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之沉痛与诗性超越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内涵

生之沉痛与诗性超越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内涵

论文摘要

汪曾祺的作品恬淡自然,展示出一种豁达平和的人情味;类似散文化的笔触显露出醇厚的传统味道而又不失现代意识。尤其是写于八十年代的《受戒》、《大淖记事》、《晚饭花》等小说,格调恬淡优美,充满对美和生命力的赞叹,被读者和评论者视为其代表作。汪曾祺在文集的序跋中也多次表示自己的文学创作是追求“和谐”、表现温暖与抚慰的。这些因素使汪曾祺常被定位成一个写作恬淡喜剧的作家,其表现悲剧的作品或作品中的悲剧意蕴则被评论者视而不见,作品的丰富内涵被忽略。悲剧意蕴贯穿于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即使在他最具青春喜悦和乌托邦色彩的作品《受戒》中也包含着浓重的悲剧意味。其后他更写出了《天鹅之死》、《八月骄阳》、《小孃孃》、《寂寞和温暖》等许多具有鲜明悲剧内涵的作品,透露出生存思考、社会批判与人性批判的意识。悲剧意识是汪曾祺小说文本中一以贯之的基调,本文对此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将汪曾祺小说文本“和谐”表面下的悲剧内涵充分发掘,并从汪曾祺小说大量的死亡书写中解读其悲剧思想,从审美观照下的悲剧人生这一层面分析了汪曾祺的《聊斋新义》、《释迦牟尼》等许多其他评论者极少涉及的神话和宗教题材作品。论文第一部分以乌托邦梦想的建构与破灭来分析汪曾祺的一系列故乡题材小说。汪曾祺的故乡世界不同于鲁迅,不重在批判,而是接进其师沈从文,在建构一个包含许多理想因素的所在。小说的回忆语调在叙述之初就奠定了一种时间的悲哀,回忆与想象中的故乡和现实人生是形成悖反的。理想的建构与破灭之间展示出作家的悲剧感和幻灭感。故土家园的乌托邦幻灭了,主要体现在《受戒》、《异秉》、《大淖纪事》、《鸡鸭名家》等包含独特地域景致、风土人情、传奇人物的小说中。汪曾祺构筑的现代乌托邦世界《七里茶坊》、《寂寞和温暖》等作品中包含着更清醒的幻灭。这些小说中人物的悲剧多是来自社会与政治造成的压力,汪曾祺有时人为地为人物设置外力帮助他们挣脱悲剧、度过难关,但这些作者有意设置的帮助经不起推敲,反而证明了汪曾祺的现世逃遁已不可避免地走向失败。第二部分着重分析汪曾祺小说中的死亡书写。汪曾祺的小说有大量的死亡书写,却经常被阅读者和评论者忽视。死亡意象在汪曾祺作品中有独特意义,对待人物死亡的不同表达和态度寄寓着作者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人生感受。死亡是生命的终极,也是价值、意义、创造力和积极性的诞生。死亡去除了生活表相的遮蔽,直接让人看到生存的意义所在。死亡书写在汪曾祺小说中并非只是为了表现悲剧,而有凸现生存意义与生命价值的作用。第三部分分析汪曾祺审美观照下的悲剧人生。面对如此的生存悲哀,汪曾祺提供的慰藉是向善向美的追求。在《受戒》、《大淖纪事》等作品中均有对女性之美的精彩描写。汪曾祺写出了少女不受压抑的天性、自然的美感,这些描写也是他篇章中最流光溢彩的部分。《钓鱼的医生》、《岁寒三友》、《陈泥鳅》、《仁慧》中人物仁义、洒脱的秉性都给了悲剧人生以亮色。受传统文人气质和审美理想的影响,汪曾祺作品中有一种悲剧情绪的节制。最显著效果是在美学方面造成了小说和谐的气氛。另一方面悲剧情绪的节制使得作品中出现“留白”,小说富有蕴藉性,产生了貌似浅淡实则意境高远的审美效果。

论文目录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乌托邦梦想的建构与破灭
  • 一 诗性记忆及其隐喻
  • 二 乡愁冲动与返归故园之旅
  • 三 诗性沦落与异化焦虑
  • 第二章 死亡书写及其意义
  • 一 死亡事件及其文化隐喻
  • 二 死亡书写下的反思批判意识
  • 三 死亡与个体生命关怀
  • 第三章 审美观照下的悲剧人生
  • 一 生命韧性与存在认同
  • 二 神话书写与宗教回归
  • 三 超越凡俗的诗性追寻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相关论文文献

    标签:;  ;  ;  ;  ;  

    生之沉痛与诗性超越 ——论汪曾祺小说的悲剧内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