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项选择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

多项选择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

一、选择题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辜博[1](2021)在《高中生椭圆认知水平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椭圆是高中数学的必学内容,作为三大圆锥曲线,椭圆一致备受关注,但这些“关注”主要集中在解决椭圆的各类题目,对涉及学生椭圆的认知水平的较少,再进一步探究学生椭圆认知水平发展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本文以高二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学生椭圆认知水平的测试框架,探究学生椭圆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以期发现学生椭圆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进而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教学。首先,通过梳理已有的认知水平的测试框架,分析其优缺点,阅读目前已有的进行数学认知水平测试的文章,最后结合SOLO分类理论与威尔逊目标分类理论构建出椭圆认知水平的测试框架,再选择最近八年的高考试题,形成问题库,制定出椭圆认知水平的测试卷与评分方案。其次,将制定的测试卷对四川省某重点中学高三年级Z1班进行预测试,对测试卷进行修订,将修订过后的试卷对同年级的Z2班进行第二次预测试,验证修订过后的试卷是否合格。在试卷合格后,将试卷对该校高二年级X1班进行跟踪测试,通过对该班级学生在学习椭圆的前、中、后三个阶段的测试,探究学生在学习椭圆过程中认知水平的发展情况,进一步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到了如下的研究结论:(1)计算、分析层次的发展是呈直线型的,两者的区别在于计算层次一开始就处在较高的位置,而分析层次则处于较低的位置;领会、应用层次呈折线型发展,一开始的增速较快,后续增速放缓;(2)男、女生在学习椭圆的过程中关于椭圆的认知水平方面并没有显着差异;(3)测试班级的数学教师在教授椭圆的整个过程中对各阶段学生椭圆认知水平的情况的把握都较为准确;(4)椭圆认知水平测试框架能够准确的衡量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变化情况。最后,通过梳理文献、建立框架、实施测试,发现了学生在学习椭圆过程中认知水平的发展规律,建构了一个可以用于检测教学效果的框架,并得到了高中生椭圆认知水平发展的相关结论。

高雨榕[2](2021)在《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批判性思维能够开拓思维、提高创新能力、提升素养,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我国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相对滞后,对批判性思维的测量研究,也主要是停留在翻译国外的测量量表。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问卷调查、访谈、数据分析等方法,以高中生为被试对象,针对高中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做了以下研究。一是理论研究。梳理国内外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发现主要以批判性思维的概念内涵、现状调查、培养策略为主,而对批判性思维测量的研究较少。国外对批判性思维的测量主要是针对大学生,对高中生的批判性思维测量较少,就具体学科所展开批判性思维的测量也较少。因此,基于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技能问卷,制定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二是探索性研究。批判性思维有着“反思性、质疑性、复杂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借鉴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的“分析、推理和评价”三大维度,突出其特征,即:在地理学习中,表现为学生能够理性、客观地分析地理现象及各地理要素间的关系;能够反复地、深入地推敲地理问题的背后逻辑;能够对已有观点或解决方案提出质疑;能够系统地、辩证地、多角度地对地理事物进行辨析解释或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进行评价。三是测试卷编制。通过两次编制、两次施测,形成了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初次编制测试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794,标准化克朗巴哈系数为0.744,分半信度分别为0.335和0.832,内部差异较大。第二次编制测试卷的克朗巴哈系数为0.749,标准化克朗巴哈系数为0.757,分半信度分别为0.580和0.579,内部较稳定。总体来说,第二次编制的测试卷更为理想。因此,将二次测试的240份有效样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测评分析。四是测评分析。对整体情况、被试学生性别、被试学校、被试地区等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整体上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处于中等水平;被试男生与女生之间的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相差不大,性别差异的差距几乎不存在;被试市重点中学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略高于区重点中学学生;被试上海学生的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比被试江西赣州学生要更强一些,但并不是每一道测试题都是上海学生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更强,江西赣州学生在部分测试题上也表现出批判性思维技能较好。对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各特征分析,可以发现:各特征等级均分在1.75-2.02之间,差距并不大;对各特征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有拿满分的同学,也有拿0分的同学,说明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其中,开放性特征表现最为突出;其次是反思性特征表现较好;再者为复杂性特征表现一般;质疑性特征表现最弱。五是原因分析。通过结果分析、访谈调查等方式,得出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偏低主要受到教育方式、教学方法、评价方式、学生基础、学习习惯、性别差异、地理学科的综合性、动态性等因素的影响。

王海涛[3](2021)在《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一轮复习《分子与细胞》为例》文中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核心,围绕问题进行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在此过程中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同时针对性地发展其各项思维能力。在2017年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作为生物学科核心素养之一,两者都强调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因此本文依据高三一轮复习课的教学现状,以2017年新课程改革标准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依托,基于文献分析法对“PBL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确定在高三一轮复习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实践,依据实际学情分析,设计适合实际教学情况的“PBL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设计,以此研究该教学模式是否能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本研究首先进行相关文献分析,提出其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背景以及对“PBL教学模式”和核心素养中“科学思维”做概念界定;再者对人教版必修一《分子与细胞》进行文本研究且对一线生物教师和导师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了必修一中适用于“PBL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内容,并且依照2017年新课程标准和教师用书对所选取内容进行文本梳理;在实践教学中选取研究对象基本处于同一水平,且为同一个老师执教的两个班级,且两个班级在实践过程中都采取“PBL教学模式”进行实践教学。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分为准备、课堂实践、数据收集分析三个阶段;准备阶段包括设计前测问卷调查和选取高三开学考试成绩分析,并且对相关问卷进行效度和信度分析。课堂实践阶段包括将所选取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多次授课,反复修改教案,总结分析。数据收据分析阶段主要利用Excel以及SPSS20.0对两个班级学生问卷调查报告数据以及成绩进行一系列分析。研究过程中,总结归纳了使用“PBL教学模式”的一些注意事项,如:“PBL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问题进行展开课堂,因此教师对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深入且准确的把握,最好使学生自己在情境中提出相关问题,达到最高效的学习方式;“PBL教学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要对其充分理解,适当地用于教学设计中;通过实践发现,此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基础水平有一定要求,并且涉及很多开放性活动,对教学时间安排有一定的考究。本文研究结论为“PBL教学模式”可促进学生知识的构建,有效提升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

崔亚澜[4](2021)在《中考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与比较 ——以2020年贵州三市试卷为例》文中认为《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并多次强调教育质量的监测和评价的重要性,中考是同时兼具水平性和选拔性的测试,也是教育测评的重要方式,指引着中学教学发展的总趋势。目前对中考的研究涉猎命题发展方向、与课标符合程度以及质量评价等方面,对中考试卷质量的分析是提升考试质量的关键,通过测试结果进行深入、科学、全面地研究,不仅能够反映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教师的教学水平,检测出不足与问题所在,为学生提供修正学习的方向,为教师提供调整和改善教学的信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作为试题和试卷的编制依据。本文选取2020年贵州省贵阳、遵义和毕节三市的中考数学试卷作为测评卷,在大理州选择部分中学的初三年级共210名学生进行测试,运用经典教育测量理论和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对数学试卷的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以及知识的覆盖度进行分析与比较,从主、客观两视角重点研究难度部分,探讨了教育测量理论和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下试题难度的一致性,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改进和中考数学命题建议。研究得到三地区的试卷质量情况如下:(1)三套中考数学试卷的成绩均接近正态分布;(2)从不同题型和总体上得出各卷的信度、效度均较好,其中遵义卷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更高,数值分别为0.835和0.843;(3)贵阳、遵义和毕节卷的试题难易程度适中,各卷的难度值分别是0.6794、0.6173、0.6943,难度排序为遵义卷>贵阳卷>毕节卷,且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学生实际水平的能力,其中遵义卷整体的鉴别能力较强;(4)运用综合难度系数模型得出三卷的综合难度系数依次为9.28、9.51、9.16,这与教育测量理论下的结果是一致的,还发现各卷难度因素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运算水平、知识含量和认知水平上,但三套试卷均缺乏考查具有科学背景的试题。而综合难度因素与数学核心素养也有一定的相关性,如遵义卷突出对数学运算素养的考查,对应的运算水平因素的难度系数较高;(5)通过三卷的双向细目表得到各卷的知识覆盖度和认知水平等各方面均符合课标的要求,在六大数学核心素养的体现上各有侧重,贵阳卷着重考查用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遵义卷则对数学抽象、数学运算更为重视,而毕节卷不仅注重数学运算,还显露出对逻辑推理和直观想象的不可偏废,但总体上三卷均突出对直观想象的考查。

张薇[5](2021)在《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一项兴起于OECD、针对15岁左右学生的素养测评项目,PISA测评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数学领域相关研究的成果亦在不断增加。随着信息处理、测量技术的发展,已有将PISA测评计算机化的先例,即以机考的形式开展PISA测评。就目前而言,提到机考这一方面的研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题库、组卷等一系列问题。由于PISA测评的国际背景,要想在适应国内情况的基础上实现PISA测评的本土化,对于研究者而言是一项不小的挑战。因此,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基于设计的研究法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法,选取了PISA测评中的数学领域,结合福建省数学中考的内容,重点研究了基于遗传算法思想的组卷算法的设计,并通过实践验证了算法的质量。在本研究中,笔者所作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分析了PISA数学素养以及自动组卷相关的研究现状,以此确定研究拟解决的问题,并尝试探讨了研究的意义所在,对所要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规划。随后从研究问题出发,从词源学上分析了素养的定义,对素养与素质进行了区分,阐述了数学素养的不同定义,并就研究所涉及的理论基础进行了整理。其次,研究梳理了数学素养的形成模型、测评框架以及数学素养测量的九个指标。随后,提出组卷应遵循的五条基本原则,确定了试卷考核的内容,整理了基本的认知要求,针对试题的主要属性参数展开剖析,确定了组卷的约束条件,并以此创建对应的数学模型。再者,在对比分析了五种常见组卷算法各自的优缺点后,选定应用遗传算法的思想进行组卷研究,并对算法中的关键内容进行了设计,分别确定了:(1)染色体编码方式:以题型为段,分段实数编码;(2)选择算子:轮盘赌选择;(3)交叉算子:分段交叉,包括段内单点交叉和整段交叉;(4)变异算子:分段单点变异。同时构造了适用于组卷的目标函数及适应度函数,并考虑融入了精英保留的思想。最后,依据所设计的算法生成十份试卷,选择其中适应度最高的一份试卷,并与漳州W中部分数学学科一线教学骨干进行了交流,对该试卷内容进行修订,随后选择九年级X班进行数学知识的测试,并对数学素养的其余八个维度进行了配套的问卷调查,利用SPSS22.0对测试的成绩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测试成绩呈准正态分布,测试卷各题的实际通过率与预设难度大致接近,证明测试卷质量良好,研究所设计的算法能基本满足要求。本研究认为:设计数学素养测评的组卷算法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数学素养测评的便捷性、有效性。目前,本研究所设计的算法已能基本满足测试要求,具备一定的实用价值。为了更好地适应个性化学习和自适应测评的新形势,在后续的研究中或将尝试对算法作组卷系统、试题参数等方面的进一步完善。

孙成蕾[6](2021)在《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文中提出这是一个知识不断发展、信息不断增速的时代,各学科不能完全覆盖知识信息,要求学生在有效的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必定依赖于教师对于学科知识的有效教学,因而基于学科的重要概念的教学至关重要,并以此实现学生对生物学重要概念体系的学习进阶,完善学生对于生物学的科学概念的建构。本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生物学必修1“细胞代谢”主题为例,对本主题中的重要概念以及学习进阶进行研究,并且设计出有关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具体教学设计,进行实际的案例教学研究。2017年版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学生通过对本学科的持续学习,形成正确的生命观念,拥有正确的自身品格,发展必要的关键能力,注重并加强学生的发展与实践社会的联系。由于初中生到高中生身份的转变,高中生物学知识的增多,以及高中生物学专业名词更加抽象,生物学概念与原理难以深刻理解与应用等问题,对学生进行重要概念的有效教学迫在眉睫。而学习进阶又是学生在学习同一知识主题时由浅入深的认知过程,由认知过程到实践过程的转变,由实践过程到生命观念的升华。在这一阶段中,学生的学习往往呈现出循环发展的特征。通过对重要概念的进阶研究,探索出有关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进阶路径。通过实际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案例的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选择“细胞代谢”主题进行深入研究,通过相关的文献比较与研究,对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进行了划分与界定,共划分出32条生物学事实,12个重要的概念;(2)选取“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进行问卷调查,与高中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访谈,得到了学生对这两个重要概念存在的前科学概念或迷思概念,在“酶”这一知识上学生存在8个迷思概念、9个前概念,在“细胞呼吸”这一知识上学生存在7个迷思概念、15个前概念;(3)编制出体现“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的二段式生物测验卷,运用二段式生物测验卷对高一年级两个平行班进行前测,统计学生的作答情况,对学生在每道题目上的正确率以及达到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了分析,发现学生可以运用已有的认知经验水平对相关的生物试题进行解答;(4)依据行为动词和借助新课标对“酶”和“细胞呼吸”两个重要概念的学习水平层次进行划分,划分出了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共四个阶层的学习水平表现,即分别对应学生所应达到的四个学习进阶层次;(5)设计出针对学生的有关实际课堂教学的问卷,借助Cronbach’s Alpha系数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呈现为Cronbach’s Alpha系数是0.731,并且依据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数据以及旋转成分矩阵分析显示KMO为0.809,高于0.6,显着性(Sig)是0.000,低于0.05,适用探索因子分析考查效度,并且仅仅在单个维度上的载荷高于0.5,表明每个题目都是有效的;(6)编制“细胞代谢”的生物试卷,对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后测检验,并对两个班级在“酶”和“细胞呼吸”上的总成绩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通过数据t值为4.760,P值为0.000,小于0.05,直接显示两个班级存在差异性。并且实验班的学生在“酶”的测验卷(总分30分)取得的成绩均分为26.32分,对照班为23.00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3.32分。在“细胞呼吸”的测验卷(总分30分)上,实验班取得的成绩均分为25.16分,对照班为22.48分,实验班比对照班高2.68分。通过数据直接表明实验班的总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说明通过重要概念的教学体现了良好的效果;(7)对试卷的每一道题目进行考查内容、实验班和对照班答题的正确人数以及达到的学习水平进行逐一分析,发现实验班答题的正确率高于对照班,并且也达到了相应的学习进阶的层次。

马辰宇[7](2021)在《基于DINA模型的初中生“二次函数”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文中提出认知诊断是在经典测试理论(CTT)、项目反应理论(IRT)的基础上,为打破传统测试只知道测验结果的缺陷而产生的新一代教育测量方法。认知诊断是以认知科学研究成果和现代心理计量学方法为基础,对个体所具有的知识结构、加工技能或认知过程(统称为属性)的诊断评估。目前,认知诊断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但在中学数学中的应用则不是很多。二次函数是初中数学“数与代数”板块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现行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其被安排在九年级上册进行学习,在“数与代数”这一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中考中,二次函数也是全国各省市的重要考点。二次函数与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也有十分紧密的联系。故以“二次函数”为研究的主线,基于认知诊断理论及其相关的研究方法,旨在解决如下问题——“二次函数”章节的认知属性及其关系如何划分?如何根据划分的认知属性及其关系,通过认知诊断测试,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以此推断其头脑中的知识结构?如何根据认知诊断测验的结果,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类,并给相应的教师教学上提供合理化的建议?为解决以上问题,以“二次函数”为知识载体,编制了质量较好的认知诊断测试卷,对某市A中学4个班级的108名学生进行了“二次函数”知识的学习情况调查。基于认知诊断理论,利用DINA模型,对“二次函数”进行了认知诊断研究。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和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二次函数”的知识结构,确定认知属性及其关系,并确定Q矩阵。(2)围绕“二次函数”的相关知识,编制信度、效度、区分度良好,难度适中的认知诊断测试卷。(3)以某市A中学随机选取的两个普通班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的结果,评定测试卷的信度、效度、区分度、难度四个描述性统计量,并基于它们对测试卷进行适当修改。(4)以某市A中学4个班级的108名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正式调查测试。(5)基于DINA模型对回收的有效试卷进行调查数据的常规定量分析和认知诊断测量,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6)基于数据分析的结果,给出合理的教学建议。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给出了“二次函数”章节的7项认知属性,包括(A1)二次函数的定义、(A2)二次函数的图像、(A3)二次函数的性质、(A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A5)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及其相互转化、(A6)二次函数与图像变换、(A7)二次函数的综合应用。以及它们之间的属性层级关系。(2)测试卷的信度在合理区间内,效度略低,区分度较高。在删改了部分难度较高的测试题后,难度适中,使得测试卷整体质量较高,基于该测试卷得到的结论是可靠的。(3)各班级被试在各认知属性的掌握概率上存在一定差异。大多数的被试在(A4)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和(A5)二次函数解析式的几种形式及其相互转化这两个认知属性上掌握较差。(4)属性掌握模式是结合被试的作答反应和Q矩阵,判定每名被试在各个认知属性上的掌握情况。属性掌握模式上,约75%的被试的属性掌握模式属于理想掌握模式。

杜宁[8](2020)在《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初中化学用语测评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化学用语是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规律的一种符号体系,是连接宏观世界和微观世界的桥梁,学生要能够运用化学用语对物质的组成、结构以及变化规律进行表征,也能够利用化学用语对宏观现象进行解释说明,还能够以化学用语为基础,对物质的相关性质及变化进行推理和预测。由此可见,在对学生的化学用语学习现状进行研究时,要从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入手。如何从化学用语出发来考查学生的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如何建构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的学习进程?如何科学的对学生的化学用语学习现状以及相关能力水平现状进行评价?如何更加有效的培养初中学生的宏微转换和符号表征能力?沿着这几个主要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认为与化学用语相关的化学学科能力主要有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并对每个能力进行了不同水平的划分,将宏微转换能力划分为宏观表征、微观表征、宏微转换三个水平层次。将符号表征能力划分为宏观表征与符号表征之间转换、微观表征与符号表征之间转换、宏-微-符三重表征转换三个水平。本研究以测查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水平现状为研究核心,以项目反应理论为测查工具编制的理论指导,吸收国内外有关化学学科能力测评的研究成果,依据建构的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及符号表征能力测评框架,理清试题编制的原则和维度,以化学用语相关知识为试题内容来源,自编测试卷,通过专家教师的修改和完善后,对某校初三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测查。运用SPSS18.0软件来对测试卷的信度进行检验,通过利用Winsteps4.3.4软件的单维Rasch模型运算,分析试题的信度、效度、项目与被试的对应以及数据与模型的拟合情况。最后对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水平层次、男女生之间能力水平的差异性、学生在各能力水平上的表现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一、测评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说明我们开发的测试卷是有效的、可行的;二、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整体水平不高,男生和女生之间差异性不显着;三、学生在化学用语的学习中存在较多错误的宏观表征、微观表征以及符号表征,化学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都有待提高。本研究为化学用语有关的化学学科能力的测评提供参考,从能力的角度测查学生化学用语学习现状,并为在今后的化学及化学用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的化学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安晶晶[9](2020)在《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文中认为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国家对人才的需要大大提高,学校对学生进行知识教授的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物理学科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培养,特别是科学思维的培养。我国高中的教学容易忽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而高一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相对较低,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物理学科很难。笔者在深刻理解科学思维的内涵基础之上,结合教育学的相关理论,以高一年级的三次代表性试卷的试题为例,运用教育测量理论知识从试卷的编制、信度、效度、难度以及区分度评价试卷的质量,结合科学思维对试卷内容和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制作图表,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在了解学生科学思维现状的基础上,从科学思维的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培养策略,通过案例分析、例题解析和师生对话多种形式展示,促进学生科学思维水平的发展,为教师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李卓洮[10](2020)在《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文中提出随着STEAM教育的迅速发展,工程教育已经显得尤为重要,在我国2017年出台的《通用技术课程标准》中将工程思维定为学科核心素养之一,由此可见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卓尼县柳林中学进行实地考察,发现学生工程思维能力总体较为薄弱,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缺少具体针对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且缺乏实证经验和参考,因此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势在必行。思维导图作为一种新型的思维工具、学习工具,将其运用到通用技术课堂中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形象地展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明确工程思维过程。本研究从实际问题出发,遵循技术设计过程,结合工程思维发展阶段,充分利用思维导图特性,设计了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框架。该框架分为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构建和工程评价四个连续的工程思维阶段,将思维导图灵活应用于各个阶段,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目标和对应的工程思维培养目标,设计出较为详细的教师和学生活动。本研究以柳林中学高二年级两个平行理科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试验的研究方法,在实验班应用设计的活动框架进行教学,以小组在线协作构建思维导图的方式,营造了信息化学习的环境,促进了高中通用技术课培养学生工程思维的有效展开。对照试验中有且只有思维导图的使用这一个自变量。在经过三次工程项目的实践教学后,通过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学生互评工程过程记录单和学生自评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三种方式,收集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数据。从工程决策、工程设计、工程构建和工程评价四个维度进行分析,发现实验班在试验教学后三种数据的分值均高于对照班。得出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对学生工程思维水平、工程思维过程和工程思维自我效能感的培养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但对不同工程思维阶段的促进作用存在着略微差异的结论。本研究验证了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活动设计的有效性,为广大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培养学生工程思维提供了实践参考。

二、选择题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选择题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椭圆认知水平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之处
    1.5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水平的界定
    2.2 圆锥曲线的相关研究
3 测试工具的制定与预测试
    3.1 测试工具的制定
    3.2 预测试
4 正式测试
    4.1 测试时间与地点
    4.2 测试对象与基本情况
    4.3 第一次测试与访谈
    4.4 第二次测试与访谈
    4.5 第三次测试与访谈
5 研究结论
    5.1 高中生椭圆认知水平发展规律
    5.2 学生椭圆认知水平测试框架的科学性
6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6.1 研究的不足之处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预测试试卷A
附录2:预测试试卷B
附录3:预测试试卷C
附录4:正式测试试卷A
附录5:正式测试试卷B
附录6:正式测试试卷C
致谢

(2)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批判性思维相关理论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思维
        2.1.2 批判性思维
    2.2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杜威的反思理论
        2.2.2 加利福尼亚批判性思维理论
第3章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的初次编制
    3.1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维度
    3.2 初次测试的设计
        3.2.1 测试的总框架
        3.2.2 测试题的选择范围
        3.2.3 测试题的选择内容
        3.2.4 测试题的确立
        3.2.5 测试卷的评分标准
    3.3 初次测试卷的发放与回收
    3.4 初次测试的结果分析
        3.4.1 成绩分析
        3.4.2 信度分析
        3.4.3 相关性检验
        3.4.4 因子分析
    3.5 初次测试的访谈
        3.5.1 专家同行访谈
        3.5.2 学生访谈
        3.5.3 访谈小结
    3.6 对初次测试的思考
第4章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的二次编制
    4.1 二次测试的出发点
    4.2 二次测试的设计
        4.2.1 对初次测试卷选择题的修改
        4.2.2 对初次测试卷综合题的修改
        4.2.3 新编测试题
        4.2.4 二次测试的确立
        4.2.5 二次测试的评分标准
    4.3 二次测试卷的发放与回收
    4.4 二次测试的结果分析
        4.4.1 成绩分析
        4.4.2 信度分析
        4.4.3 相关性检验
        4.4.4 因子分析
    4.5 二次测试的访谈
        4.5.1 专家同行访谈
        4.5.2 学生访谈
        4.5.3 访谈小结
    4.6 对二次测试的思考
第5章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二次测试分析
    5.1 总体情况的统计分析
        5.1.1 基本情况
        5.1.2 被试学生性别的统计分析
        5.1.3 被试学校的统计分析
        5.1.4 被试地区的统计分析
    5.2 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特征的统计分析
        5.2.1 基本情况
        5.2.2 反思性特征分析
        5.2.3 质疑性特征分析
        5.2.4 复杂性特征分析
        5.2.5 开放性特征分析
    5.3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统计结果
        5.3.1 总体情况小结
        5.3.2 各特征情况小结
    5.4 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原因分析
        5.4.1 教学方面影响
        5.4.2 学生自身影响
        5.4.3 地理学科本身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1.1 关于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含义
        6.1.2 关于测试卷
        6.1.3 关于测试结果
        6.1.4 关于原因分析
    6.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初次编制)
附录B 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测试卷(二次编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一轮复习《分子与细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主要问题及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目的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研究
    2.2 理论基础
    2.3 “PBL教学模式”流程
3 必修一《分子与细胞》文本研究
    3.1 教学内容的确定
    3.2 教学内容的梳理
    3.3 基于“PBL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
4 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4.1 实验设计
    4.2 准备阶段
    4.3 课堂实践阶段
    4.4 数据收集分析阶段
    4.5 前后测对比分析
    4.6 其他评价方式结果分析
5 讨论与不足
    5.1 讨论
    5.2 不足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4)中考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与比较 ——以2020年贵州三市试卷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信度
        2.1.2 效度
        2.1.3 难度
        2.1.4 区分度
    2.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经典测量理论
    3.2 综合难度系数
4 经典测量理论下的试卷质量分析与比较
    4.1 研究对象
    4.2 三套试卷的结构
    4.3 测试成绩分析
    4.4 三套试卷质量指标比较
        4.4.1 信度比较
        4.4.2 效度比较
        4.4.3 难度比较
        4.4.4 区分度比较
5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下的试题难度分析与比较
    5.1 综合难度系数模型
    5.2 各因素赋值示例
    5.3 研究结果及分析
        5.3.1 不同难度因素的对比分析
        5.3.2 试题综合难度系数的比较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及启示
        6.1.1 结论
        6.1.2 启示与思考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PISA数学素养的概述
        1.1.2 PISA数学素养的研究现状
        1.1.3 自动组卷的研究现状
    1.2 问题定位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践意义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研究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素养
        2.1.2 数学素养
    2.2 教育测量理论
    2.3 数学素养测量的模型、框架与指标
第3章 组卷问题分析
    3.1 组卷基本原则
    3.2 考核内容
    3.3 认知要求
    3.4 试题属性参数
        3.4.1 编号
        3.4.2 试题类型
        3.4.3 试题数量
        3.4.4 分值
        3.4.5 总分
        3.4.6 答题时间
        3.4.7 知识点
        3.4.8 难度
    3.5 组卷数学模型
第4章 组卷算法设计
    4.1 常见组卷算法
        4.1.1 随机抽取法
        4.1.2 回溯试探法
        4.1.3 蚁群算法
        4.1.4 遗传算法
        4.1.5 粒子群算法
        4.1.6 各算法优缺点对比
    4.2 遗传算法基本用语
    4.3 遗传算法组卷
        4.3.1 组卷的基本流程
        4.3.2 染色体编码
        4.3.3 初始化种群
        4.3.4 适应度计算
        4.3.5 遗传操作
        4.3.6 适应度重计算与精英保留
        4.3.7 算法终止条件
第5章 遗传算法组卷应用实例
    5.1 测试卷的生成、选择与修订
        5.1.1 理想难度值、权重系数与可接受最低适应度值的设定
        5.1.2 测试卷的选择及修订
    5.2 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
        5.2.1 测试信度分析
        5.2.2 测试数据分析
        5.2.3 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5.2.4 数学素养水平情况
    5.3 数据分析结果
第6章 研究成果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初中生数学学习背景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2:测试成绩汇总
    附录3:测试卷各题实际难度与预设难度对比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国际教育的趋势
        1.2.2 新课改和新课标的要求
        1.2.3 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
    2.1 重要概念
    2.2 前概念
    2.3 迷思概念
    2.4 学习进阶
        2.4.1 学习进阶的定义
        2.4.2 学习进阶的组成要素
        2.4.3 学习进阶的呈现方式
        2.4.4 学习进阶的研究框架
第三章 理论基础
    3.1 分布式认知理论
    3.2 学习迁移理论
    3.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3.4 认知学习理论
    3.5 概念转变教学理论
第四章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法
    4.2 案例研究法
    4.3 问卷调查法
    4.4 访谈法
    4.5 比较分析法
第五章 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构建
    5.1 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的模型设计
    5.2 基于学习进阶的学情分析
        5.2.1 明确教学目标
        5.2.2 确定进阶变量
        5.2.3 划分进阶水平
        5.2.4 描述学习表现
        5.2.5 明确学生基本学情
    5.3 学习过程的设计
    5.4 教学开发
        5.4.1 问卷调查
        5.4.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4.3 问卷结果分析
        5.4.4 教学设计
第六章 高中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教学案例
    6.1 “酶”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节选)
    6.2 “细胞呼吸”的教学案例(教学活动节选)
    6.3 教学反馈
        6.3.1 试卷测验
        6.3.2 酶的成绩T检验
        6.3.3 细胞呼吸的成绩T检验
        6.3.4 试卷测验分析
        6.3.5 教学建议
        6.3.6 自我反思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
    7.3 研究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二段式生物测验卷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生物试卷(后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7)基于DINA模型的初中生“二次函数”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论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认知诊断”的相关研究
        2.1.1 认知诊断的产生和发展
        2.1.2 认知诊断的含义及相关概念
        2.1.3 认知诊断的模型及其发展
        2.1.4 认知诊断的实施过程
    2.2 “二次函数”的相关研究
    2.3 小结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方法
4 研究过程
    4.1 确定“二次函数”知识内容的认知属性
    4.2 确定“二次函数”各认知属性的关系
        4.2.1 确定邻接矩阵A
        4.2.2 确定可达矩阵R
    4.3 确定理想掌握模式和Q矩阵
    4.4 编制“二次函数”认知诊断测试卷
5 研究数据分析
    5.1 试测及其质量分析
        5.1.1 试测的信度与效度
        5.1.2 试测的难度与区分度
        5.1.3 试测结果小结及测试卷修改
    5.2 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全部学生各测试项目的得分情况
        5.2.2 不同班级学生的得分样貌
    5.3 DINA模型的认知诊断参数估计
    5.4 利用DINA模型进行“二次函数”的认知诊断
        5.4.1 属性掌握模式的识别
        5.4.2 属性掌握模式的归类
        5.4.3 属性掌握概率的诊断
6 结论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教学建议
7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7.1 研究的创新点
    7.2 研究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1——试测卷
附录 2——正式测试卷
致谢

(8)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初中化学用语测评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
        3.初中化学学科特点
        4.教育评价的发展趋势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二、研究综述
    (一)相关概念界定
        1.化学用语
        2.化学学科能力
    (二)化学学科能力文献综述
        1.国外文献综述
        2.国内文献综述
    (三)化学用语文献综述
        1.对化学用语教学功能作用的认识
        2.对化学用语学习现状的调查
        3.化学用语教学策略研究
    (四)研究述评
三、理论基础
    (一)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理论
    (三)项目反应理论(IRT)
四、测查工具的开发与实施
    (一)化学学科能力水平学习进程建构
        1.宏微转换能力
        2.符号表征能力
    (二)测查卷的编制过程
        1.测查卷的编制标准
        2.测查卷的编制维度
        3.测查卷的编制原则
        4.样例分析
        5.测验类型的选择
    (三)基于化学学科能力评价的测查卷的实施
        1.测查目的
        2.测查工具
        3.测查对象
    (四)测量工具的信效度检验
        1.信效度检验
        2.测试卷质量分析
    (五)研究结果
        1.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水平及符号表征能力水平分布特征
        2.初中生在宏微转换能力及符号表征能力的性别差异性研究
        3.初中生在宏微转换能力及符号表征能力上的表现特点
        4.初中生在宏微转换和符号表征中存在的问题
五、教学建议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与启示
        1.建构了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初中化学用语测评框架
        2.初中生宏微转换能力和符号表征能力测试卷的开发与利用
        3.化学用语知识掌握情况不理想,相关能力薄弱,男女生之间无显着差异
        4.提出了培养学生宏微转换能力、符号表征能力的教学建议
    (二)反思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一 符号表征能力及宏微转换能力测试卷(初试版)
    附录二 宏微转换能力测试卷(最终版)
    附录三 符号表征能力测试卷(最终版)
    附录四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分析
    附录五 《天水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分析
    附录六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化学用语的目标要求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现状
        1.3.1 国外现状研究
        1.3.2 国内现状研究
    1.4 研究的方法
2 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物理核心素养
        2.1.2 科学思维
    2.2 教育测量理论
        2.2.1 试卷的编制
        2.2.2 试卷质量衡量指标
    2.3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3 基于物理试卷和物理成绩分析学生科学思维现状
    3.1 物理试卷分析
        3.1.1 试卷编制的双向细目表
        3.1.2 期中试卷质量分析
        3.1.3 月考试卷质量分析
        3.1.4 期末试卷质量分析
    3.2 基于物理成绩分析学生科学思维现状
        3.2.1 高一学生期中考试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3.2.2 高一学生月考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3.2.3 高一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及学生科学思维的现状分析
4 物理核心素养视角下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教学策略
    4.1 培养学生建构物理模型能力的教学策略
        4.1.1 基于经验事实,注重建模过程
        4.1.2 以不变应万变,注重动态建模能力
        4.1.3 提取文字信息,建构物理模型
    4.2 培养学生科学推理能力的教学策略
        4.2.1 基于学生思维发展开展教学推理活动
        4.2.2 以问题链的形式培养推理意识
        4.2.3 形象认知,侧重方法,开放思维
    4.3 培养学生科学论证能力的教学策略
        4.3.1 依据事实,提炼观点,论证互动
        4.3.2 有理有据,科学论证
    4.4 培养学生质疑创新能力的教学策略
        4.4.1 利用学生错误,引发学生质疑
        4.4.2 发现问题,层层递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建议
    5.3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三套代表性试卷的试题内容
    附录二:三套代表性试卷的成绩分析表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10)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和教育发展重视培养学生工程思维
        1.1.2 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1 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2.2 具体问题提出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的目的
        1.3.2 研究的意义
2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思维导图研究现状
        2.2.1 国外研究现状
        2.2.2 国内研究现状
    2.3 相关概念界定
        2.3.1 思维与工程思维
        2.3.2 通用技术课程中的工程思维
        2.3.3 思维导图
    2.4 研究的理论基础
        2.4.1 建构主义理论
        2.4.2 发现式学习理论
        2.4.3 杜威的“做中学”理论
        2.4.4 元认知理论
3 研究前期准备
    3.1 研究设计
        3.1.1 研究思路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环境
        3.1.4 研究内容
    3.2 研究工具设计
        3.2.1 学生工程思维水平评测卷设计
        3.2.2 学生自评问卷设计
        3.2.3 学生互评工程思维过程评价设计
        3.2.4 学生访谈提纲编制
4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设计
    4.1 工程思维培养活动阶段划分
    4.2 教学模式---基于项目的学习
    4.3 基于项目的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4.4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活动设计
5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教学实践
    5.1 教学实施方案
        5.1.1 试验教学设计
        5.1.2 前端分析
        5.1.3 教学实践的内容
    5.2 方案实施过程
        5.2.1 对实验班学生提前培训
        5.2.2 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教学实施过程
    5.3 工程思维培养活动实施
        5.3.1 活动设计的验证与应用探索
        5.3.2 活动设计问题的检验修订
        5.3.3 活动设计的优化完善
6 应用思维导图培养高中生工程思维的效果分析与反思
    6.1 结果性水平测试数据分析
        6.1.1 总体数据分析
        6.1.2 工程思维各阶段数据分析
        6.1.3 工程思维水平培养结果分析
    6.2 过程性工程思维过程评价数据分析
        6.2.1 整体工程思维发展数据分析
        6.2.2 工程思维各阶段发展数据分析
        6.2.3 工程思维过程培养结果分析
    6.3 学生自我效能感自评问卷数据分析
        6.3.1 总体数据分析
        6.3.2 工程思维各阶段数据分析
        6.3.3 工程思维学生自我效能感结果分析
    6.4 质性评价访谈内容分析
        6.4.1 学生工程思维的培养情况
        6.4.2 思维导图对技术课程的影响情况
        6.4.3 学生对课程的态度和建议
    6.5 活动设计的改进与完善
        6.5.1 应用思维导图对学生工程思维培养的促进效果
        6.5.2 活动框架的改进与完善
    6.6 相关经验总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反思与展望
        7.2.1 研究反思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调查访谈提纲
附录 B 2019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卷(一)
附录 C 2019年高二年级通用技术工程思维水平测试卷(二)
附录 D 工程思维学生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
附录 E 工程思维过程评价设计
附录 F 课后学生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选择题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椭圆认知水平的发展研究[D]. 辜博.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中生地理批判性思维技能的测评研究[D]. 高雨榕.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3]基于“PBL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科学思维的实践研究 ——以高三一轮复习《分子与细胞》为例[D]. 王海涛.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中考数学试卷质量分析与比较 ——以2020年贵州三市试卷为例[D]. 崔亚澜. 大理大学, 2021(08)
  • [5]基于PISA的初中生数学素养测试的遗传算法组卷及其实践研究[D]. 张薇.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2)
  • [6]中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学习进阶研究 ——以“细胞代谢及其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为例[D]. 孙成蕾. 淮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基于DINA模型的初中生“二次函数”学习的认知诊断研究[D]. 马辰宇. 华中师范大学, 2021(02)
  • [8]基于化学学科能力的初中化学用语测评框架建构及应用研究[D]. 杜宁.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9]物理核心素养下高一学生科学思维现状及培养策略[D]. 安晶晶.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2)
  • [10]高中生工程思维培养的活动设计研究 ——基于思维导图的教学实践[D]. 李卓洮.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多项选择测验不可靠性的统计模型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