20/44);生存组:Child-Pugh分级A级84例,占生存组的58.34%(84/144);B级51例,占35.42% (51/144);C级9例,占生存组的6.25%(9/144)。Child-Pugh分级A级、C级死亡组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ROC曲线下面积MELD为0.804(95%CI为0.730~0.878) ,Child-Pugh为0.818 (95%CI为0.747~0.889)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4.出现严重并发症共117例(62.23%),死亡组:肝脑33例,占死亡组75.00%(33/44);自发性腹膜炎21例,占47.73%(21/44);上消化道出血21例,占47.73%(21/44);肝肾综合症12例,占27.27%(12/44)。生存组:肝脑13例,占死亡组9.03%(13/144);自发性腹膜炎31例,占21.53%(31/144);上消化道出血35例,占24.31%(35/144);肝肾综合症3例,占2.08%(3/144)。入院后3个月病死患者人数占总样本数的23.40%。死亡组及生存组各项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00-0.003)。结论:1.低MELD评分患者预后优于高MELD评分者。Child-Pugh分级A级患者预后优于Child-Pugh分级C级。2.MELD评分及Child-Pugh分级均可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短期预后作出判断,MELD评分不能完全取代Child-Pugh分级。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预后评估,应综合MELD及Child-Pugh分级进行。3.死亡组患者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多于生存组,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并发症是反映预后的重要指标,应在肝功评价体系中予以体现。
论文目录
相关论文文献
- [1].用恩替卡韦对乙肝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治疗的效果探讨[J]. 当代医药论丛 2019(20)
- [2].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研究进展[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20(01)
- [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并发社区获得性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20(03)
- [4].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12例临床疗效观察[J]. 肝脏 2020(01)
- [5].风险筛查联合个性化营养方案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影响[J].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0(02)
- [6].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中存在的几个问题[J]. 临床荟萃 2020(07)
- [7].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感染相关因素的分析[J].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8(12)
- [8].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9(04)
- [9].慢肝消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28例疗效观察[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54)
- [10].肝脏面积与腹部面积比评估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预后的价值[J]. 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 2019(03)
- [11].失代偿期肝硬化合并重症细菌感染的治疗体会[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21)
- [12].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静脉压力梯度与超声造影参数的相关性分析[J]. 中国医药科学 2016(21)
- [13].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J].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7(01)
- [14].不同评分系统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短期和中期死亡风险预测能力的比较[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7(07)
- [15].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早期疗效[J]. 吉林医学 2017(08)
- [16].肠道营养干预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应用[J]. 转化医学电子杂志 2015(03)
- [17].系统化护理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中的效果分析[J]. 人人健康 2016(18)
- [18].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临床观察[J]. 肝胆胰外科杂志 2020(10)
- [19].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高密脂蛋白、体质量指数与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相关性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43)
- [20].夜间加餐干预可促进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恢复[J]. 实用肝脏病杂志 2018(01)
- [21].失代偿期肝硬化的诊治现状及进展[J].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18(03)
- [22].丹参川芎联用水飞蓟膑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效果及安全性[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90)
- [23].负筛选混合法分离提纯脐血干细胞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中长期临床疗效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7(10)
- [24].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降钙素原和前列腺素E2水平变化与感染的关系研究[J]. 实用预防医学 2017(11)
- [25].血浆渗透压与失代偿期肝硬化预后的关系[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6(06)
- [26].失代偿期肝硬化住院患者营养不良情况及其与预后的关系[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06)
- [27].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J]. 肝脏 2015(04)
- [28].性激素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影响探讨[J]. 中医临床研究 2015(07)
- [29].失代偿期肝硬化并发肝性胸水64例临床分析[J].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15(04)
- [30].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继发急性结肠假性梗阻8例临床分析[J].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