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

褚丽云

河北省五矿邯邢职工总医院河北邯郸056001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临床收治的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临床中采用吡格列酮对于患者进行连续治疗24周,分析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以及血脂、肝酶、体质指数变化,探讨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治疗患者的血糖以及血脂、肝酶、体质指数等指数变化均得到有效控制,患者病症出现明显好转。结论:吡格列酮进行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吡格列酮;2型糖尿病;非酒精脂肪肝;合并;临床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R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5)8-0255-01

糖尿病作为临床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病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以及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临床中的发病率也越来越高,进行糖尿病防治研究已经成为临床关注的重要内容之一。非酒精脂肪肝作为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一种并发病症,对于患者病症治疗恢复以及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威胁,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糖尿病患者的死亡比率上升,在糖尿病的临床防治中尤为受重视。下文通过选取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对于患者给予吡格列酮治疗,通过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体质指数与肝酶、血脂等病症指数的变化情况,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研究,以为临床提供参考和借鉴。

1临床资料和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某医院自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2例,患者年龄在42岁至58岁之间不等,平均年龄约为48岁。在对于患者病症的临床检查与诊断中显示,所有患者的病症均符合2型糖尿病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症的临床诊断标准,且患者发病时间在2个月到4年之间不等,平均发病时间约为6个月。患者接受医院治疗前的空腹血糖指数为8至1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指数在8至14mmol/L之间,此外,患者的血生化以及B超检查中均显示患有非酒精性脂肪肝。

1.2方法

在对于患者采取治疗前,进行患者空腹血糖指数以及餐后两小时血糖指数、血脂、肝酶与身高、体重等相关指数的检查采集。针对患者病症给予患者口服吡格列酮治疗,口服剂量为每天一次、每次15到30mg。治疗一段时期后,根据患者血糖控制情况,适当增加口服剂量。对于血糖控制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口服剂量改为每次30mg。36例患者均参与此次治疗,无患者退出。治疗前后观察分析患者的血糖以及脂肪肝病症指数变化,对比患者病症的治疗效果。其中,在进行患者治疗前后血糖变化检测中,应用葡萄糖氧化酶法进行检测;血脂、肝酶变化采用全自动生化仪进行分析检测。

1.3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原理进行患者病例资料的统计分析,统计结果使用t进行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患者接受治疗24周后,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以及血脂、肝酶、体质指数变化情况,进行患者病症治疗效果分析判断。36例患者均接受口服吡格列酮治疗,并且经治疗24周后患者临床症状出现明显好转,病症得到有效控制。如下表1所示,为患者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肝酶以及体质指数的变化统计表。

3讨论

临床中,非酒精脂肪肝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种并发病症,具有相对较高的发病率,并且对于患者健康造成的不利作用和影响比较突出。非酒精脂肪肝病症的发生与人体内部的胰岛素抵抗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人体中的胰岛素抵抗出现混乱后就容易引起人体脂代谢紊乱,使人体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增强,导致较多数量的游离脂肪酸进入到人体的肝脏内部,促成人体肝脏内的甘油三酰指数上升,使肝脏内部脂肪堆积,从而形成非酒精脂肪肝病。临床研究显示,人体内部的谷丙转氨酶指数变化与胰岛素抵抗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性,一旦谷丙转氨酶指数上升,就说明已经发生脂肪肝与2型糖尿病,而一旦患者肝脏脂肪量增加又将会对于糖尿病患者的脂代谢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因此,临床中多通过以上指数的变化,实现患者病症情况的观察。根据上述对于2型糖尿病以及非酒精脂肪肝病发病原因的分析,在临床中多是通过胰岛素抵抗控制来实现患者病症控制和改善,而通过对于人体胰岛素抵抗的消除来实现患者非酒精脂肪肝以及糖尿病病症控制改善,也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

临床中,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作为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激动剂,在与增殖物激活受体进行联合应用后能够对于人体脂肪组织的分化以及内分泌功能进行改善调节,同时实现人体肝脏游离脂肪酸沉积以及胰岛素信号的干扰影响,在受体中实现胰岛素的水平增加,从而对于人体的胰岛素抵抗情况进行改善,以此实现人体脂肪分解功能降低,来减少和降低外周脂肪组织所释放的游离脂肪酸,并减少游离脂肪酸向人体肝脏的增加,实现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症的控制,进而实现患者糖尿病病症改善和控制。吡格列酮作为一种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在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病症的临床治疗中已经有一定的应用,并且在患者病症治疗中的安全性与有效性也相对比较高,而且吡格列酮在进行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疾病患者的病症改善中,效果要比二甲双胍的治疗效果好。

上文中,在进行36例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治疗中,就采用吡格列酮作为主要治疗方式,并且所有患者经治疗后病症均得到有效控制,并且没有一例患者因为不良反应退出治疗,这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吡格列酮进行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治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此外,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患者在接受吡格列酮治疗过程中,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以及血脂、肝酶、体质指数变化均反映患者的病症治疗与控制效果比较好。这主要是因为吡格列酮在进行患者病症治疗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于患者脂肪肝含量增加的控制来实现患者胰岛素抵抗控制,进而降低患者的肝酶指数,使患者的丙谷转氨酶与谷草转氨酶指数出现下降,最终实现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改善,达到控制和改善患者血糖,降低糖尿病患者血糖指数,实现患者病症治疗改善的目的。总之,吡格列酮作为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症的临床选择药物之一,在患者病症治疗中不仅具有比较好的治疗控制效果,并且进行患者病症治疗的安全性比较高,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华,黄红革,张磊.同型半胱氨酸与透明质酸在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中的临床价值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3,5(42):306-307.

[2]赵志敏.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4):382-383.

[3]郭敏,郗光霞,杨娜,姚红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代谢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肝脏病杂志.2014,8(22):631-635.

标签:;  ;  ;  

吡格列酮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脂肪肝病的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